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

列表

念佛诵咒,贵在一心,所谓摄心静念。但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各种复杂情绪而致念佛。此

净土宗“念佛诵咒,贵在一心,所谓摄心静念。但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各种复杂情绪而致念佛。此”。问:念佛诵咒,贵在一心,所谓摄心静念。但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各种复杂情绪而致念佛。此是好是坏应作如何看法。如何纠正错误?乞示:(一)有时因感怀身世,嫉俗以悲愤情绪而念佛;(二)受世事打击,怀委屈心,不自觉而拼发出念佛。(三)愤怒心情念佛。(四)恐惧心情念佛。(五)与人吵架,自己生气而念佛。(六)怀念...

印祖云‘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何解?(赵丽亮)

净土宗“印祖云‘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何解?(赵丽亮)”。问:印祖云‘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何解?(赵丽亮)答:‘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者,由始觉而至究竟觉也,此言性德;无明断尽,还我本来面目,方便者,归元之善巧方法也,此言修德。应随顺各人之根器,立出各种契机之路途。性即本来面目,修即契机路途。譬如旅行,必有一定之处,但行具与路线,必选契合者...

念佛用‘心、意、识’中的哪一个?(如果有两个)如何区别?当不动嘴唇默念时,需较着

净土宗“念佛用‘心、意、识’中的哪一个?(如果有两个)如何区别?当不动嘴唇默念时,需较着”。问:念佛用‘心、意、识’中的哪一个?(如果有两个)如何区别?当不动嘴唇默念时,需较着力才念出来,这是用的哪个?不需较着力且念起来较轻松、舒适,但出音较慢,这是用的哪个?(我总暗自认为有不同的两个在念)(李智澄)答:心谓第八,意谓第七,识为第六,此乃解之一端,答此之问,采如是解。应知有时八皆曰心,有时...

老师于第八讲时说:‘修净土的人,可以带业往生,但在临命终时,要能与阿弥陀佛接上了

净土宗“老师于第八讲时说:‘修净土的人,可以带业往生,但在临命终时,要能与阿弥陀佛接上了”。问:老师于第八讲时说:‘修净土的人,可以带业往生,但在临命终时,要能与阿弥陀佛接上了电,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所谓接上了电是如何意思?是否是临终见佛来佛?或念佛往生?或正念分明?(卞克安)答:所谓接电者,乃以现代物质作喻,取其易解,其意即感应道交耳。念佛之人临终,正念分明,一心而不颠倒,即是心佛交感。...

若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念报应身佛,着相不是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带

净土宗“若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念报应身佛,着相不是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带”。问:念‘自性弥陀’与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何不同?窃以为念‘自性弥陀’是念‘法身佛’,不着相是‘禅’,往生任何‘佛土’不能‘带业往生’要靠自力,如念佛为‘定’而念佛,心外无佛,即心即佛,证果高而难修。若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念报应身佛,着相不是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带业往生’,靠自...

念阿弥陀佛,不但将来能往生西方,并且当前即能蒙诸佛菩萨的加被,逢凶化吉,然印光祖

净土宗“念阿弥陀佛,不但将来能往生西方,并且当前即能蒙诸佛菩萨的加被,逢凶化吉,然印光祖”。问:念阿弥陀佛,不但将来能往生西方,并且当前即能蒙诸佛菩萨的加被,逢凶化吉,然印光祖师并劝人加念观世音名号,祖师之意何在?(郑胜阳)答:一函遍覆中有之,祖师训语玄深,区区未面请其事,不敢妄解圣意。只可略说一己所见,弥陀圣号,求生西方,要在愿力集中,方能一心,若二若三,则散乱无力。虽云至心念佛一句,能...

有人说观世音菩萨也在极乐世界,而且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念观世音菩萨也能往生。弟

净土宗“有人说观世音菩萨也在极乐世界,而且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念观世音菩萨也能往生。弟”。问:有人说观世音菩萨也在极乐世界,而且帮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念观世音菩萨也能往生。弟子以为不然,因经上没说念观世音菩萨能够往生,而且弟子跟随老师从没听过这句话,所以请老师开示!(郑胜阳)答:汝言甚对,盖一个法门,一个修法,且须依教奉行,不宜任意而为,极乐净土经典,皆教念佛名号往生。再玩一函遍覆,在念...

弟子曾有这种感觉念佛会减少记忆,未知这现象,恶乎?益乎?(郑胜阳)

净土宗“弟子曾有这种感觉念佛会减少记忆,未知这现象,恶乎?益乎?(郑胜阳)”。问:弟子曾有这种感觉念佛会减少记忆,未知这现象,恶乎?益乎?(郑胜阳)答:此亦应有之阶段,所起之一种现象,实非减少记忆,盖心有专注,他趣忽之,而有印象不深之状耳。古人云,要生处使熟,熟处使生,汝虽尚不至此,然道心日生,俗缘渐隔,始有此事。...

若将念经念佛之功德替不幸者消灾,欲如何回向?怎样做才叫做‘至诚恳切’?(涂贞光)

净土宗“若将念经念佛之功德替不幸者消灾,欲如何回向?怎样做才叫做‘至诚恳切’?(涂贞光)”。问:若将念经念佛之功德替不幸者消灾,欲如何回向?怎样做才叫做‘至诚恳切’?(涂贞光)答:凡作功德,回向他人,作偈及祝祷说明,皆无不可,然万法唯心,果具一念之诚,对方即有感应矣。所问‘至诚恳切’者,谓心求真耳,至诚者,乃无丝毫虚伪。恳切者,恳谓达到最深之处,切谓真实。此即心不散乱,不掉举之行程。...

有人说念佛须带观想,请问怎样观法,按照十六观经好,或是另有观处?(宽心)

净土宗“有人说念佛须带观想,请问怎样观法,按照十六观经好,或是另有观处?(宽心)”。问:有人说念佛须带观想,请问怎样观法,按照十六观经好,或是另有观处?(宽心)答:念佛虽有四法,今通行者,只重持名,盖从莲池以后,多如是也。十六观经,必明教相,方好入手,且心粗境细,颇不易成。另观者,有单观弥陀像者,有观梵字者,有观身一处者,前人早有主张单持名号,不必兼观之说,总之为求一也,可遂各人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