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入定的状态下可以开发习修者本具的佛性智慧(为什么会“得定开慧”)?

根据唯识论的理论,人的意识分为八种层次,简称“八识”。识,指人的一切感觉和意识。

从第一识到第五识,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就是我们的感觉五官。前五识使居于欲界的众生,追随色、声、香、味、触的感官满足。第六识意识则由五官感觉整理合成,并且具有了评价功能,产生我见,众生便有了贪、嗔、痴、我慢、我疑五种烦恼和障碍。

当我们休息(睡眠、做梦)时,第一识到第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虽然停止了活动,但此时,第七识末那识却开绐活跃起来,它担负着意识的分类、加工、组合和对时空的功能。末那识若遇外缘,即产生我执,使众生以“我”作为心识的主体。

人的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又称“种子识”、“藏识”。众生的善恶种子和真如佛性正藏在第八识之中,众生本具的光明觉性被前七识隐藏于此,只有“剥”去前七识的隐藏,才能将佛性种子显现出来。当我们处于休息(或入静)状态时,眼、耳、鼻、舌、身、意虽然停止了活动,但第七识未那识依然活跃,用“我执”包裹着众生的“佛性种子”,只有当我处于入定,这种超觉意识状态时,才能使第七识停止活动,破除我执,使深藏在阿赖识的佛性智慧得以开启,这也正是佛教一再强调“无我”的意义所在。佛性智慧(圆满的智慧)是每个众生本具的,并不是别人赐予的。因此,学修者不可“心外求虚玄”,心外求法,也决不是佛门的正知正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