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和板,又名善和板。禅和善二字潮音相近,轻重音而已。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谓佛世有罗汉名善和,作吟讽赞颂经法,其音清亮,上彻梵天,时有无数众生闻其声音,悉皆种植解脱分善根,乃至傍生禀识之类,闻彼声者,无不摄耳听其妙音。佛尝於众中,称赞善和比丘诵经音声,於诸声闻弟子中最为第一。故後人以「善和」二字名此板也。

据传禅和板系罗浮山华首台密因和尚(一七三六年)来潮住持开元寺时传来。其时开元寺朝暮课诵、朔望祝圣等仪式,概用禅和板,与江浙各省从林之唱法(外江板)迥别,故又称开元板。

据《潮州禅和板佛乐》潮州佛乐概述,一八五四年邑绅李谨人、辜笠舸、魏哲斋等人皈依开元寺住持可兴和尚为师,於寺内诸天阁集会念佛,後组成「潮郡念佛社」,念佛之外,兼办慈善事业。後来寺僧释可声教授「禅和板」,凡诸赞偈经忏乃至《云栖瑜伽焰口施食仪规》等全以传授。时有邱家祥者,尽得其传,且别出心裁,於原来「七星板」之板眼增加击乐板眼,是为「新七星板」。

禅和板配套赞偈(经词)大多数是歌颂,赞叹佛和菩萨的功德。不同的赞偈便创作成各种各样的唱腔调式,大都是一板三眼,乐句优美,音韵旋律多变有序,但总具禅和板的独特唱腔和韵味。此板以庄严清雅、婉转悠扬见长,饶有雍容徐静之风度,部分赞词即须变调而旋律弥增优美,真乃稀世难逢之法音也!

随时间的推移,潮郡念佛社所承受的唱腔曲板和礼佛仪规也就自然地传播到潮州其他的佛社、堂坛,如集安善堂(地址在太平路金聚巷,俗称为「金厝巷」)、诚益友念佛社(开元寺照壁,「梵天香界」的後面)、慈宛念佛社、杏宛念佛社、永德善堂(铺巷)、崔福德善堂(西门古,内城顶)、绵德善堂(西平路,池仔巷内,原绵德小学所在地),还有现存的念心善堂、盘安善堂等。据说,自民初潮州慈善组织的鼎盛时期城内已有三十六个堂、社,依据各自的特点和能力,为社会扶危济困、施医赠药、施棺赠葬、救济水火灾...尤其礼佛、拜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禅和唱诵基础好的人,便被聘请到堂、社教授禅和曲板唱诵及礼拜仪式等等。所以,昔年的潮郡念佛社便被外堂社尊称之为「先生社」(即老师社了)。故开元寺独有的唱腔--「禅和板」和「香花板」便成为潮州民间常闻之声了。

而潮州开元寺沿用了近两百年的传统唱腔,到了清末民初,由於改为十方丛林制,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开元本寺的发展需要,其主要原因:外来僧侣到了开元寺,朝暮课诵、佛诞祝圣所唱赞偈均用「禅和板」,外来挂单僧众不知所以,多有异议。故开元寺於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陆续派僧侣至安徽、江苏、浙江各省名刹,求学梵呗,以求统一「外江板」。但由於江浙各省的唱腔,各有地方性的不同特点,刚柔徐疾,顿挫抑扬,或装饰,或拖腔,虽有大同,但碍小异,时有争议。如《潮州佛教志》潮州禅和板佛乐章中所指:「...由是念诵之时,声音喧嚣,杂乱无章,殊失音闻之旨..。」到民国二十二年壬申岁(一九三三年)在潮州开元寺内设岭东佛学院,开学之年,议定以常州天甯寺的曲板唱腔为基础的「外江板」唱诵。从此放弃沿用了一百九十六年的「禅和板」。

经一、二十年的时间之後,开元寺的僧人,又把「禅和板」的传统唱腔摭取回来,敷演大型法事《瑜伽焰口》,上座当***者是慈慧法师(俗名张家泰,解放後被安排到潮州工艺厂,高级技师);另又於一九八二年潮州开元寺重塑佛像开光,又拟由慧原法师当***施放《瑜伽焰口》,聘请在家居士谢晓岩莅寺密授***(中有秘法)敷演诸法(以上二例谨属临时紧要设法应付)。这就说明了《瑜伽焰口》配套「禅和板」曲腔的施放,使人们议之意重,观之热烈,闻之优美,弃之可惜了!

解放後,庙堂音乐曾多次在舞台公开演奏「禅和板」多曲,又灌录了磁带和音碟、影碟,现潮州湘桥区佛教居士林(潮州市在家居士的宗教活动场所)的法事均采用禅和板;并先後培训学员四期,共有五十多位学员结业。说明禅和板佛乐在民间广泛传播,可说是潮州乐苑的组成部分。

若说古刹「禅和板」佛乐流传民间有可惜,莫不如说潮州乐苑的一枝奇葩,仍可贵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