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6日

佛教的缘起思想认为大千世界森罗万象,无一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世界上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和互为条件的,都是由于互相依持和互相作用才得以存在。佛教生态伦理观中的整体论、无我论、生命观、慈悲观、净土观等均可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这是佛教处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立场。

“依正不二”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依正”乃“依报、正报”的略称。依报指生存环境,正报指生命主体。“依正不二”就是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本为一体。依正不二思想系从佛法基本原理——缘起法则观察世界所得出的结论。佛教依正不二观念说明人的思想行为对自身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是现实的:近处看,它影响人自身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破坏当下的生存环境;长远看,它影响后世生存于此环境中的子孙后代及其他生命存在。

人与自然环境也是一种相互依存、共生共容的关系,离开生存环境,生命主体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保护环境,营造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因而我们对所处的环境状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从因果报应的角度揭示主体与所处环境的一体性,也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对自身未来存在状态、生存环境的决定作用,佛教修行法则也因而具有了规范人自身行为的生态法则的意义。此外,与依报相关的概念还有共报。共报是指众生共同的思想行为导致的业报。从这方面来说,伦理道德规范不仅包含针对个人的行为准则,也包括针对社会群体的行为规范。

佛教无我论从人生解脱的角度将人的无明、贪欲视作烦恼的根源,将这种思想拓展到对生态危机的阐释上同样具有启发意义。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环保实践,无不需要在一定的意义上肯定“假我”的存在,无不需要“假我”的推动和实行。实际上,大乘佛教强调发大心,强调觉他、度世,本质上是肯定大乘菩萨的主体精神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将这种主体精神发挥到维护和改善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建设上。倡导大众“自净其意”,过单纯俭朴、清净无染的生活,对于纠正当代社会存在的消费异化,缓解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深远意义。

珍爱自然是佛教自然观的基本精神。佛法所教诲的,是承认一切存在固有的尊严。从这样的佛性观念出发,不但使人类对无情世界的草木国土不再以万物之灵的征服者自居,更使人对有情世界的其它众生平等视之,将自然界视为生命共同体。因此人类要崇敬自然、珍视万物,与自然环境圆融无碍、友好相处。

众生平等是佛教生命观的基调。佛教认为生命是依业受生,在没有获得解脱之前,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各依业力获得来世相应的果报。你即可能因你的善业由鬼变成人,也可能因你的恶业由人变成鬼。为人、为鬼还是为其它,皆因业力而不同,其它生命形态都有可能是自己的过去或未来,虽然现在生命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在贪生恶死,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人类没有理由对其他生命采取一种傲慢、残暴的态度。

释迦牟尼佛曾断言吃肉的人根本无法出三界,不能解脱。吃肉的人连自己都度不了,怎么还能度那些众生呢?佛说吃肉的人断大慈悲种子,由此可见,佛不可能教人以这种方法去度众生。在佛教戒律中,不杀生为第一大戒律。《大智度论》中说:“诸罪之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佛教主张公平地对待所有生命及他们的权利,维护他们的生存空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要求信徒善待一切生命,戒杀放生。佛教这一平等的生命观,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是有益的。

人如果不吃肉,就没有人去杀生卖肉,所以吃肉与杀生同罪。吃肉只是人后天的习惯。不能说明,吃肉能促进脑袋的进化。否则的话,老虎和狮子现在应该比我们人类更聪明。

净土,是大乘佛教徒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净土,又称清净国土、清净土、佛土、佛国等。在佛教里净土的种类很多,但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一幅美好的生态和谐图。佛教认为它们都是由诸佛菩萨累劫修行、以及众生的业力感召所成。佛教的净土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对和谐生态环境的设定和佛教徒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这一思想对于美化环境,建设人间净土,客观上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信息来源:陇原佛学网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