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无碍的华严“华严经教与哲学研究”读后

陈长文

华严经号称经王,其旨趣幽深二目诠无尽,不但可以涵盖

一切经典的意趣,一切经典的意趣,而且更具有丰富而高深的哲学义理作基础∵∵更能令人激赏不已。故当代哲学大师方东美教授称赞此经:“无义剖大经于一尘,睹法界于弥指。”而给予无上崇高的评价,允为古今哲学的最高境界。

然而此部经典犹如宝藏,若非根基深厚及因缘殊胜者,不得其门而入,学者面对此经卷帙的繁浩,义理的宏富,旨趣的精微奥妙,必有望洋兴叹,不知从何着手之感。历代祖师虽多有阐明,然而由于今人多不习文言文,故对先人遗下的珍贵着述,颇有难上加难,难以了解之感。

“华严经教典哲学研究”一书,乃是杨政河老师得力论着,他从宗教及哲学两方面来探讨华严经的奥旨·以现代哲学的眼光,有系统的对华严经教及哲学赋以新的意义,作深入浅出的阐发,因此我们可以依据此书而逐渐了解华严经在佛法中的殊胜及实践法门中的究竟境界·

华严既称经王,其义理的玄奥难思其实这并非能于略阅本圭芝后就能有所领悟的。兹根据本书所研究,自宗教和哲学两个层面分述之如左:

“华严宗教的意义及教理的行证

本经乃释尊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于其海印三味的甚深禅定中,观照一切众生相,不禁叹曰:“奋战!奋战!吾今普见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于是便称法界性,应文殊普贤等深位大根菩萨之机感,而顿演不可思议的妙法。亦即佛陀为教化法身大士,才展开了七处九会的海会盛谈,开演出无穷无尽的***大法,令一切众生也都能在自己的心田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取证无边无际的法界。

根据全经的文义,可以四分五周因果来加以说明:

(一)举果劝乐生信分:所信因果周。

(二)修因契果生解分:差别因果周、平等因果周。

(三)托法进修成行分:成行因果周。

(四)依人证人成德分:证人因果周。

而依其内容,又可分为五十一一位法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及普贤十大愿王等要点。

(1)二位法门

佛法中向以解行并重,而修行更有渐次之分。如果不能明白教理,盲修瞎链,则终其一生亦无所得。故于本经中由诸大菩萨承佛威神主力,而开演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种法门,期勉众生依教奉行,而达刊究竟成佛境界。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诺善根。”信乃是进入佛法大海的门户,如果不能生起信心,必将无法接受佛法精深的理论,故首先由昆卢遮那佛,彰显成佛的依正庄严,把成佛的妙坟墓现出来,劝导众生生起求法的心。其次由诸佛之师的文殊菩萨,根据他过去生中的一切修行经验,劝导众生柑信自心是佛,与果佛熙异。而令众生皆能依此信心来作为修行的正因。故百先彰显“十信法门”。再其次,如来为了舍凶信圆修真实法者,皆能生如来家,而且郡能依根本智而住,使他们永远不退转其圣贤位,故于忉利天宫闸扬“十住法门”,令有情众生念念契如,开发本自菩提心。

菩萨的修行,除了依智起信,而后实地履行,住于佛所应任的地位外,更应繁兴万行。故历经十住位的圆满自利之外,更应勤修“十行法门”,以不断的精进修行,来资助悲愿的圆满而达到“一真法界”的境地。修行至此,菩萨为了慈悲救济五浊恶世中的众生,故将前面所修的解行回向真证,回真向俗,回智向悲,广益自他,合悲愿弥博,使真俗圆融,令悲智不二,故须修“十迥向法门”。自十住位发展至十回向位,一切智行悲愿悉皆圆满,对菩萨道的修行法门亦已完备。

但菩萨为达有形世界最高境界,使其道德行为的修持都能达到不被摧毁的金刚状态,才能利益一切众生,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谋福利,故进而修行“十地法门”。十地法门的修行,已经到达金刚不坏之身,故乃能超拔诺苦,常享法乐。但仍须做更进一步的努力,亦即进入“等觉位J,而使理事二行永绝,住于诸佛所住之位,而能与诸佛面面相叙毫无障碍。亦即至此而达到与诸佛平等精神的境界。

从十信位圆满信因之后,菩萨历经五位法门,修习对治无明迷惑,直到习尽智明,自然彰显出成佛的果行,故在最后的妙觉法门中,阎融佛果,彰显一切世界的秘密。

(2)善财童子五十三麦

前面所提的五十二位法门,可以说是修行的理论基础。然佛菩萨唯恐众生愚昧,误认此种法门唯有佛菩萨及大根利器众生才可证得,故乃托请善财童子南游的行迹,构想其遍游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代表善财童子依孜奉行,历经五十二位法门,终能契悟佛果。期令众生也都能如法泡制依此而起信破迷,让末代众生效法以此为榜样承受奉行。

善财童子是一位极具天才而且是真正向往哲学智慧的童子,由于其智能极高,故在福城东、婆罗林中听取文殊菩萨演说普照法门之后,即一心欲求无上菩提。经过文殊菩萨的指点,教他应该依人修学,专心努力去巡访善知识,然后根据他们的言行证人,故而其南巡找寻各式各样的生命经验来当做榜样,以差别法去阅历一切修行法门,虚心地接受他们所具有的智慧熏陶。故其历经一百一十个城池,参究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也就是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境地后,能成就无量功德,最后便能得见一切庄严境界。然后,他再回到文殊菩萨那里去承受他的印证认可。文殊菩萨还指示他再去亲近普贤菩萨,希望他能具足普贤大行大愿创造行动的原动力。如此,善财童子便得与昆卢遮那佛面面相叙,亦就是能够从现实世界的升华映射:透过一切过去而与过去无量敷诸佛相应,透过未来,而与未来世的一切无量诸佛相应,而将无量诸佛的精神生命,在他的生命领域中给反映出来。

因此,五十三参是总合圆融前面所述的五位因果,而将智行融合成为在二具法界里面能圆融自在无障无碍的行门,亦即悟入昆卢遮那法身的境地,也就是说,要应用前面所说“三具法界”的礼,来重行解说一切修行的法门。如此就必须要依据这个体来行持,从无声无息中默默去行得、证得,不必迁涉到其他的语言文字,以免落入言诠。同时,它更是代表着一个现代青年平日做人处世时所应具有的一种态度。换句话说,当他要亲近善知识,承受善知识的指点时应该要虚心承受教导,体验印证。如此方能实际认识真理的本来面目,由此所获得的真理才不会是空洞而抽象的真理,反而是透过血肉之躯的生命体验,生命阅历的亲身证悟。

㈤普贤十大愿王

佛法中如果就大乘菩萨的六度万行来说,…口蔽之,乃是以行颇为主,“行”是属于实践,而“愿”是一种理想,如人有行而无愿,那么无论如何勤修,总是不能获得归宿,而且如果有愿而无行,也终究会归于空谈而已。因此,当善财童子于参究一切善知识之后,他所修行的法门已圆满具足,就应当要接受普贤菩萨的印证,这时普贤菩萨就藉此机会提出十大愿王。欲令善财童子以及后世发心修学佛法者耍拳拳服膺,了解愿力的不可思议,而且要时时奉行,以便能获得福德、智慧·,进而达到无上菩提正觉的圆融境界。

所谓十大愿王,即是指“一者礼敬诺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在十大愿王中,第一至第四愿乃偏重于自己个人的修持境界,第五至第八愿则充实自身并且进而扩大至一切众生,而九、十两大愿则纯为利益众生。在这十大愿王中,当以第十愿并晷回向最为重要,他可以统摄前面九大愿的一切功德,以祈修的一切无量功德,普皆回向于一切众生,合诸众生皆得证得无上菩提,了脱生死。

立定志愿乃是发自内心的至诚,宏愿越大,越能实行大事业(指有理想、有抱负、有使命感而已,并非世间谋生活的职业)弥陀四十八大愿,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等,皆因其所发大愿,方有如此好的修行成果,因此这些乃是值得我们效法而奉行的。

最后,我们对于以上祈谈到的五十二位法门,五十三参以及十大颇王等均应将它融归于西方极乐净土。经中有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又说:“又复是人临命终时……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利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由于阿弥陀佛在其因地中履行他祈发的四十八愿,作为摄取有情众生,往生西方净土,因为他愿重悲深,欲遍接娑婆有情众生,故只要机缘成熟,都能获得接引。只要我们依据普贤十大愿王去修行,方能真正达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慈悲愿力,也唯有如此随心不离此愿王,方能依之而导归于极乐世界。

二、华严哲学思想的理论架构

法藏大师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开宗明义说:“别教一乘,即佛初成道,第二七日,在菩提树下,犹如日出先照高山,于海印定中,同时演说十十法门,主伴具足,圆通自在。该于九世十世,尽因陀罗微细境界,即于此时,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后法门,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见闻等事,并同时显现,何以故?巷舒自在故,舒则该于九世,卷则在于一时。此卷即舒,舒又即卷。何以故?同一缘起故。绖本云:于一尘中,建立三世一界佛事。”在此段中已将华严经的教旨郡包含了,亦即华严经系以圆融无碍的“一真法界”为教旨。大凡世间的事事物物,花草树木,莫不周偏含容,相摄相入,主伴具足,圆通自在。

因此华严法门,可说是包含了重重无尽。由于本经祈涵摄的有一切诸法性、相、理、事的互摄互具之故,故于一法门中可演无量法门,无量法门中亦可演一法门。唯有详明其道理,才能扩展我们的心境,融摄宇宙人生于一炉,如此便可以揭发出真正的智慧,鉴照乾坤,而且当我们了知其事相之后,自然能超脱世间流转,进而能企求众生的福利。如此在自他互助的情况下,心物互相感通,便能化畛域如封疆,会同异于统合,事事无碍。

兹依华严的世界观、法界缘起,十玄缘起,六相圆融、实践法门、海印三昧、一真法界来加以说明之:

㈩华严的世界观

华严经中所描述的华藏世界,是一个自世界海到世界种,从世界种到器物世—一、到生命世间、到正觉世间的一个多元宇宙。这种世界的构造,并不是根据科学所讲的领域,而是引用隐喻的语言以及高度的诗韵幻想所流露出的结构。故层层向上演进,向上创造,而不断的有新奇的现象发生,最后归结在最完美的价值要求之上。

②法界缘起观

华严经中所谈的法界缘起,认为凡是法界中的一切诸法,熙不互为缘起,这是以尽法界的量而为缘起者;法界的量是无穷尽,故又名为无尽缘起。法界缘起可说是最圆满的缘起说,因为它认为万法彼此融通,互为缘起。则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法法如如,互相缘融熙得。如这一方说一事、一义、一品、一会、而现前此心却能结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说、主伴共成、重重无尽、交相遍涉、而成“二具法界大总相法门体”。而后经由其随缘流转而生起差别诸法。

③四种法界观

一真法界,总该万有,唯是一心,当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曰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事法界就是指现象界,是指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物质现象与物质作用,统摄千差万别的事物与现象。在华严一乘圆孜中,将一切事法分成教义、理事等十对差别事法来谈圆融无碍的道理,而且在这十对中又各自含有十对,让这十对又能同时相应,而达到圆融无得的境地,故事法界是含摄一切差别法无不尽。

埋法界指理体界,也就是指我们的精神现象或精神作用,即统摄万物形成的理体。虽然万物森罗万象,光怪陆离,但是它的理体不变。亦即是说事法界是由因缘而生起的差别现象,其生减现象皆归之于空。相反的,就物的本体来说是无生灭、熙增减,为永劫不变的绝对理体,这乃是专指宇宙万有如如不动的本体界也就是理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是指本体与现象相即相入的法界。换言之,虽开本体就无现象,虽开现象也就无本体可谈。理是就事物抽象的理性而言—,事是就理性统摄的事相来说的,所谓依埋成事,会事归理,两者间具有交相融贯的关系存在里头,因为事岩无理不成,埋若无事不显,而且事理又可说是空有性相的别名,由于理事的融贯交彻,然后才形成理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这是华严哲学的最高境界。所谓事事无碍法界,乃是一个大的法界缘起,而且在”这个法界缘起真面又是称性而遍事,为理事交相涉入的因陀罗网的境界。宇宙万象皆由法性的理体祈显示,经由它所显示的诸法也应是圆融无碍。由于事事皆依埋,故任举一事不论是大小偏圆,亦必具足个体的理性:理性周遍于每一事项,那么事事也均周遍而不相妨碍。因此事事无碍法界就是在说明宇宙阎的一刃事物,均具有统一性、延续性与包容性的原理。倘若能使宇宙间的每一个现象都是本体,或每一个本体均可化为现象时,那么每一样东西都是实在的东西,每一种事法皆可视为绝对的法,而此时整个宇宙皆可收摄于一个现象之中。故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到了那时,就不会再有人我是非、善恶、好坏、真伪、美丑之分,一切皆是圆满圆满、平等平等的佛陀境界矣。

㈣十玄缘起观

十玄缘起观,这是为了开演佛陀成佛的境界,佛陀的境界是事事无碍,圆融无尽的,这檀印现于佛陀心海中的法界真理,本来是不可说的,然而为了使修行者能间道而悟入,坟在不可说中要方便说之,因此古德便用十玄缘起观来说明法界圆融无尽的成佛之埋,来形容华严的世界观。

①同时具足相应门: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具含百川味,这

是海印三味同时炳现的妙境。

②广狭自在无碍门:即使是三千世界也能人于一尘内,虽入

一尘,却又不失其各自所具有的性能。犹如“一尺之镜,

能见千里之影”。

③一多相容不同门:犹如“一室千灯,光光涉入,而各灯光

线,不失其用,同时力用交彻,相容相入而无障碍。

④诸法相即自在门:解说诸法的相即,犹如金与金色,不相

舍离,如生死相即,这种相即的道理,乃是在于“法无自

性故,一切皆空故。”

⑤隐密显了俱成门:就好像是秋空片月,晦明相并。

⑥微细相容安立门:犹如琉璃澈,盛多芥子。

⑦因陀罗网境界门:这是应用譬喻来彰显缘起的无尽性,因

陀罗网是挂在帝释天宫殿的网,纲目内皆装饰有明珠。无

数明珠发出光芒,互相映照而灿烂辉煌,一珠之内,印现

一切珠影,一珠映无数珠,重重无尽,极其庄严,所以说

:“两镜互照,传曜相写。”∵∵

⑧托事显法生解门:所谓“擎拳竖指,触目皆道”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列举日常生活的具体现象,一一行动,均

皆具有相即相入,缘起众尽的妙理,像“青青翠竹,无非

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是也。

⑨十世隔法异成门:李长者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无边利土,自他不隔毫端。”犹如“一夕之梦,翱翔百

年”一样。

⑩主伴圆明俱德门:盾如“北辰所居,居其首而众星拱之。

以上十门就是用来说明实践事事无碍法界缘起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它是推演事事无碍法界以达到圆融熙尽相。至于其中的每一玄门,又各自具有十门,十玄门中还各具有十玄门,十十成百,十百成千,如此不断的发展下去,一切事物都不相舍离,反而能同时达到相印相入,融迪贯澈于无间,如此便能彰显出佛果菩提的圆满境界。

㈤六相圆融观

所谓六相是指:总相、别相、同相、灾相、成相、坏相。这是为了要进一步剖析十玄缘起、事事无碍的妙境,进而解脱其凶融的理论结构,所以势必要依工“六相圆融观”来加以探讨。

1、总相:谓一含多德为总相,如酿酒时需水、米、葡萄等

原料诸缘而成。故酒为总相。

2、别相:谓多德非一为别相,如酿酒时所用原料诸缘,与

酿成之酒总相各别,但合成酿出即成酿之酒的总相。

3、同相:多义不相违为同相,而同成一总。如酿成之酒,

其原料之本来特性不因成酒而互相排斥。

4、异相:谓多义相望而各异为共相,如酿酒之诸原料,其

本来面目都不相同而性质也不一样。

5、成相:谓由此诸义,乃成缘起为成相,如酿酒之水、米

、葡萄诸缘,部分相依而成全体。各依其特性,

而和成酿酒,既成之酒,即为成相。

6、坏相:谓诸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为坏相,如各原料各守

自性,而不与总相互混而生力用关系,是为坏相。

对于世间一切的缘起诸法,邵各自具足有六相的意义,而且一切诺法也郡完全能够圆融相即,自然在六相本身也必须是能够互为融即,而法界也自然会形成一个大的圆融体,这就可以称之为“三具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㈣实践法门

由于准严哲学的义理深远,它所包含的倾域广大无边。但是如果要详加考究,无非就是在诠示“教埋行果”和人道修持的要门“信解行证”二叫者是直接彰头内证圣智的妙义,后者则必须仰赖宗教实践始有所得。所以古德说:“佛法虽众,不外信解行证。”

佛法是最重视理解的宗教,当有疑问,尽可加以追究,当断疑之后方能生起信心。而此信乃是明辨真理的内涵之后的笃信而非迷信。起信之后,就应当深入经藏,体会大道智慧如海,如此才不会受世间法的迷惑;,也才方能弘法利生。但是要想具足智慧,如果不加修持,则如同说食敷宝人海算沙,其智慧也就无从彰显。华严经就是以实践菩萨道为最终目的,故解行必须并重千万不可偏浚其一。在华严经中就以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的开头,亦即“解”,而以普贤菩萨的行胶无量代表“行”,表示两者之重要性。最后,依解行圆满而证得菩提圣果。

㈩海印三昧—一真法界

华严哲学的最高妙境,诚如上面提到的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六相圆融,无尽法界缘起等,皆是我们所要体证的境界。因为它是清净法身佛的称性极谈,开展周遍法界的趣事,贯穿通透理事交相涉入的因陀罗网境界,所以学佛者势必要达到大觉真心的海印三味才能显一不。

“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现,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像不现。起信论云:无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故名海印三味。”是故海印三味就是应用譬喻来彰显佛陀自证圣智的本觉境界,证悟物我一如,与真理合同一致的现状。换句话说:华严经正是为了描述印现在世尊心田中的全部实况,彰显十方诸佛的华严庄严世界海的境界。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森罗万象,齐映现出来。

经典上说:“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法藏大师在解释时便说:“言一法者,所谓一心也。是心摄一切世出世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便是海印三味。”此处所说的一法,便是一心,而这一心是无所不摄,故称这一法界,为三具熙障碍法界。

倘使吾人能体会“海印三味”那便是绝对一心的境界,如此,则对时空的交织,尘利的互融,万象的齐现,大可随心所欲去观阅。而我们说华严一乘别教圆融的法界缘起,这与菩萨所要圆修的一切法门,都是“一心”的展现。而海印三味又是应用譬喻来展现一心。因此只要我们透过“中道一心”,熔融相即,便能得到我们当即的一心,促成事事无碍,圆融法界的无尽缘起,那么便能推演四法界、十玄门、六相因融、重重重重的熙尽法界缘起的诸现象,如此互摄圆融,达到真空妙有的“三具法界”。

后∵∵记

由于华严经的义理深奥,即使穷究毕生之力恐怕也无法得其嗔奥于万一。然而一谈到其宗教教义与哲学义理之美,却又令人爱不释手,笔者不揣浅陋,是不足以谈论本书(华严经教与哲学研究)之大论,唯愿以此功德,回向于法界众生,普令众生皆能透过本经,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

摘自《中国佛教》第26卷第12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