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孩子们在进入大学之前,要参加激烈的竞争考试。一旦到了大学,由于找不到继续学习下去的理由,他们就会开始彷徨,把不能排放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以外的其他地方,白白荒废了美好时光。

挂在家里的牌匾:德胜才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必须抛弃“只要努力学习,终究会取得某一方面的成功”这样的想法,树立起清晰的人生目标。看看周围的情况就不难发现,成功并不是那些整日迷迷糊糊、没有目标的人能够取得的。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一定要花点心思找到自己的道路。就像爬山,很多人在找到了道路之后,全身心地投入,认真地付出,也不一定能成功。那么,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要怎么走的人,又如何能期待成功和幸福呢?∵

∵在这点上,做父母的有责任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否则,孩子们只会觉得混乱,这样一来,在还没有达到目标前,父母和孩子都会泄气。

∵接下来,父母自己也要明确子女教育的目的,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看到他们的成长之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让大家考虑是将孩子培育成医生还是律师。教育远远不是只有选择职业这么简单,教育有更远大的目标和更深广的内涵。∵

∵对我而言,我想让孩子们成为喜欢帮助别人的热心人。在我们家中,孩子们学习的理由就是他们要成为热心人。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认为父母身体力行的教育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做社会服务时,孩子们很自然地受到了感动,他们很喜欢我们工作时的氛围和感觉,并且明白如果他们也想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必须努力学习。

∵回想当初,我之所以创建东岩文化研究所,说到底是出于一个母亲特有的教育热情。虽然这里头也有作为学者的使命感,但是,如果我同时不是一个母亲,没有想好好养育子女的迫切感的话,我不可能会将那么困难的社会服务坚持五十多年。

∵初来美国留学时,我丝毫没有想过要在美国长期生活,只是没想到结婚后马上怀孕了。我现在仍然清楚地记得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己惊慌的心情。当时,对于美国的异乡生活,我们夫妇尚且没有完全适应,何况还要养育一个孩子!眼看着肚子里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想着怎样才能做好一个母亲的问题,我非常无助,几乎夜夜失眠。

∵那时我很喜欢去书店,希望可以在那里找到一些指导书,但是翻遍了整个书店,也没有找到我要的那种关于如何在美国养育韩国孩子的书,也就是关于在多人种聚集的社会上如何养育少数民族孩子的书。∵

∵后来,我又想到了大学图书馆。

∵“对啊,哈佛大学图书馆肯定有。”

∵但是很遗憾,在那里也没有找到。在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很沮丧,但随即我想:

∵“看来目前还没有人能够解答这些问题。但是我不能因此而放弃,我有责任找到答案。让孩子在美国长大是我们的决定,孩子没办法选择。所以,孩子作为美国社会中的韩国人,是否能够好好成长、幸福生活,责任全在我们这里。”

∵于是,在怀孕的最后几个月里,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观察周围的母亲。我看到很多平日里忽视的东方母亲们,看她们和孩子是怎么对待对方的。但是,恰恰因为关注太多,所以苦恼的时间也比较长。

∵我看到,很多妈妈并不知道该怎样跟孩子相处,或者,她们并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没有意识到一个母亲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有多么大。特别是一个有三个儿子的东方家庭,还给我带来了不安和强烈的危机感。那家的孩子不但没有礼貌,而且也没有作为孩子应该有的活泼和开朗。他们的表情总是忧郁的,让人看了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或许很多人会说,他们在陌生的环境里长大,肯定会跟其他孩子不一样。但是,这里面有母亲的失职。∵

∵教育不是经验的传达,而是和孩子一起探索、学习、互通有无

∵子女教育,有时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阶段、发展状态,并保持高度的警觉。同样的方法,环境变了,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变了,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有时甚至可能起到反效果。再有意义的故事,也要挑合适的时机去讲。

∵记得孩子们第一天上学时,我让他们穿白衬衫和西裤。周围的同学都是美国人,我担心孩子在他们面前没有信心,所以要他们穿得干净、有品位。想法是没错,但当时却起了相反的作用。由于这样的着装太拘束,在运动的时候孩子们在体育课上无法自由玩耍,也就没办法跟其他同学融入到一起。本来我是希望通过着装拉近孩子和其他同学的距离,结果却南辕北辙。∵

∵当时我总结教训,发现着装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场合来选择。后来,在美国生活久了,我渐渐感受到,事实上美国高度崇尚自由性和创造性,有点不拘一格的意味,而我们的这种“韩国式端正”很多时候是不适合的。这种文化氛围的差异,让我在很多方面碰过壁,当然,也包括教育孩子这件事。

∵再用心的父母,也没法保证任何时候都能正确判断。何况我们生活在国外,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我不断地对这些失误进行总结和反思,花费了很多心思。

∵另一个重要的反思是,我不能太看重自己作为长辈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说呢?长辈意味着权威和经验,意味着要让别人听自己的。但事实上,在急速变化的多元文化中,这种经验是靠不住的。不把自己当长辈,而是跟孩子一起探索、学习、互通有无,这种做法让我在孩子的教育和沟通上变得更加自由和开明了。

∵我想劝告父母们,一定要丢弃要求孩子“这么做,那么做”的固有观念,同时也要丢弃把孩子赶向特定的方向的强迫观念。

∵还是那句话,子女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很特别,都需要我们去特别对待。下次在你要求孩子做什么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通过这么做达到什么目的?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明确了这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就会清晰起来。

∵再回到那个着装问题上。由于一开始判断失误,后来我就有意识地根据情况来指导孩子。我那六个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即使是同胞兄弟姐妹,每个孩子的状况都不一样。同是医学院毕业,我的大儿子经常西装革履;但身为麻醉科专业大夫的二儿子却喜欢穿工作服,即使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也是穿着手术服。

∵站在母亲的立场上,我当然希望孩子们都像大儿子一样穿着干净、正式,我也这么要求过他们。但是我认为,应该把这些都看作是孩子们的个性,尊重他们。如果我不断唠叨二儿子穿着要正式的话,只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头脑聪明、一心扑在研究上的二儿子哪有时间穿衣打扮呢!

∵肯定孩子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对于他们自豪感的建立很重要。孩子的价值取向从小就有,即使是兄弟姐妹也都有所不同。父母应该将这些都看做是优点,并从内心去理解和尊重。

∵父母的作用更多在于把握大方向。再疼爱孩子、关注孩子,父母也没有权力插手孩子的每一件私事。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路要走,这些选择,跟父母没有关系。

∵要让孩子在家庭里感到安心

∵美国人看了我的孩子们的电视访问,都觉得不可思议。当记者问他们怎么才走到今天这一步时,他们都回答说是因为东方式家庭的价值观。

∵在韩国,很多人特意把孩子送到美国留学,但是在美国出生、接受美国教育的人竟然如此推崇古老的东方式教育。

∵因此,许多人都对我们的家教方法很好奇,特别是生活在美国的韩国父母。

∵但是,我想告诉他们,我们家的教育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我们夫妇只是将我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结合西方文化,并从中找到适用于孩子们的方法。

∵我父亲很推崇西方式的社会奉献精神,他也从来没有男女差别的意识。当年我出生时,家里的老人感到很失望,但他却夸下海口,说一定会把女儿教育得比儿子还好。我不到20岁就被父亲送到美国留学,当时正是家里比较艰难的时候,由此可见父亲对我有着怎样的期待了。

∵相反,我先生的家庭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他出生在济州岛的书香世家,家里代代都是老师,据说其十三代祖先文卿公还做过朝鲜国王的老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很多儒家的传统思想在他那里根深蒂固。

∵比如作为家里的长男,他有很强的责任感。工读期间,没有经济能力孝敬父母,但即使是去银行贷款,我先生每月也会给父母寄钱过去。后来我才知道,我公公并没有花这些钱,而是都存了起来,再加上自己的钱,以儿子的名义去买地。每次想到这美丽的父子之情,我仿佛领悟到了儒家式家庭主义的精髓。

∵作为一名历史社会学者,我十分了解儒教社会。我先生也通过留学生活吸收了西方价值的优点。我们身上的这些价值观念,自然地渗透到了孩子们身上。所以,在我们夫妻的教育下,孩子们等于说是同时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和东方传统教育的洗礼。

∵当然,教育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东西方的差异和碰撞,一不小心就会产生极端矛盾的价值观,我们尽量去调节,虽然这样做起来并不容易。

∵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社会上接受美国教育长大的孩子,一说起东方式教育,首先的反应就是就“不合理、不恰当”,他们觉得父母那一辈所持有的儒家价值观是陈旧的、保守的。当然,孩子们抗拒东方式教育,自有他们的理由。比如,父母们没有真正地将东方式价值观的优点在生活中表现出来,或者,父母也没有真正理解东方式价值观的精髓。

∵真正的东方式价值观,是让我们在家庭里感到安心,让家庭成为我们的骄傲和进取的原动力。家庭是一种回归,是我们的根基所在,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家庭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而我们的东岩文化研究所,也主要是对东方式价值观进行比较文化的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让孩子们找到自信心和自豪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持续进行演讲、召开讨论会、出版月刊、开发网页,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过去50年中,通过东岩文化研究所的社会服务活动,孩子们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同时也找回了自我身份和自信心。

∵另外,在东方传统中,孝顺父母很重要。我的父亲就是个大孝子,我也受到同样的教育,把“孝”字作为我平生的座右铭,尊敬和孝顺我的父母。

∵还有,不管是美国式教育,还是东方式教育,都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暑假,父亲就让我独自去黄海道的爷爷家。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些大众交通工具,我又领着两个淘气的弟弟,从首尔去遥远的黄海道平山的爷爷家、瑞兴叔叔家、南川大伯父家,还有沙里院外婆家等。即使现在看来,这些距离也不近,但在那个年纪,我却能够平安来回。这样的机会和经历,让我获得了很大的自信心。

∵在20岁前后,孩子就要独自开拓自己的人生,父母能够给孩子影响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在孩子离开家之前,父母应该尽全力去培养,在此之后,例如选专业啊、工作啊、择偶啊,就靠孩子自己去决定吧。毕竟,父母不可能一直陪在他们的身边。

∵∵所以要培养孩子独自判断的能力,这样,离开父母,孩子也能好好生活。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不要一开始就期待能从孩子那里得到回报。“养儿防老”的观念并不怎么时髦,在很多时候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很多父母在抱怨,说子女对待他们照顾不够周到,不知道回报。其实,作为孩子,他可能因为事业正处于上升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回家探望父母;他可能还没有发展太好,没办法给父母太丰厚的条件,让父母享清福。当然,他也可能并没有尽到心。

∵但是,培养孩子是做父母的责任,责任尽完,就可以安心了。至于回报,那是孩子的事情。

∵为什么不换个思维方式呢?养育孩子的过程、孩子在身边的日子,就是孩子对父母的回报。因为,作为父母,我们都因为有了孩子而倍感幸福。孩子带给我们生命的安详和愉快,是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