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五德六艺亦应自解,不待习虑,何故不尔?言五德者,即仁等五常,或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艺,谓礼、乐、射、御、书、数。然,人生便知饮乳、啼号者,无始以来,惯习力故,与心俱生。如前牛不□角,龟不入火,皆因缘也,岂是元气使之然也?

二气灭应无鬼神难三,初申难二,初按定,

又若生是禀气而欻有,死是气散而欻无;

后正难。

则谁为鬼神乎?

儒者皆执,气聚为生,气散为死,故今难云若尔,气散断灭,应无鬼神。盖鬼神之说,儒宗许有,故彼所知,以难之。然,依儒典训,神者,伸也;鬼者,归也。阳魂曰神,阴魄曰鬼。然《论语》云:「子不语怪力乱神者,盖以鬼神理幽,常人智浅,故但令敬而远之,恐生惑着。」然岂谓之无鬼神乎?《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情状,谓百骸四体。男女构精之所成,故曰精气为物。」彼云游魂为变者,即如佛教所说心识,由无质碍,任运能往,故曰游魂。意谓游魂与精气合而为人,精气有灭,而游魂不灭,故为鬼神。若内教说三品九类之中,有福德者为神,无福德者为鬼,胜劣虽异,皆鬼趣摄。

二引事证成二,初举知宿命,证非禀气。

且世有鉴达前生,追忆往事,则知生前相续,非禀气而欻有。

言鉴达前生事等者,如羊祜之识金环,晋羊祜字叔子,幼年尝牵乳母至李宅门外祜树穴中得金环一枚,谓乳母曰:「此吾先世为李家子,战所藏也,吾年七岁堕井而死。」事出本传。崔咸之徵墨志,唐崔咸父锐为泽潞节度使李抱真从事,有客庐老者自言,学道于隋朝云际寺李先生,每往来泽潞锐常善待之,终谓锐曰:「吾当与君家作子,以口傍墨痣为验。」及生咸果如其言,出本传。房管剖松下之书,唐房管字次律,开元中宰桐庐,尝与道士刑和璞过夏口,入一废寺坐古松下,和璞使入□地,得瓮中所藏娄思德与永禅师书。笑谓管曰:「颇忆此耶?」管帐然悟前世之为永禅师也,出明皇杂录。东坡有诗云:「殷勤古松下,为剖瓮中书。」

唐绍刺灯前之犬,唐绍者开元中为给事中,尝与对门中郎李邈善每厚待之,妻尝谏曰:「勿友非类。」绍曰:「非尔所知。」后因骊山讲武,绍摄礼部尚书,玄宗援桴击鼓时未三合,张说遽令绍奏毕,神武赫怒拽兵部尚书郭元振坐于□下,欲斩之,张说跪奏元振有杜稷之功免死,乃斩绍先一日。绍谓妻曰:「吾前生为杜氏女,适霸陵王氏子,十七岁常灯下运针昏睡,犬入房触油污衣,心怒遂以剪刀刺犬,剪一股折而犬犹活,复换一股犬方毙。吾十九而亡,犬者今李貌是也,明日行刑必貌。」翌日果如所言,初一刀头未落,再换一刀头方落,出李吉甫异闻记。

圆观峡中之旧约,唐李证之子原老与道人圆观友善,相约自峡入蜀,路逢女子浣纱,观谓原曰:「此吾寄讬之所也,盖业缘不可逃,明年某日君自蜀还可相临,以一笑为信,又云吾已三生作比丘云云。」已而观果死,明年原如期至女子家,则儿生三日已,原使抱临明檐,儿果一笑,却后十二年原至孤山月下,闻扣牛角,而歌者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依《夜话》引。

东坡陕右之梦游,苏子由谪南安与云□及聪禅师父交游,一夕云□梦同子由聪公出城,迓五祖戒禅师。明日以语子由,语未卒聪公至,具言所梦与云□同,三人谈笑间忽东坡书至,曰已抵奉新,旦夕可相见,三人大喜共出城二十里至建安寺。而东坡亦至,因举梦语坡,坡曰:「轼年七八岁时,尝梦身为僧,往来陕右。又先母方孕时,梦一僧讬宿,颀然眇一目。」云□惊曰:「戒公陕右人,后失一目,暮年弃五祖来游南安,终于大愚,逆数五十年。」而坡时四十九矣!出《冷齐夜话》。

庐女忆贩羊之宿冤,昔长安城南,庐叔伦家女子桑间逢僧乞食,问得食处。女曰:「村东二里王家饭僧。」遂往果得齐。王氏问僧所从,僧以实告,既而王氏翁媪俱至女家,女闭户不出,问女母曰:「我家设齐,人无知者,女何知耶?」女自房出,呼曰:「某年月日贩羊胡父子何在?」翁媪惊趋出,母问女曰:「汝适可故?」女曰:「我前世为夏州贩羊,客姓胡,宿其家,彼杀我父子,羊尽为所有,我后于其家作子,十五得病,二十而终,医药之资已过所劫,犹每岁与我作齐。」虽然命债尚须偿也,出逸史。

西山决弑亲之疑狱,宋理宗初真西山帅长沙,日市民程二者有子,年二十谋弑厥父,密语其友,恐事泄相涉,遂首于官,即呼其子问之,子不讳及,问其父并邻人皆不知所以。问其子谋弑父故,亦无可言者,真察其事暗昧,乃齐沐请祷,一夕梦人报曰:「但问其父二十年前曾作何事,即知之矣!」翌日,真私问其父曰:「此事我已知,汝但勿讳,汝二十年前曾作何事?」父曰:「二十年前有沩山行者,将钱一千缗欲买度牒,中夜杀行者,瘗于厨下,以其钱营产业焉。」真复私问其子:「吾欲释汝,欲以钱一千缗惠汝,从汝所知,汝若得钱当何所作?」子曰:「诚如所言,当买度牒,入沩山出家。」真知行者之怨遂藉其父产业,计一千缗以付其子,将其父配五百里外,出江湖纪闻。若此之类,今古实多。以此验知,舍身受身,自类相续,非禀气也。

二举鬼有知证非断灭三,初唯约理量破,

又验鬼神,灵知不断,则知死后,非气散而欻无。

泛言鬼神者,多是古圣先贤,忠臣义士,功流后世,泽被斯民,正直无私,英灵不昧。或镇山川社稷,或司福善祸淫。国旌祀典之荣,民遂祷祈之,应者,谓之正神。其有木怪山精,强魂厉鬼,或成人之衰耗,或附物以以传通,恐惧闾阎,邀求祭祷者,谓之淫祀。正邪虽异,皆俱灵知。若谓死而气散,则其神者为谁?故东坡文集中,多载鬼仙诗词,良可证矣!

二引教及事破二,初引教破,

故祭祀求祷,典藉有文。

言典藉有文者,引教破如《尚书·金□篇》谓武王有疾,周公作册书,祷于大王。王季文王请以身代文云:「维尔元孙某,遘厉虐疾。」遘者,遇也,言遇此暴病也。若尔,三王谓大王,王季文王是也。是有不子之责于天,言三王奉上天,欲责武王之罪。以旦代某之身云云。公归乃纳册于金□之匮中,翌日乃瘳。既祷卜之重吉,次口武王果愈。又如《礼记》祭法祭义祭统礼运,皆言祭祷之事。又蔡氏月令云:九月中气,日在氐命,有司合秩蒭,以养牺生,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祭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福等,皆其文也。

后引事破。

况死而苏者,说幽途事,或死后感动妻子雠报怨恩,今古皆有耶。

说幽途事,多关释典。恐彼儒者,尚未信之。今引儒者一说,证之。宋吏部侍郎,葛立方,字常之,所撰《韵语阳秋》云:「欧阳永叔,素不信释氏之说,既登二府,一日被病及梦至一所,见十人冠冕环坐。一人云:『参政安得至此,宜速反舍。』公出门数步,复往问曰:『公等岂非释氏所谓十王者乎?』曰:『然!』因问:『世人饭僧造经,为亡追福,果有益乎?』答曰:『安得无益?』既寐,病良已。」又如崔子玉之掌冥府事,韩擒虎之为阎罗王,虞太博之为更生佛,∵席相公之为皮场神,皆幽途事之证言。

感动妻子雠报怨恩者,如《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大夫魏颗,其父武子,有爱妾。武子疾,谓颗曰:「当嫁之。」既疾笃,乃令殉葬。武子死,颗嫁之,亲族难之。颗曰:「吾从治命。」治,谓疾未甚时。甚,则心狂语乱。后颗与秦将杜回,战于辅氏。见老人结草,以御杜回,踬而颠获之。杜回坠马,颗生擒得。夜梦老人曰:「余馀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治命,余以是报。」又成公十年,晋景公疾,梦大厉,大鬼也。被发及地,博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六月丙午,公薨。前二年晋景公以无罪杀臣赵同、赵括。言帝者,即冥府十王也,以事关幽途故。

又江湖纪闻载,南宋卫州人郑朝议,从子某,幼旷达能文,娶会稽陆氏女,亦姿媚明爽,伉俪情至。郑生尝语陆氏曰:「万一不幸汝无再醮,汝若先丧,我亦如之。」陆氏曰:「要当齐眉,何不祥如是?」相处十年,生二男一女。及郑生疾,且死,方释服。陆氏尽携其资,适苏州曾公曹成婚。方七日,曾生奉漕檄考试他郡行信宿。陆氏晚步听屏间,有急足呼于庭曰:「郑官人有书!」命婢取之。视外题,但有示陆氏三字,笔札宛然前夫手泽也。视急足已,不见启缄,读之,其辞曰「十年结发夫妻,一生祭祀之主。朝连暮,以同欢;俸有馀,而共聚。忽大幻而长往,慕何人而轻许遗弃我之田畴,移资财而别户,不恤我之有子,不念我之有父。义不足为人之妇,慈不足为人之母。吾以诉诸上苍,行理对乎?」幽府陆氏叹恨三日而亡,其书,朝议男甸者得之。

三蹑迹通妨二,初设难,

外难曰:「若人死为鬼,则古来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见者,如何不尔?」

外人闻说人死为鬼,则谓人人死已,尽皆为鬼。不知有六道轮回,转受后身,故作此难。言合有见者,如何不尔者?论中,假作不信有鬼之问,故且如是。其实见鬼之事,古今有之,不能具引。

后通释。

答曰:「人死,六道不必皆为鬼。鬼死复为人等,岂古来积鬼常存耶?」

言人死六道者,谓或有生天,或还为人,或作禽畜,或堕地狱。前言鬼者,但一趣耳。言鬼复为人者,谓鬼业尽已,或复为人,或转馀趣,岂古来下,讥其胶柱?如《梁高僧传》说,后汉建和间,沙门安世高舟行至洪亭

湖泊。舟岸上,有湖神祠焉。神降曰:「舟中沙门,吾神宿世道伴,为我请之。」安至祠中,神泣诉曰:「吾与师会为道友,以嗔心故,堕此趣中,幸相悯救。」师请现本身,神曰:「本身丑恶,恐相惊骇。」安曰:「无虑!」忽有大莽,出于□后,引首向安。安抚之,以天竺语说法化导。蟒泣谢曰:「幸闻教化,今脱苦矣!」以绢千疋,黄白之资,付安令作功德,安为建寺于豫章。夜话云,今洪州大安寺是。已而见后山有大蟒,死于草泽中,自是庙不复灵。此鬼趣转生之例也,今俗子无识,谓佛菩萨同鬼神者,吁可悲哉!

三禀气不应有知难二,初正难,

且天地之气,本无知也!人禀无知之气,安得欻起而有知乎?

谓气无分别,岂人得之而有分别乎?若人因禀气而有分别,则草木等亦应有分别。以所禀同故,论亦应言且天地之气,本无贤愚、贵贱之异,岂人同禀之,而有贤愚、贵贱之异乎?而儒者皆执禀气,谓禀淳和之气,则为圣为贤;禀混浊之气,则为愚为不肖。孰不知天地之气,本无差别,自吾人宿习之不同尔!

其犹管钥之音,随窍发异,故有清浊高下之殊。而吹者之气,曷尝异哉?若谓吹者之气有异,则何藉竹管之殊窍乎?又李白桃红,姚黄魏紫,无乃春风之各异乎?何不辩其物性,而资于气耶?

后举例难。

草木亦皆禀气,何不知乎?

亦应云,禽兽亦皆禀气,何飞走之不同?盖天地之气,犹炉冶甑。□之,谓但能成物,非物所本故。炉冶虽能范金,不能变铜铁为良。猨甑□虽能熟食,不能变糠粃为珍馐。天地之气,虽能成物,不能使草木为人,庸愚作圣良。以草木各有根,人畜各有本故也。

四难天命二,初牒彼立义,

又言贫富贵贱,贤愚善恶,吉凶祸福,皆由天命者。

此多儒者所执。先儒解云:「命犹令也。」彼宗但以清气上升,至高无上,曰天。文中先牒义。

后正难三,初祸福多少不平难二,初申难,

则天之赋命,奚有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乃至祸多福少?

谓天道至公至平,无偏无□,何故而有贫富贵贱,贤愚祸福,多少之异?又复于中,贫贱祸夭者多,富贵寿康者少,世途目击,岂不然哉?奚者何也?

后结难。

苟多少之分在天,天何不平乎?

天实尔者,则公平安在?

二祸福倒置并非理难二,初正诘,

况有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逆吉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道者丧,无道者兴?

无行而贵,如桀纣为君。守行而贱,如仲尼无位。无德而富,如景公有马千驷,何曾日食万钱。有德而贫,如原宪黔娄之类。逆吉义凶者,如奸邪得志,忠良遇害之类。仁夭暴寿,如颜冉短折,盗跖永年。云有道无道者,如世善人,动辄软轲,强梁贪暴,触事利宜。自古迄今,此事屡有,世俗每谓天不平,或云天不开眼。故邓攸无子,人谓天不道。斯之谓也。

后辨违三,初牒彼所宗,

既皆由天,

次蹑迹正难,

天乃兴不道,而丧有道;

后显过。

何有福善益谦之赏?祸淫害盈之罚焉?

上句,即彼所宗。天乃下,蹑迹正难。文中且举兴不道丧有道一句,意该前文无行而贵等。何有下,显过;即显彼宗执天命者,自违其教耳。谓《书》云:「天道福善,祸淫言下,民之善恶,天实司其祸福之柄。作善者,降之以福;作恶者,降之以祸淫过也。」此与伊训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洪范享用五福,威用六极。」意同《易·谦卦》云:「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论中,参用《书》、《易》之文,故云尔也。又<坤卦>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意亦同此,大抵皆谓天道昭然,祸福不忒。

今见无道兴而有道丧,则似《书》、《易》之说无验,何则且如忠良遇害,则福善益谦之赏全乖?奸邪得志,则祸淫害盈之罚相反?按其文而考其实,全在成龃龉。故云:何有良以不推业理,但执天命?故祸福有时而倒置也。

三立教归罪不当难二,初按定,

又既祸乱反逆,皆由天命,

后正难,

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不当也。

先按定谓世人见说古今治乱等事,莫不皆谓天数。今难之曰若由天者,经书所说,只合责天,如何但责人耶?如桀纣幽厉,《诗》、《书》所讥;乱臣贼子,《春秋》所贬。曾何不云天命乎?其由狼虎伤人,麋鹿受殃,故曰不当。

三结责非理。

然则《诗》刺乱政,《书》赞王道,《礼》称安上,《乐》号移风,岂是奉上天之意,顺造化之心乎?

若由天命,则《诗》、《书》、《礼》、《乐》,惩恶劝善,使人远祸就福,以承天休者,则成空言尔。何则祸福由天,不在人为?天乃自然之理,不容增损故也。言《诗》刺乱政者,刺,讥讽也。乱政,如人伦废,坏风俗,浇漓之类。然,《诗》有国风、雅、颂,其风、雅中有善则美,有恶则刺。今举一端,但言刺尔。

《尚书》有典谟训诰,誓命之异,皆明二帝三王治世化民之道,故曰《书》赞王道。赞者,明也,扬也。《孝经》云:「安上治民,莫善于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谓礼别尊卑,使君臣、父子,各正其位,而不敢僭越,故曰安上。乐音歌咏,风俗美恶,故能移薄俗,以就淳风,故曰移风。皆所以规人心于善导,格皇天之休庆也。《书》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惠者,顺也。迪者,进也。言以顺而进,则合于天道,故为吉。苟逆于天,心则为凶,故云奉上天云云。

而论云岂是者,反破之词也?世人不知感召之端,实由乎我一向归之天命。不但违佛教因缘之说,亦失周孔《诗》、《书》、《礼》、《乐》之本意。故云岂是言造化者?天之异名,亦曰造物,谓能造作变化万物也。然,前《书》、《易》等语,皆明作善得善,作恶得恶,此则因果之理明矣。而但就一世为论,未推宿习,故影响之报,或时相反,况执天命,转见乖张?至下会通,方能尽理。

三结成未了。

是知,专此教者,未能原人。

华严原人论解卷中(长安大开元寺讲经论沙门圆觉述)

第二释第二斥偏浅分三,初标牒章门,

二斥偏浅习佛不了义经者。

偏浅之义如下文自释。

二标列五教二,初标,

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

后列。

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显性教,在第三篇中。

此五种教,圭峰约义分判,由所被机,有五乘之异,故能被教有此五种。言五乘者,一人天乘,二声闻乘,三缘觉乘,四菩萨乘,五佛乘。此依华严二地及圆觉弥勒章意,从所求法以立乘名耳。今合声闻、缘觉,而开菩萨,故立此五。

若依法相宗说,五种种性者,一声闻乘性,二缘觉乘性,三菩萨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无性。就不定中,复有四类,一声闻菩萨性,二缘觉菩萨性,三声闻缘觉性,四声闻缘觉菩萨性。其无性者,谓总无前三乘种性。今人天教收彼无性,小乘教收彼声闻缘觉二性,后三教收彼菩萨性;其不定性中间,三教摄之。若依贤首五教者,一小乘教同此第二,二大乘始教当此三、四,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当此第五。良以贤首后三,皆约一乘,故圭峰合之。贤首约同教别教历位无位,开成三异,而彼始教,双收西域空相二宗,以俱未尽大乘法理,故合为初。实即始也。圭峰依西域仍为二,或开或合,各有攸当,不可一准。万松老师于此论中,立九对十八重,总该贤首、圭峰二种五教之义。一苦乐对,以三途对人天。二人天对,以人对天。三定散对,欲界为散,上二为定。四色空对,以四禅对四空。五凡圣对,前四皆凡,后三乘圣。六大小对,声闻缘觉小,始教去皆天。七始终对,法相为始,法性为终。八顿渐对,始终历位,顿教不立。九偏圆对,贤首前四皆偏华严,独为圆教。是则于贤者小教中,曲开前五对,收此论义,可谓辞简而理尽矣。

三正释自四,初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初中复四,今初牒名。

一、人天教者。

二叙彼立义三,初总明大意,

佛为初心人,旦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

初心人者,所被机也。对后三乘,故曰初心。一向方便故云:且说三世业报者,谓过去造业,今世受报;今世造业,来世受报。故曰三世业,即能招之因报,即所招之果。然,业与报皆通善恶,故曰善恶因果。如下广明。

二别叙二,初叙恶因果,

谓造上品十恶,死堕地狱。中品饿鬼,下品畜生。

言十恶者,谓身三:杀、盗、淫。语四: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三:贪、嗔、邪见。言上品者,泛说善恶,皆有三品,三位明之。一、约境,且如杀生、杀人为上,杀畜为中,蚊蚋为下。不杀反此,谓不杀人为上,不杀蚊蚋为下。二、约心,不论善恶、但猛利心作为上,泛尔心作为下,庸庸为中。三、约时,若善若恶,但三时无悔为上,二时无悔为中,一时为下。

言地狱等者,梵云捺洛迦,此云苦器,即众生受苦之器也。今言地狱,约义立名。有云地者,底也。狱者,局也。地下有狱,故名地狱。总有四类,谓八热、八寒、近边、孤独。言八热者:

一曰等活。谓刀剑剉斩成千万段,以叉拨聚,唱言:活!活!彼即便活。活已复斩,斩已复活,故曰等活。以四王天寿五百年为一日一夜,如是积数,至五百岁。

二曰众合。众山四合,碎罪人身,犹如微尘。以忉利天寿一千年为一日一夜,积此岁月寿一千岁。

三曰黑绳。如世解木,绳抨锯解。以夜摩天二千年寿为一日一夜,寿二千岁。

四曰号叫。以兜率天寿四千年为一昼夜,寿四千岁。

五大号叫。以化乐天八千年寿为一昼夜,寿八千岁。

六曰炎热。以他化天一万六千年寿为一昼夜,寿一万六千岁。

七曰极炎。热寿半中劫,谓从人寿八万四千岁,等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名半中劫,为此狱寿。

八曰阿鼻。此云无间,有五义,故立无间名。一者、作业无间,约治罚说。二者、受报无间,约果报说。三者、受苦无间,约楚痛说。四者、寿命无间,无中夭敌。五者、身量无间,谓众生自业,各各自见身满狱中,间无空处,故曰无间此狱,寿命一增减劫。

言八寒者,正云遏部昙,此翻为疱寒苦触身,如疮疱故。二曰疱裂,身冻裂故。此二皆约苦相立名。三、蝎螫沾。四、虎虎几。五、吓吓几。此三约受苦声立名。六、青莲华。七、红莲华。八、大红莲华。寒苦触身变如是色。然此八寒,寿量二说不同。依《俱舍》说,比前更长。若准《瑜珈》说,八寒寿量较于八热次第减半,如按部陀减于等活之半,乃至大红莲华较阿鼻亦尔。依此,则是八寒轻于八热也。

三、近边狱者,八热四门各有四狱,一曰煻煨。沸灰齐膝,下足焦烂,举足如故。二曰尸粪。粪泥齐膝,中有毒虫,下足食尽,举足还复。三曰锋刃刀剑等刃,布为道路,履则割伤。四曰灰河沸热,灰汁或煮或煎,皮肉溃烂。

四孤独狱者,处所不定,或山间树下,旷野城隍等处。依《瑜珈》说,近边、孤独,寿命不定,随业长短。

言饿鬼者,谓长受饥饿,故曰饿鬼。轻重不同,凡有九类。以人间二十日为一日一夜,彼还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寿五百岁上。依《俱舍》有云,鬼趣寿命不定,极长者七万岁。

言畜生者,畜者,养也。人所畜养,如牛、马、犬、豕之类,此名则局。或云傍生,傍行而生,通一切飞走之类,此名则宽。别而言之,羽毛、鳞介、蠢蠕、飞潜,其类繁广,于中最福德者,如龙及金翅,皆通四生,然畜趣寿命,长短不定,极长者,寿一中劫,广如别章。此依圭峰<行愿章>引。今言中品饿鬼,下品畜生者,圭峰依杂集等论,故作此配。若依《华严》二地,则以畜生为中,饿鬼为下。清凉引《正法念处经》会云:「然此三途,各有边正。正者为重,边者为轻。正鬼望边畜,则鬼重畜轻。正畜望边鬼,则畜重鬼轻。」

后明善因果三,初人乘,

故,佛且类世五常之教,天竺世教仪式虽殊,惩恶劝善无别,亦不离仁义等五而有德行可修,例如此国剑手而举,土蕃散手而□,皆为礼也。令持五戒,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噉肉神气清洁益于智也。得免三途,生人道中。

次天乘,

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题中不标天鬼地狱者,界地不同,见闻不及凡俗。尚不知末,况肯穷本?故对俗教,且标原人。今叙佛经,理宜具列。

后结门。

故名人天教也。然业有三种,一恶、二善、三不动。报有三时,现报、生报、后报。

五戒十善、四禅八定等是善因,人天等是善果。于中分二,初人乘。言且类者,即比类世,谓世俗。通西域此方,不但周孔说五常也。言五常者,谓仁义礼智信,是人之所常行,造次颠沛,不容离故。注中别会两方世教,以显大同,亦潜通妨难,恐人疑云:佛出天竺,彼国世教仪式,或殊那言类此五常,即应是佛教仿效孔老,作是附会,故为此通云云。又龙树《释摩诃衍论》引道品经,此方所无立四法藏。一补特伽罗藏经云:佛子谛听为汝解说,仁藏、义藏、礼藏、智藏、信藏,并声闻藏及菩萨藏、大觉法藏。所以者何?一切行者渐次转胜,次第之法故。

言天竺者,葱岭之西有五天竺,谓成劫之时,光音天人下生于此,故受天名。梵云印土,或云身毒,讹略云竺。言世教者,谓国王治世之教也。西域有佛法处,依佛法治国,如《金光明》有王法<正论品>,又轮王以十善化世,遵古佛遗教也。言仪式虽殊者,如正朔衣冠之类,随方或殊言惩恶劝善无别者,谓与此方大同。

亦言不离仁等者,德行虽多举其大纲,不出此五,于斯可见天下之理,至当归一圣人之心。若合符节,非周孔特为斯民,而创式也。亦非如来仿效此方,而设教也。例如已下举土蕃与中国礼异,以况天竺与震旦亦然,略举礼之一端,以例仁义之四。是知诸国礼乐互有不同,当论其心,勿责其事,或者对于一隅互相诮讶,岂通论哉?

令持五戒者,若翻前十恶,此合云十善。故《华严》二地中说,十善通五乘。谓下品人因,中品天因,上品三乘因,上上品佛因。而佛于律仪中,又制近事五戒,亦通五乘。故知五戒十善,大同小异,开合随宜。其犹大乘六度、十度耳!注不杀是仁者下,注家以五戒会五常,以义同故。明教大师云:一曰不杀,谓当爱生不可以已辄暴一物,不止不食其肉也。孟子云:杀一无罪,非仁也,故以不杀为仁。二不盗者,谓不义不取,不止攘他物也。孟子云: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三曰不淫,谓不乱非其匹偶也。而礼别尊卑,故同不淫。四不妄语者,谓不以言欺人,而信者言无反覆,故同不妄。五不饮啖者,由饮啖故心神浊乱,情虑痴狂,害于智也。故不饮啖,智思清洁也。然于馀说,但云不饮,圭峰加不啖肉,当有所据,或方劝人以为止杀之渐也。

释此五戒全依明教,然此五戒依律仪中,复有支持具阙之异,五皆能持名为支具,或但能持四、三、二等,名为支阙,尽形寿持名为持具,或但能持十年、五年,下至一日,名为持阙。支持相望,应有四句,具阙之义,由此有一分、少分、多分、满分优婆塞、夷。梵云优婆塞,此云近事男,夷,女声也。

于此五中不杀阙故,虽得人身多病短病;不盗阙故,资财乏少;不淫阙故,无好眷属;不妄阙故,言无人受;不饮阙故,诸情暗钝。又此五中前四是性戒,谓杀盗等,体性是罪故,曰性戒。饮酒一戒,是名遮戒,由饮酒乱性,犯前四故,故佛制此,以防前四,故曰遮戒。

言得免三途者,所离恶也。生人道者,所感果也。然五戒十善,皆依师受三归,言下得此戒体。或先受三归,后受五戒十戒,未有不归三宝而得戒者。由归佛故,不堕地狱;归法故,不堕饿鬼;归僧故,不堕傍生。今言得免三途,盖三归之力也。以受五戒必先三归,故略不言。

修上品十善者,此有二意:一者、对前五戒为下,故曰上品,上品即十善也。二者、影略以明人中十善为下,前不言者,合五戒中。故以天中为上品,上品之十善拣下品。故又于天中十善是总,施等为别。谓修十善与散心俱兼行施等,生六欲天,与定心俱生上二界。

言十善者,杀、盗、淫、妄,与五戒同。五、不绮语,谓不饰非言。六、不两舌,谓语不背面。七、不恶口,言必善顺。八、不贪爱,谓心常知足,于有、有具不生染着。九、不瞋恚,谓不以忿恨宿于心。十、不邪见,谓心见正直,无诳无谄。此后六戒诸教标列,或小异同,皆不相违。又有一经中,合语四为三,谓不诽谤、不欺诳、不妄语,加不饮酒、食肉为四。《华严》于语四中,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为次。此约重轻为先后也。

嵩公<辅教编>列意三,为嫉、恚、痴。故前释贪,别依唯识。《璎珞》、《梵纲》,唯局大乘,故此不会。然其意三得为业道者,清凉《大疏》依《瑜珈》释云:「贪若未决,但名烦恼。决即名业,嗔痴亦然。故意三中,∵要具五缘,方成业道。言五缘者,一事,泛言他物,他所摄故。二体,所贪物体,即金银财宝等。三差别,于中有三,一不求,始欲名求,即他物想。二不愿,希得属已,即是乐欲。三不贪,终起夺想为贪。于差别中,前二方便,后一究竟。并前事体,即是五缘。于此五中,若阙究竟,但名烦恼,善恶相反,成业例然。

言及施戒者,谓持十善时,又广行惠施,故感欲天,衣食自然,宫殿随身,眷属围绕。如是果报,由布施故,天人寿长,由持戒故。然前云十善,此又云戒者,此或是近住戒,或出家戒等。如《报恩经》中说,有一日一夜持近住戒,或沙弥戒、比丘戒等,故别言之。而言等者,即等取忍进定,或馀善法,谓供养三宝,孝顺父母,修八福田等,但十善为正因,馀皆助因。而是有漏心修故,不免轮回,非如菩萨通无漏者。

言生六欲天等者,泛言天者。《俱舍》云:「光洁自在神用,得名总为三界,别为二十八天。谓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言欲界者,谓饮食、睡眠、男女情爱,故名欲界。

言六天者:一曰、四王天。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阴阳如人世。二、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寿,一千岁,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以相抱为阴阳。三、炎摩天。此云时分,以莲华开合为昼夜,故曰时分。寿二千岁,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以身相近为阴阳。四、兜率天。此云知足,于所受乐常知足故。居处倍前,寿四千岁,以人间四百年为一昼夜,以执手为阴阳。五、化乐天。谓随心意乐,自化乐具,还自受用故。寿八千岁,以人间八百年为一昼夜,以相熟视为阴阳。六、他化自在天。谓他化乐具,自得受用故。寿一万六千岁,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昼夜,以暂瞬目为阴阳。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言修四禅八定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法苑章》云:「静者,性离嚣尘、沉浮等障。虑者,专心一志,筹度境门。然,诸无色定有静无虑,纯定心故。欲界等持,有虑无静,多散动故。唯色界中,静虑均平,故得此名。

言四禅者:一有寻有伺:静虑寻伺,亦名觉观。对治欲界,恶不善法故。然,寻约粗相,伺约细相。二无寻无伺:静虑离前、初禅觉观之心,生欢喜故。三离喜:静虑离前二禅喜心,尤喜双忘,住于乐受故。四离喜乐:静虑前三禅喜乐,苦乐双忘故。

言八定者,四禅之后,加无色空定。谓一者、空无边处定:前色界中,所有色想今皆超越,住无边空处故。二、色无边处定:前色与空皆不离识,今皆超越,唯住无边识故。三、无所有处定:前有识可住,今识亦不可得,若心若境,皆无所有故。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前能离心识之想,今亦无故。此与四禅俱名定者,以四禅中有一分定义,故得定名。

言生色、无色界者,由修四禅得生色界,谓有五蕴色身,故名色界。言无色者,谓无粗色蕴,但有四蕴心,及心所依定而住,名无色界。注题中下通妨恐有难云,此既具明五趣,何故题中但标原人不言天等。注先牒难,界地不同下正答应云,界趣不同,或笔悮耳。三途人天类趣各别,欲、色、无色依地有殊,言见闻不及者,天堂、地狱、鬼趣、孔老不谈,俗眼不见,故云尔也。凡俗已下约所对机,言尚不知末者,且以天为本,人畜为末者,世人但知人畜草木依天所生,不知人畜从自业招妄,谓天生,是不知末,况能知彼天等果为何物?

纵若说者不过但云,清气上升高明悠久,无声无臭以为至极,更不信有佛教所说,能盖天地之实者。故曰:况肯穷本,岂复能知空生大觉如海一沤者乎?故对下结意,此二句出立题意,今叙下出此文意,故名一句结门。可知注中然业有下辨业报差别,业以造作为义,然体有假实,身语是假,思是实体,然思有三种,谓审虑决定,动发正取,动发方成业道。

谓动身思是身之实,发语思是语之实,审决二思但是方便意业有无。如《法苑章》辨注,一恶者便前三品十恶是,二善者即前五戒十善等是,三不动业者即前四禅八定,对欲界散动,得不动名。言报亦有三时等者,报以酬因为义。现报者,现在作善作恶现身受报,如服狼虎药,立时见效。此约极猛利心作业,故得现报,如琉璃王诛灭释种,生陷阿鼻。法照和尚专念弥陀,生归极乐,更不历中有身也。

二生报者,今生作业来生受报,如今岁种麦来岁收刈。三后报者,今生作业隔生方受,如负二人债,强者先牵善轻,恶重则先受恶报,恶轻善重则先受善报,则以后受者为后报也。此约善恶间杂,复由轻重分先后耳。馀经论说,此三之外复有不定报,对时料拣复有四句。谓一时定报不定,二报定时不定,三时报俱定,四时报俱不定等。

三总结。

据此教中,业为身本。

业为身本者,但知此身从业所招,而更不推业从何来。良由根钝未能穷究,此如西方宿作论师所计。彼见今世作善而现身受苦,作恶受乐,便作是思:若由士夫现在所作,即应颠倒。当知,由彼宿世业行,是故今世作善,能坏宿业;宿业既尽,即得涅盘等。

三就彼诘难二,初总诘造受,

今诘之曰:「既由造业受五道身,未审谁人造业?谁人受报?」

彼应答云:「不过是我身心能造故。」

后蹑迹申难,于中二,初身心各别难。于中又二,初难身二,初牒彼所立,

若是眼、耳、手、足,能造业者,

应再诘云:「汝言身心能造者,且汝能造之身,不过眼、耳、手、足等而已。若此云云者,牒彼所立。

后正设难。

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见闻造作?

宛然者,谓分明之义。此以现在例过去也。由彼不了身等是假,执为实能造,故招此难。

后难心二,初总难二,初按定,

若言心作,

后正难。

何者是心?

因前难身,彼辞理屈,遂别执心。故今诘云:「汝所言心,何者是耶?」然佛教说心,凡有四种:一肉团心,五藏中火也。二缘虑心,通八种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三集起心,唯赖耶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四坚实心,即如来藏性是也!今人天机,不知后三,故招此难。此与世俗言心,大同。

后别诘二,初肉心二,初正难,

若言肉心,肉心有质,系于身内,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是非不知,因何取舍?

言有质者,以肉团心属色法故。但是心等所依,无实作用。言如何速入眼耳等者,然佛说第六意识有二义用:一与五识俱行,如眼缘色时,意亦缘色,分别皀白,起殊胜解。耳缘声等例,亦如之。二、不与五俱,名独头意。如前五不缘境时,内自思等。今人天教,不知缘外境者,是意识作用,执以为心,故招此难。

后结难。

且心与眼、耳、手、足,俱为质碍,岂得内外相通,运动应接,同造业缘?

显肉团心无作用也,如其有用,肺等应然。则诸已死,应能缘虑。

后破执情虑二,初牒彼救词,

若言但是喜、怒、爱、恶,发动身口,令造业者,

恐彼救云:「心能喜、怒、爱、恶,发动身口,故能造业。」此乃认情为心,不知喜怒等,但是意识心所法也。

后以理诘责。

喜怒等情,乍起乍灭,自无其体,将何为主,而作业耶?

乍起乍灭者,谓对顺情境,则喜则爱。对违情境,则怒则恶。境来,则起境。去,则灭。殊不知,心体常恒,本无起灭。若境去心无,心即断灭,谁为主宰,而作业也?

二身心相合难二,初先难二,初牒彼救词,

设言不应如此,别别推寻,都是我身心能造业者。

亦蹑前转破也。由前身心别破,彼遂立身心相合义,应先救云「不应如此别别推寻」,都是我身、我心,总合能造,故此牒云,设作此说者。

后蹑迹正诘。

此身已死,谁受苦乐之报?

纵言身心相合,则身死心灭,谁受报耶?若许心不灭,则无此难!

后遮彼转救四,初牒彼救词,

若言死后更有身者,

二正申难,

岂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后世,身心受苦受乐?

恐彼救云:「前身虽死,仍有后身;前身造业,后身受报,复有何过?」岂有下难意,谓若心不威,自作自受,属于一人,于理则可。汝今既报,身心俱灭,则后身心非前身心,不应彼作,而令此受。其犹前官枉法,后官被黜,安有此理?

三结成违理,

据此,则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

言修福者屈甚者,谓现身修福,而由前身所造恶故,令现受苦。如现职官,清廉有德,而以前官枉滥之罪加之,不亦冤乎?造罪幸甚者,今世行恶之人,而以前世善故,得享其福,如现职脏滥,而以前官清廉之功赏之,不亦幸乎?盖不应得而得,故曰幸也!甚,谓过甚。

四结责。

如何神理,如此无道?

神理者,即业理也!业由心造,故得名。神业理至公,必不如此枉滥,但自彼宗不能深究,率情而论,故似枉也!

四结显未了,

故知,但习此教者,虽信业缘,不达身本。

既信业报,则胜前儒老,唯执自然气命等故致。虽言但不知业由心造,心法刹那,自类相续,故云不达身本也。前后论意,皆蹑迹相,破如此人天宗于业报。业报即是儒道所迷,故但举业报足破之矣!未达色心从缘等,是此教所迷,即以小乘复为能破。

二释小乘教四,初牒名,

二、小乘教者,

乘,以运载为义;谓依因缘教,悟生空理,修自利行,取灰断果。运载众生出于三界,故名曰乘。不求大果,阙于利他,故名曰小。小之乘故,拣大得名。此以大乘贬他,立号故尔。

二正明彼教宗三,初总显因缘三,初明缘生果,

说形骸之色,思虑之心,

形骸之色,拣外四大;思虑之心,即意识也!此之色心,即缘生果。

二明生灭相二,初法,

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

后喻,

如水涓涓,如灯焰焰。

言无始者,拣于外宗有初始,故又但知今世而已。因缘力者,出生灭,所以由内六识为所薰,三毒为能薰,起惑造业为能招。因缘念念生灭者,此之身心,既是有为之法,故有四相迁流。前前念灭,后后念生。相续无穷者,谓后后续于前前不断绝故,如水下举。此二喻以显生灭之相,涓涓点滴,流注不断。而前前非后后,如灯焦炷,前焰非后焰。虽前后不同,不妨相续,无始至今。

三明身心相依以立。

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身心假合者,互相资持,如束庐故,谓身心为二。而不相离,故言似一。前后生灭而恒相续,故曰似常。

二别明染净因果二,初染五,初因迷起执,

凡愚不觉,执之为我。

凡愚不觉者,无明覆故。执之为我者,即我执俱生。

二因执起惑,

宝此我,故即起贪贪名利以荣我、嗔嗔违情境,恐侵害我、痴非理计校等三毒。

实此我故者,即我执分别。宝者,爱重义故,即起已下,因执起惑,由我执固,生烦恼障。烦恼障品虽复有多,三毒胜故。贪者,《成唯识》云:「于有有具,染着为性。于顺情境,起爱着故。」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注意可了。」《圆觉》又云: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痴者,于诸理事迷暗为性,由痴覆故,于逆顺境不能了达,遂起贪嗔。言三毒者,从喻得名,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丧命。此三亦尔,能害众生,法身慧命,故名曰毒。

三因惑作业,

三毒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击者,薰动义;即以三毒为能薰,意识为所薰。如风击静水,以成波浪。言发动身口,造一切业者,即前十恶等。

四因业感果二,初总示二,初二报差别,

业成难迯,故受五道苦乐等身,别业所感;三界胜劣等处,共业所感。

此报有二:谓五道等身为正报,三界九地为依报。由造十恶,受三途等苦;由修戒善,受人天乐,故云受五道等。注云:别业所感者,人天造受不同故。三界胜劣者,如以欲界望色界,则色界为胜,欲界为劣。以四王望忉利,则忉利为胜,四王为劣。注云,共业所感者,多人同造同感,故名曰共。

后三道不断。

于所受身还执为我,还起贪等,造业受报。

《金刚经疏》序云:「惑业袭,习报应,纶轮尘沙劫波,莫之遏绝。」故经论呼人为数取趣,谓数数起惑,造业受报故。《中篇·染染者品》云:「经说贪欲、嗔恚、愚痴、是世间根本。」乃至云:「三毒因缘起于三业,三业因缘起于三界。」是故,有一切法,证此可知。

后别显果相二,初明二报无穷,

身则生老病死,死而复生。界则成住坏空,空而复成。

注明四劫状二,初广叙成劫三,初蹑前标举,

从空初成世界者。

二正引《俱舍》四,初总明器界成立始,

颂曰: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界风。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再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刚界。

二别明器界成立相二,初正宗,

次第金藏云布,再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同鼓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梨、咸海外轮围,

后结二,初处,

方名器界立。

后时。

时经一增减,

三辨正报成义,

乃至二禅福尽,下生人间。初有地饼、林藤、后粳米不销,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种种差别,经十九增减。

四总结时数,

兼前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

三会外宗三,初总会四,初标举,

议曰,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之,云虚无之道。

二辨异,

然道体寂照,录通不是虚无。

三纵夺会释,

老氏或迷之,或权设务绝人欲,

四结。

故指空界为道。

二别会三,初合一气,

空界中大风,即彼混沌一气故,故彼云道生一也。金藏云者,气形之始,即太极也。再不下流,阴气凝也。阴阳相合,方能生成矣!

二配三才,

梵王界须弥者,彼之天也。滓浊者地,即一生二矣。二禅福尽下生,即人也。二生三,三才备矣。

三合万物二,初正会,

地饼已下乃至种种,即三生万物也。

后结示。

此当三皇已前,穴居野处未有火化等,

三遣疑二,初明错谬异说,

但以其时无文字记载,故后人传闻不明,展转错谬,诸家着作种种异说。

后重释二教不同所以。

佛教又缘通明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故内外教文不全同也。

后略辨馀三三,初住,

住者住劫,亦经二十增减。

二坏,

坏者坏劫,亦二十增减,前十九增减坏有情,后一增减坏器界,能坏者是火、水、风三灾。

三空,。

空者空劫,亦二十增减,空中无世界及诸有情也。

后结无穷二,初法,

劫劫生生,轮回不绝,无终无始。

后喻。

如汲井轮。

注二,初对世教辨优劣,

道教只知今此世界未成时,一度空劫,云虚无、混沌、一气等名,为元始。不知空界已前,早经千千万万遍成住坏空,终而复始。

后结功超胜。

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浅浅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说。

五蕴初起,曰生。蕴熟衰变,曰老。四大增损,为病。五蕴灭坏,为死。上释前别业所感界,则下释前共业所感界。缘辨果,曰成。暂有所依,曰住。三灾变灭,为坏。荡然无物,曰空。生死相续,成坏相仍,循还无穷,法尔如是。注中别明世界成住坏空之状,于中先广叙成劫,初句蹑前标举,颂曰下正引俱舍颂也。空界者,前界坏劫之后第二十空劫也。又此空界,即空轮也。梵语洛叉,此云亿,谓此风轮厚十六亿。《阿毗昙论》云:世界空二十劫后将成之时,乃有毗岚风鼓之,以为风轮最居其下,厚九亿六万由旬,广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虽数量小有不同,大抵皆同,风轮居下也。风力大故,金刚不坏,此名一句结风名也。

此风有持界之用,持界即风持业,可知言光音金藏云,至始作金刚界等者,金藏即云之名。云色如金,注水无穷,故曰金藏云,升至光音天也,遏止绝也。若无风止,水注无穷,北山云大云升空降雨如轴,积彼风轮之上,结为水轮。水轮最上,坚凝为金,如乳停膜,是为金轮。

《俱舍》云:水轮厚八洛叉,又因本经云水聚厚六十万由旬,水上别有大风吹转,此水于上成金,如乳上生膏,是名金轮。厚三洛叉,二万由旬,论中引颂十一洛叉者,通取水轮八洛叉及金轮三洛叉,故成十一也。此意明金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空轮最在下,金轮最在上。

次第金藏云下,此明器界成立之时相。北山云,三轮既成雨自空飞注金轮上,彼注云雨滴如车轴,昼夜不息犹如河泻。先成梵王界至滑水成者,谓风吹此水,清者上升自上至下,次第先成色界梵王天,及欲界空居四天也。须弥七金等一句,在清浊之间,忉利居须弥顶,四王居须弥之半,故但举须弥,则二天可知矣。

七金者,一踰健陀罗山,此云持双。二伊沙□罗山,此云持轴。三朅地洛迦,此云檐木。四苏达黎舍那山,此云善见。五頞湿缚羯拏,此云马耳。六毗那怛迦山,此云象鼻。七尼民达罗山,此云鱼名。此七皆金所成,故曰七金须弥,居中七金绕之,滓浊为山。地者滓淀也,谓稠泥之属,结为土后,诸山及平地也。四洲即东胜身、南赡部、西牛货、北俱庐。此四居须弥四畔,咸海之中,盖汀渚之谓,故曰四洲。泥犂,即地狱名也。言咸海者,即四洲所依之海,其水味咸,拣七金山间香海,故外轮围者,即铁围山在咸海外,此等皆前滓浊所成。

方名下二句,总结上句,结处下句。结时此总明一大化佛所王一三千界,同时成立。言一增减者,谓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十岁时,名曰减劫。复从十岁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名曰增劫。先减后增,合云减增,以顺文故但曰增减。齐此时量名一增减,谓器界成立经尔许时也。乃至已下辨正报成义,引《俱舍》等文。

言二禅等者,谓光音天人受天福尽,当堕人中。此时下生,身有光明,飞行自在,喜乐为食,意生化身,是时大海乍增乍减,开川原路,水所减处有地肥出,如细蜂蜜,香色美味。复生地皮,亦名地饼,地味尽已复生林藤,人皆食之,因贪食故遂失神通,光明亦灭,世间黑暗,菩萨慈悲现作日月星辰照耀。

《起世经》云:宝意菩萨作日天子,宝吉祥菩萨作月天子,宝光菩萨作星宫天子,林藤灭已后生秔稻,朝割暮生。由食米故遂有便利,分男女形爱欲滋彰,人又乃具竞割稻谷,畜积自供,强弱相凌无能制者,集众相议立一智者,为土田主,众共给之,主不能独治故求臣佐等。言种种差别者,即宫室、城廓、舟车、服用之类,经十九劫人理方全,兼前下总结时数具,如《俱舍》等论及慈恩劫章颂说。

议曰:下会释外宗,所以会者,以佛教说从空劫次第有天地万物,而儒老亦以从虚无太极等,渐生天、地、人等,二宗所说为同为异,故须会释以决疑情。今初正会议曰者,论主评也。空界劫中至虚无之道一句,正标举亦牒外人疑辞也。恐人疑云,佛教空劫将非老氏所谓虚无之道乎?以虚无之言同空义故,亦先天地生,似同其时。今论意云,粗说似同,故云尔也。然道体下明究实则异,谓佛教说空劫,对成住坏一向是空,非真空妙有之空也。道之为物至妙虚通,不属空有,若以空为道非真道也。

老氏下,纵夺会释,先夺以显异,详老氏意未必定指空劫为虚无,但彼先天地生及道生一等语,似当其时,恐后人不了,便指空劫遂成执着,故曰迷之。然空劫约时,虚无约道体,岂得同耶?或权设下,纵成显同,其实道非空有,不妨在空同空、在有同有。今老氏约道在天地先,故曰虚无,又欲救人之弊,以世人着有。故老氏云:大道虚无,曷尝有哉?故曰务绝人俗。人欲者,即着有之见。

如《道经》云:五色令人自盲,五味令人口爽等是也。又初章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岂非务绝人欲之谓耶?空界中大风即一气者,此风即前持界风,是风轮也。混沌即阴阳未分,老氏谓之冲气也。故彼下引彼文证言,道动出冲和之气,故曰道生一也。金藏云下,会儒门五运之说,雨下不流者,即前云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论,以此为阴气,则以金藏云为阳气也。即前一气至此转为阴阳,虽为阴阳而尚未分散,故曰相合,犹属一也。

梵王界下别配三才,寻前论文会释可了,而论以天地为二,三才为三者,盖论主高悟与明皇义异,可以意得不必守文,地饼云云,其义易了。若会儒宗者,梵王已下即太极生两仪,地饼已下即四象生八卦等,言三皇已前者。然依世典说三皇有二顼公纪年缉,事引古今说云:混沌初分,清气上升,浊气下沈。此时有盘古出,治一万八千岁,盘古死后形分为物象,遂有山川、草木、日月、云雷等,自此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此名三皇各治万八千岁,次有巢氏、燧人氏,此后方有伏牺、神农、黄帝为后三皇。伏牺书八卦、造书契,神农作耒耜以播种百谷,尝药草以愈众疾,黄帝制宫室、衣服、舟车、器用,定婚嫁丧制之礼等。而上古之时茹毛饮血,穴居野处,人畜无别,自有巢氏出,教民夏居橹巢,冬居茔窟,方变穴居野处之风。燧人氏兴钻燧出火,民始熟食,故曰三皇已前至火化等。

但以其时下遣疑,恐有疑云:孔老所说与佛教既同,何故此方不说四轮及光音天人下生,而说盘古等耶?故论释云:此方上古之时既无文字可考,所以不得其详,今但据老氏道生一等语及太极五运之说,有与佛教略相似理,故为会之。佛教下重释二教不同所以,纵此方有说才肇兴之事,不过但知四海九州之内而已。而前俱舍等经论所说,乃通叙化佛所王之境。

言三千者,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庐、欲天、梵释各一千说,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言不局大唐者,论主且约当时云尔,即目震旦国也。如仁王等经论,说此阎浮提有十六大国、二千中国、十万小国,而震旦不在十六之数,故知前会儒老,且欲接此方之机耳,其实内外不得全同。

然《庄子》云:无极之外复有无极,又云六合外圣人存而不论。盖以时机未达,故孔老存而不言,而大雄之化普被三千,遍该五性,其教纲恢张不得不尔。然此三千尚约小教,方之华藏,不啻毫末之于大空尔。住者下略辨馀三住劫可知坏劫中言,前十九增减坏有情者,谓于一减劫末,人寿三十岁时,饥馑劫起七年七月七日,由漫风吹起,其方所令时节失度,五谷不成,故致饥馑。人寿二十岁时,疾疫劫起,由恶鬼神损害于人,七月七日而止。人寿十岁时,刀兵劫起,草木皆化刀杖互相杀害,唯以刀杖而自庄严,七日七夜而止,当时世界应无有情,此据小教所说云尔。

言后一增减坏器界者,初火灾起坏及初禅,由七日轮起于空时,大地须弥皆发火焰,俱时洞然,以其热故,吸下水轮,水如酥油,一切皆尽。七度火灾之后有水灾起,坏及二禅。七度水灾之后有风灾起,坏及三禅。故论结云,能坏者是火、水、风等三灾,空劫可知。

问:彼时既空,谁复知其劫数耶?答:以他界住劫,较之可知,言劫劫下结无穷。上三句法说,下一句喻明,注中形对世教以辨优劣,文相易了,故知下结,功超胜言。浅浅之教者,后四教相望,前前浅后后深,此乃浅中之浅尔。若对人天则亦次深,然不对彼,以人天教未出三界故。

五结示二,初明轮回所以,

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

后释无我二,初标牒,

不是我者,

后正释。

谓此身本因色、心和合为相。

应先问云:「何故生死轮回不绝?」答云:「都由不了云云。」所以起惑造业,生死轮回。问:「何故不是我?」论牒云:「不是我者,谓此下释圆觉云,众生无始,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众生不了,妄计为我,离色心外∵,谁是我者?」

后净二二,初假相析法三,初粗析三,初标,

今推寻分析,

二释,

色有地、水、火、风之四;心有受能领纳好恶之事、想能取像者、行能造作者念念迁流、识之四。

承前起由前云,不是我者,本因色心和合成,故外人问云,色心和合,即是我身,那言不是?答:「妄情执着,则似有之。观智分析,则知本无。良以愚法声闻,不了即色明空,要须假想慧数析法,方知是空。故云推寻分析也!色有等者,色以质碍为相,然色通形,显长短、方圆等,谓之形。色青黄赤白等,谓之显色。地水火风名为四大,此之四法,周遍一切有为法中,故名曰大。」

《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淫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分分之,色在何处?」

心有等者,前色蕴名色,此四蕴名心。蕴者,积聚为义;积聚多法成一蕴故。受,以领纳为相,别有三受:谓苦、乐、舍。想,以想像为相,攀缘前境,追忆往事等行,以迁流为相。然有与兴相应、不相应异。且相应者,小乘心所四十六法中,除受、想二法,馀皆是也。不相应者,有十四种,《百法论》详明。识以了别为义,小乘唯一意识。

三通略总结。

附录(二)∵

若皆是我,则成八我,

二细析二,初析色二,初标,

况地大中,复有众多?

后释二,初约体显,

谓三百六十段骨,一一各别。

后约相显。

皮毛、筋肉、肝心、脾肾,各不相是。

论中,举三百六十段骨等,犹是粗说。若从粗至细析者,谓四支五根。渐渐分析,一分析作四分;四分析作十六分,析至极微,名邻虚尘与空无别,方名曰空。

皮毛下,论约相显易知内外,各举其四。各不相是一句,总前多法,既不相是,谁为我者?又前水火风大,此应例准析之。水大易知,火风二大,虽各是同,依根说异;如呼吸奔走,欠伸之类,亦各用别。然,泛明色蕴有十一法,谓五根五境,及无表色。今但说身,故不言境等,应例析之。

后析心二,初标,

诸心所等,亦各不同。

后释。

见不是闻,喜不是怒,展转乃至八万尘劳。

心王所有差别业用,故曰心所。然小乘心所都有四十六法,总成六位,有五十一种行相,广长具如别释。但今论意,欲显此中无实我故,若欲细辨,恐致亡羊。言见闻喜怒者,见闻易知喜怒,既儒宗所谓七情,亦不难前心所法等,论中别举令俗易知。

言八万尘劳者,即八万四千烦恼,略举大数云尔。谓依根本十惑,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七身见、八边见、九见取、十戒禁取。然,一惑有力,复各成十,十惑成百,计分三品:上品重故,分上、中、下,即成三百。中下不分,但各成百,总为五百。于自,五尘总起五百;于他,五尘总起五百,名本一千。又于自他五尘,一一别起,五百即成五千。依别迷四谛苦集灭道,各有五千,故成二万,并本一千,为二万一千。依贪瞋痴,及等分行,各二万一千,故成八万四千。取坌污义故,扰动义故,名曰尘劳。广如别释。

三显无我三,初总明,

既有此众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为我?

即假设问也。

二别示二,初约即蕴,

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主,多主纷乱,

出过,即有多我之过。

后约离蕴。

离此之外,复无别法。

三总结,

翻覆推我,皆不可得。

即离相待,故曰反覆。

二实智断证二,初承前起由,

便悟此身,但是众缘似和合相,元无我人。

前假观析法,以为方便,观行成熟,实智发生。然小乘修行,不出四谛,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于中,苦是世间果,先举令知。

言但是众缘假和合者,即前四大五蕴等,多法聚集。于中,无有实主宰者,名无我人。

后正明断证二,初四谛,

为谁贪瞋?为谁杀盗、施戒?知苦谛也。遂不滞心于三界有漏善恶,断集谛也。但修无我观智,道谛。以断贪等,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灭谛。

后四果。

乃至得阿罗汉果,灰身灭智,方断诸苦。

为谁贪瞋等者,为者,与也。反前实此我故,起贪瞋痴。今既知我本空,何用贪、瞋、杀、盗、施、戒?如设筵,宴以待宾亲;严器械,以御寇盗。无宾则杯盘安设?无盗则器械何施?注云知苦谛者,苦以逼迫为义,谛以审实彰名,佛说苦定是苦,故名曰实。如实知苦,即是审义,苦谛之体即五蕴身心。谓此身心是众苦所依,故言众苦者,即三苦、四苦、五苦、八苦等。言三苦者,谓苦,爱苦苦、乐受坏苦,舍受行苦。言四苦者,谓生、老、病、死;五苦者,前四苦加上五阴盛苦;言八苦者,前五之上加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三,为八苦也。遂不滞心三界等者,从喻得名。如世漏室不堪居止,漏器不堪举用。然,漏有四种:谓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言有漏善恶者,谓依造之思同时王所与漏相应,所修善等皆有漏。摄拣无漏善,非集谛也。恶业可知。注云断集谛者,集以增长生死为事,集谛之体通业惑等。

言但修无我观者,即人无我,其实有无常、苦、空、不净等观,及八正道等。今但以无我为门,摄无常等。反前执我故,偏说之。注云道谛者,道以除患,为功正取生空智为体,即前无我等观,兼摄馀行为助伴也。言以断贪等者,方蹑前起,即以前道谛智为能断,贪等为所断。三界九地,分别俱生,烦恼障品,皆在等言之中。

言止息诸业者,因惑起业,惑既不生,业自停寝。此断贪等,犹属道谛,相蹑而起。证我空真如者,智有二用:一能断惑,二能证理。我空真如者,即五蕴等中,无实主宰性,一分生空理也,即小乘三种无为:一择灭无为,二非择灭无为,三虚空无为。注中言灭谛者,灭以累尽为名,即惑苦皆亡大患永灭。

言乃至得阿罗汉果者,乃至中间含诸位故。然,小乘断证位次,不出道前七贤,道后四果。言七贤者:

一、五停心观:谓初作五种观想,止息妄心也。一多贪众生,作不净观。有五不净:一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三自体不净,四自相不净,五究竟不净也。二多瞋众生,作慈悲观。三多痴众生,作缘生观。四散乱众生,作数息观。

二、别相念观:别别观察身受心法。谓观身不净,五种不净如前所说。观受是苦,苦受、苦苦等,亦如前所说。观心无常,念念生灭。观法无我,五蕴假合。四法次第,各别观察,故曰别相。

三、总相念观:谓随身等,即具苦、空、无常、无我四观,一时故名总相念也。此上三位,名三资粮。四、暖位:如世钻火暖相初生火之前相,圣道将起,行相亦然故尔。谓创观欲界,四谛各有四相,共十六相。苦下四者,谓苦无常、空无我。集下四者,集因生缘。灭下四者,灭净妙离。道下四者,道如行出。上二界四谛合观,亦有十六,共三十二。此位之中,初起智观。五、顶位:可动法中此最为胜,如人首顶最极尊故。亦观于前三十二行,心渐成熟故。六、忍位:忍可谛理,故名曰忍。此忍分三:下忍位者印可于前三十二行。中忍别作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如以无常观欲界苦,乃至以行观上界道。上忍唯一刹那,重观欲苦七世第一位,有漏道中最第一故,亦一刹那重观欲苦一行。但智胜劣,与上忍异。此上明道前七贤也。

言道后四果者,于中有四向四果,谓之八辈。初预流向,修十六心,谓上下八谛,各有一忍一智。如缘欲界四谛,起苦法智、忍苦法智,集灭道三例然。上界四谛,名苦类智忍,谓于欲界苦同类故。苦类智等,于中八忍,名无间道,八智名解脱道。前十五心,八无间、七解脱,名预流向;第十六心,第八解脱,名预流果。此位有二行相:一正住果,未断修惑,皆属见道。二进修果,即属修道,断欲界修惑。

六品六无间、五解脱,名一来向;第六解脱,名一来果。但有一度来欲界故。

断后三品,三无间、二解脱,名不还向;第三解脱,名不还果。更不来复欲界生故。

断上二界七十二品,上二界有八地,每地九品,故有七十二品也。修惑七十二无间、七十一解脱,名阿罗汉向。自止已前皆属修道。第七十二解脱,名阿罗汉果。证五分法身,名无学位。梵语阿罗汉,或阿罗诃,此云应。应有三义:一应已永害烦恼贼故,二应不受后有身故,三应受人天妙供养故。

言灰身灭智者,肇公大患,莫若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形莫先于有智,故绝智以沦虚智。以形患形,以智劳轮转修途,疲而不已。所以小乘得以四果已,化火焚身,身智俱灭,入无为界,受寂灭乐。依三乘教,此处应列辟支佛位。论不明者,与前声闻同,观生空理,同断烦恼障,证灰断果,故不别说。

三结成所本。

据此宗中,以色心二法,及贪瞋痴,为根身器界之本也。过去、未来更无别法为本。

《大钞》云:「然,小乘计生死根本,虽有多义,略举其三:一计色心。如《正理论》第八说,经部师计现在色心等法,为染净因,意云如大乘第八为所薰故。二者三毒为因义,如大乘能薰故。《阿含》云贪、恚、愚痴是世间根本等。三者合取上二义。同大乘有能、所薰,方流转故。」若尔,焉异大乘?然似参经意而不同者,但六识为所薰,非第八。故纵说赖耶,但有名字。能薰又非七识,故全不同过去、未来等者。此以现在例,馀二世同,以色心三毒为本,不求别法。

三就彼诘难三,初标,

今诘之曰:

二释二,初立理,

夫经生累世,为身本者,自体须无间断。

此以大乘义破之。言自体须无间断者,如大乘说第八识,故论云:「恒转如瀑流。」又《摄论》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既言无始时来,则知无间断矣!

后正破,

今五识阙缘不起,根境等为缘,意识有时不行,闷绝、睡眠、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无色界天无此四天。

言阙缘不起者,谓大乘说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七缘生。注中根,即增上缘境,即所缘缘。略举此二等,馀缘故随阙一缘,即不得起。言意识者,即独头意识。注中举五位,不行闷绝、睡眠二位。约下地说,无想二定,约上地说,谓无想定中,心想不生,此通外道所求之定。灭尽定者,前六七识一向不生故名灭尽,此定唯圣人得。二定次第应先无想,言无想天者即无相异熟,谓此天中是第六识心、心所等所不行处。此之五位,皆意识不行也。无色界、无四大者,谓此四天都无粗色,但有四蕴心、心所故,得无色。名前五识等,即是无心,此即无色,彼计色心为本。今既皆无,本义何在?

三结难,

如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绝?

如大乘中许有第八持种之义,则无此难。

四结显未了。

是知专此教者,亦未原身。

华严原人论解卷下(长安大开元寺讲经论沙门圆觉述)

第三释大乘法相教二,初牒名,

三大乘法相教者,

以具修二利,具证二空;运载至于菩提涅盘,究竟彼岸,拣异前小,故曰大乘。广说诸法名数之相,名法相教,

二叙彼所宗二,初总标举,

说一切有情,无始以来法尔有八种识。

言一切者,通五性故。无始法尔者,拣异外道八万劫等。八种识者,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末那,此云意;恒审思量,胜馀识故。阿赖耶,此云藏,具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故。

二别明本末二,初标本,

于中,第八阿赖耶识是其根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