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法了解孩子

╱王丽文

编者按:学校的教育很难取代失败的父母,如何给孩子适当的注意力并适时给予开导,将成为这一代父母主要的挑战之一。

小时候很少人注意我们内心世界里的冲突,帮助我们找出错误的观念,给我们另一个看事的角度,以化解或减低纤小心中的恐惧和不安。于是只会用压抑、逃避、发怒或嚎啕大哭来寻求紧张的解除。往事不堪回首,直到今天我们仍不太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冲突。每一代的父母都会说:“现在的孩子和我们以前太不一样了!我简直不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每一代的孩子也都说:“要父母亲了解我?太难啰!”

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时刻活在寻寻觅觅,不安全感和莫名的恐惧中,特别是孩子。着手了解孩子,首要在观察他们的行为动作,以及情绪的变化。行为动作,通常直接反映出情绪的紧张或平静。一般而言,要注意孩子是否容易忘事情;做功课不易专心;容易意外受伤或碰倒家俱;经常发呆,或看一整晚电视;常不自觉的摇腿、晃身,用手掌或手指敲击东西;不敢看镜子;对某种食物极端厌恶;发起脾气来,不可理喻,也难以冷静;易做恶梦;很怕黑暗;每个月至少生一次病,如感冒、拉肚子、扁桃腺炎、中耳炎等;怕接近水;非常喜欢或厌恶某种动物;容易哭,且久劝不止;尴尬时或犯错后,只知发笑而很难冷静下来;特别乖巧、合作,总能迁就别人的需要,很少表达自己的需要或意见;讨厌“作文课”;聪明,但学业成绩总不好,自己也烦恼不解;易和父母顶嘴,兄妹吵架,但出了家门就很谦虚、退缩。

当孩子出现类似这些行为时,做父母的必须要正视,询问孩子在生活上、学校里,或自我成就上是否遇到什么特别挫折、迷惑或自我怀疑的地方。

询问沟通的成功与否,端视父母所有的耐心和细心的程度。询问的目的,是为了依孩子的需要给予帮助、同情,而不是依大人的期望,予以教训或教诲一番。只要孩子察觉到父母的询问会导致一顿教诲,孩子的态度便易呈现出“不要问那么多,反正你不会了解我。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办。”或者“没事!没事!放心!我不会惹麻烦的。”

再进一步的观察,就是要注意孩子的情绪起伏,目的是帮助他们了解并掌握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因情绪而扭曲了对事理的认识,每个孩子每天都有得意、失意、犹豫、害怕、生气、嫉妒、紧张和无聊的时刻。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在支配着,需要大人能尽量及时注意并且讨论。讨论的深度,和大人本身的智慧和经验极有关系。例如,如果大人自己不认识“嫉妒”,不会处理自己的“嫉妒”,便无法知道该说什么才能帮助孩子去面对“嫉妒”。

日常生活里,尽量挪出时间和孩子聊天。如果孩子对你的世界有兴趣、有问题,便把握这个可以建立深度关系的机会,因为这是孩子想对你开放的第一步。当孩子对你谈他有兴趣的事时,便藉此去了解他的好恶倾向,也许也可以看出孩子天真,投机或固执的一面;当孩子在批评一件事或一个人时,也是一个了解他做人处事的价值标准的机会,也许也可以看出孩子暗中欣实你或反抗你的地方;孩子迷恋一种嗜好,着迷于其一类课外书,最在乎某些朋友时,便是一个了解他的梦想与感情世界的机会;从孩子是否需要独处,是否善用独处的时间,可以估计他是否懂得计划充实自己。这种种的观察,是为了要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质、习性好恶和思想的内容。有了了解.,才容易建立有意义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有情有义的“支架”∵(support∵system),避免迷失、自以为是。同时也方便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推展。

当孩子在家经常不爱说话,一家人吃饭时,眼睛只看菜,心却在饭菜外,这时候,或是父母,或是孩子,立刻要我心理师了。(本文作者王丽文博士为Reiss∵Davis∵Child∵Study∵Center,∵L.A.心理分析师。)∵

(1990.4.《新雨月刊》第33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