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华严经》的终生学习观

∵沈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华严经》普贤十大行愿的第八愿—常随佛学、《净行品》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结合华严宗与中国佛教其他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总结与论述华严终生学习观,进而提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终生学习理念。

∵!关键词]终生学习;《华严经》;中国佛教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一7667(2004)05一0033一04

∵虽然当代终生学习和终生教育的思潮,源于欧

美发达国家,但中国文化其实早已积淀了极其丰富

的终生学习和终生教育的理念。历代先辈们用自己

的生命实践终生学习,履行终生教育的使命,千年

传灯,不绝如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惟一传承了自

己文化道统的文明古国。顾明远先生说:“比较研究

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就需要研究影响这个国家

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特别是文化因素。”文化就

是中华民族的命脉,教育的使命就在传承国家与民

族的命脉。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是儒家文化、佛教

文化与道家文化,本文基于中国佛教文化,围绕大

乘经典《华严经》的理念,来阐述颇具特色的中国终

生学习理念。

∵东汉末年佛教传人中国,经过三国魏晋南北

朝六百年左右的发展,到隋唐产生了禅宗、华严

宗、天台宗、法相宗等十三个宗派,终于形成了具

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标志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独

立与成熟,从此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并立,成为中国文化殿堂的一大支柱。

∵唐朝杜顺禅师创立的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

要依据。《华严经》在《普贤行愿品》①中,通过“常随

佛学”明确提出了华严学习观;在《净行品》中,细

致人微地展现了一种生活学习一体化的境界;在

《入法界品》②中,以四十卷的篇幅浓笔重彩地描绘

了一个求法学习的大型案例—善财童子五十三

参。作为大乘佛学优异学生的典范,善财童子⑧为

了追求佛法的真谛,云游四方,参访了五十五位导

师,最终获得了究竟的智慧与彻底的解脱。

∵一、“常随佛学”与终生学习

∵《华严经》的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详细阐

述了普贤菩萨的十大誓愿,其中第八大愿“常随佛

学”,是《华严经》终生学习观的基础。

∵“常随佛学”的大意是:我(普贤)誓愿向佛学

习,永不言退。我誓愿书写经典,堆积如山。为了追

寻宇宙人生的真理,可以放弃世间所有功名利禄,

克服重重艰难困苦,直到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然

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到各种教学场所,教

导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使他们个个悟道,人人解

脱成佛。我要向无限时空中所有觉悟者学习,永不

间断,永不放弃。即使虚空到了尽头,即使生命不

复存在,即使所有生命消除了一切烦恼,我的学

习,依然如故,没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我

将全身心地投人学习,没有丝毫疲惫与厌倦。

∵“常随佛学”言词简洁优雅,蕴义微妙深广,我

们现在就围绕终生学习作如下简要浅近的总结。

∵1.无限双螺旋学教对称的学习模式

∵首先要学会学习—学习已经觉悟者(佛)是如

何学习的: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恒心,竭尽生命地学

习经典,放弃所有物质享受,直到获得彻底的觉悟。

∵其次要学会教学—学习觉悟者是如何使大

众踏上觉悟之道的:全身心投人到教育实践中去,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以心印心到身体力行,

从启发式教学到活动教学法等,走出书斋,远离当

初悟道的菩提树,走向大众,哪里有教室就到哪

里,哪里有学生就到哪里,击大法鼓,雨大法雨,启

大法筵,使所有人都踏上最终觉悟的道路,正如近

代教育之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明示的: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

终生学习和终生教育融为一体,学习就是为了教

育,而教育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踏上终生学习的道

路。教学—带动大众共同终生学习,自然就成为

学习的高级形式,成为最完美的学习途径,因此人

的一生也就此化作学习的一生,教育的一生。

∵最后,这种学习与教学一体化的学习并不局

限在一个导师,也不局限在今生与此地,而是扩展

到所有的导师,扩张到无限的时空,正如夸美纽斯

所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

预备。”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构成了《华严经》学

习观均衡对称的两翼,在无限的时空中周而复始螺

旋上升,类似于DNA的双螺旋结构,最终形成了无

限双螺旋学教对称的《华严经》终生学习模式。

∵2.深入到意识流的微观终生学习模式

∵佛法把人类行为分成三种:身体行为、语言行

为与意识行为,其中最本质与最细微的是人的意

识行为,意识行为是语言与身体行为的出发点与

决策者。因此,人的学习行为也相应分成身体行为

的学习,语言行为的学习与意识行为的学习,其中

最重要与最细微的是意识行为的学习。

∵人的意识永恒不断,如云变化,如水流逝;即

使当夜晚人睡之时,意识仍如抽刀不断的一江春

水,滔滔东流。《华严经》“常随佛学”展现了如此宏

大的气魄—把滔滔不绝的意识之江流,转化成

滔滔不绝的“学习之江流”。“于念念中,我皆随

学。……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就此形成一个永续

学习的意识流,进而带动永续的身体行为学习流

与永续的言语行为学习流,不知疲厌地学习。这就

是深人细微到意识流的微观终生学习模式。

∵《华严经》的终生学习从细致人微的意识流出

发,身口并作,学教一体,均衡旋升,贯穿无限时空,

构建了一个极富特色的广博精微的华严终生学系。

∵二、《净行品》:基于行为矫正的学习化

生活

∵《华严经》所展现的是究竟觉悟者的境界,博

大宏富而庄严堂皇,有时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但其

中的《净行品》却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无限双螺旋学教对称的华严终生学习模式,

是以学习意识流作为运动主体的。然而对于一个

过平常生活的人,如何才能把他的意识转化为连

续不断的学习意识流呢?这正是《净行品》所要解

决的问题。

∵《净行品》的主体内容都采用一个简单的句

式,可以总结成一个简单的公式:

∵……,当愿众生,……。

∵请看下面一个简短的范例: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着;”

∵与上述句式完全相同的句子共有141个,“当

愿众生”之前是一个日常生活行为,“当愿众生”之

后则是一个经过矫正的华严学习行为。通过这种

方式,《净行品》把141种日常生活行为,一一巧妙

地转化为非凡的学习与教学行为,以“当愿众生”

这四个字作为杠杆,把原本狭小的一己之心,四两

拨千斤,即刻就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广阔胸怀。通过如此巧妙的转化,把日

常生活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随顺而转,化作连续

不断的学习意识流。只有当每个人都能自觉养成

一整套学习化的日常行为习惯,才有可能真正造

就学习化的学校,学习化的公司,学习化的家庭,

最终进人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三、终生学习的大案例:善财童子五十

三参

∵“福城东际,童子南询,百城烟水渺无垠。

∵知识异常伦,五十三人,一曲和阳春。”

∵这是对“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精练描摹,善

财童子风尘万里,寻访明师,是中国传统文化好学

青年的最佳楷模。

∵善财童子的启蒙老师是文殊菩萨,在他指引

下,踏上了南巡的学习之旅,游历了一百一十个城

市,依次向德云比丘和弥伽长者等五位善知

识请教,最终彻悟了佛法的真谛。

∵善财童子,确立了高远的志向,博学多闻,转

益多师,循序渐进,终于迈进了终极智慧的堂奥。

∵1.终生学习的金刚种子—菩提心

∵《华严经》终生学习观存在一个原动力—菩

提心,菩提心是学习意识流的源头,是学教对称的

无限双螺旋学习模式的推进器,也是《净行品》使

生活学习化的发动机。

∵菩提心是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善

财童子遇到每位导师,第一句话都是:“我已发阿褥

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再提问请教。菩提心就

是自己愿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且誓愿教导一

切大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决心。这种誓愿与

大众共同追求最高智慧,追求最高真理的决心,几

乎是一切伟大教育的共同特征。让我们来重温一下

哈佛大学的校训: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

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哈佛

之所以能够确立在世界教育中的卓越地位,就是

因为她数百年来都以追求真理作为学校教育与研

究的根本使命。佛法把致力于觉悟真谛的决心

—菩提心,比喻为超越时空、超越生命的金刚种

子,一旦发起,则如同坚不可摧的金刚石一般可以

破除一切障碍,确保人们能够永远走在觉悟真谛

的道路上,直到结出圆满的智慧佛果。

∵2.广博的学习内容—五明与八万四千法门

∵《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所学习的内容是无限

的,因为众生无限,烦恼无限,佛道无上。在这里我

们简要介绍两种:五明与八万四千法门。

∵内明(佛法)、声明(语言学)、因明(逻辑学)、

医方明(医学)与工巧明(工艺技术)通称五明。

∵五明还是一种比较粗略的分类,佛法的学习

内容细分有八万四千法门,进一步则包括无限的

智慧与法门,佛陀曾说,一切皆是佛法,所以佛陀

要求学生学习无量法门。

∵3。言传身教的师徒传承方式

∵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

在此之前的东西方传统教育,主要是沿袭师徒传

承的教育方式。即使在今天,师徒传承依然是一种

比课堂教学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善财童子就是通

过师徒传承的方式来学习的,从启蒙导师文殊菩

萨开始,直到最后一个导师弥勒菩萨,都是一对一

的个别教学。

∵如果从语言、身体与心灵三方面来看,教育一

般分成三种:言传、身教与以心印心。斥之于语言

文字的言传只是其中一种,身教与以心印心是静

默的教育,老子称之为“不言之教”,则是更为有效

而高尚的教育方法。静默的教育需要导师与学生

能够共同生活,面对面交流,情景交融,通过这种

方式,学生才能契人导师的心灵,才能养成高尚而

睿智的行为习惯。

∵侧重课堂教学的现代教育只注重言教,而言

传身教与心灵共鸣并重的师徒传承则可以弥补课

堂教学的诸多不足,仍然是一种值得我们大力倡

导的教育方式。

∵4.参学—身临其境的学习

∵与以书本课堂为主的应试教学绝然不同,善

财童子的学习是参访或游学,是一种身临其境的

学习,是一种行万里路的实地体验。

∵例如善财童子告别第四位导师弥伽长者后,

渐渐南行,游历了长达十二年之后才找到第五位

导师—解脱长者。在第十一参中,善财童子为了

寻找善见比丘,走遍了城市、乡村、郊区、集市、平

原与山谷等一切去处,最后才在一片树林中看见

正在散步的善见比丘。到第五十二参的时候,善财

童子已走过了一百一十座城市,才来到普门国悦

意城,再次诚心求访文殊菩萨。

∵以上事例表明,善财童子的参访是强调现场

与即时的情景学习。这种与导师面对面、心印心的

学习方式肯定可以超越书本学习、课堂教学、自学

乃至E一learning(电子学习)而具有无与伦比的教

育价值。

∵5.大教师与善知识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一个寻访明师,向善知

识学习的过程。怀爱伦在《教学论》中说:“认识至圣

者,便是聪明。”善财童子所访问的导师被称为善

知识,善知识与怀爱伦在《教学论》中所提到的上帝

差来的“大教师”颇为相似,不仅具足智慧,更富有

崇高的道德品格与慈悲博爱的胸怀。在大乘佛教

中,只要是彻悟了宇宙人生的实相,能够善巧方便

地教导后学弟子的导师,不论在家出家、男女老少

或从事哪个行业,都是善知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总共请教了五十五位善知识,其中既有文殊、普贤、

观世音和弥勒这样的大菩萨,也有德云、海云和善

住等比丘;既有解脱、普眼、法宝髻和无上胜等长

者,又有自在主、善知众艺童子、慈行童子与有德童

女这样的青少年:甚至还有摆渡人、下层妇女,正如

孔子所说的那样,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对于每一位

追求真理的学习者来说,择师的惟一标准是导师的

智慧和德行,而不是导师的学历和权势。

∵《华严经》不惜笔墨,表达了对善知识的无比

推崇和虔诚礼敬,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的二十参

都有“善知识赞”,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善知识

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

功德藏;善知识者,难可值遇;善知识者,十力宝

因;善知识者,无尽智炬;善知识者,福德根芽;善

知识者,一切智门;善知识者,智海导师;善知识

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华严经》对善知识的礼赞和儒家强调“师道

尊严”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佛法认为:道不自弘,

人能弘道,因此人与法两者俱尊,学生要像尊重佛

法一样尊重导师。善财童子五十三为了追寻佛法

真谛,烟水南巡,风餐露宿,行脚天涯,寻访良师,

成为《华严经》的华彩乐章,为我们实践终生学习

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参考文献:

【11顾明远.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汇J].比较教育研究,2000,

∵(4):3.

[2」(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9.3、7

[3拭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第70页上.

{4】吴咏慧.哈佛琐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97.

【5」(美)怀爱伦.教育论【M].刘瑶年译.上海:时兆报馆,

∵1940.

[6】《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界品》,《大正藏》第10册,第

∵366页下.

No.5.2004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General∵No.168∵comParative∵Education∵Review(总第168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