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十地品》讲录(续二五二期)

记录:释慈汶主讲:成一长老

(四)随顺世智胜∵

一总标多门∵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

这句是总说菩萨度众生所要学习的多种法门。金刚藏菩萨对在座的解脱月菩萨及听众们称呼:佛子!第五难胜地的大菩萨对佛法的了解,对众生情况的清楚,而发起大悲大慈的心来救度他们。对于现实的人生现世乐这一方面,佛法不只是解决人的生死问题,而且也着重解决生活的问题,恐怕我们平时还没注意这个问题。但是,菩萨救度众生,注重两方面:一、要解决众生的生活问题,要令众生都能得到现世乐;二、生死问题,就是能够了生脱死,证涅盘乐。修现世乐的方法,主其事的人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普通人只懂得药师琉璃光如来是消灾、延寿。实际上,药师如来在因地修行时,已发十二种大愿,关心到众生生活方面的,如疾病、贫穷、愚痴、没有教育,以及种种生活的问题,都能关心到。

由于佛法传入中国刚好是国家乱世,就是东晋南北朝时代的乱世。乱世的时候,大家感觉到人生没有目标,没有保障,那么生死问题较容易被众生接受。尤其是净土法门提倡后,给人们一个安乐处—有理想的佛国可以去。所以念佛法门一下子流行起来,而把生活问题抛诸脑后。真正药师法门到什么时候被人注意呢?到清朝初年,即明朝末年。有一位玉琳国师注意到《大藏经》里的药师法门谈到了生活问题;到民国以后,又有太虚大师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我们国家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整个国家沦于次殖民地,被列强所欺,日本人欺负我们最深,东山省占去不算,还占去上海租界地,还要并吞中国。日本人野心很大,又残酷。那个时候,我们真苦不堪言!所以生活问题也引起太虚大师及其他寺院的注意。因此,提倡我们要实行农产共产,不是一天到晚的整天在禅堂参禅,要实际来解决生活问题。自身的生活问题当然不会太多,因为庙产也非常丰富。可是,国民的生活问题,我们不能不关心。因此,太虚大师他有《药师经》讲习。他的学生当中,竺摩老法师也是药师法门的修持者。在我们大寺院里供三宝佛,中间一尊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药师琉璃光,右边是阿弥陀,所以很明显的把生活与生死两大问题付托给两位佛来分担。供三宝佛,就是这个原因。那么这种思想不单是《药师经》、《弥陀经》一门的功夫,在《华严经》菩萨道早就关心这个问题。第五地菩萨除了以佛法自修,以佛法度人以外,还要学世法,以方便接引利益众生,所以才有这样的文字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技艺,就是工艺、技术。“靡”者,即是没有不是的,也就是说没有不去概括研究修学的。

所谓随顺世智胜,是说明烦恼障、所知障。菩萨对世间技艺,靡不该习的目的,是要对治众生的所知障及烦恼障。要用甚么方法来对治?首先,对世间的知识要弄清楚。这一段内容,针对目前社会的乱相非常适用。我们的教育虽已经是普及的,但是国民的智慧低落的很。怎么知道呢?现代的科学已经发展到太空,登陆到月球了,大家还要那样偏向执着迷信,还认为死的人是去做鬼,就烧房子、钱纸给他。佛法的思想,在社会上也是很普及啊!但是,他们听归听,不肯实行,还是把过去的迷信放不下。这一点我非常的匪夷所思,真不知道我们的国民犯的什么错误。佛法的思想非常普及。这一功劳,应归我的师公南亭老和尚的推动发展。因为,民国四十八年开始,台糖公司有一位襄理,叫周宣德老居士。他很热心推动佛法的弘扬,要我们参加电台的节目,也是我们第一次制作的民本电台。后来他又想把佛法推向知识界,向青年去灌输,所以一方面发书给他们看。首先,是台大的学生成立佛学社,师大也不甘落后,台北工专、中兴大学等,当时大专学府三专以上大概有六、七十所,很快都成立起来了。同学们拿到书,老师也不得不研究。梁启超先生就有十八篇佛法的研究,把佛法的真义介绍出来。大学学生一看佛法原来是这样啊!所以大学学府师生都在研究,佛法知识非常充实。因此,四十八年就成立奖学金。那时候的奖学金,计本金共要筹募二十万。同学领的奖学金是二十万钱之利息,每位学生领伍佰元。那时伍佰元,等值于现在伍万元了。因此,佛法就这样发展出去了。佛法所说人人皆可成佛,自性平等,所以大家如饮醍醐,互相争取。

(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