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摸象记浅释——证净法师主讲(一)

念佛三昧摸象记

印光大师着

岁在丙午,∵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谢绝世缘,∵修习净业。值寺主延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于关傍。予遂效匡衡凿壁故事,∵于关壁开一小窦。不离当处,∵常参讲筵。从兹念佛,∵愈觉亲切。佛号一举,∵妄念全消。透体清凉,∵中怀悦豫。直同甘露灌顶,∵醍醐沃心。其为乐也,∵莫能喻焉。一日,∵有客诣关而问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余年。于生信发愿修行,∵非不真切。而业深障重,∵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窥吾根性,∵只合带业往生。虽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与所得之相,∵师其为我言之。予曰,∵三昧境相,∵唯证方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既未证,∵焉能宣说。客固请不已。予曰,∵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着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到此则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又问,∵人于日用,∵普应诸缘。何能触目菩提,∵头头是道乎。答,∵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万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万境。若了心体本空,∵何妨该罗万象。须知万象如幻,∵生灭唯是一心。诸缘无缚,∵本自解脱。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心境一如,∵有何挂碍。不见华严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一一尘中一切刹,∵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重重无尽无障碍。以故器界毛尘,∵云台宝网。咸宣性海,∵悉演真乘。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觅一毛头许不是道者,∵亦不可得。则法法头头,∵无非大寂灭场。心心念念,∵悉契萨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离四句,∵绝百非,∵绝待圆融,∵何可得而思议也哉。上来所说,∵如盲摸象。虽未离象,∵恐非全象。笔以记之,∵以质诸亲见之者。

《念佛三昧摸象记》浅释

阿弥陀佛!今天我们讲印光大师《念佛三昧摸象记》。印光大师是中国近代最受敬仰的高僧大德之一,是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勤修念佛法门,劝人专修念佛,专修净土,不掺杂余业,而且劝大家执持名号,从持名念佛入手,直达念佛三昧。印光大师将自己在修行过程当中亲身体验到的如何能证到念佛三昧,及在证得念佛三昧的过程当中各种不同层次的境界和功夫,写了《念佛三昧摸象记》。这是一个念佛证悟者的真切感受,弘扬念佛三昧的能得之法与所得之相,向当代人开示如何明心见性,当生成就。

我们平时念佛和念佛三昧有所不同,念佛三昧直截了当,不拐弯子,从理体上直接起用,直插三昧门。我们无论事上念,理上念,都与这个有差距。《念佛三昧摸象记》是印光大师一生修行的心得,是大师文钞的精华,是念佛人提升念佛功夫和层次的关键,是我们修行念佛的指南。我原先念佛时,也从这里得到了启发。以前我讲过两次《念佛三昧摸象记》大意,但是不完善。这次讲是一句一句详细地讲,以使这殊胜法种流传后世,普利群机,广利众生。

《念佛三昧摸象记》印光大师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我为什么还要反复讲呢?《念佛三昧摸象记》语句意义深远,初学的同修不容易理解。我刚接触的时候,也不能理解,后来一点一点的才有所体悟,也是自己粗浅的一点知见吧。

我本人修学也是初学,对佛法深层的奥义也是一知半解,譬如大海一滴水,须弥一微尘。现在只是把自己的一点点体悟奉献给各位。下面,我就详细地讲一下《念佛三昧摸象记》。

岁在丙午,∵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

“岁在丙午”,是指时间,丙午年,具体哪年没有说,“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是说印光大师闭关于慈溪的宝庆寺。

谢绝世缘,修习净业

在那里不接触一切外缘,一人专心闭关,修行念佛净业。

值寺主延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于关傍。

是指慈溪宝庆寺的当家师、方丈,值寺主延就是祈请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正好在印光大师闭关的关房隔壁。谛闲法师,大家都知道,是天台宗四十三代祖师,是大成就人,再来人,很了不起,一生弘法利生。

《弥陀疏钞》是谁作的呢?是我们净土宗的八祖莲池大师作的,就是阿弥陀经的疏钞。

予遂效匡衡凿壁故事,∵于关壁开一小窦。

“遂效匡衡凿壁故事”,是指效仿古人匡衡凿壁的典故,凿壁听那边的声音。“于关壁开一小窦”,就是指在关房的墙壁开一个小窟窿。在这边能听到隔壁谛闲法师讲法,讲《弥陀疏钞》。

不离当处,∵常参讲筵

就是开一小窦后,不离当处,常参加讲筵,时时听那边讲法。

从兹念佛,∵愈觉亲切。

印光大师听到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以后,得到了利益。明白了念佛的方法,知道了如何念佛能得到真实利益。所以,“从兹念佛,∵愈觉亲切”,从那以后再念佛,就非常亲切,不像原来念佛,都是用妄心、执着、分别的心去念。

《弥陀疏钞》是莲池大师所作,理事圆融,将如何念佛,以及从事上念、理上念,如何能达到实相念,讲得非常简单明了,非常好。

佛号一举,∵妄念全消。透体清凉,∵中怀悦豫。直同甘露灌顶,∵醍醐沃心。其为乐也,∵莫能喻焉。

印光大师在这一段中将自己修行得到的法喜,讲出来了。如果用念佛三昧的方法去念佛,真正明理了,真是佛号一举,妄念全消。我们大家念佛常常为妄念而烦恼。用这种方法念佛,就解决了念佛时有妄念的问题,找到了对治妄念的方法,大家要仔细地去体悟。

“透体清凉,∵中怀悦豫”。形容念佛的时候,身上特别舒畅,透体清凉。“直同甘露灌顶,∵醍醐沃心”。如同甘露灌顶一样,醍醐沃心。佛号一举就有这么大的威力。“醍醐沃心”,佛在经上经常拿这个打比方。佛法有次第,分藏、通、别、圆。天台宗判教是藏、通、别、圆四教。藏教是小乘法。什么是小乘法?小乘法讲四谛,十二因缘。四谛法是阿罗汉修的,苦、集、灭、道。辟支佛、独觉他们修的是十二因缘法,这都为小乘法。四谛法就是讲苦,观世间一切都是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恚和五阴炽盛。这很多苦,观苦无常。苦从哪里来的呢?是前生无量劫来聚集的苦因造的业障,所以这生有苦。我们众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受的这些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前世所造下的罪业的因,这世得果。苦和集就是前世所造的因果而成的现在受报,这叫苦集。知道有苦,又知道它的来处、因缘,知道了苦因,那我们如何把这个苦因消除掉呢?没有因就没有果了嘛。所以,就要修道。苦就是我们生命的苦果,集就是带来苦果的因。苦与集属于世间因果。灭就是苦果永灭,苦因永灭的精神境界、生活境界,就是涅盘。道就是达致涅盘的方法。灭为圣者出世间之果。道为圣者出世间之因。要灭苦果先灭苦因,要成乐果,先修乐因。“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小乘佛法修道就是三法印。佛在《阿含经》上讲,依三法印修学是我的弟子,不依三法印修学,不是我的弟子。三法印是什么呢?是指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静涅盘。诸法无我,就是一切法没有我。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的,缘起的,缘起本来性空,包括我们的身体,一切都是假的,虚幻的,如泡影。诸法无我,当无我的时候,烦恼自然就没有了,执着心也就没有了。诸行无常,是说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无常,这是小乘佛法的说法。大乘佛法就没有常与无常。说无常不对,说常也不对,自性本来是常而不常,不常而常。说常是相对法,说不常也是相对法,没有常也没有不常。小乘法不了义就在这里。小乘佛法说诸行无常。大乘佛法就不能说“无常”、“常”和“不常”,这都是相对的。∵相对就是生死,生灭的。知道了“诸法无我”“诸行无常”,那就“寂静涅盘”一切都了不可得。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一切都空,了不可得,心就定了,寂静了,那小乘就是涅盘了。这个涅盘是小乘法,不是大乘佛法。小乘佛法的寂静涅盘是有余涅盘。为什么叫有余涅盘呢?就是它不像大乘佛法那样,修学的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诸法不立,不舍一切法而成就佛道。小乘佛法只能破我执,不能破法执。只能是破掉我执以后,在那寂静了,然后取涅盘。大乘佛法不取涅盘,修六度万行,在诸法无我的情况下,在小乘佛法的基础上度众生,从诸法上显现妙用,不舍一切法。大乘佛法是不空而空,空而不空。小乘佛法是一切法都空。都空了,那属于偏空。小乘佛法就偏,偏空、偏慧。大乘佛法,说它空,它在空中能生出妙用,又为不空。说它不空呢,它又是了不可得,一物不存。所以说大乘佛法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这是大乘佛法的心髓。我们现在修学的都是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相差在哪儿呢?小乘佛法自利,不利他。大乘佛法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他。菩萨是自觉、觉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是佛。

“醍醐沃心”,什么叫醍醐呢?佛在经上讲,比如说牛奶,牛奶刚刚挤出来以后,它是生的,生奶。生奶就比方小乘佛法。生乳把它熬熟了,叫熟乳。熟乳再把它提炼,变成酥酪。酥酪变成醍醐。我用世间法打个比喻吧,就是把这奶熬熟了,叫熟奶。这还不是精华,还要提炼,把奶熬成奶饼子,叫酥酪。酥酪再变成熟酥,熟酥再提炼成醍醐。一层层地提炼。醍醐是价值最高的,最好的。在这里,佛用醍醐比喻大乘佛法的圆教,也就是《华严经》讲的***教。《华严经》是如来藏,称性而谈的,没有次第,直截了当。从心性上谈,直接从性上下手,不经戒、定直接修慧。有慧也包括了戒、定,所以一念具足三千,一念超越法界,十法界。一切修多罗门都从华严流出。华严是主,其他经是伴,主伴交融。密法称它为秘密宝藏。禅宗称它为如来禅。净土法门又称它本来面目,就是我们自己本来的家乡。教下称它法身,其实道理是一个。

其为乐也,∵莫能喻焉

念佛这种法喜,不是用语言能够形容的,只能用心去体悟。

前面这一段是概括的讲一下缘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