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具足菩萨道以得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论”集粹之六十九

智∵∵铭

须菩提曾向佛陀提出一个问题:

“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十八空、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

、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不具足菩萨道,不能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摩诃萨,当云何具足菩萨道,

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陀告诉须菩提须实践下面几点:

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行檀波罗蜜。行施的时候,不能存有得之心:施不可得、施者不可得,受者不可得,虽三者不可得,伹也不作意远离这三事,这样去行檀波罗蜜,就能照明菩萨道。菩萨唯有以方便力,才能具足菩萨道。

二、既具足了菩萨道,当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布施要如此,其他如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十八不共法的实践,也要如此。以方便力去行,自然也能成就菩萨道,既成就菩萨道,当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问的是如何行六波罗蜜,方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也向佛陀请法:

“云何菩萨摩诃萨习般若波罗蜜?”

这是就六波罗蜜中的“般若波罗蜜”为主题,要如何去修,才能成就般若波罗密。佛陀告诉舍利弗:

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不坏色也不随色,为什么呢?色性无故,所以不壤不随。

二,五蕴之中的“色”应作如是的观修,其他四蕴的受、想、行、识,也要如是的不坏不随。

三、菩萨摩诃萨行六度中的檀波罗蜜,也要以方便力,不坏不随,因为檀波罗蜜也无性。其他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十八不共法,也要以方便力,不坏不随。如此地修习,方能成就般若波罗蜜。

佛陀认为菩萨修行五蕴及六度,要知其无性,无性所以不作意去坏去随,方能成就般若波罗蜜。舍利弗对这一问题仍不能领悟,他再问佛:

“若诸法无自性可坏可随者,云何菩萨摩诃萨能习般若波罗

蜜,诸菩萨摩诃萨所学处?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不学般若波

罗密,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的意思是说:若一切的法没有自性,既不可壤又不可随,那末菩萨为何行方便去修习般若波罗蜜呢?而般若波罗密是菩萨必学之处,因为菩萨若不成就股若波罗密,就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呀!

佛陀针对舍利弗——也是一般学佛人所执着的疑问,而告诉舍利弗:

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心中存有一法可得的心理,有得就必然有取,有取者即成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是苦,不能解脱,当然既不能成就般若波罗密,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诸法无有自性,无性之法,有何可得,又有何可取?

二、知道诸法无自性,既不可得,又不可取,以方便力,不坏不随,这才是般若波罗密,也才是禅波罗蜜、是昆梨耶波罗蜜、是羼提波罗密、是尸罗波罗密、是檀波罗密、也才是色、受、想、行、识。知道了诸法无性而成就了六波罗密,自然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诸法既无自性,自然无相,故般若波罗密不可取相,其他的l切佛法也都不可取相。般若波罗蜜及诸佛法无相可取,才能名之为般若波罗蜜,也才能名之为佛法。这是菩萨所应修学的地方。

四、菩萨能于是中修学,这修学之相也不可得,这学相尚不可得,何况般若波罗密、佛法、菩萨法、辟支佛法、声简法、凡夫人法而有可得呢?

五、为什么诸法无可得,因为诸法中无一法有性,既然诸法无性,那末,那些是凡夫人,又那些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呢?既然已成就为圣贤,又怎么会有法可得。由于知道了这些的法,所以才方便分别说是凡夫,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

舍利弗再请问佛陀:

“若诸法无性、无实、无根本,云何知是凡夫乃至是佛了”

佛陀以下列几点来答覆舍利弗的问题:

一、凡夫人所着处之色,无性、无实,因颠倒心之故而认为色有性、是实,其他如受、想、行、识,也都是颠倒心之故,而认为有性有实。

二、菩萨摩诃萨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照见了诸法无性,无实、无根本,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凡见色是实,有性、有根本者,即未能成就般若波罗密。未成就般若波罗蜜,自然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不见诸法根本,但见诸法无所有、性常空,自性空时,即成就般若波罗蜜,而且能行般若波罗蜜,那时候的菩萨,将自身视同如幻师而为众生说法,应病与药。如:

怪贪的人,为他们说布施法以及布施功德。

破戒的人,为他们说持戒法,可以防非止恶。

嗔恚的人,为他们说忍辱法,难忍要能忍。

懈怠的人,为他们说精进法,难行要能行。

乱想的人,为他们说禅定法,收摄身心。

愚痴的人,为他们说智慧法,智慧就是般若。

为众生演说以上六度法,能使众生藉此圣法而脱离恼苦、忧悲。这时的菩萨自身成就,亦成就众生,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为众生说法时,众生得圣法脱苦时,菩萨心中无有所得,在无得中只是空法相续,所以才名之为众生。因此,菩萨的向众生说法是住于二谛之中,即世谛、第一义谛在空谛中无有众生,但依世俗假谛中方便说为众生。菩萨本身居于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中,空、假不着,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为众生说法。众生闻法后,也悟知今世,吾我街不可得,何况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所用法,一无所得者,才是真得。

舍利弗至此乃悟无所得的空理,而白佛书:

“菩萨摩诃萨心旷大,无有法可得,若一相,若异相、若别

相,而能如是大庄严。用是庄严故,不生欲界、不生色界、

不生无色界;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而于三界中度脱家

生。亦不得众生,何以故?众生不缚不解。众生不缚不解故

,无垢无净。无垢无净故,无分别六道。无分别六道故,无

业无烦恼。无业无烦恼故,亦不应有果报,以是果报故生三

界中。”

佛陀认定了舍利弗的说法,并深一层指出了几点:

一、菩萨在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若认众生先有后无,作这样的说法,则诸佛、菩萨就有过罪了;若说诸法六道生死,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就有过罪了。今有佛无佛,在诸法相中,常住不变异。在常住不变异的法相中,尚无我、无众生、无寿命、乃至无知者、无见者,何况还有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呢?连五蕴也无,又如何还有六道往来呢?又那里有拔出众生之处呢?

二、诸法性常空,因是之故,诸菩萨摩诃萨从过去佛,闻听是法相(法性常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是中无有法、我尝得,亦无有众生定着之处,但众生常行颠倒之故,而着有法、有我。因此,菩萨发大庄严,常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此方便度众生,度众生已,实无众生得度、也无众生法可度。

由以上的说法,菩萨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须先得成就六波罗密,尤其得成就般若波罗蜜。自身成就以后,不能以此为足,尚要以六度去度脱众生。但度众生之时,是以方便力相度,而不是作意去度。作意度众生,不但有众生之实,而且有众生可度。若有如此的作意,则菩萨原成就的六度,原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将失去而成为凡夫了。

须知,诸法无性,无性之法即是空,空性之中,何有众生可得,又何有众生可度,甚至又何有须陀洹乃至佛果可得了连佛果亦无可得,又何能有佛法可得。既无佛法可得,又何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在诸无所得中,才算真正成就了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成就,才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自然已具足了菩萨道。

摘自《内明》188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