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

列表

入中论讲记第四菩提心焰慧地

中观“入中论讲记第四菩提心焰慧地”。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何地精进最炽盛,彼即第四焰慧地。此一颂说焰慧地精进功德。谓精进炽盛如火焰故。此地唯有二颂。应精进理未广说者,上三地中所说应布施等之理,即是应精进行布施等之理,故不再别说。但总说一切功德,皆由精进引生。前三度为福资粮,后二度为慧资粮,此精进通五度,亦即通二资粮。功德者,...

中观论略释

中观“中观论略释”。中观论略释顶礼文殊师利童子!为消除违缘,求文殊菩萨加持,如是顶礼宣说诸法真实胜义实相之智慧本尊文殊师利童子。前言学习《中论》的目的,是要树立中观正见的。什么正见?正见就是对法和法性正确的见解,这种见解应超越一般知识而属于智慧。能否树立正见获得智慧,不仅讲者需要通达中观,对于闻者也是有要求的。《中观四...

中观入门(一)

中观“中观入门(一)”。中观入门(一)二○○一年三月六至八日讲于中广音乐厅颡东***◎讲述郑振煌居士◎口译谢雅玲小姐◎整理各位大德早安,我谨代表印度以及***所有人民,向诸位致意。我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再度来到***,跟这么多优秀的学生见面,共同研讨如何将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上,以及佛法对一切众生的重要性。这三天的讲题“中观入...

中观入门(四)

中观“中观入门(四)”。中观入门(四)颡东***◎讲述郑振煌◎口译谢雅玲◎整理如何证成“人无我”我们早上谈修空性的要点,是要找出我们所要遮的对象。空性则是我们要证得的目标,为什么?因为自我无始以来,在业力的影响制约之下,时常在心中生起,“我”在业力的影响之下,就以为是自性有的、是独立有的、坚实有的,是离开其他因缘而独立存在...

掌中论一卷

中观“掌中论一卷”。掌中论一卷∵陈那菩萨造∵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论曰。谓于三界但有假名。实无外境。由妄执故。今欲为彼未证真者。决择诸法自性之门。令无倒解故造斯论。颂曰∵∵于绳作蛇解∵见绳知境无∵∵若了彼分时∵知如蛇解谬∵论曰。如于非远不分明处唯见绳蛇相似之事。未能了彼差别自性。被惑乱故。定执为蛇。后时了彼差别法已。知由...

中观的人生态度

中观“中观的人生态度”。中观的人生态度佛教徒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认识世界?准确地说,佛教徒并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即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为什么说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因为学佛修行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佛教徒不是悲观的。在民国年间的人生观大讨论中,梁启超先生提出佛法为人心建设的准则,认为佛教不仅是人...

中观论疏卷第十(末)

中观“中观论疏卷第十(末)”。中观论疏卷第十(末)释吉藏撰涅盘品之余灭后有无等下。第二明诸见与涅盘平等。所以有此一章者凡有五义。一者种种显不二门。如净名三十余菩萨明于不二。今亦尔。上辨世间涅盘不二。今明诸见与涅盘无二。二者上通明不二。以世间是通。诸见是世间中之别。故前通明不二。今别明不二。三者上明世间涅盘不二。今明邪正不二。问世...

中观论疏卷第十(本)

中观“中观论疏卷第十(本)”。中观论疏卷第十(本)释吉藏撰四谛品第二十四所以有此品来者有所得心必有依着。前二十一品立世间人法。论主求之无从。仍举出世如来证有世间。次求出世如来不得。便举世间颠倒证有出世。上品求世间颠倒不得。外云。若尔应都无世出世。今实有四谛。则应有世与出世。故苦集二谛则是世间。灭道二谛名出世间。是故不应无世出世。...

中观论疏卷第九(本)

中观“中观论疏卷第九(本)”。中观论疏卷第九(本)释吉藏撰因果品第二十问自上已来品品破因果竟。今何故重说。答因果是众义之大宗立信之根本。惑者多谬。上虽略破宜须重论在次下也。如外道计邪因邪果四宗不同大小乘人十家所说。故知。因果难明须重辨也。二者上来虽破因果为成余法。如因缘品破四缘因果为成无生义。乃至五阴品破因果为成无五阴义。并未正...

中观论疏卷第四(本)

中观“中观论疏卷第四(本)”。中观论疏卷第四(本)释吉藏撰去来品第二问二十七品为有次第为无次第。若无次第则颠倒说法。若有次第何故次有去来品。答一切经论必有次第。但次第有二。一随义次。二随根次。随根次者凡有三义。随义次第则有七门。合十意也。随根次有三义者。一历法次第。令此观心于一切法通彻无碍。前虽观能生所生而不得。今次历观去来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