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在现在的佛教学者之中,有三位教授是研究宗密的专家,他们都是我多年的朋友,那便是旅居加拿大的冉云华,前年(西元二○○三年)才过世的日本东京大学鎌田茂雄,以及美国的彼得?葛莱格雷(Prof.∵Peter∵Gregory),第三位所写的博士论文就是《原人论》研究。他们每次跟我见面,多多少少都会向我提起圭峰宗密。而且,凡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特别是研究中国禅宗史的著作,不会有人不去引用宗密的著作。

宗密思想,对於近一千二百年以来的东亚佛教,影响极为深远,不仅中国,也影响了韩国的高丽佛教及李朝佛教,还有日本的鎌仓佛教。

在中国,对於宗密提倡三教融合论的《原人论》,虽然研究弘传的人不多,但在论主的五教判之中,纳入人天教,并收摄儒、道二教,影响却极深远,乃至到了二十世纪的太虚大师,将佛法判为五乘三等︰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於五乘中,皆以人天乘为基础;太虚大师所说「人成即佛成」之思想,亦以此为着眼点,似乎即是受到《原人论》五教判的影响,这不也就是我们提倡人间佛教及人间净土的先驱吗﹖

由於我有三位研究宗密的学者朋友,当我写完一系列明末佛教的研究之後,为使汉传佛教的现代化和普及化,也打算从事宗密的研究,因他研究佛学,深入义海,撰着不辍,动机都在希望当时的教内外学者们,正确而全盘的认识佛教,不要由於误解而互相毁诽。他不仅主张佛教是整体的,也主张外教是可以会通佛教的。只要调理得法,层次分明,各尽其份,各得其所,前前可会後後,後後可通前前,这是《原人论》依据《大乘起信论》之理论架构,所提出的主张。

我虽浅闻寡学,无法与宗密相提并论,唯我一生的阅读撰着和讲述,所秉态度,亦非仅为学问而学问,或者仅为研究而研究。若无实用,我便无暇去做,若有实用需求,虽无先例可循,我亦会依据正确的佛法知见,假立平易近人的名相。纵有迂学守墨之徒,讥我少学无知,我亦不会介意。我从宗密诸书之中,在这方面,也得到不少鼓舞。

我虽未曾公开讲解过《原人论》,但在我的行囊中,却常携带着这一卷短论,总以为随时可以拿出来讲说,拿出来注释,结果一者由於事多体弱,心力不济,二者由於此论的文字虽仅四千九百字左右,内容则涉及儒、道、释三大主流的哲学思想。论主精通儒、道二教,足与当时的大儒匹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故其所论,都是儒、道二教的痒处、痛处。论主尤其是一位熟读印度大乘诸派论书,贯通大小三乘,综理性相二宗的大师,对於般若中观、唯识瑜伽、佛性如来藏,以及毘尼律藏,几乎无所不精,堪称为博通内外诸家的三藏法师。因此,我就迟迟不敢贸然下笔了。但是,应该要做,必须有人来做的事,却少有人做,怎麽办呢?

如今,我已是七十六岁高龄的老僧,虽仍自知力犹未逮,但若再不动笔,恐怕已经没有机缘了。因为此论是站在汉传佛教的立足点上,统摄诸宗,融合内外,有其消融性及包容性的示范功能。今後的世界佛教趋势,必定要从消融性及包容性的视角,来完成回归佛陀本怀的整体性。

於是,我在撰着本书的考释之中,每每会提出我对於论主的亲切感受,并与今日的佛教所需而作诠释。例如我对印顺长老(西元一九○六~二○○五年)所判的印度大乘三系之说,在服膺感戴之余,也有自己的看法;对於《原人论》会通了唯识唯心之见,除了钦服赞叹,亦持有不同的想法。目的是为缅怀释尊化世的悲心,是为诱导诸种根性的众生,离生死烦恼的苦海,而登无生无灭的彼岸。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视角,古人与今人,大家都是为了佛教普及人间而担负了共同的任务。

《原人论》是一部大格局、大架构的佛学导论,论主撰写它的目的,是对儒、道二家、佛教的人天善法、小乘法、大乘的法相宗、中观学派,一一评论,逐层引导,最後摄归於直显一乘的佛性如来藏;乃是会通世间出世间的各派宗教、各派哲学、各派佛教的差异点,而成其一家之说。我的任务,是将内外大小的各家观点,中观、瑜伽、如来藏三系的思想脉络,一一查出原委,一一予以贯通,一一厘清其思想史的轨迹,一一还归其功能作用,一一导归於佛陀的本怀。

至於如何阅读这一册考释?我的建议是,可以顺着绪论、本编,依次阅读,也可以先看语体译文,再看分段标点的《原人论》文本,对照着看,大概已可明了全论的文义。然後逐章逐节分别阅览总计九十七条的考释,这是我花费时间和心力较多的部分,除了对於名相语句的解释,主要是考查其出典、申论其义理、照顾其前後文义,反覆指出《原人论》的宗旨所在。故在全书之中,有些文献资料,及特定的法相名词,被我一用再用,用意亦在於此。回过头来,再看本书的绪论,以明《华严经》及华严宗的思想脉络和传流过程。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关《原人论》的文献不多,《全唐文》卷九二○收有裴休的〈华严原人论序〉;《卍续藏》中则见到三种︰宋朝的净源述《华严原人论发微录》三卷,元朝的圆觉述《华严原人论解》三卷,以及明朝的杨嘉祚依圆觉《解》删合成为《华严原人论合解》二卷。另有明末永历年间的宜道,撰有《原人论发微录训蒙记》四卷,现存於日本的大正、大谷、龙谷诸大学。

依据日本《佛书解说大辞典》所载,中日两国撰述的《原人论》注释科判,达五十一目;近人鎌田茂雄以日本现代语写的《原人论》译注之介绍,在日本,自万治四年(西元一六六一年)迄大正十一年(西元一九二二年)之间,刊印的《原人论》注释书,包括中国人的七种在内,共有二十三种。特别是明治十年至四十三年(西元一八七七~一九一○年)之间,讲解的人最多,也许是在明治天皇推行维新,实施神佛分离及废佛毁释的政策之後,佛教徒们在危机感的驱使下,便重视《原人论》,因为这部书富有会通内外、融合万流的功能罢!若以中国与之相比较,有清一代迄於目前为止的三百五十年间,尚无有人认真讨论过《原人论》。不过在近数十年间,中国人中也有几位研究华严的学者,是哪些人呢﹖可以从陈英善博士着《华严无尽法界缘起论》的附录参考书目中,获得大致的讯息。

本书为何又名为「华严心诠」?因为《华严经》及华严学,都是围绕着佛心、众生心的主题,说明如何是「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为何众生还是众生、诸佛也是诸佛?为什麽《华严经》要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为何又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又云:「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而《原人论》所特别倚重的《起信论》,则明言以一心开出真如及生灭之二门,如何使得众生由生灭门而回归真如门?此心究竟是有是空?是真常是实空?便是本书要讨论的。

现在此书,是我於非常忙碌的时日之中,一页半页地写出来的,其间又分为两次,都是穿梭台北,停留在纽约之时,初次是二○○四年十一月中旬至十二月下旬,再次是二○○五年五月下旬至六月下旬,於主持四个为期各十天的禅修及兼顾城内城外的弘讲、处理***传真文件等法务、事务之余,写写停停,到今天为止,总算完成了初稿。老眼昏花,手脚酸软,单是搬书翻书,已经很累,所以启请来贤,若发现疏漏失误之处,惠予指正。同时也要在此谢谢姚果庄的电脑打字,果彻的校读,以及法鼓文化果毅……等编辑群的协助出版。

二○○五年六月二十九日圣严序於纽约象冈道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