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

列表

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尚又如何能修行呢?但在肯定社会的存在上,我们又必须接受孝的伦理

家庭“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尚又如何能修行呢?但在肯定社会的存在上,我们又必须接受孝的伦理”。问:人守伦常,不能抛开孝字,和尚出家,不在家侍奉父母,这是不对的,伦理学大纲这样说:‘印度佛教虽主慈悲,其慈悲不是肯定生命价值的慈悲,而是否定生命价值的慈悲。生命价值被否定,自然家庭的价值亦被否定,随而社会的价值也必在否定之列。所以佛教的人生,便以逃避社会,入山修行为目标,尽管佛有救世之志,然其志究...

我们是在家混杂之家庭,如何解脱杂烦与无明?(胡美月)

家庭“我们是在家混杂之家庭,如何解脱杂烦与无明?(胡美月)”。问:我们是在家混杂之家庭,如何解脱杂烦与无明?(胡美月)答:希圣希贤,成佛作祖,乃人人应为之事,绝不分出家在家,佛有四众弟子,皆能证果,是其明证。不过在家者世务繁杂,较难清净耳。然果能善巧方便,运用得宜,犹之火中种莲,火中尚能生植,如遇池塘,当益繁茂矣。反之,植水中者,遇火或萎,虽各有其难易,惟有志...

无常迅速,轮回路险,他日母子不免殊途,故心中惶恐。尝书:‘思报母恩,唯修梵行’以

家庭“无常迅速,轮回路险,他日母子不免殊途,故心中惶恐。尝书:‘思报母恩,唯修梵行’以”。问:无常迅速,轮回路险,他日母子不免殊途,故心中惶恐。尝书:‘思报母恩,唯修梵行’以励志,若以人子所做功德回向现在亲母,能有多少利益?(茆茂盛)答:此不必引经据典,要知万法唯心。母子气息相通,自较他人祈祷为胜,倘感佛力加被,更有不可思议之功。现在尚不殊途,为则直下为之!...

有人说,佛既慈悲爱众,剪花供佛,是否合理?花开四季各有花神,如人有家庭一样,忽被

家庭“有人说,佛既慈悲爱众,剪花供佛,是否合理?花开四季各有花神,如人有家庭一样,忽被”。问:有人说,佛既慈悲爱众,剪花供佛,是否合理?花开四季各有花神,如人有家庭一样,忽被剪下供佛,如一家人口离散,使花苦哉苦哉,并伤花神之心,而怨佛不慈悲,此人之语,应如何答覆?(玉芳)答:花本无情,剪之并无痛苦,且系人工培养,一家卖钱,一家买货,与他人何干。假若果有花神,应知剪花供佛者,十之一二,剪供...

家庭中所供奉之‘祖先’,每日用香灯等供养,是否祖先确得受用呢?抑或只系表示纪念性

家庭“家庭中所供奉之‘祖先’,每日用香灯等供养,是否祖先确得受用呢?抑或只系表示纪念性”。问:家庭中所供奉之‘祖先’,每日用香灯等供养,是否祖先确得受用呢?抑或只系表示纪念性质呢?(林杏容)答:生鬼道者,可来受用,余道则不能享矣。...

夫妇母子,有的说是前世因缘,有的说是前世怨仇,究竟哪一说为对?(林慧兰)

家庭“夫妇母子,有的说是前世因缘,有的说是前世怨仇,究竟哪一说为对?(林慧兰)”。问:夫妇母子,有的说是前世因缘,有的说是前世怨仇,究竟哪一说为对?(林慧兰)答:因缘本有善恶两性。怨仇者自是恶因缘,反之则是善因缘。但因缘乃由心造,即可由心而转,故家人间的爱憎,有时亦生变化耳。...

各寺院以及各家庭现在所供奉之诸佛菩萨之画刻诸像,以凡眼观瞻似多是妇女身,但是依据

家庭“各寺院以及各家庭现在所供奉之诸佛菩萨之画刻诸像,以凡眼观瞻似多是妇女身,但是依据”。问:各寺院以及各家庭现在所供奉之诸佛菩萨之画刻诸像,以凡眼观瞻似多是妇女身,但是依据经典分明在西方佛土无女性者,其画刻妇女身之由来如何?(黄广心)答:菩萨有在家像及出家像,垂发披挂璎珞者是在家菩萨像,并非女身,亦有故示女身者,观音之随类化身是也。...

在一家庭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外教,有什么方法来统一归信佛教呢?(庄庆贤)

家庭“在一家庭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外教,有什么方法来统一归信佛教呢?(庄庆贤)”。问:在一家庭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外教,有什么方法来统一归信佛教呢?(庄庆贤)答:‘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家庭,信仰各异,此离心离德之表现。家不齐,而希其兴,恐是缘木求鱼。如欲转移家人,统一佛化,自必以身作则,清净三业!有苦自吃,有利均他;至诚无伪,行之有恒,家人即被化矣。尚须自明佛理,知见正确,运...

一个佛化的家庭是怎样的形态的?并请举一个实例?(李中心)

家庭“一个佛化的家庭是怎样的形态的?并请举一个实例?(李中心)”。问:一个佛化的家庭是怎样的形态的?并请举一个实例?(李中心)答:并无异状,不过同一信仰,同修佛法,同守佛戒而已。先生虽欲学佛,必须读经,先明大概,敝社可以拣选入门之书相赠,知其益后,方能谈佛化家庭也。...

弟子自六岁胞弟才三岁我慈母两眼就失明,家庭环境又不好,我弟兄两个生来罪业深重,幼

家庭“弟子自六岁胞弟才三岁我慈母两眼就失明,家庭环境又不好,我弟兄两个生来罪业深重,幼”。问:弟子自六岁胞弟才三岁我慈母两眼就失明,家庭环境又不好,我弟兄两个生来罪业深重,幼时多病,慈母已失行动自由,也要为我洗衣煮药,克尽一切困苦,抚养至成人,其劳苦胜如常人百倍,至要知尽孝道报答其万分之一,但慈母已西归,每忆到其抚养功劳则心痛如焚,要如何才能补其养育之恩?(王文全)答:在世间法上说,要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