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

【文献属性】[***]玄奘人文社会学院,宗教学研究所2002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3年

【文章标题】犯罪学与佛教伦理学思想中的幽闇意识

【文章作者】陈玉芬

【指导教师】黄运喜∵【文章页数】98页

【中文关键词】罪|不善|苦|伦理|五蕴|罪意识|幽闇意识|佛教犯罪理论

【中文摘要】“犯罪学与佛教伦理学思想中的幽闇意识”,是以佛教的角度对犯罪行为的产生过程进行深层探索。基本上这是否能如一门“学科”来做研究呢?基本上,研究须含概有二个条件:1.能解释、能预测、能控制。2.能提供研究的方法,以达成目的者。佛教犯罪行为的诠释与探索,主要是运用佛教思想的实证方法,研究修行之修持过程所产生的种种障碍来源,进而透过方法,处理修道上所产生的“不如法”之问题,以达到佛教伦理中最高道德理想之实现。而这是否为一门学科?端看佛教犯罪学之研究是否运用学术的方法而定。先知罪方能离罪。以佛教基本的律法而言,戒律本身之演变过程就是一门科学。从早期与佛陀共处的僧团成员之最初发生罪行开始,一直到成文法与不成文法之形成、依于“法”摄受僧众之遵循轨则、修道者行为与生活方式之规范等,继而透过定慧二学以处理心念染污等幽闇意识。佛法自有一完整的修证体系,不仅能解释、预测、控制修道者的身心现象与环境相依存的现象,也能透过思考上的正确学习,而事先对于犯罪现象作有效的预测和控制,并且也提供“三增上学”──戒增上学、定增上学、慧增上学等方法,令修持者远离修道上的身、口、意三业之障碍,达到上述修道之最终目的。本文之研究,除了研究犯罪行为之外,犯罪主体之身语行与深层心识犯罪结构、社会环境、犯罪个案研究等,亦均为佛教犯罪诠释之研究对象。∵

【论文目次】

犯罪学与佛教伦理思想中的幽闇意识

第一篇导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意识

第二节∵前人研究文献的成果检讨

第三节∵本文研究的相关材料

壹、∵本文研究的相关经典材料与研究进路之说明

贰、∵有关佛法的犯罪理论、道德理论与本文研究体系之概论

参、∵本文的研究体系概述

第二章∵佛教犯罪学的性质与关联

第一节∵罪与犯罪意涵

壹、基本概念

贰、世俗的“罪”与佛教的“罪”

第二节∵佛教犯罪学之概念

壹、∵佛教犯罪学是否能为一门科学

贰、∵佛教犯罪学的概念

参、∵佛教犯罪学之研究目标与价值

第二篇犯罪的行为主体

第三章∵犯罪的行为主体:“人”

第一节有限的生理机制与外在的环境机缘

第二节幽闇意识的心理根源──五蕴炽盛苦

第三节∵情意与知见的冲突──爱诤与见诤

第三篇佛教犯罪理论

第四章∵佛教犯罪理论

第一节∵佛教犯罪理论分析

第二节∵佛教犯罪理论的最高指导原则──缘起论

第三节∵戒律理论

第四节∵罪意识理论

第五章∵三种理论层次

第一节∵人天乘犯罪理论

第二节∵声闻乘犯罪理论

第三节∵菩萨乘犯罪理论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一、藏经

l∵诸部广律,〔日本新修大正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藏”,注释中简称“大正”)第二二、二三、二四∵册。

l∵《阿含经》,大正藏,第一.二册。

l∵南传大藏经(中译本)。

l∵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三十卷,大正藏第四册。

l∵法救撰,吴天竺.维只难译:《法句经》,大正藏第四册。

l∵晋.法炬共法立译:《法句譬喻经》,大正藏第四册。

l∵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藏五册。

l∵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八册。

l∵宋.昙无蜜多译:《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正藏第九册。

l∵后秦.鸠摩罗什译:《十住经》,大正藏第十册。

l∵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大正藏第一一册。

l∵后秦.鸠摩罗什译:《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l∵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l∵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l∵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大正藏第十三册。

l∵隋.阇那崛多译:《虚空孕菩萨经》,大正藏第十三册。

l∵宋.沮渠京声译:《佛说净饭王般涅盘经》,大正藏第十四册。

l∵失译人名,东晋录:《佛说五王经》,大正第十四册。

l∵梁.僧伽婆罗译:《文殊师利问经》,大正藏第十四册。

l∵清.工布查布译:《佛说造像量度经解》,大正藏第二十一册。

l∵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l∵世友造,唐.玄奘译:《阿毘达磨品类足论》,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l∵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译:《阿毘达磨发智论》,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l∵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十住毘婆沙论》,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l∵唐.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二百卷,大正藏第二十七册。

l∵法救造,宋.僧伽跋摩等译:《杂阿毘昙心论》,大正藏第二十八册。

l∵唐.玄奘译:《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l∵世亲造,唐.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l∵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三十册。

l∵姚秦.鸠摩罗什译:《百论》,大正藏,第三十册。

l∵弥勒说,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三十册。

l∵护法等造,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十卷,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l∵无著造,唐.玄奘译:《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l∵婆薮跋摩造,陈.真谛译:《四谛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l∵姚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l∵后秦.僧肇选:《注维摩诘经》,大正藏,第三十八册。

l∵隋.智者说,灌顶录:《金光明经文句记》,大正藏第三十九册。

l∵唐.窥基撰:《成唯识论述记》十卷,大正藏第四十三册。

二、印顺导师著作

一、丛书

壹、妙云集

l∵《般若经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一,台北:正闻,一九八八,以下同。

l∵《宝积经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二。

l∵《胜鬘经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三。

l∵《药师经讲记》,妙云集上编之四。

l∵《中观论颂讲记》,妙云集上编之五。

l∵《佛法概论》,妙云集中编之一。

l∵《中观今论》,妙云集中编之二。

l∵《唯识学探源》,妙云集中编之三。

l∵《成佛之道》增注本,妙云集中编之五。

l∵《佛在人间》,妙云集下编之一。

l∵《学佛三要》,妙云集下编之二。

l∵《以佛法研究佛法》,妙云集下编之三。

l∵《青年的佛教》,妙云集下编之五。

l∵《佛法是救世之光》,妙云集下编之十一。

二、专着

贰、华雨集一九九三。

l∵一九六九∵《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l∵一九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l∵一九八四∵《空之探究》

l∵一九八七∵《印度佛教思想史》

三、编纂选集

l∵一九八二∵《杂阿含经论会编》

四、中文著作

l∵释昭慧

一九八九∵《如是我思》(一),台北:东初。

一九九三∵《如是我思》(二),台北:法界。

一九九三∵《我愿将身化明月》,台北,法界。

一九九五∵《佛教伦理学》,台北:法界。

一九九八∵《“人间佛教”试炼场》,台北:法界。

一九九九∵《律学今诠》,台北:法界。

l∵释真慧

一九九三∵《七佛通诫偈思想研究》,台北:东初。

l∵邱敏捷

二○○○∵《印顺导师的佛教思想》,台北:法界。

l∵朱潜

一九五六∵《变态心理学》,***:商务。

l∵李洐

一九六三∵《近代天文学奠基人:哥白尼》,北京:商务。

l∵许春金

一九九○∵《犯罪学》,台北:三民。

l∵陈∵拱

一九五七∵《人之本质与真理》,***:商务。

l∵张吾平

一九九六∵《被害者学》,台北:三民。

l∵蔡德辉、杨士隆合着

一九九二∵《犯罪学》,台北:五南。

l∵韩忠谟

一九九八∵《刑法原理》,台北:韩忠谟发行。

l∵杨国枢、叶启政主编

一九七四∵《***的社会问题》,台北:巨流

l∵业露华

二○○○∵《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

五、外文译作:

l∵法兰克.威廉斯三世、马玉琳.马克萧等着,周愫娴译

二○○○∵《犯罪学原理》,台北:桂冠。

l∵(义)加罗法洛着

一九九六∵《犯罪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l∵哥白尼着,李启斌译

一九七三∵《天体运行论》(Copernicus,∵De∵Revolutionibus),北京:科学。

l∵中村元着,释见憨、陈信宪译

一九九五∵《原始佛教其思想与生活》,***:嘉义,香光书乡。

l∵(日)石田幸平着

一九九九∵《犯罪心理学探讨》,***:智慧大学。

l∵(日)山根清道着,陈宝玉译

一九七六∵《犯罪心理学》,***:五洲。

l∵恩斯特.卡西勒着(Ernst∵Cassier),甘阳译

二○○二∵《人论》(An∵Essay∵On∵Man),台北:桂冠。

l∵傅科着(Michel∵Foucault),刘北成、杨远婴译

一九九二∵《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Discipline∵and∵punish:the∵birth∵of∵prison),台北:桂冠。

l∵傅科着(Michel∵Foucault),刘北成、杨远婴译

二○○二∵《疯癫与文明》(Madness∵and∵civilization:a∵history∵of∵insanity∵in∵the∵Age∵of∵Reason),台北:桂冠。

l∵爱德华.威尔森着,郑清荣译、程树德审订

二○○二∵《人性论》(On∵Human∵Nature),台北:时报文化。

l∵尼采着,余鸿荣译

一九七二∵《欢悦的智慧》(The∵Joyful∵Wisdom),台北:志文。

l∵叔本华着,张尚德译

一九七二∵《人生的智慧》(Wisdom∵of∵Life),台北:志文。

l∵Thomas∵R.∵Dye∵(托马斯.戴伊)着,柯胜文译

二○○○∵《权力与社会──社会科学导论》(Power∵&∵society∵:An∵Introduction∵to∵Social∵Science),台北:桂冠。

l∵W.∵Lawrence∵Neuman着,朱柔若译

二○○○∵《社会研究方法──质化与量化取向》(Social∵Research∵Methods: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pproaches),台北:扬智。

l∵乔纳森.唐纳着,吴曲辉等译

一九九二∵《社会学理论的结构》(The∵Structure∵of∵Sociological∵Theory),台北:桂冠。

l∵Thomas∵Herzog着,朱柔若译

一九九六∵《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资料分析》(Research∵Methods∵and∵Data∵Analysis∵in∵the∵Social∵Sciences),台北:扬智。

六、外文著作:

l∵C.∵Ray∵Jeffery

一九六○∵The∵Historical∵Development∵of∵Criminology,(Hermann∵Mannheim∵edited:Pioneers∵in∵Criminology)。

l∵中村元

一九九四∵《原始佛教思想》,中村元选集卷十六,东京:春秋社。

七、工具书、书报丛刊:

l∵《中国大百科全书》

一九九三∵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l∵《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九九四∵台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

l∵《警学丛刊》,第六与第十八卷

一九七八∵桃园:中央警察大学编辑。

l∵中国时报

二○○一年十月十六日∵台北报导。

l∵《中华心理学刊》,第十六期

二○○一∵台北:中国心理学会。

l∵〈春旸慈晖〉

二○○一∵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l∵《烟毒犯罪之研究》

一九八九∵,台北:法务部编辑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