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

列表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25.复穆宗净居士书三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25.复穆宗净居士书三”。令郎法名犯祖讳,当随改。今作智叡,当不至又有犯者。若又犯祈自己改之,不必又令光改。南北乡风,各不相同。南方亦有严论讳者。亦有子用父名之要字,如父名鹏,子名小鹏,父名谦,子名续谦。至於法名,有专用一字者,则祖孙父子同一上字。光不用字派,随用字,人多而无表白者,则同一上字,已有表白者,则各用上字,以免违...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18.复万梁居士书一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18.复万梁居士书一”。光粥饭僧耳,无所知识。迫不得已,姑以自己所知所能者告人,何得如是过誉乎。文钞,寿康宝鉴,山上已无,过几日当令上海友人代为寄之。所言皈依,何不择道德高超者,乃以老顽固腐败之傀儡僧为师乎。虽然,欲得佛法实益,专在自己诚心。今汝以傀儡僧为师,须知傀儡虽无长处,亦无短处。以无机心私意故,傀儡亦自可取法。未可...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34.复罗省吾居士书一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34.复罗省吾居士书一”。阁下既知净土法门,但当一志修持,何必皈依。光与阁下为莲友可也。须知学佛之人,普愿人人悉知佛法。虽极深怨家,亦愿彼速出生死。至於皈依,则不敢随便。彼以轻心慢心而求皈依三宝,若即许者,即为自轻佛法。亦不能令人深种善根。此依住持法道之义,与前不同。以轻心慢心皈依者,便无由生诚敬心。世间学一才一艺,下至剃头...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24.复穆宗净居士书二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24.复穆宗净居士书二”。何得如此粗心,来信有省无县,将何所寄。又不写俗名,只用法名,用久则可,初用则人莫能知,此亦少阅历人情世故之失。一贵州弟子来信,令寄南京其弟寓处,挂号寄去,阍人不知彼之法名,言无此人,遂为退回。不久彼自来苏,始知彼不知世务。令岳母令子法名,另纸书之。令岳母懿德堪钦,故名德懿。令子宿有慧根,故名福叡。叡...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17.复胡慧彻居士书四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17.复胡慧彻居士书四”。三月初六之信,未曾见过。马周巧贞,可谓宿有善根。此种种的确有据之事,何用光证。如无瑞应可据,求证犹可。有此神游净土,又观音告以生期。又求证,则成不知净土法门人之知见也。祈寄佛学书局,令登半月刊。彼正要材料,与新申报性质各别。虽然,弘扬佛法,务须真实不虚。若随意粉饰,其过亦非小小。何以故,以令无知之人...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33.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四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33.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四”。两函,前後三日接到。贵州路远,皈依者当择真实修持者。若泛泛之流,及不孝不贤之辈,均勿介绍。至香敬一节,有无均可。若以邮票代,只可以一角为限。此次五角,直无用处。若以经书寄外国,则一包二元则有用,然亦甚少事。以若多,则或托货箱中带。偶尔一包,只可单寄。所言德森法师,光不敢烦。以其人常有病,而事极繁。此...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23.复穆宗净居士书一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23.复穆宗净居士书一”。光老矣,又有迫不容缓之峨嵋九华志事。以各处信札太烦,致年余不能了事。现已於十一月後力拒一切信札,以後切勿再来信,来决不复。今为汝取法名为宗净。谓宗佛净土法门,自行化他也。又为汝寄文钞,嘉言录,净土圣贤录,佛学救劫编,共一包,祈详阅之。以後千万勿来信,亦勿令别人来信,此次已是破例,决不二破三破。(民廿...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16.复胡慧彻居士书三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16.复胡慧彻居士书三”。切诫社友勿染易园之痴风。否则便成佛法中之外道,反破坏於佛法。疑误众生,了无底止。易园之下劣,一至如此之极,此光绝料想不到者。其病在好戴高帽子,并想以张謇为菩萨。而不自知其全身堕在粪坑子里,何可谓为清净香洁也。当切教儿女,知好歹,後来不会以邪为正,以臭为香也。现在国运危岌,天灾人祸,相继而作。宜令一切...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32.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三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32.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三”。手书备悉。光於前年十月初十,避难於去苏垣廿余里之灵岩山寺。今已七十九,旦暮将死。目力衰极,藉手眼二镜,始能彷佛看来书与复书。以後切勿来信,作为或已去世,或目不能视。有发心者,令皈依当地僧,以免彼此劳神,而两无所益。凡皈依者,务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戒杀吃素,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负皈依三宝之名。...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22.复夏寿祺居士书

净土宗“《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二→22.复夏寿祺居士书”。汝父年高,当令即刻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念时须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即不开口,心中默念,亦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中之声,仍是明明朗朗。能常听得清楚,则心归一处,神不外驰。故眼也不他视,鼻也不他?,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摄六根。如此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