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法的意思懂得了,最重要,如何把我们的观念换过来。我们过去起心动念都错误,现在把观念转过来,念念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叫真正修行。首先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深入学习‘心地法身之因’,才能够获得如来果报中的金刚之地。‘二、以般若为因’,佛法自始至终追求高度的智慧,我们要过高度智慧的生活。‘三、以悲智相导为因’。智慧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处世待人接物,就是大慈大悲,悲智是一不是二。更高一等的,‘四、亦以法空为因’。《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给我们说了四种因行︰心地法身之因、般若为因、悲智相导为因、法空为因。四个因都好,都是正因,能得正果,果报中特别显示出依报的庄严,就是依报随着正报转。或者是一个因行,成就一切庄严;或者是一切行,成一种庄严。又或一种因行成一种庄严;也有一切因行,成一切庄严。可以互相融通,‘纯杂无碍,今但明一行一严,显所表故。然各摄无尽之德,故四事皆有十句’。我们先看‘地严’︰

一、总显地体

其地坚固,金刚所成。

二、地相具德

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

三、地上具严

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华,分散于地。宝树行列,枝叶光茂。

四、举因结用

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于中影现。

‘地严’这段经文,十句分四个段落,第一段“其地坚固,金刚所成。”这是坚固,不像我们现在居住的大地‘危脆’,土石沙砾,古人常讲‘沧海桑田’,地壳的变化,大地的震动,说明这个地不坚固。诸佛如来所感得的依报,大地特别坚固。你要问什么原因?原因还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心生妄相,地当然不坚固。佛菩萨的世界纯一,他们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所感得的大地,当然成金刚不坏之体。

佛讲经说法,其他经论中多半说到‘敷座而坐’。在佛陀那个时代,敷座都是用草。在大乘经中,多半都说佛坐的是以‘金刚为座’,可是讲整个地面都是金刚的经典就很少。佛在往生经中,像《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述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黄金为地’,而此地所讲的是华藏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的报土,整个大地是金刚所成。

第二段是‘地相具德’,言此大地的相状,及其所具足的德用。第一句是“上妙宝轮”。大地既是金刚所成,当然所有的器用都是众宝成就,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同。‘轮’表圆满,代表一一行门中具足一切行门。“及众宝华”。‘华’也是表法。花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共同的喜好,所以我们用香花供佛,以及供养一切众生,来表达敬意。‘华’代表六度因行,我们看到花要觉悟。花能令人喜悦,我们的心行也要像花一样,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大经中佛常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就是‘华’的意思。所以我们见到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看到花,就是提醒我们一定要修六度万行,唯有六度万行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及众宝华’,什么是‘宝’?布施是宝,持戒是宝,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宝,这是性德的流露。

“清净摩尼”。‘摩尼’是宝珠,叫摩尼珠,显得特别的清净明澈,以此庄严自己的心地。‘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这三样东西都是我们世间人所喜爱的,世人叫它珠宝,大家都喜欢收藏。出门把珠宝佩带在身上,来庄严身相。如果懂得它表法的意思,就知道是用来庄严心地。我们一一行能够包含一切行门,能令众生生欢喜心,心地清净光明,一尘不染,就是‘清净摩尼’之意。在外表上、事相上,庄严我们的色身;理上,庄严我们的心地。“以为严饰。诸色相海。”这个‘海’是比喻,形容深广。“无边显现”,这是说隐显自在,显示出自在无碍。

第三段是‘地上具严’,地上具足的庄严。经文有五句,“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摩尼’是宝珠,珠有光。“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光’与‘音’指其作用。摩尼能放光,它是宝物,就像西方极乐世界宝树一样,微风吹动的时候有微妙的音声,所以说‘恒出妙音’。‘罗网’、‘缨络’,是装饰,也表法。所以佛家形容讲经说法为‘高树法幢’。‘幢’是圆形,‘幡’是扁长形,都表‘降魔伏外’。哪些是魔王?烦恼是魔王。哪些是外道?错误的知见是外道,邪知邪见是外道。而魔王、外道不在外头,魔王、外道都在自心。佛家常讲,破烦恼障是降魔,破所知障是伏外道。如果把魔王、外道认为是心外的境界,永远不能成就,自己的烦恼障、所知障天天增长而不自知。所以降伏魔外就是对付自己的二障。

‘智光常照,慈音外悦。’我们今天最妙之音是‘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因这个妙音而成无上道的不知有多少。因此一切诸佛如来无不宣扬往生经,劝人往生,也无一菩萨不劝人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妙香华缨’,‘缨’是罗网、缨络。罗网、缨络不但是一种装饰品,而且防非止过,降魔伏外。‘周匝垂布’,这个‘垂布’有保护的象征,表戒、定。用什么来护持自己正法的修持?一定要用戒、定。如何护念一切众生?一定要学习佛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关怀、爱护一切众生,这就好像‘周匝垂布’的样子。如来在果地,菩萨在因地。因地修行,说实在话,除障而已。古德所谓‘但除妄想,切莫觅真’,不要去找真,你只要把妄除掉就好了,不要去找真。为什么?离了妄就是真。你再要去找真,那叫‘头上安头’,又错了。

神识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在六道舍身受身是它,在十法界中也是它,将来修行证果作佛还是它。它要真正明心见性,就转识成智,不再叫神识,在相宗叫大圆镜智。一般经论则称之为真如本性、真心、理体、法界,名词很多,在佛经中有一百个以上的名称,都说这件事。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字?这是佛说法的善巧,让我们知道名是假名,只要意思对了,不要执着名相,怎么说都可以。佛不分别、不执着,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光—佛菩萨的光、觉悟人的光,是智慧之光,这个光的颜色好,金色光明,晃曜炽盛。不但自己住真实慧,而且这个智慧之光能够加持一切众生。《无量寿经》经题‘清净、平等、觉’五个字就是‘大方广’;与这个相应,智慧之光就能加持,就起作用。

我们总结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一生的生活行持,就是佛经中,佛常叮嘱我们的一句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四摄法第一条‘布施’,我们要懂得怎么修布施,决定不是讲到布施,就是拿一点钱、拿一点物品去施舍送给人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人看,‘为人演说’,叫人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能觉悟、回头,改过自新,布施的功德就达到了。我们学佛的人要以身作则,做出好样子给人家看,叫做布施。社会缺乏道德观念,我们特别注重道德、遵守道德、履行道德,这是布施。世间人喜欢打妄语,我们心地真诚;世间人喜欢两舌(挑拨是非),我们对于善人、恶人平等恭敬,这就是对社会、对一切众生的布施供养。

第二个是‘爱语’。这个爱是关怀的意思,真正的爱护,不是甜言蜜语,而是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安慰他、奖励他、劝勉他,都是爱语。纵然教训他、呵斥他、责备他、骂他,都是为了利益他,这种言语就叫做爱语。第三个是‘利行’,利益一切众生之行。我们所作所为都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凡是不利于社会,不利于众生,决定不做。第四‘同事’,同事就是经上讲‘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同类身。在我们这个世间,应以人身而得度者,释迦牟尼佛即现人身而为说法。所以佛经称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叫四摄。四摄在这一句经文中就是缨络的垂布,垂下来表四摄法,接引一切众生。

下面说“摩尼宝王变现自在”。这个‘变现自在’是讲神通如意。神通是智慧德能。这个智慧应用在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上,用得非常灵活巧妙,没有任何障碍,能令一切众生生起信心,能令一切众生生起欢喜心学习佛法。这个就是变现自在的意思。随机说法就是‘变现自在’之意。无论什么样身份的人,无论哪一种行业的人,你一接触,你都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方便帮助他,令他欢喜修学佛法。能把佛法应用在他的现实生活上,应用在他现前的工作环境当中,帮助他成功,帮助他的事业顺利,达到圆满,这个就譬喻是摩尼雨宝,这才是真正的宝、法宝,而且法宝无量无边。

第三句,“及众妙华,分散于地。”散花在世法中,有所谓天女散花,表无量的因行,普遍的庄严大地。我们在《无量寿经》中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空中雨花,花落到地面,自自然然形成像一种地毯,而且这个地毯的花纹组织非常微妙,并不凌乱。此地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是以无量的德行、无量的智慧庄严心地。此‘地’为金刚宝地,指当人自性、心地、真心、本性。以六度万行庄严自己的心地,是真实的庄严。

后一句,“宝树行列,枝叶光茂。”底下还有一段经文,述说宝树的庄严。树代表建立、建树。中国古人常说,人一生不能空过,至少要流芳千古,让后人有一个好的纪念。那就是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这是世俗人的观念,而是否真能做到不朽,很难说。现代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会有成、住、坏、空,太阳也有失掉光辉的一天,岂能真正做到不朽!可是佛法中,性德是真实的不朽。为什么?自性没有生灭,凡是称性的德行,都不生不灭。这个意思,往后本经还有很多地方会说到。

第四段是‘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于中影现。’前面所说的果德,到最后真的是有所建树,因此以‘宝树行列’作为总结,我们的德行建树就有了成绩。可是不要忘掉,修因证果都要靠佛力,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我们确确实实不得其门而入。唯有真正发心学佛,自然就得佛力加持。为什么?与佛同心,同心就有感应。诸佛成佛要得佛力加持,众生成佛还是要得佛力加持。“庄严”,这一段是讲心地的庄严,说之不尽,太多太多了,所以经上用个“一切”统统包括了。‘影现’两个字用得好,表幻有,不是真有,如影相,没有自体,体性空寂,诸缘所生,缘起性空,如‘梦幻泡影’,可以受用,不能执着。

我过去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们,我们在这个世间,我们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使用权很自在。像我们住酒店、住旅馆一样,我们有使用权。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就是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我们这个世间凡夫,说实在的话,他要的是所有权,没有使用权。可怜,好可怜!我看了很多,有钱的这些人家,在世界上风景好的地方,都买了洋房、别墅。但是他自己工作忙得不得了,不能去住,怎么样呢?请人,每个月让他住还给他钱;受他雇用的那个人就是有享受权,没有所有权,叫真正有福报。那个有钱人实在是大傻瓜,没福报!他不会孝顺他的父母,他孝顺他的佣人,盖那么好的房子,那么大花园叫他去享受,每个月还给他生活费,对他的父母很刻薄,你说糟不糟糕!这种人,我在这个世界上看到好多好多,我看着很叹息,愚痴!他有没有享受?可能一生只在那里住一个晚上。要所有权,所有权就是六道轮回,死的时候还挂念着,这个地方有产业、那里有房子,一样也放不下,他能去享受吗?不能,随业受报,三途流转,这个是世间愚痴到了极处之人。

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界何尝不是六尘说法?正报中一一毛孔,依报中一一微尘,都在转妙***。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能感受得到,而且是强烈的感受,明显的感受;我们在这个世间,六尘同样说法,从来没有间断,从来没有差别,但我们的心粗,感受不到。这个事情,理与事在《华严经》上都能得到证明,然后才晓得《华严经》所讲,佛的道场始成正觉。道场在那里?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处不是道场,处处皆是菩提场,时时皆是成正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此界、他方也同时存在、同处存在。这个意思很深,但这的的确确是事实真相。第二段‘树严’:

一、总显高胜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

二、体摄众德

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晖发焰,与华间列。

三、妙用自在

其树周围,咸放光明。于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

四、举因结用

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

这一段经文总共有十一句,十一句也分四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总显高胜’。这个胜是殊胜,高显殊胜。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宝树,宝树就太多了。为什么叫宝树?任何一棵树,觉悟的人看来,其妙无穷,迷的人看不出来。为什么?任何一棵树都说妙法,而且所表之法无有穷尽,深广无际,细说,就算诸佛如来共同宣说,说一个阿僧只劫也说不完。但是佛很慈悲,希望我们都能够略知大概,所以在众多宝树中举一个例子—菩提树,‘菩提树’印度人叫它‘毕钵罗树’,菩提是觉,佛在这个树下示现成等正觉,所以以后就把此树称为‘菩提树’,作为纪念

觉的因是智慧,觉之体是智慧。所以佛法的教学,戒定慧三学,以智慧为目的,以定为手段,因定开慧,而戒律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禅定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开智慧。佛能成大觉,对于虚空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内,彻底明了心性;外,知道虚空法界一切现相因缘果报,无不通达。所以成正觉,就是成究竟圆满的大智慧。佛告诉我们,我们的智慧与佛一样,无二无别。佛所谓‘成’是发现了、明了了。我们有同样的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为什么不能发现?有障碍把它障住了。

障碍很多很多,佛在经教中将这些障碍,归纳为两大类︰一类叫烦恼障,一类叫所知障。这两种障碍将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障碍住,不能现前,不起作用。圣人懂得转此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他把它转过来了。我们今天修学想功夫得力,如果不做个转变,决定不能成就。我们从前的老习气、老毛病、老旧的习惯,与性德完全相违背。譬如佛教我们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性德。十善: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也是性德,是我们自性本来具有的良知良能。人人自性本具,一切众生个个皆有。这哪里是佛提倡,哪里是佛教我们?自己有,忘掉了。现在所行,与自性性德,与佛的愿行,一百八十度相违背,因此得不到感应。佛很慈悲,想保佑你、想加持你,但加不上。所以诸位要晓得,佛家讲的这些戒律、教条,不是佛制订来约束我们的,而是你自己的良知良能本有。如果你觉悟,你就很欢喜,回过头来,回头是岸。

菩提树的高,‘高’是德高、智高。菩提树茂盛,‘盛’是行为殊胜,表演殊胜,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菩提树茂盛的样子。从树显示出性德的体、相、德用,无不周圆。古大德在注解当中也注得好,‘智超数表’,这是‘高’;你的智慧高超,高得世间人没有办法形容,就是高的意思。‘本性不昧’,这是‘显’;这个不昧就是‘觉而不迷’。无论在什么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无论在哪一种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中,他都能够觉而不迷。这是显的意思。

自己的光色、德行流露在形象上,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成就一切众生修学佛法,这个叫‘殊’,殊胜。除此之外,别无余法,这是‘特’,独特之行。佛是独特之行;佛的弟子,每一个学佛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独特之行。这个独特之行还是用世间术语来说,大家容易懂,‘出类拔萃’,就是这个意思。你在群众中所表现的跟人家不一样,人家是迷,你是觉悟;人家作恶,你独修大善。所以在此地用菩提树表法。

第二段‘体摄众德’,有六句,“金刚为身”,身是树身,就是树的本干、主干,从这个本再生枝,枝再生条。这个身就是本,就是树身,树身是金刚所成。佛在此地说这个‘树’,其实是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在说明我们自性真心的体、相、德用,无论指任何一法,都是在说这些大道理。所以才说,一经通一切经通。

‘身’是讲本体,这是以菩提树为喻,来讲菩提的本体。菩提是觉,觉性的本体是什么?三昧。“金刚为身”,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是诸佛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自行化他,以为根本。‘金刚’比喻不变、不坏,比喻坚固。在金属中,唯有黄金颜色不变,所以特别令大众喜爱,表不变的意思;不变就表不生不灭。‘刚’是非常坚固,金刚是不但不变,而且表坚固。坚固是信心坚固、愿心坚固、行心坚固,信、愿、行三个都不变,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如来家业,这就树立起来了,取这个意思。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之所行,都不离这个基础。

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干是琉璃’。“琉璃”是七宝之一,琉璃是透明的。透明表身心清净、一尘不染,智慧往外透,内外明澈。佛菩萨、修道人心地清净,身体是透明的。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有天眼的人能看得出来。看出这个修行人的身体中虽然也有这些器官,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染污;不但透明,而且放光。

‘杂宝枝条’,佛在此地教我们如何观察万物,体会六尘说法;说,不一定用言语,任何表示都可以叫说法。在我们人间,我们有意的表示,这个大家很明显的能够领悟,所谓生活当中,特别是在舞台上,讲台也等于舞台,眉目可以表情,动作也可以表情,这些有意之法都属于说法。而无意的表法,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同样很明显的能够领悟。如果领悟到一切植物、一切矿物、一切自然现象,中国古书中记载的所谓‘上天垂象’,这个意思就是说大自然的现象。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能够领悟。其中的道理很深,实在说也唯有佛法能说得透彻。理是什么呢?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我们自己向内观察比较难,观察心性,观察内在极其微细的念头,实在是相当不容易。但是我们对外观察,则比较容易得多。可是一定要晓得,内外一如,没有两样。所以从外面境界能够知道,自己起心动念与法是否相应,都能够体会得出来。

“杂宝”比喻差别的智慧,佛家讲后得智,也叫做权智。权,相对于实而言;后得,则对根本说。后得智能知一切万事万物,所谓是无所不知。此地以杂宝比喻,说明我们解能随境生,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第四句是讲“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叶虽然多,虽然不同,它共同成就了大树的荫凉,比喻百千定门,或者百千三昧,同归一寂。三昧翻做正受,也翻做禅定。为什么有那么多?禅定与正受都说明,我们在境界当中能保持如如不动,这个时候的受是正受。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那就不是正受,起心动念就落在凡夫的感受。凡夫的受,佛经中把它分作五大类︰苦、乐、忧、喜、舍,每一类又有无量无边。身体有苦受与乐受;心中有忧受与喜受。舍受是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舍受很好,但是舍受的时间太短,不能常常保持,如能常常保持就叫三昧,就叫禅定。所以舍受,我们凡夫有;三昧、正受,凡夫没有,差别在此地。

第五句“宝华”,色彩众多,分布在枝条当中。这些花的颜色,在光明照耀之下显得非常美观。光照之下投射在地面上有‘影子’、树影。树影、花影,很能引起文人的遐思,我们一般说,给文人带来灵感,因这个灵感能写出很美的诗词歌赋;带给音乐家,谱出微妙的乐章;带给画家,画出上好的杰作。可是在佛法中,美多动感情,换句话说,都是叫你生烦恼,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修道的人就不一样,修道人的方向、角度正对着真心本性,正对着「大方广’,他领悟的决定不同。这是佛家讲,他看到这些景观领会的,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明心见性,提高他修证的层次,这点不一样。

东晋时代,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祖师,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以虎溪为界。谢灵运居士想加入这个念佛堂,被慧远大师拒绝了。远公大师为什么拒绝他?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大文学家,他有许多作品一直传留到今天,《四库全书》中也有他的作品。但就是文人习气太重,换句话说,他很聪明,有智慧,但是他的角度不是对着「大方广’,他角度偏差了,偏到感情中去。远公怕他看到六尘境界,又写诗、又写词、又写文章,扰乱大众念佛修行,所以拒绝。他文人习气太重。

‘宝华光影’表神通,也就是能力、技能,一定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不同的才艺。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以世法来说,对于音乐家,令他得到灵感;对于画家,能画出名画;诗人,令他写得好诗句。这就是说明他的能力依他的定力,没有定力不会有感应,也就是你得不到灵感。专心接近定,心专于一门,往往触目动心,就有灵感产生。世法都要专,何况佛法的修学!所以佛家讲定、讲慧都是这些智光,光影现在心地。比喻六尘落谢的影子在我们的心地上,才有感应。所以本经‘净行品’中说:‘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清净心。我们如果念念为众生,清净心容易成就;反过来,念念为自己,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这是‘净行品’整个的大意。

‘花’,表法表得很多很多,深广无尽。花开了之后一定会结果,果表受用,表果报。果皆如意,这是真实的果报,自在如意。它表无边的行海,海比喻广大,比喻数量无尽。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六度万行,‘万’不是数字,六度是六个纲领,每一个纲领的细行都说之不尽,无量无边,所以把行比喻海。菩萨是觉悟的人,他的生活行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趣向于大菩提—只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求其他。

我们学佛,学什么?求什么?就是求究竟圆满的智慧。如果求世间,求福、求名、求利、求长寿、求儿女,都错了。那我们要问,世间人求的这些东西,能不能求得到?能求得到。只要懂得道理,如理如法的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哪有求不到的?我们读袁了凡居士的家书《了凡四训》,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世间像了凡居士这样的人很多,像了凡居士这样成就的人也很多,不过是没有把它写成书而已。这种有求之心,依旧是轮回心,虽然求到了,真实智慧不开,三昧正受不能够获得,这一生依旧是空过了,非常可惜。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智慧,一定要把目标定在无上菩提,也就是成佛。

我们学佛,要学得与诸佛如来一模一样,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佛果。但是成佛难!世出世间一切法中,没有比这个更难。这么难的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办得成吗?行!《华严》在末后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就成就了。但是要记住,十大愿王我们虽然不能像诸菩萨般的修学,最低限度也要有几分相似,我们念佛往生才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人有分。只要这一生能真正发愿,决定得生。何况这个果又是菩提涅盘的大果。

怎样才能获得圆满的感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个心,只有一个愿,为佛法、为一切众生。像清凉大师在这部经中所说,‘为续佛慧命,为普利一切众生’,其他的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感应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为什么?你这个心正是佛心,你这个愿就是佛愿,你的心、愿与佛完全相同,那个感应力量是圆满的。决定不为我自己,为正法久住,为续佛慧命,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只要发这个愿,行愿相资,必定能得到诸佛如来满分的加持,满分的感应。

身心湛寂,外面放光。接触外面的境界,自己的缘没成熟,没入华严境界。可是我们的确每一天在认真修学,在充实自己,这就好比果中的‘含晖’,逐渐在长成。如果已熟,光色就发出来了,自己契入境界,智慧现前,德能也现前,就像果子成熟一样,可以利益一切众生。果成熟之后,果树自己并不享受,都供给别人享受。我们几个人看到花果,有这种感受?成果一定要奉献给大众,奉献给大众是真正的成就,因果不虚。果要是自己享受,给诸位说,没有那个道理。可是世间迷惑的人很多,多生多劫修积的福报,这一生开花结果,得了大的财富,得了很高的地位,又能享受多少?每一天还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累世修积的福报,在这一生当中,真的叫空过了。

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心机,细细想想都是给别人糟蹋掉了,家亲眷属糟蹋了,旁边的近人糟蹋了。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布施给一切众生,将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你才叫真正有福报,你生生世世永远有享不尽的福报。最可怜的是什么人?就是我们一般讲得老人痴呆症。他有地位、又有钱,但一口气不断,躺在床上慢慢享受,一天三班护士照顾,往往一躺躺个十几二十年,你看他花掉多少钱!这样花得很辛苦。这种情形在佛法中有没有救?有,但是他不相信。那是他命里有那么大的福报,福必须享完他才会走,没享完他不走。如果真正是明白人,他自己能同意,家亲眷属也明白,把他的财富拿去布施,做慈善救济事业,帮助苦难众生。那么他就两个现象︰如果他寿命还有,他病就好了;如果他寿命没有了,他很快就离开这个世间,不再受病苦折磨,都是好事。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现象,不好意思说,说了是什么?这个和尚不怀好心来骗我们的钱。我们是真明白,真能够帮助他解决,看到他必需要躺在床上受罪。

我们明白之后,‘果’决定是给大众共享,这是真实的果报,有意义,有价值。我讲这部大经,总希望每一位同修都觉悟,人人都做菩萨。过菩萨的生活,菩萨的工作,菩萨的处世、待人、接物,一定要与‘如’相应,与真如自性相应,或者说与‘大方广’相应。或者落实在事相上,与六度、四摄相应。我们所得的果就是菩提之果,就是佛果。所以果与花间列在一起。本经经文中也说:‘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大地生长许许多多的树木,我们心地中也有妙法树。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这妙法树—‘信是种’,树的种子。《华严》一展开:信、解、行、证;净土三个往生的条件︰信、愿、行,此信皆是佛种。菩提树表觉悟成佛,成佛的种子是信心。‘慈悲是根’,一个人没有清净信心,没有慈悲心,怎么会成就?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慈悲心,是由清净心中生、平等心中生,对一切众生不附带任何条件。我们要学如佛一样的大慈悲心,对于九法界众生一律平等,没有差别。佛在经上举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从中领悟平等的境界。施主供养很好的一钵饭,菩萨把它分成两份:一份供养佛,一份喂狗。我们想想这是什么意思?生佛平等。他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对佛的恭敬心,与对畜生无二无别。我们在这个境界中应当如是学,所以慈悲非常非常重要。

从慈悲中生出智慧,‘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树表法,树教我们,智慧是身体,方便是枝条、枝干。将树身比成般若,根本智,枝干比成其余五度,枝干没有离开树身。又将禅定比喻树叶,将德能比喻花,将一切智比喻果。‘果是一切智’,这个一切智是后得智、权智。《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果表无所不知,身表无知。无知之智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后面还有两句,‘最上力为鸟,垂阴覆三界。’树上有鸟,鸟是什么?鸟是最上力,表如来果地十种特殊的能力,十表圆满。树荫垂覆下来庇佑三界。

第三小段有三句,说明‘妙用自在,利益无边’。第一句,‘其树周围,咸放光明。’依真实智慧教化一切众生,这个就是佛家常讲‘放光’的意思。佛家迎宾接客,请你到我们道场来普照,普照就是放光普照,意思就是以智慧开导大众,为大众讲经说法。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目标就是开启智慧。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学来的。你所学得来的,是佛学常识,不是真智慧,真实智慧从清净心中生,而清净心就是禅定。‘禅定’两字的意思,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

第二句,‘于光明中,雨摩尼宝。’这是依智慧的教学,惠以众生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的利益就好比圆明的法宝一样,圆明是圆满光明,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法教学没有别的,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的果报是苦,悟的果报是乐。佛法教学真正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第三句,‘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是讲教学的成果。就像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一样,教了一段时期,要拿出成绩来,这个成绩就是超凡入圣。原来是凡夫,现在变成菩萨。原来没有信心,没有慈悲心,没有智慧,现在接受佛陀的教诲,信心生了,慈悲心现前,智慧也现前,转凡成圣,这就是菩萨。我们要真正去修信种,种慈悲根,成就智慧之身,然后结成枝叶花果,表现在自受用、他受用当中,自然生无量真实智慧。

‘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这是第四小段,举因结用,很要紧,决定不能疏忽。这个就是说明,我们必须要得佛力加持。我们要有信心、有慈悲心,有定、有慧,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就得佛的感应。不必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哀求祷告,你保佑我,不必。我们的修学着重在实质,不着重形式,有这些形像摆在面前,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形式是表法的,我们在这段经文当中学习到,以后在任何地方看到树木、花草,就想起世尊在《华严经》上这一段的教诲。树的种子是信心,树的根是大慈大悲,树的身是般若智慧,树的枝条表布施五度。岂不是一切树都在说法吗?

‘无有尽极’,无尽无极。从空间讲,广多无尽;从时间讲,竖穷无极。如果我们离开佛所讲的原理原则,古德讲,那是魔说,不是佛说。佛法弘传确实不容易,世间人常讲,好事多磨,你想做一件好事,障碍重重。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定力,世间的好事也不容易成就。有智慧能解决障碍,有定力不怕折磨,这个世间的事业才能成就。佛法的大事业更是如此。而做佛事,要靠佛力加持,我们不离诸佛如来教导的原理原则,就是得佛力加持。

再看第三段‘宫殿严’。经文十句,也分作四段:

一、总明分量

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

宫殿是居住的处所,古时候私人居住的地方叫“宫”;接待大众,办公集会的场所称为“殿”。殿像我们现在的客厅,宫则是自己的卧房。而殿与堂一样,现在多半称之为讲堂、会堂;自己的住宅,则称为宫。宫殿的形像能覆盖,避免日晒雨淋,使我们得到安稳,表慈悲之意,佛在此地用殿堂表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心地清净寂灭。

“楼”与“阁”是一样的意思。楼是两层以上;阁,形式上可以有两层,实际未必有两层。看外面结构是两层,里面是一层,也叫阁。它表的是慈悲与智慧要合起来用。以智慧帮助慈悲,慈悲帮助智慧,就像楼阁相依一样。楼阁,上面一层要依底下一层而建,底下一层要托得住上面一层,取这个意思。

‘广博严丽’,四个字是形容宫殿楼阁的壮丽。“广”,智慧与慈悲都是广大无边,充满法界,随他的心量而扩张。“博”是不窄狭。内,清净寂灭,是博;外,无边际,是广。‘广博’两个字连起来讲,广与博意思相同;分开来,广对外,博对内。“严”是庄严,庄严是从事相上说,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自己住宅以及殿堂中种种的装饰都属于‘严’,现代叫室内设计;“丽”者华美,法与义统统具足。末后一句“充遍十方”。为什么充遍十方?称性,换句话说,与性德相应,就是经题‘大方广’。大是自性的本体,方是自性的现相,广是自性的作用,所以这三个字可以说成为体、相、用。

二、体相圆备

众色摩尼之所集成。种种宝华以为庄校。

圆是圆满,备就是具足的意思,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如来世尊所处的宫、殿、楼、阁,都是‘众色摩尼’宝成就,这一句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建筑材料。众宝摩尼就是称性的智慧德能,这个种种庄严是佛无量劫中累积功德的成就,这是从事上讲。从理上讲,自性中本具功德庄严,本具就是本有;佛有,我们也有;佛能够显现,我们也能够显现。今天,我们称性的德能不能现前,是因为我们有业障。《华严》中所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建立的原理,从这个道理,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话就是唯识所变的注解。你心里想什么,这个境界就随着你的心想而转变,千变万化,变化自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种种宝华以为庄校”。‘庄’就是庄严,‘校’是装饰。这里面珍奇之宝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显示如来果地上的神通妙用,圆满具足。怎么变现出来的?是世尊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悲智等运;他有大悲心,普度一切众生;他有真实智慧,不住一切相。

三、妙用自在

诸庄严具,流光如云。从宫殿间,萃影成幢。无边菩萨道场众会,咸集其所。以能出现诸佛光明,不思议音,摩尼宝王而为其网。如来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一切众生居处屋宅,皆于此中现其影像。

“庄严具”,我们晓得是德行的成就,这个话诸位要细细的去体会。经文中用一个云字作比喻,“云”表事有、相有,体空寂。我们常讲‘得其受用,绝无执着’,这是云代表的意思。在《华严经》它表的意思很多,这是其中主要的一个意思。讲经说法要依清净心,清净心是寂的意思。我们要懂得、要认真的修学,要把世出世间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舍掉,清净心才能现前,与法才能够相应。不仅仅佛法要以清净心修学、弘传,世法也不例外。世法如果也以清净心去做,念念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此世法就是佛法。

世法与佛法没有界限,是一法不是二法。我们一定要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梦幻泡影,般若经上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古德亦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这一生,实实在在讲,你说你拥有的,无论是财富也好、地位也好,任何一法也好,你说是你所拥有的,那是一个错误的妄想。你怎么可能拥有?连自己的身都得不到。这个身体我们知道是由许许多多细胞所组成,细胞刹那刹那在新陈代谢,你都止不住,换句话说,你都得不到,连这个身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全是假的。在假中做活计,这叫造业。

《华严》教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将佛在经典中教导我们的许许多多法门,把它归纳成五句,好记好学︰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句每一句中就具足其他的四句,这是古人所讲交融的意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真诚心中如果没有清净,没有平等,没有正觉,没有慈悲,不是真诚心;慈悲心中没有真诚,没有清净,没有平等,没有正觉,不是真慈悲;说一法自自然然具足一切法,这才能够相应。相应之后就有力量降伏魔外,显示它超出魔外了。这是‘从宫殿间,萃影成幢’的意思。

我们的录像带流通得很广。我没有版权,所以我的钱尽虚空、遍法界。如果有版权,所得到的就仅仅那么多。这一点要是不能够通达,不能够明了,学佛就叫白学了。出家如是,在家也应该如是,你就得大自在,你与性德就相应了,性德中的智慧、德能、财宝,真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需要的时候,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要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就来了,要多少就来多少,你说这个多自在,这个多快乐。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降伏自己的烦恼习气、邪知邪见,才能成功。

《华严经》是世尊成道之后二七日,定中所说。如来在定中,那是果地的境界。他在定中宣说大《华严经》,无量的菩萨参与佛定中这一会,岂不是果中有因吗?这是古德所讲‘众圣冥会’。‘冥’的意思是凡夫不能够觉察,凡夫肉眼见不到;不但凡夫见不到,华严海会,二乘人都绝分,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在本经中看到,也有许许多多的神众,实际上,这些神众都是法身大士,都是佛与大菩萨在九法界中教化众生,示现的形相。所谓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参与华严海会,他也现这个身相。我们今天有缘能参与这一会,虽然不是世尊亲自主持,也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说、听都得诸佛如来的加持。如果没有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这一会很难成就。

“以能出现诸佛光明,不思议音,摩尼宝王而为其网。”着重在光、音、网。音,说法;光、网表法。罗网,前面也给诸位介绍过。“网”是比喻、是形容,形容教网大张;网的作用是防止,高级的艺术品用罗网拦起来,防止小动物去破坏。所以这个‘网’在佛法中就有防非止过的意思。对外,防止邪知邪见;对内,增长智慧、慈悲。所以佛的教法不仅仅以言说,六尘都表法,六尘都放光,六尘都说法,我们六根所接触的,无一不是‘大方广佛华严’,才显示出如来教网确确实实无量无边。这个罗网是以宝成就的,所以能出如来智慧光明,圆音说法。

此段经文“不思议”,古德说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音声不可思议’,‘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第二个意思是‘所说难量’。所说的理深,所说的事繁。佛能够以很少的言语文字,说出甚深之理、无量之事,这个不可思议。第三个不可思议是‘说即无说’,无说而说,无闻而闻;说、听都不可思议,这是真说。这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体会,我们也只是在公案因缘当中听说而已。禅宗对上根利智,就采取这一种教学的方式,能够契入甚深境界。第四个意思就是经上讲的‘一具一切’,一法中含摄一切法。这个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多不二。

底下一句,“如来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这是正报的作用,为我们说明依正圆融。前面是依报中有正报,当然正报中也有依报。依中有正,正中有依;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参而不杂,依正分明,因果分明,所以它能够出生。佛告诉我们,有无量因缘在其中,因缘聚会的时候它就起现行,就起现相,这个起现相叫做出生。如来果地事实真相如是,我们今天在凡夫地,实在说亦如是。所不一样的,佛果地上境界的出现是佛的愿力,是佛的神通德能。我们凡夫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无量境界出现,这种境界出现实在讲全是业力。我们过去生中所造作的业,恶业多、善业少,所以出现的境界,多半都是不如意的,世俗人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是有道理。因不善,果哪里会如意?佛在经上说六道众生,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心所二十六个,恶比善多得太多了,所以人起心动念都是恶的多,善的少。恶的念头力量强,善的力量薄弱,佛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所以起心动念,恶念多过善念,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

末后一句,“一切众生居处屋宅,皆于此中现其影像。”这是妙用中最后的一句。‘众生’是凡夫,凡夫心地受染污,生活环境也染污。这里给我们说明是‘无染现染’。如来是清净的,没有污染;如来境界中也现众生,也现众生生活的环境。这就给我们说明,净中有染,染中有净。染、净虽然交融,但是染与净界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境界清净,因为自性清净,佛随顺性德,就现清净的依报与正报。凡夫违背了自性,所现出来的是染污的境界,依正都染。我们今天身心不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也不清净。不但我们居住的地球不清净,接近地球的这些外太空也不清净,然后才能够体会到其影响力之大。不是华严会上,我们很难讲,通常我们也不愿意讲。为什么?难懂。今天我们在这一会,应当要讲。诸位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起心动念算不了什么,你要这样想,错了!你动一个善念,极其微弱的一个善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都知道、都欢喜、都赞叹;你起一个恶念,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都受到影响。真的是这样吗?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么?这部经给我们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在华严会上才说出事实真相。这个不是方便说,是真实说,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

现代科学发达,用先进的技术及仪器,能侦测出极其微细的波动。而无明就是波动的现象。现代的科学家也明了,知道所有物质现象不是真的。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现象就是波动,比前所发现的原子、粒子更进了一步。波动的现象,现在我们比较清楚一点,我们知道光波、音波,这些波动的现象非常复杂,有长波、短波、电磁波等。所有一切种种不同的波动,究其根源是心波,起心动念才是根源。而心波波动的速度绝对不是光波、音波、磁波所能够相比的,都比不上。电波的速度现在科学家计算得很准确,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可是心波,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生灭当下,已经到达尽虚空、遍法界。一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怎能相比?于是我们恍然大悟,为什么经上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果报现前害怕,害怕来不及了,必须要承受。菩萨不怕果报,菩萨怕造因;果来了,怕也没用处。如果不愿意接受不善之果,那我们决定不能造不善之因。不但不善的事不能造,不善的念更不能起,这才叫从根本修。

四、举因显广

又以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间,悉包法界。

佛说法,先说果,然后再说因。我们羡慕如来依正之果,就要懂得怎样去修因。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说之不尽,此地在总结中用个佛力,这个不是客气话,是真实话。使我们深深的体悟到,佛都要靠诸佛神力加持,我们不仰赖佛力加持,怎么能成就?诸佛神力加持,一念之间,悉包法界。极其微弱的一个念头,刚才说了,它的影响尽虚空、遍法界。此其中包含了事法界、理法界、清净的一真法界、染污的十法界。

经文到这里总结。前面讲充遍十方,这是讲‘通局无碍’;通是通达,局是局限,有限制;我们现代的话讲突破时空。集菩萨众,集是集会。在我们凡夫感触中,好像佛或者是放光、或者是现瑞,召集这么多大众,其实佛没有意思。菩萨心地清净,感应灵敏,就来了。我们的心粗心大意,烦恼妄想很重,不灵,不是佛的音波、光波、心波达不到我们这儿,早就达到了。我们这个机器不灵光,虽然电波来了,收不到,没有反应;菩萨有反应,所以他懂得到那个地方去闻法。这是声光集众,显示佛的德能,即‘摄入无碍’。就像有很强的磁场一样,十法界有缘的众生,统统吸收到此地来。又‘现生舍宅,即染净无碍’。

悉包法界,这是‘广狭无碍’。‘一念即能’,这是‘延促无碍’,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念;一念又能够展开成无量劫。所以诸位要晓得,空间与时间不是真的。真法是一,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虽同时存在也不碍有过去、现在、未来,圆融自在。此界、他方同在此处,妙不可言。就像我们看电视的频道一样,电视空间很广,此界、他方我们频道一转换都在一个萤幕上,此界、他方同在此处,空间没有了。时、空都不是真实法。末后,‘集菩萨’显示‘因果无碍’,‘出佛神通’显示‘依正无碍’。

在本经第五十四卷中,世尊给我们说出,菩萨有十种宫殿。这一段讲到宫殿的庄严。我们在这段经中所看到的,显示出无障碍的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将种种无碍合起来说,不外乎这四大类。我们一定要懂得佛言外之音,修学才有下手处。清凉大师在《疏钞》中,节录出五十四卷中讲的十种宫殿,第一种‘菩提心是菩萨宫殿’。宫殿是住所,诸位要知道,最要紧的不是我们身住哪里,要紧的是心住在哪里。须菩提***在金刚般若会上,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了两个问题︰‘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部《金刚经》就讲这两件事情。请教世尊,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哪里?‘降伏其心’,就是烦恼妄念我们要怎样去降伏,所以说到宫殿,就是讲心安住之处。心要住在哪里?所以佛第一句就给我们讲菩提心。‘菩提’是觉,你的心要安住在觉道中,不可以迷惑。安住在大菩提上,那就是妙宝宫殿。‘四弘誓愿’是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中,佛告诉我们,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蕅益大师又教我们,一心向往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念不忘,这个心是无上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萨妙宝宫殿,不发菩提心者,就舍弃了大乘;二乘人没有菩提心。

第二,佛说‘十善业道、福德智慧是菩萨宫殿’。菩萨的心要安住在这里。诸位一定要记住,菩提心是根本;没有菩提心,什么都谈不上。然后你心中常有十善业道、有福德智慧,就能教化三界中的欲界众生。欲界众生心量不大,教他修学大法,他不敢当。所以要教他做好人,来生不舍人身,还比这一生过得更好;再好的能够生到天上,享受天福。所以要以十善业道、福德智慧去教化这一类众生。

第三种叫‘四梵住’。梵是梵天,色界天。色界四禅十八层天都叫做梵天。他们的心安住在慈、悲、喜、舍四条,所以叫四梵住。我们如果连这个心都没有,不管行什么善、修什么法门,色界天不能去。你有很深的禅定,没有慈、悲、喜、舍,也不能到四禅天。你的定功很深,能超越欲界,可是没有慈、悲、喜、舍,顶多只能生到四禅的无想天,无想天是外道天。所以,慈、悲、喜、舍是菩萨宫殿。

第四句是‘生净居天是菩萨宫殿’,一切烦恼不能染故。生净居天,净居天是四禅中的五不还天,也叫净居天,所以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四禅一共九天,四种是凡夫天,五种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住在这个地方修行。菩萨为什么要生净居天?不生净居天,就度不了净居天中的三果圣者。如果根利的人、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在这个地方就回小向大。如果是小乘根性的,菩萨在这个地方教化他们,他就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证四果阿罗汉。

第五,‘生无色界是菩萨宫殿’。第六,‘生杂染世界是菩萨宫殿’。杂染世界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佛菩萨也不舍离我们,‘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果然不错。杂染到极处是饿鬼、地狱、畜生。放焰口,焰口台对面,通常纸扎一个青面獠牙的鬼王,这个鬼王叫‘焦面大士’,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中要现鬼身,才能够度这些鬼众。人如果给鬼说佛法,鬼就吓跑掉了。所以你们要记住不要怕鬼,谚语说得好,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我们人若被鬼吓到,那你可糟了!鬼本来是怕人的,结果你怕祂,你说这不奇怪吗?所以遇到鬼,气要壮一点,鬼就吓跑掉了。所以菩萨在哪一道,要现哪一道身,才能度那一道的众生,帮助这些众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

第七,‘现处内宫妻子眷属是菩萨宫殿’。这句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示现在普通住家,你的家中有妻子儿女,有父母兄弟,古代的时候都是大家庭,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现在虽然提倡小家庭制度,这一句经文的意思还是讲得很圆满。菩萨示现在一个家庭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度化这一家的众生。这一些众生在这一生当中,变成你的家亲眷属,都是过去生中有密切的因缘。佛常讲因缘很复杂、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不是这四种缘,不会变成一家人。孝子贤孙,是报恩来的;败家子,搞得家破人亡是报怨来的、报仇来的。所以要晓得是这四种缘聚集成一家人,觉悟就好了,都当作法眷属,一家人变成同修伴侣。过去这些恩怨债务统统消除,变成法眷属。度家人要从自己本身度起,在四摄法中属同事摄。所以一定要认真依教奉行,把自己毛病习气统统改掉,你家人就相信了。

第八句,‘现居轮王、护世、释、梵是菩萨宫殿’。这一句中,轮王指转轮圣王,实在说不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他度外太空的人。不但度我们地球上人,其他星球上人我们也要度。轮王是人道,不是天道。其他星球上也有人,他们的科技比我们发达,比我们更高。讲到‘护世’就是四天王,‘释’是忉利天王,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梵’是大梵天王。菩萨也示现这些身分,所以这些都是菩萨的宫殿。

第九句,‘住一切菩萨行,游戏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萨宫殿’。菩萨以善巧方便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善巧方便中就有游戏、就有神通、就有禅定、就有解脱,无量的智慧德行融合在一起。我们读《地藏经》读到,供养菩萨要供养玩具。从前有人问过我︰供养玩具是什么意思?玩具就表游戏神通,所以供佛可以供玩具,游戏神通,这经上都有的。

末后一句是‘一切佛所授无上自在,一切智王灌顶记是菩萨宫殿’。住十力庄严,作一切法自在。佛在这部经中给我们说了十种宫殿。菩萨没成佛,在菩萨位,往往也得诸佛给他授记。

第四段是‘师子座严’。佛在这部大经一开端,给我们说明毗卢遮那佛的依报庄严。在种种庄严当中,特别为我们介绍地的庄严、树的庄严、宫殿与宝座的庄严,用意非常之深,可以说将整个华严的境界,都在这里面显示出来了。华藏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无二无别,这种种庄严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而大地是表我们的真心本性,心地法门,所有一切依正都不能够离开大地,说明万事万法不出一心。我们看到如来果地上依正庄严,就要想到怎样修学,我们的性德才能够显示出来,与诸佛如来果报等齐。诸佛如来他们的建树,如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而实际上,世间人做这个三不朽并不彻底,也不究竟;唯独诸佛菩萨他们的立功、立德、立言是真正的三不朽。为什么?样样都称性,样样都与‘大方广’相应,这是宝树的庄严。宫殿是让我们身能够安居,宫殿中表法,虽然有众多的义趣,但是总以慈悲为本,以大慈悲心遍覆九法界一切众生,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慈悲是菩萨宫殿,也就是慈悲是佛菩萨安心立命之处。佛菩萨心安住在哪里?安住在大慈大悲。

第四段给我们讲师子座,为什么不说别的,要说座?佛法是师道。在古时候,老师都是坐着教书,而且要高坐、上座,表尊师重道。在中国的习惯一定是请法师上座,不但是讲经,讲演、讲开示也都给法师设一个讲台,设个座席;可是在外国不如是,在外国上讲台讲演,多半是站着。现在的潮流是民主时代,‘民’比谁都高,我们在形象上都能看到。在从前,民间所有的建筑物不能高过官府。一个都市,市***,你的房子要高过市***,市长的权威没有了;你的房子高过总统府,总统的权威也没有了,所以它有一定的高度。现在我们看每一个都市,高楼大厦都比市***高好多倍。时代虽不一样,可是这种原理原则还是没有变。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很清楚,但是今天真正知道这些道理、事实真相的人越来越少了。此地不说其他,特别要提老师讲经说法的座位,这个座位称为师子座。请看经文:

第四、师子座严

一、总显形胜

其师子座,高广妙好。

这是一小段,这一小段总说形式的殊胜,实在讲这就说了‘依报随着正报转’。形式之殊胜是形容说法人的智慧、德行、权威,与这个座不大相干。所以称为师子座,不是座位上雕刻着狮子,是形容这个说法人是‘人中师子’。佛在经上常以师子作比喻,在一切动物当中狮子是猛兽,所谓‘狮子一吼,百兽脑裂。’狮子吼叫的时候,小动物听到都发抖,都跑不动,它有这样的威力。以这个来形容诸佛菩萨说法无畏,能降伏一切邪魔外道,他有这么大的威力,形容说法的人为师子,他坐的地方就叫做‘师子座’。

“高广妙好”四个字从事相上看是形容宝座,实际上是形容说法人的智慧德行。佛说法根据什么原理,能有这样大的威力?经典中告诉我们,佛说法以法空为体,也就是说佛证得二空真如—人我空、法我空。得二空真如,就无所畏惧,所以称之为‘人中师子’,表说法无畏。契入二空真如是真正的无上之法,不但至高无上,而且深不可测,性德即圆满的显露出来,这是‘高’的意思。‘广’,广大,他的智慧广大,他的说法广大,大而无外,无有边际。第三个字‘妙’,妙指佛说法的善巧方便,就像这部《华严经》一样,即事而真,完全在事相当中表显甚深的义理。无论我们过的是什么生活,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在一天生活当中,坐的时间确实占的比例很大,坐要舒适,坐要讲究。中国过去的宝座,都是上好的木材所制造成,上好的木材‘气’不一样。人有气,物也有气,练气功的人叫气,佛法叫光,放光,物也有光。上好的木材气旺,人气也旺,他所用的这些器具的气也旺,这是器具为什么要选择的道理。

万物都能养身,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心理。所以座要宽、要大,心量就不一样了。有些座位很窄小,挤得很难过,你就晓得坐的人的心情不能够开放,就很难受。因为坐的时间长,所以座位设计花掉人类不少心思。现代人对于座椅似乎比古时候人要考究,像沙发,其实对于养生之道来说不如中国古人,绝对不是说中国古人没有想到软的座位,软座坐起来好像很舒服。中国的座位都是硬板凳,睡觉是硬床,这就比外国人有学问、有经验,这种设计实在讲是最健康的用具。中国人与外国人,诸位仔细去观察就晓得了,外国人大概到六、七十岁,我们在美国看得很多,背就驼了,腿也没有力量,就显得衰老。什么原因?座,坐沙发,人一坐下去就陷下去,对身体没有支撑力;睡的也是软床,身体怎么会健康?

中国人坐硬板凳,睡硬床,好像是不舒服,其实是健康长寿之道。非常有道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现在人讲有它的哲学在其中,哲学就是智慧。美国的历史才两百年,哪里能够比得上中国?现在她是发财了,她富了,我们没有她富贵,但绝对不是说富人样样都是对的。经验丰富,悠久的文化传统,样样都是对的。所以对于身、心健康决定是有帮助的,养身、养性。中国传统这些学术,如果我们把它舍弃,实实在在是可惜。古圣先贤累积几千年的智慧经验,我们如果能相信,不怀疑,以这个为基础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过幸福美满的一生。更何况佛给我们究竟圆满的开导,教我们知道,事事物物都是真如本性,即事而真。禅宗明心见性,性在哪里?就在日用平常当中,没有一法不显示圆满的性德,‘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道是无上菩提大道。

‘好’是美好、圆满的意思,就是没有丝毫欠缺。‘高广妙好’,事上是形容宝座,也是赞叹说法人的智慧、善巧方便,达到高广妙好的标准。接看下面经文,有六句:

二、体德圆备

摩尼为台。莲华为网。清净妙宝以为其轮。众色杂华而作璎珞。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物像,备体庄严。宝树枝果,周回间列。

座位的中心叫“台”,通常我们一般道场中说法的座位是方的三尺,当中高出的地方是台。出家人、在家居士讲经也是一样,升座讲经多半是盘腿而坐,盘腿坐后面要高出一点,这个高出的地方就是台。“摩尼”是宝珠,此地台座比喻是摩尼,也就是我们坐的力量依着它。它的光是一种反射光,随着外面的光源而发光,它自己本身并不放光。光源不相同,它反射的色彩就不一样。宝石、金刚钻,为什么那么贵重?光彩夺目,它的光不是自己发光,本身没有光,随着一切的光源,反射的光非常之美。也比喻说法,说法的人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即《般若经》所讲根本智,般若无知。无知的根本智就好比是摩尼之体,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就像摩尼珠接触到光源,反射的光不一样,那个反射的光千差万别,叫后得智。佛为一切众生说法,佛有没有法可说?佛说他没有法可说。众生就像光源一样,佛就像个摩尼珠—众生有感,那个感就是光—众生有感,佛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众生的感千差万别,佛的应也千差万别,所以佛能给我们说出种种的经教。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说这么许多经教,而这些经教确确实实都是从感应当中显现出来。摩尼所表的是法空之体,这个是佛菩萨讲经说法真正的依据,根据‘二空真如’。我们想要证得二空真如,你现在就不能不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才晓得放下是对的,这种坚固的执着,生生世世害了我们。佛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智慧?有这么大的能力?他彻底放下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丝毫都不染着,才有这样圆满的智慧、无尽的善巧方便。

第二句“莲华为网”,网是外相,宝座的四周。宝座的四周用莲花围起来,像网一样,这个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图案,庄严宝座。莲花也表法,表‘出污泥而不染’。座体是摩尼,四周围莲花,摩尼表法空,莲花表无染,清净不染;心地果然做到不染,这就叫坐莲花宝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莲花化身。极乐世界的莲花谁去培养?给诸位说是自己去培养。西方极乐世界确实不可思议,正报无量寿,依报也是无量寿。树木、花草常青,没有凋零,也没有落叶,树枝也不枯,与阿弥陀佛一样都是无量寿。唯独七宝池中的莲花不是,西方极乐世界只有莲花有生有灭。那是什么原因?因为莲花不是阿弥陀佛栽的,不是他种的,是十方世界发心求往生的众生,自心栽培的。你发这个心,七宝池中就长一朵莲花,经上说得很清楚,莲花上还有你的名字。你用功很勤,功夫得力—得力就是心地清净,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其他万缘统统放下—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年比一年清净,七宝池的莲花就愈来愈大,光色就愈来愈好,将来往生你就住在莲花中。如果你念佛有夹杂,花色就不纯,有污染,光色都不好,黯然无色。如果你退心,改学别的法门,或者参禅去,或者念咒去了,花就枯死没有了。所以只有七宝池中看到花开花谢。花开是念佛功夫成就往生的,往生花就开了。那个花还没有开,含苞还没放就已经枯死了,就知道那个人不是退心就是改修别的法门。莲花在这里是表法的。

我们自己要全心全力培养七宝池中,自己的莲花,那是真的。世间人不管什么,不要去跟人家比,那个没用处,怎么比到后来都是一场空,都落空。唯有比莲花大小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经上所讲的莲花,小的有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大小不一,光色不一样,视乎修行人的功夫。我们在这个世间除了念佛之外,每一天三餐饭能吃得饱,衣服可以遮体、可以穿暖,有一个小房子能遮避风雨,足够了。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自己在这个世间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身就是莲花,你的住处,你的座位都是莲花座。你出去走路,步步都是踏着莲花,我们凡夫见不到,有神通的人能看到。你一步一莲花,举足、下足,就是念头生、念头灭,念头生也不染着,念头灭也不染着,就好像举步、下步都是清净无染,与二空之理相应。

第三句“清净妙宝以为其轮”。这个轮是座位的中心,不管它有没有轮相,轮是从中心点,往外面扩射成一个周圆。如果用宝座来表法,这个设计是很完美的。这个轮就是前面所述的台,台是讲高出,此处台的形状是圆的,座位中心是圆的。圆代表清净圆满的意思。坐垫一定要很清洁、很整齐,才能象征这个意思。表说法的人智慧圆满、德行圆满、才艺圆满、善巧方便圆满,表意很多、很丰富。

再看下面这一句,“众色杂华而作璎珞”。璎珞是装饰品,使宝座看起来格外的美观,用花、用璎珞来装饰。这里面也是表法,同表他的智慧、德能,及慈悲。慈悲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教导一切众生,感化一切众生,也都是垂布的意思,璎珞在宝座四周围垂下来。

底下一句:“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物像,备体庄严”。这些装饰品是一种高度的艺术,在中国古代处处可以见到,宫殿楼阁可以见到,桌椅也可以见到,雕一些浮雕,人物花草。宝座中也雕刻这些东西,显示出无处不庄严,所以说是‘体德圆备’,这四个字在此地都显示出来了。

而其含意是讲二空真如,包含世出世间一切现象。佛界是一真法界,凡夫界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在这些事事物物当中显露无遗。所谓理即是事,事即是理;性即是相,相即是性;理事不二,性相一如。理与性是空寂的,实在讲我们六根接触不到,事与相则很明显。接触相,理就在其中,性就在其中,见相就是见性,见事就是明理。入这个境界就是证得二空之理。通达一切事相,自性本具的两种智慧—根本智、后得智都现前了,智慧现前就是成佛。本经后面讲佛十种身,第一种叫菩提身,菩提是朗然大觉,对于事理、性相都通达明白者,不再叫凡夫,这一觉就是佛菩萨。所以明白人,见相就是见性,即事就明理,这是这一句所含的意思。

末后一句,“宝树枝果,周回间列”。此地的宝树是师子座上所雕刻的。‘周回间列’,或者我们可以说是师子座周边的,布置的树木、花果,也是属于这两句经文包括的范围。过去人讲经,可能讲台旁边也有很多盆栽。没有盆栽的用屏风,屏风中画的画也非常讲究,都是用来庄严宝座。《华严经》中的说法与其他经确实不一样,学了之后,我们六根,如《楞严经》上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为什么?六根都聪明了,以前看东西呆呆板板的看,不知道什么意思;现在一看,其中含无量义。看花,花有无量义;看水,水有无量义;看树,树有无量义,乃至于看一块石头、看一粒微尘,都是圆满的无量义,你岂不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吗?

‘宝树枝果’,树的身表智慧,树的枝干代表五度,叶代表定,花表菩萨因行,果表菩提涅盘,都是整整齐齐排列在树间。这就显示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表这个意思。菩萨妙法树,随因感果,才能普度众生。菩萨大慈大悲,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说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凡圣同居,是周回间列的意思。菩萨在没有成佛的时候,度众生是修学的一个主要课程。为什么?世间人常讲教学相长,师资道成。老师教学生,学生也资助老师。如果没有这些学生问问题,老师有的时候智慧透不出来。没有人问,他还在无明中,一问,把无明问掉了。他才会突然想到这些问题,突然觉悟了这些问题。所以菩萨若不教化众生,怎么能成佛?因此,说法度众生这件事,不是只有出家人,在家人也要做。

我们现在特别强调老实念佛,一门深入,不劝大家广学多闻,是什么原因?我们广学多闻的条件不具足。你要问什么条件不具足,第一个寿命短促,修学的时间不够用。不要说其他的条件,单单就是这一条,大概学的万分之一都不到,寿命已经到了,岂不是真的叫挂一漏万?因此,祖师大德们才劝导我们,选择一门深入,往生净土,亲近弥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得无量寿,那我们这条件够了,有的是时间。法门无量,我们的寿命更是无量,才能成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是去享福,如果是去享福,那你错了。‘无量寿’是净土第一德,往生就是要得无量寿,有无量的时光,让我们修学无量的法门,我们求生净土真正的目的在此。

三、妙用广大

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

前面一句是说‘净宝出光’,出光指本身放光。西方极乐世界六尘都放光,连地都放光,光明世界,没有一样不放光。为什么?极乐世界、诸佛净土是法性身、法性土,性德变现的,性德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焉有不放光之理?发光体我们称之为宝,净宝。所以最重要心要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心,不清净是妄心。妄心,光就没有了,光就被障碍了;心地清净,光就又透出来了。我们今天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起心动念有是非人我,有贪嗔痴慢,真心本性中原来没有这些东西,禅宗六祖惠能说得好,‘本来无一物’。真心本性中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就错了,就是污染,有一物就是障碍,将我们自性中智慧德能,乃至于依正庄严的相好统统障碍住了,你说这个损失多大!虽然在六道,虽然处三途,性德也不曾丧失,只是这些严重的障碍,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都障碍住,不能现前,这是事实。

“摩尼光云”,法空就像云海一样,山峰就像十法界依正庄严,云海在山峰之间自在的飘来飘去。这一个景观,现在的人很欣赏,我们出外观光旅游,中国的四大名山都能看到这种景观,但不知其表法的意义。如果你懂得表法的意趣,就不是单单在欣赏风景了,你是在修道,真正在那里修菩萨行,修无上道。二空真如就像这个现象。

‘一一智中知一切法’,一切法是事相,二空真如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在哪里?没离开事相,与这些事相交融。现在我们佛教中世界通用的教旗,就用这个来表法。教旗从上到下一共六条颜色,表菩萨六波罗蜜。六条中有五条单色,代表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后面有一条杂色,由这五种颜色混在一起,代表般若。表前五度都要具足般若,才成六波罗蜜。也就是说事相中要有智慧。这六条宽窄要一样,现在我们看到有些做得不如法,杂色的这条做得特别宽,这个没道理,那就是不平等,六度一定是宽度完全相等。如果做得太长,那个意思就不对了。有横、有竖还能讲得通,但不能代表前五度与般若度。佛法我们常讲‘五乘佛法’,或者华严宗讲‘五教’,用五种颜色五条,可以表五教。

一一法体中显示出二空真如。任何一法,佛菩萨都能见到人我空、法我空,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心经》上说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其真相、妙用才完全显示出来。了解真相之后,那你就与诸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你的日子过得自在美满,有受用,没有得失。世间人,佛常讲:颠倒、可怜愍者。他颠倒在哪里?他有执着,没有受用,这不颠倒了吗?他能不能执着得到?执着不到。能执着是空的,所执着也是空的。《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佛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着的是心,三心不可得,你所执着的一切万事万法因缘所生。凡是缘生之法,没有自体,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所执着的也不可得。能执着、所执着都不可得,就显示出二空真如。人我空是对能执着而言,法我空是对所执上说,这才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一语道破,这就是所谓看破。看破之后再不执着、不分别就放下了。放下之后,你的生活就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无论现前过的是什么生活,无不自在。富贵者,在富贵中得自在;贫贱者,在贫贱中得自在,富贵与贫贱平等,没有差别。所以说一一事法、一一事相都显二空真如。

执着舍掉,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是虚妄的执着变现出的幻相。再能把一切分别舍掉,那十法界就突破,十法界是从分别中变现出来。所以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你就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里?一真法界就在现前,你就得一真法界的受用,你的受用与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这个理悟了之后,事就变了。事上怎么变?我们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你的相貌改变了,你的体质改变了,这个变化就太大太大。你现在是凡夫,你要养这个色身,天天用尽了心思,到处去请教要吃什么补品,什么营养的东西,身体才能健康。如果你见到性,明白理,一天喝一杯水,营养都足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和学生们都日中一食,到外面去托钵,给什么吃什么,一个个都健康长寿。为什么?体质变化了,心地清净;清净心的身体就放光,真的放光。但是诸佛菩萨的身光不让你看见,怕你看见害怕,以为是妖魔鬼怪来了,赶紧远着些。凡夫福薄,佛虽有身光,也要收敛。

所以佛法始终以教学的方式来教化众生,不以神通感应。因为神通感应,妖魔鬼怪也有,魔也会放光,会变戏法。如果佛用放光现瑞这种方式教化众生,魔也变这个境界,我们就没有办法辨别,邪正难分,混淆视听,对于佛法的弘传、教化有很大的障碍。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一般人看不到他放光,偶尔放光,是有特别因缘,接引某一类的众生,佛才展现。由此可知,我们的修行重点、关键还是个清净心,正是此地讲‘净宝出光’,净宝就是清净心。

后面这一句“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佛是老师,是教主,菩萨是学生,是佛的法侣、法眷属。《华严》会上称为主伴,佛是主,菩萨是伴,这也是互相的发挥。佛化摩尼教化众生,在十方能作佛事。摩尼宝珠是表法,真正的意思是觉、正、净三宝,能作一切破迷开悟的佛事。佛事就是教学,教化众生。

佛宝入菩萨宝中,菩萨宝入佛宝中,很有味道。经文所说的‘十方诸佛化现珠王’,是佛化宝;‘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是菩萨之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光明交融。菩萨髻中妙宝,光中有佛的宝珠之光,佛宝珠光中有菩萨妙髻宝珠中的光明,光光互照。这个意思显示出菩萨差别智慧,与佛圆满智慧的交融。佛智慧当中有菩萨智慧,菩萨智慧当中有佛的智慧,表这个意思。如来从果起用,所以叫化现。摩尼宝珠之珠王,是形容究竟圆满的智慧。

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佛告诉我们,菩萨初成佛的时候决定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一定得到古佛的祝福,来贺喜。他们在形式上都是现形灌顶,古印度新国王就职大典,一定是请宗教中权威的上首来举行灌顶礼。佛在人间说法一切也随缘。在形式上以此为喻,在意思就不一样。灌顶的意思,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解》中,引用经典的话说,灌就是慈悲加持,顶是最高的法门。把成佛最高的法门传授给你,就叫灌顶。

而《华严经》自始至终我们所看到,都是非常浓厚的表法义趣,这个意思要用现代话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是一种教学的手法。可是如果我们就用这个观念来看佛的教学,那又错了。因为宇宙之间一切事物本来如是,佛在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法尔’就是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佛实实在在没有加一点意思,也没有加一点什么权巧方法,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往这里面去体会才能真正得受用,久久我们就会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四、佛加广演

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

这一段经文不但意思圆满,文字也好,词句非常之美。我们要晓得,此地所讲诸佛如来,就是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中告诉我们的,即《华严经》讲的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究竟的果位,一共四十二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究竟的佛果,这四十二个位次叫‘诸佛’。所以这个‘诸’,不是众多,而是四十二个不同的程度。但是他们都能够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佛身普度众生,所以称之为诸佛。

这一段经文是讲师子座严,师子座就是比喻说法。前面四个字‘高广妙好’是总纲领,下面经文都是这四个字的注解。清凉大师的《疏钞》为我们开导,意思确实相当圆满。可是李长者在《论》中也有他的妙处,《疏》与《论》要合参,合起来看。世间人讲参考研究,佛法不用这个名词,我们讲合起来参究,不叫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识,参是不用心意识。这个讲法恐怕初学的同修还是不好懂,什么叫不用心意识?我们说得更白一点,就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心是阿赖耶,阿赖耶中含藏种子落印象;意是末那,末那是执着;识是第六意识,是分别。不用心意识,就是不用第六意识的分别,不用第七识的执着,也不用第八识的含藏,这就叫做参,所以参究是真实智慧。用心意识叫世智辩聪,是世间人的聪明智慧,而不是真实智慧。不是真实智慧,不能解决问题。什么问题?断烦恼的问题,了生死的问题,出三界的问题不能解决,所以佛教我们参究。

长者在《华严》这一大段的开示,是把依报庄严中的四段:地严、树严、宫殿严、师子座严合起来讲。这一段文中显示出如来本性当中,行四种因,所以感得四种果报。这四段是如来的依果,依报的庄严。第一种是行‘法身因’,所以‘报得金刚地果’,经上说其地坚固,就是这个意思。地上有无尽的庄严,是性德的流露。无尽的庄严就是因地中修行无量的法门。无量,在教学讲解上很不方便,所以把无量归纳为十大类,十条。《华严经》统统以十为一个圆满的单位,每一法都说十法,这个就是十波罗蜜。在这部经上文殊菩萨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表十大愿王。长者的意思是说,宝地的庄严是依十波罗蜜而成,也就是说十波罗蜜是因,感得金刚宝地是果报。而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大地,为什么是瓦砾土石?

现代科学进步,我们明白了,原来这些瓦砾土石与金刚是一不是二,只是它们所组成的原子、粒子排列方程式不一样。科学证明,一切万事万物把它分析到最后,原子、电子、基本粒子都一样,没有贵贱,平等平等,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那么现在要问,这一些万物万法谁给它排列的?现在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一组的原子排列成一个石头,排列成一堆泥土,那一组原子排列成黄金,排列成金刚钻?谁去排的呢?没人知道。于是世间人就思维想像,大概排的这个人就是上帝。所以上帝从哪里来?从想像变出来的。但是《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人为,还是从心想生。如果我们天天想的是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大地的结构,方程式的排列,自自然然就排成黄金。西方极乐世界人心清净,一尘不染,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琉璃为地,透明的,就是清净心所感。

我们如果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体会得几分,我们现前的生活一定能够改进。今天大家都说我们生活环境不好,确实,现前这个社会,几个人认真在修十波罗蜜?大家所作所为与十波罗蜜恰恰相反,一百八十度的相反,于是金刚七宝就变成污秽的土石大地。佛在经上讲,宇宙的形成是一念之间,刹那际形成。将来到本经后面《十定品》中有详细说明。

第二段讲宝树。长者说,这是‘万行因果’。菩萨修六度万行所感的宝树庄严,是为果。果报显示‘宝树行列,庄严金地’。金地表真如本性。以六度十愿,普度法界一切众生,这是建树,树立如来果地度化众生的大事业。佛家常讲大事因缘,无过于是。经上讲︰‘令此道场一切严具,树中现像。’这些境界都在如来行之中,法尔如是,自自然然感得的果报,显示出觉行交彻。如来在果地上证得圆满的大觉,所以他的生活是觉行,他的事业也是觉行。总而言之,宝树是如来自行为因,因行感果,树是依报之果。树的身是金刚,树的枝干、条叶、花果是众宝所成。花表法,果表智。我们见到花就要想到菩萨所修的法门—六度,六度含摄所有一切行门。

长者又说,慈悲好比树叶,十波罗蜜是树干,以‘法身为其茎,而随十行之上,报得十种依果庄严。’十种依果就是经上讲的十句。我们接触树木、花草,如果能够想得起来佛在经上给我们的这些开示,我们面对树木,岂不就是如来给我们说法!所以真正是无时、无处、无物不是道。这个道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我们自己原本就生活在‘大方广佛华严’之中,可惜自己茫然不觉。佛果真实的受用,在古人讲‘当面错过’,这个境界如果不能稍稍体会得,确实很难懂得它的真意。

第三大段,宫殿严。长者说,这是‘大悲因果’。他都从因果上说,地严心地因果,树严万行因果,宫殿大悲因果。大悲心为因,感得殊胜庄严的宫殿。宫殿的作用,表庇佑一切众生,特别是一切苦难的众生。大乘经中讲的苦难,是没有证得究竟佛果都是苦难众生。如果把范围缩小一点,苦难众生就指十法界中的众生,没有能力脱离十法界,也就是法相宗所谓的异生性的众生,都叫苦难众生。世间六道众生,再富贵,古人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在人间是人上之人,很了不起,实际上还是不免轮回,还是要受流转之苦。换句话说,既在六道,无不堕三恶道之理。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一切众生在这个世间,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六道众生以三恶道为家乡,三善道只是出来观光旅游,没几天又要回去了。特别是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我们看得很明显,地藏菩萨非常非常感慨,好不容易劝导一个众生断恶向善,离开地狱,生到人间享福,但是没一会他又回来了。人间与地狱时差很大,人间享寿一百年,在地狱才几分钟。所以地藏菩萨很头痛,感叹众生难度!但是他老人家毕竟了不起,难度也要度,决定不退心。

长者在此地也告诉我们,有五种殊胜的功德,成就如来所居的宫殿。也就是说,佛有五德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一如来大悲含育德以成其宫。二以正智利众生德以成其殿。三以智观照利自他德能成其楼。四以大智知根设教益生德能成其阁。五以大悲弘愿周遍利生德报得宫殿楼阁。’第一种如来大悲含育德,如来就像一个慈母爱护她的子女,把九法界众生都当作儿女一样看待,爱护、关怀、协助,无微不至。因此,每一位同修如果发至诚心,肯接受诸佛如来的加持,那个加持就太明显了。今天你们感觉得不到佛力加持,是自己排斥的力量很大,你随顺烦恼习气,不能随顺佛的教诲,所以佛力的加持加不上,事实真相如是。

第二种德是真实智慧利益众生,成佛之后可以说就这么一件事情,念念帮助社会,帮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一念为自己。念念能够成人之美,绝不会成人之恶。你有一点点小善,诸佛如来都知道,都生欢喜心嘉勉你;你造作种种过失,诸佛菩萨也知道,但不会记在心上。所以丝毫极微的小善都得佛力嘉勉,何况大的善行,能够舍己为人,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从今而后,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把自己完全忘掉,完全舍弃掉,不要害怕我的生活怎么办?我这一家老小谁照顾?我到了年老的时候又有谁来帮助我呢?不要起怀疑,不要去问,你先种因,后来果报是你意想不到的。你真能为佛法、为众生,纵然你的儿女不孝,佛菩萨会应化在你面前,变成你的孝子贤孙。要不然佛在经上所讲的不都是妄语!佛菩萨的话是最可靠的,决定没有妄语,我们偏偏不相信,不相信就不能接受加持。佛很乐意加持我们,很希望圆圆满满的加持我们,你不肯接纳,有什么办法?所以五周因果中,第一个是所信因果,把‘信’摆在第一条。一定要学习利益众生。

第三,我们要学习佛的智慧观察,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待自己、看待别人,佛菩萨用究竟圆满的智慧,而凡夫用什么?凡夫用感情。我们要学佛用真实智慧对自己、对大众,换句话说,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要理智,不要用感情。绝不要感情用事,时时刻刻保持头脑冷静,以冷静的头脑来观察一切人、事、物,佛与大菩萨是这样做,绝不动感情。别人以贪、嗔、痴对我也好,无论什么样恶劣的态度对我都好,我们要学温和,要显示出定力,在境界中保持如如不动。他说话粗暴,我们说话柔和,这就是度化众生。让他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我们就在行菩萨道。不必跟他讲什么大道理,就是这些态度,久而久之他会觉悟回头。

如来第四种德,是以大智慧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第三也是讲真实智慧,观照自他;这个智慧是根本智,是无分别智。第四种是差别智。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千差万别,佛菩萨一接触就能够明了,自自然然就以最适当的方式来调教他,这是真实智慧。教化众生要用权智,也就是要用差别智;差别智是利益众生的,根本智则是自己受用。

第五种是以大慈大悲,广大的弘愿普度一切众生。实在讲这一条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不是为自己发,是为一切众生而发。世间人讲立志,这一条就是立志。佛菩萨立什么志?立利益一切众生的大志,现在人所谓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这话讲得没错。不过服务的范围、服务的时间、服务的项目,与佛菩萨的弘愿一比较,那就相差太远了。佛菩萨无论讲空间、讲时间、讲项目都没有边际。所以如来能够成就无比殊胜的依报庄严,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们想真正有成就,佛的五德我们要记住。第一个,看待一切众生,要像慈母照顾他的婴儿。第二,要以真实的智慧,念念有利益一切众生之念。第三,以无分别的智慧,对自己、对别人。第四,以一切无量的差别智教化一切差别的众生。第五,要发真实的大愿,建立普度众生的志向。这样才能够感得果地上宫殿楼阁的庄严。

李长者在这一大段经文中给我们作了一个结论,他说,菩萨六度万行,理只有一个,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随其法身、万行、大悲、大智,果报而有差别。从圆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一直到如来究竟的果地,《华严》中给我们讲了四十一个菩萨阶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见性的圆满度不相同,所以果报就不一样。虽然有差别,他的大愿大悲大智,以及菩萨行,决定都是圆满的。初住菩萨同时修学登地的法门,等觉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不舍初住的法门,乃至于十信位的法门。如果不是这样的圆修,决定不能够圆证,像本经中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修是一切修,一证一切证。这从圆融上来说,圆融中有差别,差别不碍圆融,圆融也不妨碍差别,这才显示出微妙。所以长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在这一生修学大菩提,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学习这个法门。

圆则遍,就称法界性,所谓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不是偏。如果偏在一边,偏修理,就很容易落在寂静的境界。如果偏在智,就缺乏慈悲心;偏在慈悲,‘即染习便增’,所谓慈悲多祸害,慈悲要圆修,才是真正的慈悲。如果偏在愿,有一些法师发愿,不愿意往生,也不愿意证果,他发的是什么愿?我生生世世都要到这个世间来当法师,这个好,不错。但是诸位要晓得,偏在愿上容易生起感情,落在情识,必定随业流转。理要清楚、要圆融。任何一个法门都圆满含摄一切法门,《华严》如是,《般若》也如是,《无量寿经》也如是,乃至于小本《阿弥陀经》亦如是。菩萨修学圆融才与法性相应;法性是‘二空真如’,也就是说与空性相应,这是宗门讲的‘三轮体空’,不着人相,也不着法相,这样才能相应。

讲堂的设施、座席都是宝座,主讲人的座是宝座,听众的也是宝座。维摩居士讲经,听众有一万个师子宝座,说者、听者都不可思议。宝座高广有没有大小?在事上讲可有大小;在理上讲没有大小。事上讲是阶位不相等,譬如我们讲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地位不一样,随他自己的修证功夫而有高下不等,这是从事相上说。从理上说,没有大小,也没有高下。可是在相上有,相上是诸佛菩萨随类化身。

身相可以随类化身,当然依报也要随类,‘依报随着正报转’。所以世尊在我们世间示现在菩提树下成道,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铺一个草座,可是天神、菩萨看到释迦牟尼佛是坐在金刚宝座上。我们看不到金刚宝座,我们只看到草座。菩萨与净居天人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样子,与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样子,肯定不一样,‘相随心转’。更深一层的意思,相貌与体质可以随众生心念转。如果不随众生心念转,佛怎么能够随类化身?

每一个人审美的观念不相同。同样是一朵花,有的人看到很喜欢,有的人看了很讨厌,有的人看到无所谓,这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