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论要义(二)

∵1.净土论解说

∵-特别就「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一

∵本书一般称为「净土论」或「往生论」,而菩提流支的译本题名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无量寿经」是述说无量寿佛亦即阿弥陀佛之事的经典,所谓《净土三部经》。次「优婆提舍」是梵语的音译,意谓「论议」。「愿生」是愿生安乐净土。「偈」是梵语「伽陀」的音译,「赞美歌」之意。故「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之十一字的意思是含有关於无量寿经论文之意义的愿生之歌。

∵本书是由偈颂(韵文)与长行(散文)二部所成,故前者是以偈颂的形式总说无量寿经,後者解释含藏在偈颂中的深义,与带有论文意义之赞歌不相违,故昙鸾祖师称偈颂为「总说分」,长行为「解义分」。

∵二

∵本书如同天亲菩萨自己题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是以愿生净土为其要旨,故先以;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之偈,表白其全心,次言∶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生)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显明除愿生之外无他意。然後从「观彼世界相」以下,观察净土之庄严而言∶

∵故我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偈之结论亦回向言∶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以此可看出天亲菩萨愿生之念是如何地充实。又在长行先以

∵此愿(生)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

∵之言,明示愿生之意;接着或言∶

∵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

∵或说∶

∵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

∵时常显示以愿生为要旨。是故本书与其名为「净土论」、「往生论」,毋宁依原名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称之较为合适。

∵三

∵然而若偈颂与长行对照,则说明愿生之意义有所不同,偈颂亦即总说分是回顾愿生之体(本质)的信心,以信心而愿生作为《大经》之大意故,先披沥「一心愿生」之信仰,而向世尊表达归敬之意(世尊我一心之四句),次依三部经说明作此论颂之旨趣(我依修多罗之四句),接着广详以「观见愿生」为一心愿生之信仰(观彼世界相之八十三句),最後相对於自信,而宣说教人信之意(我作论说偈之四句)。

∵此後之长行,亦即解义分是回顾愿生之相的行,以五念门行解释偈颂之深义,故昙鸾祖师将此科判为十章,其内容如下表∶

∵将此十章略加说明∶

∵先,「第一愿偈大意章」之文云∶

∵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

∵天亲菩萨在前面之偈颂先告白「一心愿生」的信仰,次以「观见愿生」详细说明其意义故,今以「观见愿生」为偈颂之大意,因此「观彼安乐世界」是依偈颂之「观彼世界相」;而「见阿弥陀佛」是依偈颂之「观佛本愿力」、「愿见阿弥陀」之文。

∵次,「第二起观生信章」之文云∶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此文甚难解,古来种种解释之;然而我窥探前之「偈颂大意」,则「云何观云何生信心」之八字,乃是天亲菩萨自问「云何观见而愿生」,而「善男子善女人」与「修五念门行成就」之间,插入本书开头之「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之句,以知解答之意。盖五念门之行是从一心观见之信仰所自然发动的行业,不离信故,显明前偈颂「愿生体」之一心观见之「信」,开示信心往生之旨。今於长行列出「愿生相」之五念门「行」,约行说五念行之往生。因此,说明五念门之行,亦应注意求如实之修行,以具足一心专念之信心。

∵然则所言「五念门」∶一是「礼拜门」,以身业礼拜阿弥陀佛。二是「赞叹门」,以口业称彼佛名号;然而应当详细体认名号之意义,故於五念门之任何一门皆须具足此信心。三是「作愿门」,作愿欲生净土。四是「观察门」,观净土之庄严,深喜佛之愿心,以上二门是意业。五是「回向门」,回施自己之喜乐与他人。五念门中,前四是自利之行,後一是利他之行。当然其论文中以作愿门为之奢摩他(止)、观察门为之毘婆舍那(观)之行,是相当困难的,不过这还有其他意义,後面会详细论述。

∵次,「第三观察体相」与「第四净入愿心」之二章,别说观察门。然而就观察净土庄严之能观之方法,丝毫未言;只是专门详说所观之境故,依据偈颂将净土庄严分为大别三种,细别二十九种,此种种庄严皆为之弥陀如来自利利他之功德成就之相(观察体相),更以此谓之「愿心之庄严」,进而以二十九种之庄严谓之「广」,其体之真如谓之「略」,论广略相入之旨(净入愿心)。

∵所谓三严二十九种如次

∵第一、国土庄严功德成就十七种∶

∵(一)∵∵清净功德∵∵观彼世界相∵∵二句

∵(二)∵∵无量功德∵∵究竟如虚空∵∵二句

∵(三)∵∵性功德∵∵正道大慈悲∵∵二句

∵(四)∵∵形相功德∵∵净光明满足∵∵二句

∵(五)∵∵种种事功德∵∵备诸珍宝性∵∵二句

∵(六)∵∵妙色功德∵∵无垢光炎炽∵∵二句

∵(七)∵∵触功德∵∵宝性功德草∵∵四句

∵(八)∵∵三种功德∵∵宝华千万种∵∵十二句

∵(九)∵∵雨功德∵∵雨华衣庄严∵∵二句

∵(十)∵∵光明功德∵∵佛慧明净日∵∵二句

∵(十一)妙声功德∵∵梵声悟深远∵∵二句

∵(十二)主功德∵∵正觉阿弥陀∵∵二句

∵(十三)眷属功德∵∵如来净华众∵∵二句

∵(十四)受用功德∵∵爱乐佛法味∵∵二句

∵(十五)无诸难功德∵∵永离身心恼∵∵二句

∵(十六)大义门功德∵∵大乘善根界∵∵四句

∵(十七)一切所求满足功德∵∵众生所愿乐∵∵二句

∵第二、佛庄严功德成就八种∶

∵(一)∵∵座功德∵∵无量大宝王∵∵二句

∵(二)∵∵身业功德∵∵相好光一寻∵∵二句

∵(三)∵∵口业功德∵∵如来微妙声∵∵二句

∵(四)∵∵心业功德∵∵同地水火风∵∵二句

∵(五)∵∵大众功德∵∵天人不动众∵∵二句

∵(六)∵∵上首功德∵∵如须弥山王∵∵二句

∵(七)∵∵主功德∵∵天人丈夫众∵∵二句

∵(八)∵∵不虚作住持功德∵∵观佛本愿力∵∵四句

∵第三、菩萨庄严功德成就四种∶

∵(一)∵∵不动遍至德∵∵安乐国清净∵∵四句

∵(二)∵∵同时利生德∵∵无垢庄严光∵∵四句

∵(三)∵∵无馀供佛德∵∵雨天乐华衣∵∵四句

∵(四)∵∵遍示三宝德∵∵何等世界无∵∵四句

∵次,「第五善巧摄化章」以下别说回向门故,至此天亲菩萨将“善男子善女人”敬称为菩萨。五念门之修行既已大有进步,因而说明∵∵如是菩萨奢摩他、毘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云云(善巧摄化)进而开示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第六离菩提障),得三种顺菩提门法(第七顺菩提门)。约此谓之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妙乐胜真心之四心(第八名义摄对),说明成就此四心五行,达成往生净土之愿事(第九愿事成就)。

∵何故解说易行道之此书,却列出如此难行之五念门呢?这些道理後面有解释。总之,到此为止只是说明五念门之因行。

∵最後,第十之「利行满足章」是说明依五念门之因行所得往生之果报,先说配五念门之五功德门之果,之後将此归於菩提之一果。「五功德门」是第一「近门」,生净土近佛果菩提之意。第二「大会众门」,生净土在如来会下入圣众之数之意。第三「宅门」,更而安心住於能够修行之邸宅(净土)之意。第四「屋门」,入宅而达到修行的堂奥(屋)之意。第五「园林游戏地门」,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专念)於众生之救度之意。

∵此中前四门是自利之德故,名为入门;第五之功德门是利他之德故,名为出门。因此五念门与五功德门是往生之因与果,依五念行之因,得五功德之果。然而菩萨更於五果修自利利他之行故,可谓五果为成佛之因而得菩提之一果。解义分以如次之文作为结文∶

∵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顺便一提,此结文後来可谓卷起风云之名文故,愿预先注意之。

∵2.教义上之功绩

∵序

∵一般视龙树菩萨为中观佛教之祖,天亲菩萨为瑜珈佛教之祖,如是对立性的看法;又从净宗的立场,视此二位为菩萨,而与之相对的是依昙鸾祖师使两者统合。然而对检龙树菩萨《易行品》所出之〈赞阿弥陀佛偈〉(西方一佛章)与天亲菩萨《净土论》,可看出两者之间有很深的教理系统。龙树菩萨为了尊重一般佛教徒之通念,且於《十住论》一部插入《易行品》,其宣扬弥陀之易行,可说采迂回方式。与此相反,天亲菩萨则直接作易行道之开显,然虽着作独立之书,这毕竟是受龙树菩萨之〈西方一佛章〉所引导;天亲菩萨之净土教将龙树菩萨之说整然完备,且有更进一步之处。

∵要理解天亲菩萨之净土教,应先注意的是「我依修多罗」之四句,昙鸾祖师将此「依」字从三方面来解说。即其一「何所依」之问题,天亲菩萨对此答之以「我依修多罗」(净土三部经)。其二「何故依」之问题,对此答之以《无量寿经》中所说之阿弥陀如来及其净土是真实功德相,依此「真实功德相」故。其三「云何依」之问题,对此总说分答之以一心愿生之信,依此一心之信;而解说分答之以五念门之行为依。在此所谓「依」是与《无量寿经》之意相应,与弥陀如来之愿心相应,说明以此相应之信行为因,而得佛果之五功德。因此我大致上以此分法赞其功绩。

∵(1)大经之弘通

∵一切经中汇集信仰阿弥陀佛之经,即所谓的“净土三部经”故,愿生西方之行者早已注意到这些经典自不待言;然而依此等经典发表愿生西方之信仰的,始自龙树菩萨;《易行品》之<西方一佛章>所开显的弥陀之本愿是依三经,特别是依《无量寿经》。

∵而天亲菩萨之《净土论》,如其题名所示乃是《无量寿经》之优婆提舍愿生偈,《无量寿经》之名在此初现。当然只题《无量寿经》,并未明示依据何本之《无量寿经》,可是如昙鸾祖师所注意到的这是“三经通申之论”,此从其内容可以察知故,义寂大师解释《大经》,而配之以此《论》之十七种之庄严;玄一大师解释《小经》,亦以此配之;昙鸾祖师往往引证《观经》;元晓大师之《小经疏》也将经文与论文相对照。

∵然三经之中特别依据那一部经呢?就此古来有异论,或以本书之“观见愿生”配《观无量寿经》之观,而谓之依《观经》;然而如後面所论,《净土论》之《观见愿生》并非如《观经》所说“观行之观”,而是愿心庄严之愿意存之於心之“观义之观|”,所以并非依《观经》,如昙鸾祖师所注意到的此不外於总说《大经》之本愿,可知别依〈大经〉。因此亲鸾大师解释“我依修多罗”之四句如是言∶

∵“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者∶“我”是天亲论主“自我”称呼之语。“依”是依据,依据修多罗。....今此三部经典是大乘修多罗,依此三部大乘也。“真实功德相”者,即誓愿之尊号也。“说愿偈总持”者,“偈”显本愿之意;“总持”者智慧也,无碍光之智谓之总持。“与佛教相应”者,此论之意与释尊之教敕、弥陀之誓愿相应也。

∵本来此四句是∵∵我依三部经(真实功德相)说愿(生)偈,以短词(偈颂)汇集(总持)经文之意义,以与佛之教相应∵∵之意;然而今此之意义,一方面继承之,一方面更注意到“真实功德相”之语,而“说愿偈总持”训读为说“愿偈总持”,以之为说明无碍光佛之愿心的偈颂,则三经之中别依宣说弥陀本愿之《大经》,故天亲菩萨与龙树菩萨同是《大经》弘通之人师。

∵(2)真实之开显

∵龙树菩萨之功绩在於分判佛教为难易二道,特依《大经》开示西方弥陀之易行。当然寻彼内心,如前章所述,既然说这只是易行之道,则可知是绝对性的殊胜之道。不过若要正确地举出龙树菩萨之功绩,依然在於以难行易行之语,明示吾人求道之方向;古来蒙此指导之人,不知几千万人。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易行道之语容易令人误解为如同低级的、妥协性之道;且抱此观念之念佛者很多。天亲菩萨着眼於此,特显易行道之优越性,赋与绝对性之地位,而“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之二句正说明此理,即天亲菩萨依《无量寿经》宣扬弥陀教,这是释尊之说教,且不只是与吾人之根机相应的易行之道,实际上这是“真实功德相”故;我在此看出天亲菩萨的根本功绩。

∵“真实功德相”,有真实德之物,无限之物。真实之物是什么?已如前章所述,很多人在自己之内认识之,努力於实现隐藏之佛性;然而深深反省,自觉到自身之卑贱的人,不由得向自己以外去寻找,以谦虚的心情立志於他力净土教,天亲菩萨便是其中一人。

∵所谓“真实功德相”是什么?天亲菩萨叙述净土之庄严时,二十九种的每一种都添入“功德”一语,而且以此作为真实功德之意而使用故,先以净土之庄严为真实功德相是很清楚的。诚然,弥陀之净土是随顺真理之法藏菩萨从无漏清净之愿行所显现之世界,随顺真理,不乖真理之世界故,佛、菩萨之庄严自不待言,国土之庄严亦灿烂着真理的光辉;天亲菩萨如是歌赞之∶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一切皆如此。然而只是横的以二十九种之庄严并列,如同汪洋大海,难以捕捉;故於偈颂中,依报摄於正报;正报中菩萨庄严摄於佛庄严中;更立“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之十字尊号,明其所归。又,赞叹佛之庄严也以第十八愿之意的“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之偈作结;於长行也以三种成就作为愿心庄严。又,以佛之名号代表佛,注意到所谓赞叹佛乃是如实称彼如来名。因此亲鸾大师於正信偈<赞天亲菩萨章>言∶“依修多罗显真实,光阐横超大誓愿。”又,前所引之文云∶“言真实功德相者,誓愿之尊号也。”回顾此《论》中使用“本愿”之语,只在佛庄严之结句言“观佛本愿力”,及显示净土之菩萨利他之德的地方言“本愿力回向”而已。又,直接地举出佛之名号,也只在赞叹门之下的“称彼如来名”,实际上很难看出本愿名号是真实功德相;然而昙鸾祖师早已将二十九种之庄严,每一庄严皆从弥陀本愿说明之,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龙树菩萨已言之);又,以名号为说净土庄严之《大经》的“体”故,亲鸾大师很能看透其意,受此真实之语的引导,而开显《真实教行信证真佛土》。

∵细细思之,所谓真实之物,乃是万人所求,无论是谁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寻求;因为不能获得而苦闷,一旦获得,便因此而被救。诚然,没有比这更大的问题。个人的生涯如此,国家社会的历史,世界的历史,亦皆如此。我们天亲菩萨早已着眼此一问题,将此求之於弥陀与净土,更观知弥陀之本愿名号而解决之,显明龙树菩萨所劝导的易行道之真实性。

∵(3)一心之宣布

∵天亲菩萨之净土教,若以因果论的轨则而言,则一心与五念门是因,五功德与菩提是果。又,此因之中,一心是内面的“信”,五念是此信发动於外的“行”,在此看出愿生者的全相。先从“一心”之处来讨论。

∵天亲菩萨於本书之初向着世尊告白自己之信仰而言∶“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於结偈劝其信仰於他人而言∶“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那么这“一心归命”之领解是以什么为基础呢?这不用讲乃是领解本愿之三信,以此语之本身观之,本愿之“至心”领解为“一心”;“信乐”领解为“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欲生我国”领解为“愿生安乐国”。然而所谓“一心”之语已是“完全语”,已被龙树菩萨所使用;而昙鸾祖师也解释此一节而言∶“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故一心之语是显明天亲菩萨之自督;“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之三句是举出其意义。亦即一心是无二心、无疑地归命於阿弥陀佛,此一心具愿生之义。亲鸾大师解释此言∶

∵言“世尊我一心”者∶“世尊”者释迦如来也。“我”者世亲菩萨“自身”之称呼。

∵“一心”者於教主世尊之语,无二心、无疑心,即是真实之信心也。

∵言“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归命”者“南无”也。言归命者,顺如来之敕命也。“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即阿弥陀如来,此如来是光明也。“尽十方”尽即悉也,尽十方世界悉皆遍满也。“无碍”无障碍,不被众生之烦恼恶业所障碍。“光如来”者“阿弥陀佛”也,此如来即“不可思议光佛”;此如来是智慧之相,遍照十方微尘刹土。言“愿生安乐国”者∶世亲菩萨信无碍光佛之愿行,愿往生安乐国也。(尊号真像铭文)

∵以此大概可以了解它的意义。

∵回顾弥陀本愿,虽誓言“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其意难知。此若徵之於《观经》之“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则至心、信乐、欲生之三心必须各别发起。又纵观诸师之释,都将之解释为很高超,到底不能成为吾等凡夫之物。然而如今天亲菩萨注意到本愿成就文,更受《小经》之一心与龙树菩萨之一心所指引,领解本愿之三信为一心。故亲鸾大师将之於<信卷>中设立“三一问答”首先喜於为令愚钝众生容易了解,以三信为信心(信乐)之婆心;更重新窥探本愿所誓三心之意趣(此依善导和尚三心释)。诚然,“世尊我一心”之四句,意义甚明,以强有力向吾人进迫而来。

∵然於“观彼世界相”以下,广赞净土庄严,如或言“观彼世界相”,或言“观十方无碍”、∵“观佛本愿力”、“观见弥陀佛”等,叙述“观见愿生”之意义;因而古来将之配《观经》,多劝观行之观。然而,若是如此,则应如初观落日、次观水、再观极乐之地等说观行之次第;可是并不如此,只一味地歌叹净土之庄严。又,於“长行”说“观察门”时,亦丝毫不说能观之方法,只是专详所观之境,以之为“愿心庄严”之徵证;这毫无错谬的是“观义之观”,古德将之分为“安心门”与“起行门”而加以说明。略为述之∶

∵先言安心上之观是“观知”之义,《教行信证》<化卷>云∶“言谛观彼国净业成者,应观知本愿成就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也。”《一念多念文意》言∶“观者∶存念本愿力於心中,亦是知之意也。”又言∶“信者∶金刚心也;知者∶知也,知引导烦恼恶业之众生也。又知者观也,浮於心而思谓之观;浮於心而知谓之知也。”《尊号真像铭文》代表性的提出“观彼世界相”与“观佛本愿力”之文,如次解释云∶

∵“观彼世界相,胜遇三界道”者∶观见彼安乐世界,无边际如虚空,广大如虚空也。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者∶观见弥陀如来之本愿力,信愿力之人,不空止此处也。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者∶“能”者可能,“令”者使也,“速”者疾速也。能使信乐本愿之人,使信者之此身,速疾满足功德大宝海。弥陀如来之功德无边际,广大譬如大宝海水之充满。

∵因此,“观佛本愿力”即是观知、信知弥陀之本愿力。“观彼世界相”并非观行净土庄严之自体,而是听闻为吾人建设如此庄严之净土的佛之愿心,而观知、信知“可信凭者弥陀如来也;信心决定可归托者安养净土也”之意。与“大经”所言“见敬得大庆”之“见敬”相同;《正信偈》言“获信见敬得大庆”,《铭文》释此为“信心”之意。

∵次,起行之观是受前面安心上的催动,报谢佛恩之念所修之五念门中之“观察行”,此亦非如《观经》所说修慧之观,而是闻思之观;亦即我往生之净土是如此庄严之净土啊!如斯随分思惟,这即使再怎样愚蠢的人也会有的。

∵因此,若配对此之二义,则偈颂之:“观见愿生”是“安心门”之义;长行之愿偈大意约此而言∶“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五念门中之观察门是“起行门”之意。

∵然则一心愿生之上何故还作观见愿生之表示呢?这或许如同为了使《大经》闻名信喜∵∵之意能够详细,而显明一心愿生之意。《大经》之闻名决非魔术性的信仰,观知本愿之义,见敬得大庆故,因而《大经》名此为“广大胜解者”。

∵要之,天亲菩萨以一心之自督,使本愿之三信易於了解。又,以“观见”之字,使成就文之“闻名”不使误解,共同具足一心之丰富内容。

∵(4)五念门之施设

∵次,在解义分中,天亲菩萨以五念门之行作为往生之因,而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究竟这五念门之行是依据什么而施设的呢?

∵这从《无量寿经》来看或广徵三经,都没有可作为典据的经文;连凑齐礼拜、赞叹等之每一用语也并不容易。然而总可以寻求其意义上之典据,就此而言即是本愿之“乃至十念”。天亲菩萨竖解本愿之三信为一心,横解十念为五念。略为说明之,已如昙鸾祖师所注意的,三信即一心的安心是∶归命含礼拜门之义,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含赞叹门之义,愿生安乐国含作愿门之义,又此是观佛本愿力之安心故,自含观察门之义,又自利利他是大乘菩萨道故,亦含回向门之义。天亲菩萨从如此之观点,横开十念之称名而施设五念门,以示念佛行者之具体生活。然而从乃至十念施设五念门,应该在别处还有所依据,若从此点来论,则华云法师所注意到的《大经》“∵灵山现土”之文是有价值的意见。亦即“尔时阿难,起整衣服,礼阿弥陀佛”是礼拜门之相,又称“南无阿弥陀三耶三佛檀”之佛名是赞叹门之相(参照异译大阿弥陀经),愿见净土庄严是作愿门之相,接着佛放光明故得见阿弥陀佛是观察门之意,而“此会大众一时悉见净土”者,乃是有与阿难想见净土之愿故而得一见,此即有回向门之意,在此看出阿难五念门之相。此外之文则未曾见。然以我来讲,思考出五念门之名目,其直接指引的是如《易行品》<西方一佛章>龙树菩萨已用一心称名之语,又彼短偈之中已述五念门之意故,是否着眼於此点,而从本愿之十念施设五念门呢?(西方一佛章各偈每出礼拜之语,最後“以此福因缘”云云流露“回向”之意。又全体“赞叹”∵弥陀之德故,出赞扬称赞等文字。亦即本章是龙树菩萨自己礼拜弥陀,并且回向之,而此种礼赞之处,可窥出彼之“作愿”与“观察”故,如“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之一偈可以参考。)更进一步思考之,如後面所论,这有显明法藏菩萨之五念门之意故,若回顾此意,则《大经》“胜行段”说菩萨三业二利之文可为典据。

∵二

∵然在此有一二之疑问。先,其一者在总说分所说之唯信往生与在解义分所说之五念行往生,如何会通之事。就此论之,信与行犹如物之表里∶於内言信,此信之发动相谓外之行;故约信上之行而说往生,也是很自然的。不过这是信上之行,若忘失此信,而以行作为往生之因,以行之多少欲作往生之因者,这显然是自力之失。本来五念门之行相,各人未必一样∶身体失去自由的人缺礼拜之行,言语失去自由的人缺赞叹之行,最後临终才入信的人则五念门皆缺。又,纵然具备此五门行之寻常机,也因为根器的利钝而不一样;又,每一天各有上下多少之别。不过一般来讲,一心归命之信仰必然具备五念之体德故,其程度必然发动为五念之行。因此,若信与行对立以决定往生之因时,当然是唯信往生;然而信与行不对立时,就发动为行之信而言,或就具备信之行而言,皆可说是往生之因。本书之总说分就前者而言,而解义分则就後者而说。

∵其二者,於解义分五念门之说相甚为高超故,若如此则很难说是易行道,有此疑故。的确,若徵之於我辈往生者之实际,虽有五念门之行,但其礼拜是时而来到佛前作些许的礼拜,其赞叹是时而作些许的赞佛德、称佛名,作愿仅是起愿生之念,观察仅是想像净土之庄严,回向仅是劝人信,诚然有不堪惭愧者。然而若看解义分,如前所解说,其说相甚为高超,尤其到了回向门(论注谓之“善巧摄化章”),将善男子善女人之语改为菩萨,说止观广略之修行,显示得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成就愿事,生安乐净土故,若以此作为吾等凡夫之修相,毕竟难成。又,这很难说是从一心愿生之信所自然发动之行,有难以名为易行道之憾。不过这是扼要的举出一心之体德,观知佛之本愿力,一心归命无碍光者,全领佛之愿心名号,统一於愿心故,由於多年之习气,因所谓的恶业烦恼,不能立即显出其德;然而如所言一心愿生之信仰有如斯五念行成就之意,亲鸾大师赞叹此而言∶“论主宣布广大无碍之一心,普遍开化杂染堪忍之群萌。”我辈依龙树菩萨之二道判,知一心称名是我等凡夫相应之易行道。诚然入信之契机,此是所谓时机相应之要法的所在。不过如已注意到的,易行道总会被误为如同低级的宗教故,为了显出其殊胜之义,有必要赋於论理,所以天亲菩萨很能成就此之大业。

∵(5)五功德门之施设

∵我於前面将天亲菩萨之净土教以因果论的轨则论之,一心与五念为因,五功德与佛果菩提为果。不过将此徵之《论》文,这亦如先前所注意到的,五功德门是依一心五念所得的往生之果,同时也是所得佛果菩提之成佛之因,所以往生净土之人,更修五念门之行,亦即自利利他之行,而“渐次成就五种功德”,以得佛果菩提,有此记载。因此,古来有净土教之行者将往生与成佛之间,间隔相当的距离,因而现在如净土门镇西派,认为人世障难多,所以先往生障难少的净土,再继续修行,以得佛果菩提,所谓“成佛难往生易”,往生净土,期待成佛。然而从根本之《大经》来看∶“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於无为泥洹之道。”往生净土之人是“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丝毫不差,清楚地说出往生即成佛的深义。又将此就五功德门的叙述来看,《论》文之上亦言依礼拜门得近门,依赞叹门得大会数门,依作愿门得宅门,依观察门得屋门,依回向门得园林游戏地门;又说渐次成就此等之果。然这只是一往之配属,五念行之成就完全没有顺序次第故,依此所得之五功德门也不应有顺序次第;这只不过是将往生之一果分为五种来示现而已。且,有“渐次成就五种功德”故,好像是往生之後再度续修五念门之修行,而渐次成就五种功德,以得佛果菩提;然而此之结文既有“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文故,则反过来有以“速”之字知“渐”之字意之要。总之《论》之意趣,是依五念之因,得往生即成佛菩提之一果,所以五功德门不外是藉菩萨之胜进行而分说其一果。因此天亲菩萨之净土教再以因果轨则而言,从其组合上可以分为一因一心一果菩提、五因五念门、一果菩提∵∵、一因一心五果五功德门、五因五念门五果五功德门之四种因果法。不过其中第一种是“实义门”,後之三种是“施设门”。

∵又,我就所谓“施设门”之用语必须稍加说明,说到施设门有人以为乃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一种假设,决非如此。就此五念门而言,一心愿生之信仰中有五念行之德义;又,应其身份而过五念门之生活故,决不是假设。只是在解义分说到有似非常高超之修行处有施设之义故,就其内涵在昙鸾祖师之《论注》都有详细说明。次,此就五功德门而言,往生净土之人速证菩提,然而始终以阿弥陀佛为主,自己居於伴的地位修菩萨行而庄严净土为常事故,此亦非假设,於此可知五果施设之妙。还有,我在此注意到成为净宗中心教义之“本愿力回向”一语乃是初出於此《净土论》,当然其甚深义意必须依昙鸾祖师之《论注》及亲鸾大师之释;然而即使单在《净土论》中,以他力回向之体验见之,对此也有所发现。本来此语是五功德门中园林游戏地门之下所出现,其本愿力者,是指往生人亦即净土菩萨之本愿力;又回向者也是在说净土菩萨之利他回向,可是净土菩萨既然有此功能,则阿弥陀佛当然更具有如此功能自不待言,首先赞叹净土庄严,而以此为佛之自利利他之功德成就;又,如“观佛本愿力”之四句名为“不虚作住持功德”,显示弥陀本愿力即是本愿力回向之义。利他回向之本义,实际上应以探究阿弥陀佛之本愿为要。昙鸾祖师一则从如此之观点发挥“自利利他之深义”,而亲鸾大师亦能大成“他力回向之大法门”。

∵3.亲鸾之偈赞

∵从来谈到佛教,都是在自己之内心体认真实之物佛性,开发实现之,而以入初地为先。然而早在龙树菩萨已说“佛法有无量门”,依据《无量寿经》之“佛无量力功德”亦即“弥陀本愿力”中体认真实之物,由於归入此一法门而开显疾得不退之易行道。於是天亲菩萨继承之而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首先於冠头发露“一心愿生”之自督,接着广泛观察净土之庄严,而光阐佛本愿力之同时,以“观见”二字详明自督,叙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能令”二字显明他力,“速满”二字顺应龙树菩萨之疾得不退。并且於解义分施设所谓五因五果之法相,显明一心愿生之胜德,赋论理於易行道。宝云法师以此关系到“别时意”之难,而作如次之评论,颇能道出天亲菩萨之释功。云∶

∵一心归命者,通於下机,虽是易行之易,实是无上菩提道也,不可不具大菩提行;五念门之开说者,安立此大菩提行者也,有是故可无别时意之难。隋唐摄论诸师,於《大经》之第十八愿不起别时意之惑者,为有此论之通释也。隋唐诸师单就《观经》下下品起别时意之惑,道绰禅师、善导和尚努力所会释也。世人知道绰、善导有别时意之会释,而不知本论有此明显之释。

∵天亲菩萨之功绩一言以蔽之,诚如亲鸾大师所言∶“宣布广大无碍净信,普遍开化杂

∵染堪忍群萌。”亲鸾大师对天亲菩萨之赞仰,有偈与赞如次∶

∵天亲菩萨造论说∵∵归命无碍光如来

∵依修多罗显真实∵∵光阐横超大誓愿

∵广由本愿力回向∵∵为度群生彰一心

∵归入功德大宝海∵∵必获入大会众数

∵得至莲华藏世界∵∵即证真如法性身

∵游烦恼林现神通∵∵入生死园示应化

∵(正信念佛偈)

∵天亲菩萨作论说∵∵依修多罗显真实

∵光阐横超本弘誓∵∵演畅不可思议愿

∵由本愿力回向故∵∵为度具缚彰一心

∵归入功德大宝海∵∵必获入大会众数

∵得至莲华藏世界∵∵即证寂灭平等身

∵游烦恼林现神通∵∵入生死园示应化

∵(念佛正信偈—文类偈)

∵释迦教法虽然多∵∵天亲菩萨诚恳劝

∵烦恼成就之我等∵∵应依弥陀之弘誓①

∵安乐净土之庄严∵∵唯佛与佛始能知

∵若论究竟如虚空∵∵恢廓广大无边际②

∵如能得遇本愿力∵∵必定无有空过者

∵充满功德大宝海∵∵不隔烦恼诸浊水③

∵如来净华诸圣众∵∵正觉华中所化生

∵众生一切之愿乐∵∵皆能疾速得满足④

∵天人不动之圣众∵∵皆从弘誓智海生

∵心业功德俱清净∵∵犹如虚空无差别⑤

∵天亲论主说一心∵∵归命十方无碍光

∵若乘弥陀本愿力∵∵必到安乐之报土⑥

∵唯有一心归命彼∵∵尽十方无碍光佛

∵天亲论主之言曰∵∵此即是愿作佛心⑦

∵所谓愿作佛之心∵∵即是度众生之心

∵度众生之心即是∵∵利他真实之信心⑧

∵信心者即是一心∵∵一心即是金刚心

∵金刚心是菩提心∵∵此心亦即是他力⑨

∵若到愿土即速能∵∵得证无上般涅盘

∵即能发起大慈悲∵∵此即名之为回向⑩

∵(高僧和赞)

∵此中《正信偈》初之一句述造论之功(对照文类偈初句),次之三句赞叹总说分之意义。其中,第二句是一心愿生之告白,第三第四之二句是本愿真实之开显(对照文类偈次三句)。次,後之八句赞叹解义分之意义,其中,第五第六之二句从解义分回顾总说分之一心,而彰显他力回向之一心之旨(对照文类偈次二句)第七句以下述依此一心所得五功德门之果(对照文类偈次六句)。但在此想预先注意的是如後面所述亲鸾大师是从昙鸾祖师之释,而於弥陀之上训读五念门之行,以之为本愿力回向之内容故,毫不谈论五念行,唯赞他力之一心。又五功德门之中,以前二门为此土之益,以後三门为彼土之益故,今以大会数门显明现益,以後之二门赞叹当益。

∵次,和赞之中①是总赞天亲菩萨之弘教,次之四首赞净土之庄严,亦即②清净功德与无量功德,③不虚作住持功德,④眷属功德与一切所求满足功德,⑤大众功德与心业功德之意。此後之五首述一心之义,其中⑥述依一心往生净土,⑦⑧一心具备愿作佛心与度众生心,而且这亦即注意到愿成就文所说之信心。⑨述他力(回向)之信心,⑩述(他力)回向之证果。亲鸾大师将昙鸾祖师会合天亲菩萨,而如此地在天亲菩萨之上盛赞他力。

∵尤其後之五首是由《大经》及昙鸾祖师以下之用语所编入故,《信心》之语依《大经》;“他力”、“菩提心”、“愿作佛心”、“度众生心”之语依昙鸾祖师;“报土”之语依道绰禅师;“利他真实”、“金刚心”、“无上涅盘”之语依善导和尚。又抓住昙鸾祖师之语谓之∵∵天亲论主之言⑦者,乃是依道绰禅师与源信大师之指南,因昙鸾祖师之释颇能得天亲菩萨之意故。亲鸾大师如此地自由显释,屡屡可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