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健康·新知(二)

二OO七年三月十七日讲於龙山寺板桥文化广场

郑石岩主讲

王永成整理

乐观的重要

佛法常说佛光普照,不是要我们在那儿等着佛光来普照,而是要我们依佛的教法来修正、改变行为,走向更正面、光明的那一面,那才叫做修行。

在英国皇家医学院有个以癌症病患为追踪对象的研究,他们追踪十年结果发现,思考模式较乐观者有百分之七十病情呈现好转现象,时而乐观时而悲观者存活率约有四分之一,思考模式最悲观者,几乎两年就结束了生命。所以,病情能否好转与心理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心理学家马丁席尔

格曼一生专门以乐观与悲观的态度对职场表现的影响做研究,当一批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公司将他们分成乐观与悲观两组进行研究,一年後发现,乐观组的工作业绩比悲观组高百分之三十,第二年业绩则高出百分之五十,第三年後,乐观组的人已渐渐走向主管阶层,而悲观组这些人仍在自己岗位上默默耕耘。马丁又作了另外一种研究,当公司招考相关科系人员时,同时作乐观量表,除被录取者外,另外再加选一组乐观量表分数最高的人,但不告诉他们是备取者,并将被录取者与备取者分为A、B两组。结果一年後仍发现B组的工作产值比A组高百分之二十,第二年则高出百分之五十。可见在学成绩与後来的成就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与乐观态度有关,所以一个人无论工作表现或身体健康状态,都与他的想法、行动有关。研究中也发现,在中学与大学时代养成运动习惯者,思考模式比较乐观积极,他们脑子里的短期记忆库比不喜欢运动者大百分之四十五,注意力与记忆力也比较好:无论任何年龄层,个性乐观积极者,运动人数比率也相对的比较高,想法与行动的确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我从小就在一个穷困家庭里学佛,我的第一个老师是星云法师,他教导我,想办法事情总能解决,没有什么事不能解决,重点在於想法与行动、乐观与悲观这个课题。

人际关系和环境

我们生长在***,这个环境如果过度开发而改变了自然生态,当然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及健康,然而今天我们要特别谈的是人际环境。

研究中发现年轻时没有戚受到父母温暖的人,在进入老年期前得慢性病者有约占百分之九十一,有戚受到父母的温暖者,进入老年期前得慢性病者则有百分之四十五,几乎相差一倍;更有一研究指出,年轻时连父母照顾都没有者,在进入老年期前得慢性病者将近百分之九十,有戚受到父母照顾者,进入老年期前得慢性病者只有百分之二十,相差更是悬殊。有人甚至连与家人讲话都懒得开口,他的健康情形可能不会很好,工作能力也会受影响。

有个以戚冒病菌对人际关系好与坏者之戚染率做为实验,结果发现戚染率竟然相差十倍,就是说人际关系好者免疫力强,死亡率也较低。佛法中谈六和敬,就是强调要广结善缘,多亲近善知识,因此人际关系也会影响人的发病情形。

用人际关系来看人的寿命,最明显白勺是宾州∵∵ROSET0∵STORY地区的例子,这是个义大利人社区,他们寿命都很长,慢性病也很少,大家都以为他们喝的是能使人长命的水,经过很多卫生单位检验调查後发现,其实不然,而是这个社区或家庭,人际关系非常良好,彼此互相关怀,人情味浓,生活品质极佳之故。到了七十年代,社区旁新设了一个很大的高科技工业区,居民变富裕了,为了事业,人际往来减少了,心脏病及慢性病等病患却不断的增高,渐渐的与其他地区没什么两样了。

女口果在家庭人际关系没有建立得很好,你也得在自己社区活动一下,尤其退休後,若整天闷在家中,是很容易生病的。若住家附近有佛堂,偶尔去当一下义工,拓展新人际关系才是健康的。

我曾在退休後暂时不接任何工作,而每天爬山,发现女人都会成群结队一面聊天一面走,而一些老男人却孤单地往前走,他们走得越快,晚年也真的走得快。因此,男士平均寿命比女士短,人际关系是其中的一大关键,不仅影响健康,也是创新与

学习的动能来源。

影响健康的因素

现在谈与身心灵健康有关的社经地位及成就戚。从一九七O年代开始的英国白屋报告发现,教育程度、社经地位、成就及所得高者,其心灵相对的比较健康。假如你觉得自己的身分地位及经济状况都还不错,进而搬到豪宅区居住,与真正经济能力顶级的人相较之下,你却是最後一名,除非你能很快调整心态,适应事实,否则这时可能就是你开始容易生病的时候,所以还是以平常心生活比较好。社经地位因素影响很多,最近有个新的研究发现,社经地位高,待遇比较好者生育率高,知识程度较低者,生育率也高,而占大部分的中间者则生育率较低,因为他们会考虑到子女教育经费及家人生活品质问题。其实种种高低都是比较而来,应以平常心面对,才不会产生很多心理不平衡。

再来就是情绪问题。通常有几种现象影响着健康:无助、沮丧、惧怕及敌意。平常我们都被期望着像天才,若没注意因材施教,就会产生因期望过高而沮丧。犹如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上大学,进入社会就业,要往高阶爬没能力,要从事较低阶工作又不肯,这种状况就容易产生忧郁,忧郁是学来的,不是天生白勺。

有一次我在家长成长班讲乐观思考模式,我先说个现象,有两个妈妈聊天,有一位指着自己的孩子说:∵∵『长得这么矮又不念书,去死好啦!’这不只给小孩一个悲观思考模式,更是伤害孩子匪浅。在讲习中有位妈妈分享教导孩子心得,她说她的孩子很矮,在小学一年级时回家向妈妈抱怨,为什么给她生得这么矮,让同学耻笑她。这位妈妈说:『你跟他们说,每个人长高的时候都不一定,等我长高你再看看。何况矮没什么不好,地震天花板掉下来时先压到的是你们。’然而同学又回应淹水时怎么办,她回家又抱怨,妈妈说:『再跟他们说,我早有准备先逃为要,而你们没有危机意识就倒楣啦!’如今孩子小六了,还是全班个子最矮的,可是仍然非常乐观应对,已经培养出乐观思考模式。

这就对了,否则想长高又不能如愿,就容易在无助中慢慢发展成忧郁情绪。再来就是惧怕,怕东怕西,怕成绩不好,怕矮人一节,越怕失败越怕死就越容易产生焦虑,越怕生病就容易生病。因此,焦虑恐惧会使人产生负面情绪,身体自然就不会健康。惧怕是封锁世间的一扇门,你若打开,即可看见宽广世界,若不打开这扇门,你就永远在惧怕的小世界里,产生自闭焦虑,情绪当然低落。另一个影响情绪的因素就是敌意,对别人有恨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如此的情绪不稳定必然影响健康,影响人际关系。

最後是宗教信仰。NIH有个有趣的研究,将有宗教信仰的人分类为参与率高及低两种,无论是寺庙、教堂或清真寺,经常去参加活动者称为参与率高这一类,偶而有结婚典礼或想去才去者称为参与率低这一类,结果发现参与率高者寿命较长,健康情形也较好。後来又有更深层的研究,宗教信仰参与率高者在信仰中能获得启发,平常生活中遇到挫折,他们会以宗教思想来作合理解释并启发智慧克服难关,研究中也发现,宗教信仰参与率高者,病後治愈率比较高。

总而言之,万法唯心(识),无论是身体状况、想法和行动、环境和人际关系、社经地位与成就戚、情绪或信仰都是由『识”变现而来,即怎么想就怎么戚受怎么行动。

有次在民视节目中有人问:『为什么宗教信仰得这么虔诚?为什么一定需要宗教?”我回答:『有一个高级且正确的宗教信仰,我就有了靠山,它启发人的智慧,使人常在稳定的情绪中过生活,也使我不好高骛远,以平常心过生活,反而更能发挥创意。”

我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她在年轻时就开始信奉佛菩萨,直到年老时还是一样,始终未变。她目不识丁,却会背诵金刚经及弥陀经。我母亲二十九岁那年,得了肺结核,在当时肺结核没有特效药,就相当於现在的癌症,患者几乎都会死的。我的婶婆很关心,到处求神拜佛,打听到一位神算李铁皮,她拿了母亲的八字去算命,他说可能活不过三十岁,婶婆非常难过地问,命不是可以改吗?他说是可以改但要实践,你拿她大儿子的八字来,结果一算,他说这孩子并非命中注定没有父母的小孩,一定要带这小孩去拜佛并且吃素,这小孩自然会产生力量影响母亲。於是妈妈乾扁的手,握着孩子的小手前往宜兰雷因寺,就这样妈妈信心坚定,我也一样坚定地信佛,那年我才七岁。大家可能会好奇地问,那你母亲现在呢?她当然还是一样健在。所以说怎么想就怎么作,不是可以转识成智吗!

我有很多奇特的经验,在不到四十岁我就开始讲华严经,四十多岁时,常须忙於立法院开会与讲经的课堂之间,通常在会後赶往道场的途中,还不知道今天的经应从何讲起,但当我一上座,维那唱完开经偈後,脑海里的思绪就很清楚了,所以有很多领悟是在讲经中获得的。因此大家念佛务必专注,要念到与阿弥陀佛世界相应。甚至大企业家在事业成功後,也应为大众的就业机会着想,才是行大乘菩萨道利益众生,让这颗心永远属於光明的佛菩萨世界。

我有个领悟,为什么有人一听到阿弥陀佛就深信不疑,却有些人怎么请都不来?我认为每天念佛的人,他是从极乐世界来的,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师你怎么敢这么说,其实弥陀经及观无量寿经里可以看到,极乐世界众生每天清早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十方诸佛,他们只有念佛还没修行时即可往生极乐世界而不退转,然後此生到娑婆供养释迦车尼佛,共同参赞佛的殊胜,可能下一生又到他方世界供养十方诸佛,直到成就佛道为止,

恭喜大家都能闻佛深信不疑而虔心念佛,并将佛号深入全身所有细胞及各个器官,这就是今天演讲以科学新知与佛法连贯为一体的重点,谢谢大家。

(全文完)

《慧炬》总第520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