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亲近善知识

张大卿∵弘法师∵1999.04.11

一莲整理于美国洛杉矶

我们学佛修行就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善人。

什么叫「善人」:就是无论遭遇到何种境界,内心里面不起一丝一毫的瞋念、不起一丝一毫的害意,内心永远充满慈悲心。什么叫「善知识」:他是一个修梵行的人、他是一个离欲的人。

如果是我,我亲近善知识,我可以感觉到善知识的梵行的力量,我会感觉到我自己在梵行者面前、在善知识面前,我无所遁形、我无所覆藏、我的一切透明了。我可以感觉到善知识心眼的犀利,我没有要覆藏什么,也不能覆藏什么,对善知识,我只有无比的尊敬。

面对善知识,我的心是寂静的。善知识说法,我的心不会起一丝一毫的反弹、反应,只有一心一意的听、咀嚼、消化。如果我们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我们原来有的贪瞋痴会在善知识面前一时无所遁行,它会消失大半,甚至不见,这样的善知识才是你的善知识。如果你在善知识面前,还有贪瞋痴的反应,这个人铁定不是你的善知识。我在善知识面前,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贪瞋痴的反应,因为我的内心里面只有无比的尊敬和恭敬,我没有一丝一毫的我慢,如果我在善知识面前,我有一丝一毫的我慢,这个人一定不是我的善知识,这是我们对善知识最简单的定义。

我们就是要亲近善知识,因为亲近善知识的好处,就是至少我在他面前,我不会起一丝一毫的贪瞋痴。善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净土,善知识的面前就是一片净土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因为至少在善知识面前,我们的贪瞋痴就自然不会起来。所以亲近善知识不只是闻法,而且能够得到贪瞋痴一时的降服,这就是善知识的可贵处。当然有可能今天这个人是你的善知识,明天这个人又不是你的善知识,昨天他是,今天不是,明天也许又变成是,但如果是这样子,也代表我们自己的不成熟,因为我们还不会选择善知识。

在我一生的体验里面,我还没有过这样子的体验;我不曾对我认定的善知识,昨天认为是,今天认为不是,以后又认为是,我还没有这种经验。要这样前后一致,我们才真的懂得找寻善知识,才真的懂得亲近善知识,才真的懂得依止善知识,才真的懂得相信善知识。深信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是依止他的法身,相信他的证量,我没有理由、也没有立场,对他起一丝一毫的怀疑。这样的深信,完全是建立在对法的体认,对「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坚固信心。

我用一件事来说明亲近善知识。十年前,我们曾邀请洛杉矶的一个禅坐老师—杨增善,他曾在台南跟悟光法师(日本高野山真言宗***)学习一年,后来到日本继续真言宗的熏习,再后来到洛杉矶附近的Mountain∵Baldy,亲近日本临济禅师赵州佐佐木(今年已经93岁),他帮他作过十五年的即席翻译。他大部分讲的法是四念注,表面上他学密又学禅,其实他广学多闻,跟印第安人也相当友好,也去学人家的sundance,此是印第安人与苦行有关的太阳舞,有点类似佛教的般舟三昧。你要亲近印第安人的太阳舞,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获得他们的信任,早先印第安人的太阳舞,对外开放,后来因为欧洲白人到美洲来,跟印第安人发生非常大的冲突,(这是二、三百年前的事情),然后印第安人就开始对白人不信任,就开始对外不开放,从此一般人要亲近sundance变得很不容易,就像你要看到真正的道士、乩童不太容易。

修行的路上有些就像学密一样,要花很多的时间的,你要亲近一个***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当然这个不是那么容易,本来也不是那么困难,困难在于自己的心没有开。你的心没有开,不是人家要不信任我们。就像我们今天要去看印第安人的sundance,不是人家要不信任我们,而是过去有太多的经验,∵他们不愿意你来亲近∵sundance∵,∵又对sundance生起很多的毁谤,这毫无意义,对世间少苦离苦毫无帮助,所以他就关闭了。

杨增善本人是犹太裔美国人,他也学习犹太教,他是全职的禅坐老师,在某一大学也教授科学与宗教的科目。今天任何人,他只要如实修四念住修了几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我对他都只有无比的尊敬,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不可能的!而且我可以根据他引述他老师的法语,就可以知道他的老师是一位二千年难得一见的高人啊!这就是「依法(相),不依(人相)∵」。善知识非常可贵,有时候我们总会用自己的角度来判断善知识,我们用他说话的声调、举的例子,我们却忘了这位善知识他在对大众讲课的时候,有很多因缘不具足,很多事的考虑使他没有办法面面俱到。

今天假设有一位善知识来这里,什么都不说,大家还是会有很多的取角,说他怎么不讲这个、那个;讲了,大家又有很多的取角,说他某些地方讲得太快、太冗长。所以有时候我们在收音机上、或者他以前来我们这里讲课,我们有一些同修,就有人表示不喜欢。但是在我内心里面,那种不喜欢一丝一毫的就是不会生起。这样的人,是我的善知识,我在他的面前,我不会对他起一丝一毫的不喜欢,不管他说的法在世间人的眼中有多少缺点。我的了解是这样子:释迦牟尼佛在世间人的眼中,他一样有很多的缺点,我们现在一般人跟释迦牟尼佛的距离很远,所以不知道释迦牟尼佛的缺点,用世间思惟看佛陀,那释迦牟尼佛的缺点可多啦!

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在传统的宗教里面,释迦牟尼佛是一位福德圆满的解脱者,福慧***,止观双运,竟然还有一位堂弟几度要暗杀他,要置他于死地,真是不可思议。一个福德圆满的人,怎么会有人要杀害你呢?你一定有惹恼众生的地方!一个教学那么圆满的人,怎么可能有六十位比丘,依你所教的不净观而自杀呢?你一定有讲得疏漏不足处。如果今天天主教有那一个修道院传出六十位神父自杀,这铁定是天主教极大的丑闻,有谁能够忍受这样的丑闻呢?如果今天佛陀座下有比丘六十人自杀,加上现今媒体极度渲染,那肯定是不得了的大丑闻,这就是世间—不圆满的世间。

如果我们对这个世间不能接受,那对善知识也不能接受;对善知识不能接受,也就没有办法接受自己。我们很容易想象一个理想的善知识,但那是一种世间的想,不是修行人的想。修行人的第一关就是礼敬善知识,不用世间长短来度量善知识,这第一关要好好的面对,然后才能够真的进入第二关──闻思正法,你真的不需要急着去修,因为你有时候修,修了半天,你以为你好象有得到些东西了、开悟了,或者你在修的过程,遇到很多的挫折,不管是得是失,最好都回到闻思正法,最好都回到亲近善知识,回到对善知识不起一丝一亳的世间思惟。

过去几十年来的体验,每一次退回闻思正法,每一次退回亲近善知识,常常是比我在修,那种感受还更深刻,因为我修得不如法。修得不如法,所以我再去读经,或者再去听录音带,或者再去看善知识写的东西,我整个心就会平静下来,因为我知道我在某些地方迷失了,有些东西我又做错要领了,很快就知道了,我根本不必再修,因为修了徒增挫折,想那里又不对了,根本不用想,我直接回去闻思,一闻思我就知道我有一些地方漏掉了,自己就是不知道或者忽略了,就回去闻思,就回去亲近善知识,再一次把自己的心打开来、把自己完全交出去,这是对佛性的最高信任。我不会在修行的挫折中,卡在那边苦恼,更不可能对善知识起任何贪瞋痴的反应,这是我从来没有的体验。

如果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如果这个人真的是你的善知识,而不是结缘性的(只去听一次演讲结结缘或结缘皈依);如果我们真正要亲近一位善知识,我们就有责任将自己的身口意向他报告、向他打开,这样子他才能很具体的来指导我们,告诉我们那里又出错了。但你如果要偷偷的、默默的学,那你就只好回去听录音带、回去再看书、回去再读经论,然后用经论作你修行的脚注,你就只能这样子。那你就不是亲近活着的善知识,你是亲近死掉的善知识,这也可以,善知识死、活,通通都一样,因为都是法身。就像我们读经论,读到会心处,真的觉得说法者活里活现、跃然纸上,当你真的听出味道来,你还是在亲近活着的释迦牟尼佛,有这等根器,你也不用跟释迦牟尼佛报告你的身口意。

***有二十三位有交日记,我们洛杉矶这边有四位,这二十七位里面有七位还没有好好的写,我最近跟他们说如果再不好好写,我今年就不回去了。那对七位这样说,对二十位是不是不公平,不会,我用传真或电话照样可以指导,不会有什么妨碍。我们这里的聚会,也是起起落落,浮浮沉沉,共修会有时候来,有时候不来,来了也不晓得要报告什么,或者也没有准备要报告什么。那我也可以告诉你:我也不晓得我要说什么!我这样讲并不是在对你说的话在作反弹,我们就是大家沉默以对,这样也是修行,也很好啊!那也不需要共修会。

在共修会里面报告,是一种修行,是学习自己讲话的时候,如何能够消除我慢。我们没有说来共修会的都要写日记,但是至少你能够在共修会报告你的身口意,分享你修行的心得,这样子的报告、这样子的分享,如果大家用心的话,真的是一种修行。修行不是在那里打坐才叫修行,不是只有上座才叫修行,下座也是修行;开口说话是修行,不开口讲话也是修行;呼吸是修行,不呼吸也是修行;眼睛闭起来是修行,眼睛张开也是修行;耳朵不听人家说话是修行,耳朵听人家说话也是修行。真的可以用慈眼,慈悲的眼睛来看世间,用慈耳,慈悲的耳朵来听世间,用慈悲的六根来触世间,练习我们的行为、说话,起心动念都是佛法,这样不是很好吗?

修行比世间的贪瞋相待还要开放,心还要开,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团体,相信共修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更无所求的、更由衷的对待,因为我们没有世间利益的交换、没有世间利益的冲突,完全没有,我们也不希望有,我们彼此之间没有生意的重叠、我们彼此之间没有借贷的行为,几乎没有什么世间的关系,如果有,那跟法来比,它也是微不足道,至少我们是不把它看在眼里的,我们的眼里只有法,我们真的是以法会友,我们用法来跟大家相会,我们用法来互相扶持。

我们会对自己的身口意更警觉,这个更警觉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会更注意自己的刺激跟反应之间的「空」,任何刺激跟反应之间没有「空」,就叫无明、无明触。我们听人家讲一句话,不只是听善知识讲话才这样,当听同修讲话时,我们不会因为听到一句话,就作一.些无明的反应,对一句话我们还没有听得很清楚,还不是很了解它的意思,我们就去作反应,这在共修会、在道场,都不太可能发生,如果会发生,那表示自己整天的无明触极多啦!等于无明触的后续力,一直延续到共修会来。理论上,这种可能性是极低的,因为通常我们来到道场,我们正知正念都比一般的时侯要强很多,我们的心比一般的时候还要开,心量还要大,比平常要大。来到道场,有如亲近善人、亲近善知识,自然不起人我对待的世间思惟。

什么叫作刺激跟反应之间有「空」?我们听到一句话,就听到整句话的背景,因为没有背景,就没有这句话的前景,每一个声音都有它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空」。每一个声音都是依空,每一个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依空、都是依缘起。我们会对一句话作不如法的反应,就是没有看到缘起;你听到一句话,起了一个不是正知正念的反应,起了一个无明触的反应,就是没有看到空!没有空,根本不能说话;没有空,根本不能听话。你说了也等于没说,听了等于白听,此外,还白白受苦啊!这就是六根不知量的祸患。

接近宗教或亲近善知识,很多东西没有办法用自己的世间心去思惟的,在旧约圣经里面有一个故事:上帝要亚伯拉罕将他自己唯一的儿子杀来祭祀,他一开始有犹豫,后来真的把他送上祭坛,拿起刀来就要杀了。如果读到这句话你就反弹了,这部圣经你还读得下去吗?这部圣经怎么读呢?这样的故事在圣经里面此起彼落,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啊!这一部圣经怎么读呢?耶稣说有钱人要进入天堂,就像骆驼要穿针一样困难,那有钱人听到这一个故事,还能成为基督徒吗?不能!没办法!你要知道祂的意思啦,你如果依文解义读圣经,那太痛苦了。因为圣经到处你会觉得耶稣都在替穷人讲话,替社会最弱小的人讲话,你如果在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你听到耶稣说,进入天堂的,在地上权柄第一的,到天堂是最后一个;地上最没有权柄的,到天堂是第一个。第一个变最后;最后的变第一个,这都是圣经的话,那些有权有势的,听到这些怎么可能成为基督徒?那些国王怎么可能成为基督徒?不可能,他就排斥,这部圣经他就烧了,怎么可能还推广圣经呢?你如果用你那种非宗教的心去读圣经,没办法读得啦!我真的随便翻一页给你读,你会惨不忍睹!

读圣经不能这样读的,听善知识说法也不能这样听的!所以如果我们读经的态度与亲近善知识的态度一出问题,整个通通出问题。当然这真的是需要学习的,就像曾经有一段时间,圣经不是我的善知识,所谓不是,是说因为我不是很了解,还不会读,不懂得亲近。你要有一天真的读通了,就真的觉得所有的宗教,讲的东西都一样。

所以在修行的路上,也不要说我就一直修一直修,以为自己就知道了法,以为自己见到了法就一直修,也有可能修错了,而且越修越荒腔走板,所以回来闻思、回来亲近善知识,向善知识报告自己的身口意,那真的是一种校正、一种鼓舞,我讲这些话也是用自己的经验来回馈给大家,可以省很多路、省很多冤枉路,不然你真的会走很多很多的冤枉路,白白销磨自己的慧命,到最后你有修跟没有修是一样的,但是你却不知道,甚至修行以后,我慢变本加厉。

我是以一个过来人的心讲述善知识的重要。你走过的路我通通走过了,你有过的贪瞋痴,我只会比你更多,不会比你更少,我走过一个非常叛逆的少年期,也走过一个重重诱惑与恐惧的青年期,从小,我以为我是乘愿再来的地藏王菩萨,成长过程,什么人也没救度过,却扎扎实实地经历了无比痛苦的地狱煎熬,唯一能交代的是我是一个勇者,一个勇于体验生命各种面向的勇士,惭愧的是消磨了太多生命力,感恩的是竟然熬过试炼。我是一个对自己贪瞋痴完全体验的人,从彻底体验中完全脱落了。我非常非常的清楚贪瞋痴是什么,这才叫作过来人。一个善知识不可能要大家去相信他,所谓对善知识的净信与恭敬,完全是修行校正的考量。大家会来、会在一起就是一种缘份,人多、人少,一个、二个,真的都无所谓。我们的共修会也曾经停过,我们的讲课也曾经停过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讲课停,我的时间还是一样,并没有因为停就时间比较充裕,所以停、不停,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假设我有二十位学生,我的时间就平均分配给这二十位学生;假设我有十位学生,我的时间就花在这十位身上,有二十个就花在二十个身上。学生愈少,每一个人可能我花的时间就多一点;学生愈多,每一个人我所花的时间就可能相对的就减少,就是这个分别,同样都是花,花一样多的时间,甚至只会更多不会更少。最近因为很多人有写日记的关系,我那种感觉就特别的深刻,那种感觉几乎是跟着对方在睡觉、跟着对方在起床、跟着对方在呼吸,我很容易就感觉到他是怎么起床的,很容易就感觉到他是怎么在呼吸的,几乎每个人都跟我活得非常的接近,根本没有这个人在太平洋彼岸的感觉,那种感觉也不是在隔壁,就在我的身边,我就看着他睡觉、看着他起床,看得清清楚楚。尤其很多学生,我对他的家境、对他平常接触的人又都很清楚,甚至他怎么跟家人说话啦、怎么跟朋友说话,我都是历历在目,如在眼前。我对我的学生极度的熟悉,如果对方真的要修行,这样的熟悉对真正帮助他确实有极大方便,但如果对方没有用心要修行,那对他极度熟悉也不太有用,他就是有他自己要走的路。

我们常常说:『过去已经发生就是业,还没有发生的是法。』善知识说法不是对过去的你说法,善知识说法是对还没有出生的你说法,对你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说法,所有的说法都是在千呼万唤,唤出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叫未生,叫无生。所有的说法都不是在对你过去的业力喊话,过去是业,过去都已经死掉,昨天的事都已经死掉,所有已经发生的事都是一场梦,都是抓不回来的;你想抓,也抓不回来。一切存在的可能性只有未生,一切的未生只有从当下的明触开始。刺激、反应之间要有空!真的听到声音,就是听到无声;真的看到色,就是看到无色。如果你听到声音只是听到声音,没有听到无声,那你还是没有听到声音!如果你看到一个文字,没有看到文字以外的意思:弦外之音,那你还是没有读到它的意思,所以不能依文解意。

读圣经如此,读佛经更是如此,听善知识说法也是这样子。不要用自己世间思惟理解的文字、用过去你业力所生的文字相来理解善知识所说的话。那也许你会反问说:那为什么不用一些我不会误会的字眼?老实说:我怎么用你都会误会啦!世间思惟不除,我用什么字眼都一样。我用一些你不会误会的字眼,也不表示你了解,因为宗教本来就是在突破世间的相待相,所有的语言都落入相待,所有的语言都有它的有限性,所以我们要会听、要会读,就像听鸟叫的声音一样,如果我们听鸟叫的声音,我们只听到鸟叫的声音,没有听到空,那你还是一样没有听到声音,你有听还是没有听到,所有的声音都在虚空中,所有的法尘都有其前景与背景。

看到色,如果你没有看到空,那你还是没有看到色,就好象我们看到色,却没有看到光一样、那你还没有看到色,色跟光、跟空有绝大的关系。你没有看到它的所依,没有看到它的背景,你就只看到前景,那你就像只看到魔术的戏法,你不知道魔术背后是什么,所以我们说:『诸识法如幻』。我们的六识在触,如果不会触背景,那我们只是在看魔术!你最好的状况是在娱乐自己,把六识当成在看魔术一样,反正都是戏法,都是在变戏法,你触了半天,你还是不晓得为什么要触,你就可能进入游戏三摩地、游戏三昧,反正一切都是戏,反正我都看不到背景。除非魔术师要告诉我,魔术师不告诉我,我就不懂这魔术是怎么变的。

诸识法如幻的意思就是在讲这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通通是这个样子,只要你有一天,任何时候,你没有看到这是戏法,你没有看到这个戏法的背景,你就不懂这驹戏是怎么一回事,你完全不懂。任何事都有前景、都有背景,前景都是依这个背景出来的,没有那个背景就没有前景,魔术师没有他的背景,你就看不到魔术师戏法的前景,这是没有办法的,你没有办法把背景调到前景来看,你就只能看到前景。因为我们的六识就是这个样子,好好的去体会诸识法如幻,好好的去体会『想如旱时焰』。

什么叫想如旱时焰?在印度只有旱季、雨季、冬季这三个季节,「想」好象大旱天的水气,鹿因为很饥渴,在干旱季节的尾端,暑旱干热,他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有水气冒上来,他就很兴奋的往前冲。佛陀当年就是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我们每一个想,都是我们内在饥渴不安的投射,那就是我们的想。我们如果听善知识说法,我们自己内在的饥渴不安,就很可能对善知识说的法反弹,因为那不是你要听的,你听到你要听的,因为你用你的欲望听,不是用清净心、恭敬心听,不是用无所求的心来听。

你不是用无所求的心听,你听到的还是有所求的法,即使他讲的法是无所求的法,你听进去又变成有所求了。有所求的心只会跟有所求的法相应,它不可能跟无所求的法相应,它就是不可能,你说我就是有所求,我怎么可能无所求,我来听经我还是有所求,如果是有所求你只会听到有所求的法,剆使他讲的是无所求的法,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只要你没有无所求的心,就不可能相应无所求的法。真的没有!接着体会『受如水上泡』。

受:好象下两落到地上弹起来的水泡,升起来了,回归大地!升起来了,回归大地。这就是我们的受,你不让受回归,你就变成想,就开始在蠢动,让自已的欲望在蠢动。佛陀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比喻来形容我们的五盖。他说欲望就像染色的水,我们没有办法水清见底,因为我们执着在染色,哇!这色彩好美!我们好象看到雨后的柏油路,柏油跟水混合,然后在阳光下所反射出来的彩色。我们好象用一个染色的水面,要照见自己的心、照见自己的脸。佛陀说:欲贪盖就像染色的水。

佛陀又说:恚害盖就像沸腾的水;消沉盖就像混浊的水;掉举盖就像狂风吹皱的水;疑盖像长满青苔的湖水、游泳池。所以我们要会回来看我们的五蕴、回来看受如水上泡、观色如聚沬。我们这个色身好象瀑布冲下来的水泡,聚在一起好象有东西,我们这个色,好象青蛙生小孩时吐的泡沬。真的是非常像我们的细胞,我们受精卵在分裂生殖时候的那个样子。这个身体的众生真的如聚沬,甚至可以说这个身体就是聚沬,很容易感染,很脆弱的。我们以为这个身体很坚实,我们才会饮食不知量,睡眠不知量,六根不知量,我们才会反复的消磨。

如果我们真的知道了色身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旱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我们就真的知道了五蕴是这么样的不实在、不可抓,刺激跟反应之间真的有空了,诸行如芭蕉就是空,空就是看透了重重叠叠底下,不过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每个人都给这些不实在的想象框住,看透了,就看到世间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无我的解脱者,一种人是有我的造业者、受苦者、苦海浮沉者,看透了这一层,夫妻相、子女相就脱落,什么相通通破掉,什么相都是颠倒取相,都无助于离苦,这时候你就真的看到诸相不可得。夫妻相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泡沬,一种有所求的对待。当我们能够无所求的对待的时候,我们就只看到苦,只看到苦灭;只看到轮回,只看到解脱;只看到有缘、无缘、只看到无常、生灭,内心无相,这叫无相心解脱,这叫无相三摩地,不会再去执着过去的相、现在的相、未来的相,不会再去执着内相、外相、粗相、细相、远相、近相、好相、歹相,甚至乐相、苦相,这叫作五蕴的十一行相。

过去、现在、未来、内外、远近、粗细、好坏(美丑),就真的能一个一个的看透,诸行如芭蕉,真的是一个个脱落,你不会对它失望,也不会对它抓取,不会用过去的业力来看这个世间,会真的每一个触都触到无生,每一个触都触到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里那有夫妻相呢?这里那有子女相呢?这里只有轮回跟解脱,只有苦生跟苦灭的不同。所以每一个触都能见苦、每一个触都能够触到解脱,因为每一个触都触到无生,每一个触都触到未生之善令生,已生之善令增广。每一个触都能够分别已生、能够分别未生,每一个触都知道什么叫做已生之恶令调伏,未生之恶令不起,这才是修行啊!

修行是我们每一个身口意、修行是我们说话的时候、起心动念的时候、行为举止进退的时候、修行是上坐的时候,修行是下坐的时候、修行是遍一切时地:行住坐卧如是、语默动静如是,大小便、盥洗沐浴亦如是。事实上,在经典里面、在佛经里面,圣经里面都讲得很具体,你如果用凡夫的心去看去读,你会觉得怎么这么啰嗦、窝臭,真的要用无染的心,没有染着的心去看去听。亲近善知识,光是想到亲近的心,本身就是无染着的心,这才是金刚经讲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想亲近善知识,就是一个发心: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清净心、无量惭愧心,只有以这样的心才能与法相应,那个法不表示文字讲出来就很优雅,很符合世间标准,不是,绝对不是这样子,因为莲花就是长在混浊的水里面。不要以为说善知识说到做爱、说到性关系、说到男女、说到大小便,你就觉得法怎么会有这些东西,你去看佛经。去看圣经到处都是强奸、父母跟子女乱交、佛经律藏还提到兽交等不正常的性关系!只弟乱伦、比丘跟动物性交,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你不要听到这个,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东西?那是因为你有染的心,你要看到自己有染的心,看到自已恚碍的心。

世间的苦难处处,我们要发心、真的要发清净心、要发出离心、要发菩提心,互相的扶持。大家来,一起走在这个解脱道上,把前人走的路走的更亮丽,更宽广、更踏实,让后来的人也能跟着我们走,不会迷路,这就是我们圣弟子法脉共修会存在的唯一意义。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