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位菩萨之净行—∵以《华严经》〈净行品〉为主(二)

◎曾印珍

另据《新华严经论》卷十六说:

“以无始诸见、无明、贪、嗔、痴、爱,今已发菩提心,信乐正法顿翻诸见,成其大愿,长大悲门;若但以三空无相对治,不生大慈大悲,不能成就普贤行故;欲行长路非足不行,欲行大悲,入普贤门,充法界行者,于一切见、闻、觉、知而无过失,便成万行庄严;皆勤修习此一百四十大愿门,便于生死海中见闻觉知一切诸行,悉皆清净入普贤行故,故名净行。”

从其离三业之过,而成其智,从其大愿而长大悲门。而悲能拔一切的苦,智能修一切的善。悲智相导,就如同人之双足,双运而无碍。

在其宗旨中,《华严经疏》卷十五说:“以随事巧愿,防心不散,增长菩萨悲智大行为宗,成就普贤实德为趣。”在所历事之中,又说到:“始自出家,终于卧觉,皆事行也;知家性空,理行也;触境不迷,善达事理,智行也;以愿导智,不滞自利,大悲行也。”此品是以事显理,并且以智为导来行大悲就是净,悲智两者同时运行是利益众生的净行。

因此上文中提到“净行”一语,在梵文就是清净我们所做的。也就是在我们所言、所行中,如何才能清净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伍、《华严经》中之净行

一、〈净行品〉的经文结构

在〈净行品〉经文一开始,智首菩萨以一百一十问“净化身口意三业之方法”,然后文殊菩萨以一百四十一愿行作回答。问到如何令身口意三业清净,并获得一切殊胜功德呢?文殊菩萨答曰:“善用其心,藉事启愿令其具足清净行相,使八万四千尘劳转为清净的愿行。”

〈净行品〉经文结构简单,大约可分为两段,首先为智首菩萨所问,其次为文殊师利菩萨所答。若再细分,可分为三段:第一为问答之人,第二为智首菩萨以一百一十问提出质疑,第三为文殊菩萨以一百四十一愿答其所问。

(一)本品中问答之人

首先经文中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如何清净身、口、意三业?智首菩萨是下方玻璃世界梵智佛的上首菩萨,所以智首菩萨表一切诸佛“法本自体、白净无染”之智。智首菩萨之问,为“举德征因”,表示以本净自性为缘起之因,故现能问之相。而文殊菩萨是一切诸佛净智妙慧之本体。以文殊菩萨为说法主,表一切诸佛“受用法乐智”为拣择行门之依据,以一百四十一大愿为根本净智之门,故现答主之相。换言之,以两位菩萨为问答者,就如澄观祖师云:“历事巧愿,必智为导故,事近旨远,唯妙德”1。

(二)智首菩萨的百问

在《华严经疏》卷十五,澄观祖师将智首菩萨所问共一百一十问,分为十一段,每段十问。列表如下2:

第一段︰明三业离过成德(云何得身、语、意三业离过成德?)

第二段︰得堪传法器(云何得具足十事为法器?)

第三段︰成就众慧(云何得成就十慧为道体?)

第四段︰具道因缘(云何得十力以资道业?)

第五段︰于法善巧(云何得十善巧以利生?)

第六段︰修涅盘因(云何得七觉分三昧?)

第七段︰满菩萨行(云何得十波罗蜜?)

第八段︰得十力智(云何得成佛十种智力?)

第九段︰十王敬护(云何得天龙等十王敬护?)

第十段︰能为饶益∵(云何得于一切众生十种饶益?)

第十一段︰超胜尊贵∵(云何得成一切众生中最尊贵?)

(三)文殊的总别答

1.总答

文殊菩萨以一语遍答智首菩萨的一百一十问,此“一语”即为“善用其心”。在〈净行品〉中提到:“佛子!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于诸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随众生住,恒不舍离,如诸法相,悉能通达;断一切恶,具足众善;当如普贤色像第一。一切行愿皆得具足,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文殊菩萨为教导众生善用其心,因而提出了一百四十一愿。

2.别答

《华严经疏》将一百四十一愿分为︰

1.十一愿—明在家时愿∵2.十五愿—出家受戒愿

3.七愿—就坐禅观愿∵4.六愿—明将行披挂愿

5.七愿—澡漱盥洗愿∵6.五十五愿—明乞食道行愿

7.二十二愿—明到城乞食愿∵8.五愿—明还归洗浴愿

9.十愿—明习诵旋礼愿∵10.三愿—明寤寐安息愿

从这一百四十一愿中,了解一位修行菩萨道的行者,自初发心以来为众生,无有一念自求安乐,念念皆为众生,亦念念恒无间断之精进,趋向于一切智之觉,周顾十方,度一切众生(待续)。

【注】∵

1《华严经疏》卷十五,《大正藏》第三五册,页六一三上。

2继梦法师《华严经净行品剖裂玄义疏》,圆明出版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