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教育初探

张玉姣

《佛学研究》∵2009年第18期

一、∵日本佛教教育的历史概述

公元6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日本佛教在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710—784)。当时以天皇为首的统治者非常重视佛教,佛教被用来提高天皇的权威,巩固中央集权。佛寺担当了传教和教育、研究的双重职责,其教育与研究以佛教义理为主。平安初期(794—1192)的828年,日本空海和尚在京都创办了“以一切种智、了知一切法、培养菩提心”的“综艺种智院”。空海早年留学唐朝长安学习佛法,回日本后得到天皇的支持在日本宣传真言宗。他本人擅长诗文书画,是“日本三笔”②之一。空海的“综艺种智院”招请僧俗教师讲授佛教及儒道二教。而且,针对当时学校只面向贵族上流社会开放的教育制度,他提出无论道俗贵贱,都可以入学受教。③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给予他们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这对后世日本发展平民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在日本教育史上也占有特殊的位置。

镰仓时期(1185—1333),带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发展迅速,另外还从中国传入了禅宗的临济、曹洞二宗。随着禅宗的传入和发展,中国的程朱新儒学(理学)也传入日本,为以后日本儒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江户时期(1603—1867),幕府提倡僧人专心研究教义和修行。出师、僧阶升级、担任住持等都与修学的资历密切结合。因此,这一时期佛教各派都很重视兴办教育事业,以满足宣传教义,研究教理,培养人才的多种需要。各宗掀起了办学之风,有些宗派在大的寺院办学。各宗建立了许多名称不同的教学设施,如净土宗的“檀林”、真宗东、西本愿寺两派的“学寮”、“学黉”、日莲宗的“谈林”、曹洞宗的“栴檀林”等。各派都出了一些着名的学僧,对本派所奉的教义在理论上进行解释、论证、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化。各派对修学的内容、修学的顺序与阶段、修学的时间及所获得的学位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一些学校,在近代发展为大学。

另外,江户中期以后对人的尊重和人本身是平等的观念日益发展,平民教育得到提倡。此时,在寺院发展起来的寺子屋成为进行平民教育的主要教育设施。寺子屋发源于室町时代后期(15世纪),是寺院开办的专门为平民子弟开设的初等教育机构。当时,寺院已经开始实行一定的世俗教育,许多武士家庭和少数平民家庭把子弟送到寺院。到了江户时代,武士子弟纷纷前往学者的私塾和幕府或藩设立的学校就学,只有平民子弟仍在寺院学习。因当时的大寺院主要致力于培养僧侣,实施这种世俗教育的一般是一些小寺院。随着庶民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就学儿童大量增加,小寺院已经难以全部容纳。为此,一些武士、浪人、神官、医生和有能力的庶民等开设了实施初等教育的民间教育机构,这些民间教育机构也被称为寺子屋。教育内容重视实用,进行读、写、算的教育。儿童通常六七岁入学,学到十至十三岁开始当学徒,学习年限一般为四五年。寺子屋的学费是“随意”交纳,即没钱人家可以送一盒饼干或扇子聊表心意,农家也可以送自家栽培的新鲜蔬菜,有钱人家才包红包。学费一年仅收两次,这也是“随意”。当时的老师算是一种“义工”,老师的回馈是世人的“尊敬”。而平民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则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公益回应”,有钱人家多包一点的话,没钱人家就不用担心孩子将来会是个文盲了。寺子屋在日本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治维新后日本普及小学与幕府末期寺子屋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明治五年颁布学制,以后在很短的时期内能够在全国开设小学,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江户时代寺子屋(私塾)的普及。”④幕府末期全国共有1万5千余所寺子屋。在江户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儿童的就学率就很高,据统计,1848—1860年,江户的平民子弟就学率已经达到了86%,一般小商店店主以上的家庭,其子女几乎100%都上了学。⑤寺子屋实际上起到了某种社会教育工作的功能。⑥

明治时期除寺子屋向近代的小学校转变以外,在幼儿教育领域还出现了“佛教保育”。在幼儿园和保育所里进行佛教教育,统称为“佛保园”,其教育称作“佛教保育”。1879年(明治12年)6月东京成立的福田会育儿院是日本佛保园的开端。此后,各地逐渐设佛保园。1929年,全国佛保园的联络机关“佛教保育协会”成立。战时一度瘫痪,1950年重建“日本佛教保育协会”。现有佛教系保育所2560所,幼儿园1696所,总计4256所。仅真宗本愿寺派承办的佛保园就达1000余所,曹洞宗、净土宗、真宗大谷派也均在500所以上。在现代的佛教宗立大学中还专门设有佛教保育专业。另外,明治后期开始创立的星期日学校是佛教教育机制的另一形式。1905年(明治38年)正式出版教材《佛教修身课本》。1911年(明治44年)高楠顺次郎编出《统一佛教星期日学校教案》。1931年至1935年是佛教星期日学校的大发展时期,战时蒙受很大损失,战后重有起色。1962年“全国青少年教化协议会”成立,着力于星期日学校的复兴、发展工作。日本佛教星期日学校已有2693所,较战前增长55%。⑦其中真宗本愿寺派名列榜首,有794座。

纵观日本历史可以发现佛教界办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而且佛教教育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寺院的出家人,而是广泛深入世俗社会,乃至大力推进了平民的教育。日本现代的佛教宗立大学多数都能找到其在古代的根源,可见佛教界办学对日本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日本当代佛教教育的特点

(一)办学历史悠久,宗派一脉相承

如上所述日本佛教界自古就有兴办教育的传统,而且各宗各派都比较热衷办学。追溯历史,现在很多佛教兴办的学校大都可以在古代找到它们的前身或源头。很多佛教宗派在古代创办的“学林”、“檀林”历经时代的变迁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学。

现在日本的佛教大学有31所,短期大学51所。佛教几大宗派都有自己的大学,其中真宗系大学共11所,居诸宗之首。另外还有各宗合办的大学。

真宗创办的大谷大学、龙谷大学历史都比较悠久。大谷大学位于京都,起源于1665年(宽文5年)东本愿寺子弟的修学道场“学寮”,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办学历史。1896年曾称“真宗大学”,1901年始采取文科大学的体制。1922年改称“大谷大学”。龙谷大学也是由真宗本愿寺派在京都创立的,最早始于1639年西本愿寺内的“学寮”。1875年正式成为本派的宗立学校。1922年发展为综合大学规模,称“龙谷大学”。

曹洞宗创办的驹泽大学地处东京,其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592年曹洞宗在江户骏河台设立的“学林”。1657年,中国的名僧陈道容曾将其命名为“施檀林”。1890年更名为“曹洞宗大学林”,1905年称“曹洞宗大学”。1913年校址迁至东京的驹泽地区,1925年更名为“驹泽大学”。该校以“信、诚、敬、爱”四纲为建校方针,贯穿着始祖道元“身心学道、行学一如”的观点。爱知学院大学地处名古屋,是曹洞宗于1934年初创办的专科学校。1950年发展为短期大学,1953年开格为四年制综合大学,主要传授禅家理论。

位于京都的花园大学起源于1872年临济宗妙心寺派创办的“般若林”。1894年为妙心寺派的普通学林高等部。1934年为临济学院专门学校。1898年在京都市右京区花园木什北町建筑新校舍。1903年,普通学林改称花园学林。1907年花园学林改称花园学院,设置高等部。1911年,花园学院高等部改称临济宗大学。1934年,临济宗大学改称临济学院专门学校。1949年升格为花园大学,并设置佛教学部(系)佛教科,1964年又设置佛教福祉学科。1966年,佛教学部(系)扩展为文学部(系),其中包括了佛教学、社会福祉、史学、国文等多门学科。1986年,专门开设了国际禅学研究所。

日莲宗系的立正大学位于东京。起源于1580年创设的“檀林”,后几经扩建,至1904年发展为日莲宗大学,1924年改称立正大学。现设佛教、文学、经济和经营4个学部,包括宗教学、佛教学、哲学、史学,英文、国文、社会、地理、经济、经营10个学科。学校的新生入学式和毕业结业式都举行法会。毕业会之后,佛教部学生还要举行向佛祖报告毕业的仪式。逢宗祖创宗纪念日、佛诞日、涅磐日、法难日时,佛教部学生要停课参加法会,其他学科的学生可自由参加。

净土宗系的佛教大学位于京都,其建学历史可追溯到日本江户时代于增上寺开设的“净土宗檀林”。1898年扩大为净土宗专门学院。1949年据新教育法令,改称佛教大学,由2个学部6个学科组成。文学部有佛教学、国文、英文、教育等四个学科;社会学部有社会福利、社会学两个学科。

真言宗系的高野山大学设在和歌山县高野山金刚峰寺,由高野山真言宗创立。1926年为高野山大学,1952年设大学院(研究生院)。单一学部文学部设密教学科、佛教学科和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又分为哲学、社会学、国文学、英文等四部分。其研究机构是密教文化研究所。

828年,日本空海和尚在京都创办的“综艺种智院”也发展成为现在的“种智院大学”。办学方针秉承了“综艺种智院”的宗旨,1898年为真言宗的高等中学校,后发展为真言宗京都大学,1949年改称“种智院大学”。是单学科大学,佛教学部佛教学科只设佛教学和密教学课程。

另外,还有诸宗联合兴办的大学——大正大学。大正大学现校址分在东京、琦玉两地,为净土宗、天台宗、真言宗丰山派、真言宗智山派三宗四派联合创办。因建于1926年的大正年间,故称大正大学。佛教学部佛教学科包括佛教学、梵文学、天台学、真言学和净土教学;文学部包括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学科,设西洋哲学、宗教学、日本史、东洋史、英美文学、日本文学、社会学、社会福利课程。两学部出版的学术刊物有《大正大学研究纪要》、《大正大学大学院研究论丛》。研究机关是综合佛教研究所,发表《研究年报》。校内的宗教活动有每星期三的15分钟法会和5分钟的法话;6月第一个星期三的“佛陀会”,佛诞、成道、初转*轮、涅盘等节日的纪念法会,暑假以各本山为基地,开办“夏期研修道场”等。

足利工业大学位于枥木县足利市。其前身是17个佛寺于1925年创办的“足利实践女学校”。1948年发展成月见丘高等女子学校。1960年开始增设男子部,1967年称足利工业大学。设有机械工学科、电气工学科和建筑学科,是北关东工业地区的开发研究中心。

佛教诸宗还创办了多所女子大学。女子大学主要有真宗本愿寺派创办的“武藏野女子大学”(东京)、“京都女子大学”(京都)、∵“相爱女子大学”(大阪);真宗大谷派创办的光华女子大学(京都)、大谷女子大学(大阪)。

以上考察了几所当代日本佛教大学的历史沿革。可以说这些学校大都历史悠久,尽管历经时代的变迁多次更名或移址,但其传承从未中断过。从创办伊始到如今发展为现代化的综合大学,他们始终与各自的佛教宗派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二)教育内容丰富,僧俗兼容并包

日本佛教学校在教育内容上并不仅局限于佛门僧侣教育,而是既有佛教教义、佛教理论的专门传授,又开设多项符合现世社会职业需要的一般学科,体现出很强的社会适应性。

战前的日本宗立大学,实施近似单一的佛教教育。即使设立一般学科,人数也很少。整个校园的宗教气氛很浓,学生自身的佛教信仰及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水平相对较高。

战后,这一状况发生很大变化。各大学相应扩充规模,不仅加强了佛教学科,而且着重增加文、法、经、商、理等一般学部。前者多是僧籍出身的学生;后者以在家学生为主。由于学生成分的改变,在家学生的激增,对佛教的认识、理解和关心程度也有很大差别,甚至有的学生存有误解与偏见。针对这种情况,各宗立大学的教育基本分两个方面。佛教学科和宗门学科的学生以树立坚定的信仰,培养良好的僧风,提高佛教宗门造诣为目的;一般学部⑧的学生以主攻各领域的专业知识为主,佛教教育为辅,他们可以自由地有选择地汲取佛教信仰和知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