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刚开始接触佛教时,看见众多的佛教经典,常有茫然无从入手之感,如果又遇到众多专有名词,更是滞碍难行,看着佛教的智能宝山,却无法受用,非常可惜!有鉴于此,我们整理出一般人读经时常遇到的疑问,希望帮助大家在寻宝的过程中能去除路障,顺利取得智能的珍宝。∵

一、刚开始学佛,一开始最好读那些经?

选择读什么经,可以从自己欢喜、有兴趣的经典着手,如果都不了解,那么也可以从《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常行经典读起,这些常见的经典都是一般人最常读诵奉行的。

二、读经时,经文中有很多专有名词看不懂,是否要读白话文?

阅读经典时,还是以阅读原文为宜。如果有不懂的佛教专有名词,可以查阅佛学辞典。如果对经义不了解,建议大家阅读配合古来高僧大德的讲经解说。由于经典的白话翻译牵涉到对经典的修证及理解程度,因此现代一般的经典白话翻译仅作为辅助的参考即可,而非作为阅读的主体。

三、读经时一定要读诵吗?一般人作课诵的意义何在?

读经并不只限于课诵时读,而是随时可读,尤其是现代交通舒适便利,例如在捷运上就是很适合的读经时间。只要是清净、适当的地方,虔敬阅读,都是很好的。

此外,受持经典的方法有很多种,并不限于读诵。经中有所谓的“十法行”,就是受持佛经的十种方法。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七〈付嘱品〉中说:“受持此修多罗有十种法,何等为十﹖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流传、四者谛听、五者自读、六者忆持、七者广说、八者口诵、九者思惟、十者修行。”

又,《辩中边论》卷下〈辩无上乘品〉中也说,修行十法行者,所获福聚其量无边。这十种法行分别是:1.书写:书写、流通经律论;2.供养:恭敬供养经典;3,施他:指为他人说法,或施与经典;4.谛听:谓专心谛听他人诵读、说法;5.披读:指披阅读诵经典;6.受持:对经典的内容忆持不忘,领受奉行;7.开演:指为他人开演经典文义,使其生起信解;8.讽诵:指讽诵、宣扬经文,令人乐闻;9.思惟:指住于闲寂处,思惟筹量经典文义;10.修习:指常行佛所说教法而不退失。

读经的最终目的是与经义相应,在生命中产生自觉,因此,不管是用哪一种方式受持,只要是心思诚敬,都能具足无量的功德。

四、为什么每一部佛经都说读诵本经的功德最大?

读经是一种因缘,某些人会与特定的经典相应,也有特定的因缘。这就好象在小巷子里骑机车比较快,上高速公路就要开车比较适合,而要去美国就要搭飞机才到得了,这是因缘性的问题。

在菩萨的四弘誓愿中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无量经典、法门的出现,是相应于众生有无尽的烦恼,每一部经面对无量无边因缘的众生及种种烦恼,而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成就无上菩提,因此,在经中会称扬本经的功德,是为了鼓励听闻者对本经产生信心,进而一心专注依止此经而成就。无论是受持哪一部经而成佛,功德都是同等广大圆满。

五、读经时是否一定要整品读完?

如果可以完整的读完一品当然是很好,但可能也要看每部经典的章节大小,及个人的时间而定。例如《心经》、《阿弥陀经》等较短的经比较可能整品读完,但是像《华严经》这样的大经,对忙碌的现代人而言,每次要读完一品是比较困难的。由于每部经的份量大小不一,我们可以视自己的时间,读到恰当的地方告一段落即可。

六、经文要背起来吗?

如果是比较短的经,不妨背起来。唐代的玄奘大师到印度求法时,一路上遇见无数危险,他都诚心默诵《心经》而化险为夷。只是,印度人和中国人的文化不太一样,古代印度人常一背就是数十万字、百万字,中国人并没有这种专长。读经最重要的目的是能在生活中运用,如果某部经我们读纯熟了,自然背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思惟,这也是很好的。

七、如果不懂意义,光是读诵有用吗?

刚开始读经时,可能比较无法了解经文的意义,但是读久了之后,智能自然会慢慢开启。而且我们现在会读某一部经,也是与此经有缘,或许将来此经的修行法门会成为我们修行的主体。

即使是不了解经文意义的老婆婆,只是依于虔诚的仰信课诵经典,由于心的专注自然产生定力。经典是在解决生命问题的,当我们的心具足定力时,对经中的智能也容易体悟,如此自然与定力、智能相冥合。而这份虔诚的心念,也会受到经中诸佛菩萨,及发愿护持本经的护法们加持护佑,同样具足无量功德,不可轻忽。

八、专读一部经比较好还是多部经比较好?

这两者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我们可以以一部经为主轴,以此经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修行,直到圆满成佛。此外,我们也可以广读其它经典,这会帮助我们增进对佛法的体悟和理解,可以作为自身专修法门的辅助因缘。

这就好象我们在山林中旅行,路线有很多条,虽然我们走的时候只会选择一条主要路线,但是我们可以先参考完整的地图和其它路线,掌握的信息越完整,了解自身所在方位,就不容易迷路,甚至能让我们的旅程更丰富,甚至帮助我们更快到达目的地。

因此,除了主要依止的经典之外,广读其它经典,能帮助我们更清楚掌握佛法的全貌,了解自身所在位置,不但心中更为笃定踏实,也能避免“见树不见林”的问题。

厘清了以上的问题,让我们在读经的根本观念上先确立,接着就可以进入佛教的经典大海,总览佛法智能大观!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