念佛金言录(一)
一遍上人∵作∵慧净法师∵译
一
此身者生死无常也,然归命南无阿弥陀佛之后,我即非我;是故心亦是阿弥陀佛之心,命亦是阿弥陀佛之命,身之威仪亦是阿弥陀佛之威仪,口之言语亦是阿弥陀佛之言语。往昔十恶五逆之罪,因今一念十念而灭。
归命难遇之本愿者:三界六道之果报远离,善恶是非之二理不着。
唯任凭本愿,称念名号,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也。
二
他力称名者,不可思议之一行也;
超世本愿者,凡夫出离之直道也。
诸佛深智非所测,三乘浅智岂能窥!
莫留诸教之得道于耳底,唯称本愿之名号于口中。
称名之外不用我心,此云:“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无我心,此云:“临终正念”。
此时蒙佛来迎,往生极乐,谓之“念佛往生”也。
三
“念佛往生”者,我等众生,无始以来,成就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无量无数大罪,因此未来轮回无穷生死,六道、四生、二十五有之间,受大苦恼。
然而,法藏菩萨五劫思惟之智慧,证悟名号不思议之法,成为凡夫往生之本愿;十劫以前,此愿成就时,十方众生往生之业,决定于南无阿弥陀佛。
此觉体既显于阿弥陀佛之名,则有志于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之人,不论我机之信不信、净不净、有罪无罪;唯喜得闻如斯不思议之名号,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息断命终时,必蒙圣众来迎,当契无生法忍也,此云“念佛往生”也。
四
“念佛往生”者,念佛即往生也。
南无者,能归之心;阿弥陀佛者,所归之行。心行相应之一念谓之往生。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后,不论我心之善恶是非,不用后念之心,谓之信心决定之行者也。
现在称名之外,不可期临终;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毕命为期也。
五
名号之外无机法,名号之外无往生。
一切万法皆是名号体内之德也。
然则,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息断之处得无生忍也,如是领解之一念,云“临终正念”,是则十劫正觉之一念也。
六
所谓“念佛行者之用心”者,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外无用心也,此外亦无可示之安心。
诸信匠所立之种种法要者,皆对治初惑假初之要文也;然而念佛之行者,于如斯之事,皆悉舍弃,唯应念佛。
往昔有人问空也上人,如何念佛,唯答“舍”而已,此诚金言也。
念佛之行者,舍智慧愚痴,舍善恶境界,舍贵贱高下之道理,舍怖地狱之心,舍愿极乐之心,诸宗之悟亦舍;一切皆舍之念佛,则契弥陀超世之本愿。如是称名念佛者,无佛亦无我,何况此中种种道理,亦皆无也。
善恶境界皆净土也,此外不求不厌。一切万物,山河大地,吹风起浪之声,无不念佛。
毫无拟议,唯任凭本愿而念佛也。
念佛者,不论安心不安心,但任口称,机是正定业,不违他力超世之本愿,于弥陀本愿,既无缺,亦无余。此外尚有何事可用心乎!
唯还愚者之心而念佛也。
七
生死者,我执之迷情;菩提者,离念之一心。
生死本无故,学亦不契;菩提本无故,行亦不得。
然而,不学者愈迷,不行者更回。
因此,舍身而行,尽心而修。此理者圣道净土皆同也,故《法华经》劝言:“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观经》亦言:“舍身他世,必生彼国。”
然而,圣道门者:自力之行,故舍身命为道,命存之间,以证佛道。
净土门者:他力之行,故归身命于佛,命尽之后,即证佛性。
然如吾等凡夫者,一向称名之外,无出离之道。
《阿弥陀经》言:“念佛之人,蒙六方恒沙诸佛护念,决定往生,必无疑也。”
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外,无我之身心。
唯一名号,周遍法界,故名一遍。
八
春去秋来,难进者出离之要道;
惜花咏月,易起者轮回之妄念。
罪障山高,烦恼云厚,佛光之日,不遮眼前;
生死海深,无常风烈,真如之月,不宿心水。
随其受生,从苦入苦;随其归死,从冥入冥。
六道之衢,无不迷之处;
四生之枢,无不宿之栖。
生死转变,梦耶现耶?
言其有者,云上烟消,虚空无留影之人;
言其无者,恩爱别离,心中有断肠之叹。
芝兰契袂,抱尸悲叹之炎,不解红莲大红莲之罪冰;
鸳鸯衿下,湿眼慈爱之泪,难灭焦热大焦热之业火。
与其徒叹徒悲,人迷我迷;
何不早出三界苦轮之客舍,
速归四色莲台之家乡。
然,苦恼娑婆,非容易可离;
无为境界,非等闲得到。
适遇本愿之强缘,若不急励,更期何生?
他力称名者,不可思议之一行也;
超世本愿者,凡夫出离之直道也。
应忘己信乐,任声称名也。
九
生死本源之形者,男女和合之一念;
流转三界之相者,爱染妄境之迷情。
男女形破,妄境自灭;生死本无,迷情爰尽。
爱华咏月,造轮回业;起心动念,经地狱炎。
唯一心本源,自然无念,无念作用,缘真法界。
一心变三千,本来不动。
虽然,失自然之道理,抽意乐之垦志;
迷虚无之生死,求幻化之菩提。
如此凡卑之族:
深厌离秽土,欣求净土志;
喜息绝命终,蒙圣众来迎。
称弥陀名号,临终命断时,应契无生法忍也。
十
五蕴之中,无病众生之病苦;
四大之中,无恼众生之烦恼。
唯背本性一念以来,以五欲为家,三毒为食,受三恶道苦;此自业自得之理也。
然若不自发心者,三世诸佛之慈悲亦不及也。
念佛金言录(二)
1
圣道净土之二门,应详分别。
圣道门者:谈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然我不教此法门于人,不契当今之机。所以者何?返回烦恼本执,有自损损他之失故也。
净土门者:放下身心,乐欲往生。三界六道之中,无一希望也。此界之中,一物亦非要事,置此身于此界中,无有出离生死之期也。
2∵
三心者即名号也,故善导大师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谓之“称我名号”,故称名之外,全无三心也。
3
“至诚心”者:舍自力我执之心,以归命弥陀为真实心之体也,是故善导大师释曰:“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此即嫌舍众生之意地也。三毒是三业之中意地具足之烦恼也。
“深心”者:善导大师释曰:“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舍烦恼具足之身,以归弥陀名号为真实之体。
然则“至诚”、“深心”二心者,厌舍众生身心二妄,归他力名号之相也。
“回向心”者:自力我执之诸善与他力名号所具诸善一味和合时,能归所归,成为一体,显现南无阿弥陀佛也。此后上之三心者,即施即废,而唯独一南无阿弥陀佛也。
然则三心者:放舍身心而念佛之外,别无道理也。
其舍身心之相者,唯是声声南无阿弥陀佛也。
4
“至诚心”言“真实”者,善导大师释曰:“至者真,诚者实。”唯是名号真实也,即是以弥陀为真实之意也,非我心所起之真实心,以凡情测量之法者无真实。所以者何?能缘之心虚妄,故不真实也。故说名号为“不可思议功德”,又说为“真实”也,《理趣经》之首题云“大乐(大日)金刚(阿閦)不空(宝生)三昧耶(不空成就)经”。
本来真实者,弥陀之名也。
然则“至诚心”云真实心者,归他力“真实心”也。
5
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乃至无有出离之缘”,而归他力时,种种生死即止也。一切教法若入此位,则解脱生死也。
名号者能所一体之法也。
6
立净土者,为使生起欣慕之心,以劝往生也。劝欣慕之心者,乃为称名也。然则“深心释”者,“使人欣慕”也。闻说净土庄严微妙之相,当发“愿往生心”,此心若发,必称名号;若称名号,必得往生。然则愿往生心者,欲归名号初发之心也。我心者六识分别之妄心故,非净土之因;唯称名号,即得往生也,故名“他力往生”。
7
“深心释”言:“佛遣舍者即舍”,“佛”者弥陀,“舍”者自力我执。言“佛遣行者即行”,“行”者名号。言“佛遣去处即去”,“处”者秽土。言“随顺佛愿”,“佛愿”者弥陀佛之愿也。
8
言“念念不舍”者,南无阿弥陀佛之机法一体之功能也。或云就机,或云就法,皆偏见也。若知机与法是名号之功能,则就机就法皆不相违。所以者何?机法不二之名号故,南无阿弥陀佛之外,全无能归,亦无所归也。
9
言“我”者烦恼也,所行之法与我执之机各别故。但有我执,修行不成就,一代之教法是也。善导大师释曰“随缘治病各依方”,亦此意也,是自力之善也。
10
今他力不思议之名号者,自受用智也,故云“佛自说”亦云“随自意”。
“自受用”者,水吞水,火烧火,松者松,竹者竹;言其体本无生死也。
然真实自迷我执之一念以来,已成常没之凡夫;若归弥陀本愿他力之名号者,还入生死本无之本分也,此云“努力翻迷还本家”也。若不归此名号,争还本分本家乎?
11
能归者南无也,十方众生也,机是命浊中夭之命也;然若归常住不灭之无量寿,我执迷情速尽。能归所归,一体不二。成就南无阿弥陀佛,即是“生死本无”之相也。如是领解,谓之“三心智慧”;言其智慧者,舍自力我执之情量也。
12
放舍身心,归入名号,与南无阿弥陀佛一体,谓之“一心不乱”也。然则“念念称名”者,念佛在念佛也。然而我能领解,我能念佛,思得往生,尚未尽自力我执,如是之人,恐不得往生。
若念不念、作意不作意,总而不饰我分,成为唯一念佛,言“一向专念”也。
13
本来自己本分非流转,唯因妄执而流转也。
本分者,诸佛已证之名号。妄执非所因、无实体,本不生也。
14
世人谓分别自力他力,知胜劣,依他力,可得往生矣,此义不可也。自力他力者初门事也,舍自他位,唯一念佛云他力也。
不论信不信,不论有罪无罪,一切众生之往生,于十劫正觉之时,已由南无阿弥陀佛所决定也。
15
自力诸善不离憍慢,故言“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亦释“三业起行多憍慢”。若归无我无人之南无阿弥陀佛,则无可憍之我,亦无可慢之人。此理《大经》说“住空无相无愿三昧”,亦说“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16
极乐是空无我之净土故,善导大师曰:“毕竟逍遥离有无”,又《大经》说往生人是“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然则名号非青黄赤白色,非长短方圆形,非有非无,亦离五味故,口虽称念,亦不觉有何法味,非凡夫可思量之法,此谓之“无疑无虑”;十方诸佛赞叹此而言“不可思议”。
唯任声称念,则离无穷生死;言语道断之法也。
17
自力之时,起我执憍慢之心,所以者何?我能学之,我能行之,我能出离生死,智慧亦增,修行亦进,心思无人如我之智者,无如我之行者,妄念炽盛而高己慢人也。若归他力之称名者,我憍慢心,亦无卑下心。所以者何?放下身心,归无我无人之法,无自他彼此之人我,田夫、野人、愚痴、无智,平等往生之法故,是名他力之行也。《般舟赞》言“三业起行多憍慢”者,自力之行也。言“单发无上菩提心,回心念念生安乐”者,劝三心也;自力之行起憍慢故,劝发三心也。
18
又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中,中路“白道”者,南无阿弥陀佛也。“水火二河”者,我等之心也。不被二河所侵者,名号也。
19
《阿弥陀经》所言“一心不乱”者,名号之一心也。
若名号之外求心者,可云“二心杂乱”,不可云一心。
故《称赞净土经》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非机所起妄分之一心也。
20
“安心”者南无也,“起行”阿弥陀之三字也,“作业”者佛也;成就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故,三心、四修、五念,皆名号也。
21
因决定往生之信不立故,人皆深叹,此无谓之事也。
凡夫之心无决定,决定者名号也;虽决定往生之信不立,但任口称,必得往生。
是故往生不依心,依名号往生也。
立决定之信,思量当得往生,尚有拘于心品之失。
舍离我心,一向称名,知定得往生,自然起决定之心也。
22
所谓“决定”者,名号也,我身我心皆不定也。
身者无常迁流之形故,念念生灭;
心者妄心故虚妄,不可依靠也。
23
名号者,不论信不信,只要称念,由他力不思议之力而往生;不可以自力我执之心分别计较。
极乐是无我之净土,故以我执不得往生,唯以名号得往生。
24
万法从无而生,烦恼从我而生。
25
生死者妄念也,妄执烦恼,本无实体;然以此妄执烦恼之心为本,以分别善恶之念想,欲离生死,更不可能。念机出离之障也,故释“念即生死,离生死者,即离念也。”以此本来妄心,欲出生死,全无可能。
26
径山有山寺,禅寺也,山麓之塔铭云:“念起是病,不续是药。”法灯国师以此颂文得法。
27
名号亦云念佛,然非意地念,唯称名号而已;譬如称松、竹,自然所成之名也。
28
言“念声是一”,念是声之义,非意念与口称相混而一,本来念与声一体也。念声一体者,即是名号也。
29
言“念佛三昧”,“三昧”者,即见佛之义也。常途谓定机现身见佛,散机临终见佛,故名三昧;此义不可,此之见佛,皆是观佛三昧之分域。
今言“念佛三昧”者,无始本有、常住不灭之佛体故,名号即是真实之见佛、真实之三昧,故念佛三昧谓之“王三昧”。
30
不可于称名之外求见佛,名号即是真实之见佛也。
31
“摄取不舍”四字,释为三缘:“摄”者亲缘之义,“取”者近缘之义,“不舍”者增上缘之义。
32
真实之忏悔者,名号他力之忏悔也,故释“念念称名常忏悔”。以自力我执之心,全不可立忏悔者也。
33
他力称名之行者,此身虽暂在秽土,心已遂往生而在净土,此皆应各深信之。
34
慈悲有三种:小悲、中悲、大悲。
大悲者法身之慈悲也,今别愿成就之弥陀,以法身之大悲救度众生,故真实不虚;是故《观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35
往生者:往者理也,生者智也;理智契当云往生也。
36
唯信罪福之人,疑佛五智,以自己执情愿往生故,虽往生有花合之障。以六识凡情,虽修功德、凝观念;能缘之心虚妄故,所缘之土亦不实。
极乐是无我真实之净土故,以自力我执之善,总不能生,唯弘愿之一行得往生。
然则以凡夫之意乐,不能往生;毕命为期称名号之外,求觅种种意乐者,是不知真实佛法,故不能往生。
37
无心寂静名佛,起意乐者不可名佛;意乐者妄执也。
38
法照禅师云:“念即无念,声即无声。”然则“名号即无名号”。龙树菩萨曰:“为众说法无名字”。
故阿弥陀三字云“无量寿”,此寿无量常住之寿,不生不灭,即是一切众生之寿命也,故云弥陀为“法界身”。
39
无量寿者,一切众生之寿不生不灭而常住,故云无量寿,此即所赞之法也;西方之无量寿者,能赞之佛也,诸佛道同之佛故也。
40
人皆思若知南无阿弥陀佛之义即可往生,此甚无谓之事也。非六识凡情可思量之法,但知“领解者即非领解之法”也。故善导大师释曰:“三贤十圣,弗测所窥。”
41
十方三世诸佛赞叹“不可思议功德”,又《大经》说:“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光明者智相也;然则诸佛之深智亦所不及,何况以佛法妄智妄识可思量乎!
唯仰信称名之外,不可求意乐之智慧。
42
南无者,十方众生也;阿弥陀者法也;佛者能觉之人也。六字虽暂开机、法、觉三字,终以三重成一体也。
然则名号之外,无能归众生,亦无所归法,复无能觉之人。是则绝自力他力,绝机法之处名为南无阿弥陀佛。
如火烧薪,薪尽火灭;机情若尽,法自息也。故《金刚宝戒章》云:“南无阿弥陀佛之中,无机无法。”
乃立机法,而论迷悟,此病药对治之法,而非真实至极之法体。
绝迷悟机法,亡自力他力,即名为不可思议之名号也。
43
南无者,始觉之机;阿弥陀佛者,本觉之法。
然则始本不二之南无阿弥陀佛也。
44
一念十念非本愿,善导大师之释可知其意。
文殊菩萨授法照大师言:“经虽有一念十念之文,唯念佛往生也。”
念佛者南无阿弥陀佛也,本来名号即往生也,名号之处无一念十念。
45
往生者初一念也,言初一念犹是就机而论;唯南无阿弥陀佛本来即往生也,往生者即无生也。所遇此法,且云一念;归入三世截断之名号,便是无始无终之往生也。
虽分别临终平生,亦就妄分之机所谈之法门也。南无阿弥陀佛无临终、无平生;三世常住之法也。出息不待入息故,当体一念定临终也。然则,念念即临终,念念即往生。故善导大师释曰:“回心念念生安乐”。
大凡佛法,当体一念之外所不谈也,三世即一念也。
46
“无后心、无间心”者:当体一念之外无所期,云无后心,亦云无间心;即三世一念之义也,总在舍离区区妄心也。
47
念佛三昧者,无形无色,不可得法也。
名号是能成之法,万法是所成之法。故善导大师释曰:“法机薰成三贤十地万行之智慧”。(观经疏、散善义)
弥陀色相庄严,皆是万善圆满之形也。极乐依正而报者万法之形也,来迎之佛体亦是万善圆满之佛,往生之机亦是万善也,万善之外,无十方众生。善导大师曰:“一座无移亦不动”者,是念佛三昧,即弥陀也,无彼此往来,无来无去,不可思议不可得法也。
48
称名之位即真实来迎,虽云来迎,非有往来,无来无去。凡名号之外,皆幻化之法也。
49
《大经》说:“住空、无相、无愿三昧”,此即名号也。我等不修无相离念观法,亦不成自性无念之觉悟。
底下具缚之佛法,唯放下身心,依凭本愿,一向称名,即是自性无念之观法、无相离念之证悟。此《观经》说:“廓然大悟,得无生忍。”
凡归名号者,功德无不足,此云“无上功德”,亦云他力之行。
50
云罪云功德,佛法浅智,难以分别。空也上人释云:“智者之逆罪,变为成佛之直道;愚者之勤行,过成三途之业因。”然则愚者所思功德,智者前之罪也;愚者所思之罪,智者前之功德也。其理深远微细,我等愚痴身,岂能分别乎!
何况善恶二道,皆非出离要道。但以作罪受重苦,作功德生善处故,总劝止恶修善也。
然则善导大师释曰:“不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总之,不论罪福,并舍智慧;不惜身命,唯独称名之外,余皆不论。
51
善恶二道者机品也,颠倒虚假之法也。
名号者,摄取善恶二机之真实法也。
52
有心是生死道,无心是涅盘城;离生死者,即离心也。
然则赞净土之德云:“无心领纳自然知”,亦释“未藉思量一念功”,或云“无有分别心”。
起分别之念想,故有生死也。
然则心是第一怨,缚人令至阎罗处,不可不慎也。
53
修行佛法有近对治及远对治。
近对治者:临终时正念翻妄念,成一心不乱。
远对治者:道心之人,兼舍一切恶缘也,临终方舍则不及也。平生所作之事,临终必定现起。故善导大师曰:
忽尔无常苦来逼∵精神错乱始惊忙
万事家生皆舍离∵专心发愿向西方
54
厌苦者,苦乐皆厌舍也。苦乐之中,厌苦容易,舍乐则难。以舍乐为厌苦之体,所以者何?乐之外无苦。是故善导大师释曰:“虽言是乐,然是大苦,必竟无有一念真实乐也。”或释“总劝厌此人天乐”。
然则,乐之外无苦故,厌乐即厌苦也。
55
三界是有为无常之境故,一切皆不定也、幻化也;在此界中,思常住安稳,犹如漫漫波上,欲舟不动,不可得也。
56
“一念弥陀佛,即灭无量罪;现受无比乐,后生清净土。”此“无比乐”者,世人谓世间之乐;非也,此无贪之乐也。其故者,成为决定往生之机者,三界六道中,无可羡、无可贪;生生世世,流转生死之间,悉皆受尽。
然则一切无著,云无比乐也,世间之乐皆苦故。
岂佛祖心愚,而言世间之无比乐乎!
乐无别体,苦息为乐;苦无别体,乐息为苦。
58
心外见法名外道,心外置境而起念谓之迷;境灭独一之本分心无有妄念。生起心境各别为二以来,流转生死也。
然则应舍离恶缘恶境也。
59
心外置境,止恶修善者,经无量劫不能离生死。一切教法皆言:“入于泯绝能所之位而解脱生死也。”
今之名号者,能所一体之法也。
60
“虽生而死,静待来迎”者:不绮万事,舍离一切,孤独独一谓之死也。
生独也,死亦独也,虽则与人共住亦独也,无可伴之人故。
无心无我而行念佛则是死也;以我之计量而疑往生者,错谬之事也。
61
念佛者,修相不往生,圣相不往生,身相不往生,心相不往生;唯南无阿弥陀佛独往生也。
62
《小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并非过十万亿之里数,乃指真实妄念之隔离也。善导大师曰:“隔竹膜即逾之千里”。唯约妄念云“过十万亿”,并非经过里数,故《观经》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示众生心之意也。
凡大乘佛法,心外无别法。但圣道门者,修万法一心;净土门者,万法成为南无阿弥陀佛也。万法亦是无始本有之心德,因我执妄法所覆,其体无由显彰。
然弥陀世尊以本愿力,成就一切众生之心德为之南无阿弥陀佛时,众生之心德开显也。然则名号者,机是心之本分也,此言“去此不远”,亦云“莫谓西方远,唯须十念心”。
63
迷亦一念也,悟亦一念也。
迷出法性都者,由一念之妄心,故翻迷亦是一念也。
然则一念不往生者,无量念亦不能往生。故善导大师曰:“一声称念罪皆除”,亦释曰:“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然而称念能离生死之南无阿弥陀佛,犹疑往生者,犹如正当饮食,尚求止渴药也。
64
衣食住三,则三恶道业也。求庄衣裳畜牲道业,贪求食物饿鬼道业,构设住处地狱道业。欲离三恶趣,可离衣食住三也。其离三者,离着是也。
65
言“信”者,任凭也,任凭“他人之意”,故谓之“人言”;我等即是任凭于法也。然则衣食住三勿自求,应任天运。空也上人云:“任三业于天运,让四仪于菩提。”此是归他力之行相也。古湛禅师云:“勿烦转破,只任天然。”
66
本来无一物故,于万事勿生实有我物之想,应舍离一切,归入名号也。
67
临终念佛之事者,人皆谓病苦死苦所责,临终不能念佛,有损往生;人人疑之,此无谓之事也。
所行念佛者,佛之护念力也,临终正念,亦是佛之加∵力也;于往生法者,一切功能皆是佛力法力也。
即今念佛之外无临终念佛,临终即平生也;前念是平生,后念是临终也。
故善导大师释曰:“恒愿一切临终时”。
平生不念佛者,临终亦不念佛也。
不可远论临终,应恒常念佛也。
68
法华与名号一体也,法华是色法,名号是心法;色心不二故,法华即是名号也。故《观经》说:“若念佛者,即是人中芬陀利华。”芬陀利华者莲花也,故法华名《萨达摩芬陀利经》。
唯止邪论妄法,应一向念佛。故善导大师赞誉一向念佛之人谓之“人中上上人”。
以法华为出世本怀者,经所说也;然释尊于五浊恶世中,出世成道者,为“说此难信之法”,亦是经所说也。随机有益者,皆胜法也,皆佛之本怀也;若无利益者,皆劣法也,亦非佛之本怀也。
余经余宗,转昌转难。三宝灭尽之时,岂有一切之教可对论胜劣哉?法灭百岁之机,除念佛外,有何法门可知可学?是故唯应一向念佛也。
69
净土门中立各种异义者,皆人我执情也;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者无义也。若依义往生者,则可寻之;然往生者,更不依义,唯依名号。名号者,不依义、不依心之法故;应止息是非取舍之妄念,唯信“称念者必往生也”。
譬如以火点物,心念勿烧,口言勿烧;然而不依念力,不依此言,唯是火之自性,自能烧物;水之物吴,亦复如是。
70
一代圣教,皆摄于六字名号也。
天台言:“诸经所赞,多在弥陀。”
善导大师释曰:“是故诸经中,广赞民法功能。”
《观经》以“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付嘱阿难***。
《阿弥陀经》以“难信之法”付嘱舍利弗***。
《大经》以“一念无上孤独”付嘱弥勒菩萨。
三经及一代圣教,究竟在说念佛。
圣教者教此念佛也,既然如此,应舍诸余万行,归于名号一行,专一称名念佛也。
若偏好学问不念佛,或执圣教不称名,是执千金契券,不取其金也;犹如“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
71
善导大师释本愿文曰:“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重愿”者,“重出之誓愿”也。
“本誓”者,四十八愿也。
“重愿”者,重出之念佛往生愿也。释曰“一一愿言”者,亦此意也。
72
善导大师曰:“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观经疏、玄义分)
约酬因功德之名号时,十界无差别。
娑婆念佛众生,同列极乐正报
约妄念分别之凡情时,净秽各别,生佛不同。
73
水入杯中,终有干时;入海不干,且同一味。
吾等命浊,无常之命,若归名号,无量寿者,
既无生死,寿同无量,不生不灭,三世常住。
道绰禅师言:
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不竭。
74
功非功,德非德;善恶诸法皆如是。
故南无阿弥陀佛之外,悉皆不论。
75
名号之外,无我身之功能;
念佛之外,一切悉皆虚假。
76
“大地之念佛”者:法界身之弥陀名号是酬因之法界功德,若离此者,则无可行之法,亦无可归之处。
此释曰“十方诸佛国,尽是法王家。”
故众生念佛,如物依大地。
77
空也上人者,吾先达也,其词常染于心、诵于口:
心无所缘,随日暮止;身无所住,随也明去。
忍辱衣厚,不痛杖木瓦石;慈悲室深,不闻骂詈诽谤。
信口三昧,市中是道场;随声见佛,息精即念珠。
夜夜待佛来迎,朝朝喜最后近。
任三业于天运,让四仪于菩提。
又云:
求名领众身心疲∵积功修善希望多
不如孤独无境界∵不如称名抛万事
闲居隐士贫为乐∵禅观幽室静为友
藤衣纸衾是净服∵易求更无盗贼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