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一瑜伽

40、

依于静相相续动念断;

于动相中静相自性倚。

动静不二住于平常心;

证悟专一境中诵嘛咒。

一般而言,心有动、静两面。有时候,心是宁静无念的,像一潭静水,就是静相。最后,念头必从中生起,就是动相。然而在实相上,虽离静中多少有些念头的活动,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无分别——静的本性是空,动的本性也是空,动、静只是心的两个名相罢了。

大部分时候我们不曾留意心的状态,也不会注意心是静的还是动的;当你禅修行,一个念头可能从心中生起,例如逛街的念头,如果你觉察到这个念头,让它自行消融。就是念头的结束。但如果你还停留在不知念头生起的状态中,任由它发展下去,就会引生第二念——生起想要休息一下的念头,霎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点起来并准备去市场了。很快地,许多念头和想法随之而起——要买这个、要卖那个等。这时你已和持诵嘛呢咒相隔遥远了。

念头不断生起是很自然的,重点在于不要试着阻止,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而且要让它们解脱。做法就是住于离戏状态中,让念头自生自灭,不与任何他念串连。当你不再持续念头的变迁时,它们就会不留痕迹地自行消融。当你不再用造作来扰乱静止之心时,你就能不费力地住于心的本然寂静中。有时,你让念头流动,注视着它们后面那不变的自性;有时,突然切断念头之流,注视着赤裸的觉性。

无数的念头和记忆在心中生起,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习气所搅动。一个接着一个,每个念头似乎已经消失,但只是被下一个念头取代;轮到下个念头,在它让路给未来的念头之前,也仅是短暂的现前一念。每个念头都会重拾前一念的动量,所以随着时间流逝,一串念头的影响力也增长了,这就是“迷妄之链”。如同我们所说的念珠,实际上是成串的珠子。因此我们也常称心是短暂念头的相续,这样连绵的念头构成了意识之流——心河,心河通向存在的大海。我们相信心是一个实体,是奠基在不充分的探讨上。我相信今日所见之河和昨日所见一样,但事实上,河水连一秒钟都未曾停歇——昨日之河的河水肯定现念已成了海洋的一部分。同样的事实也发生在从早到晚流过心河的无数念头上。我们的心河只是许多短暂念头的相续,没有一个你可以指出为心的单独个体存在。

现在如果我们依照中观的逻辑来探查念头的过程,很明显地,过去的念头已经死了,就像尸体一样。未来的念头尚未出生。至于现在的念头,也不能说它们有任何属性,如位置、颜色或形状等;它们不留痕迹无处可觅,事实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念头之间并无任何可能的接点。如果过去念和现在念之间有任何真实的连续性存在于其半的话,就表示过去念是现在,或现在念是过去;如果过去真的能以这种方式伸延到现在,那未来也必定已经是现在了。但无论如何,由于对念头真实本性的无知,我们保持这种习性,将念头视为不断的连结、一个接一个,此乃迷妄的根本。正是这个习性,使我们愈来愈被念头和情绪所控制,直到全然迷乱为止。

觉知念头的生起,并平息那些攻击你的念头波浪是极为重要的。例如,瞋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习气,能毁掉你在其他方面可能拥有的一切美好功德。没有人喜欢和发怒者在一起;蛇的外表并没有天生骇人之处,但因为蛇通常具有攻击性,只要一看到牠们,就今人心生恐惧、厌恶。不管是人或蛇,如此强烈的瞋恨,只是未曾检视恶念日积月累的结果。如果在瞋念生起的一刹那,你了知瞋念是什么,并明白它有多么负面,你的忿怒就会自动平静下来,可以与任何人好好相处。相反地,如果你让第一瞋念引生第二瞋念,马上就无法控制怒气,甚至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惜要毁掉你的敌人。

但请千万牢记,念头只是诸多因素与短暂机缘和合的历程。无论念头好坏,都没有具体的存在。只要一个念头生起,你了知它的空性,它就无力产生第二念,迷妄之链将在当下停住。如前所述,这并不表示你要试着压抑心的原创力,或应尝试用特殊的对治法去止住每个念头;单单只要了知念头的空性,让它们安住在宽坦的心境中,心的纯净本性,质朴不变,就会住于明明不动中。

至于禅定的两种方式:“止”和“观”(注释:止(shamatha)观(Vipashyana),有时英译为“广念”(Vast∵perspecrive)或“宽见”(Wider∵seeing)。),“止”提供“观”的基础,使“观”能够打开心的本性,让你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如果“止”的基础不稳固,“观”也不会稳固,你将很难控制妄念。因此修行专一瑜伽,住于不动的明觉中是很生果的。

离戏瑜伽

41、

择分俗谛确立胜义谛;

于胜义中俗谛互倚现。

二谛无别本然离戏境;

于不造作见中诵嘛呢。

就一般的世俗谛而言,我们可能会接受这个现象界可被分割成许多不可分的微小粒子,但中观的逻辑则证明,这样的粒子从未单独或永久存在。若是这样,我们怎能说物体是真实地存在呢?同样的,虽在我们试着将心分解为不可再分割的瞬间意识,我们也发现它们在究竟上是毫无任何实体存在的。

了悟这个空性——无任何真实存在——的相续和遍布,就是了悟胜义谛。这是心的本然状态,离于任何障碍。在这处状态下所看到一切现象,就如诸佛所见般如梦似幻。在这种状态下,念头不会引发烦恼或造业;在顺境时不会产生骄慢或贪执,遇逆境时则快速转化为逆境上缘。举例来说,遇到令你讨厌的人,不但不会发怒,反而会帮你生起慈悲,成为一个了知胜义谛与菩提心不可分的机缘。如果你不能放弃对事物的执着,那只是因为你无法了悟其空性。一旦你了悟空性,就不再为如梦的成功骄慢或因如梦的失败而沮丧。

有些人发现他们身处在美丽舒适、富裕安全的环境下,而有些人却活在危险恶劣、贫瘠匮乏的环境里;这些不是偶然也非精心设计的结果。出生在好地方是前世布施、乐于助人及行善的结果;而出生在不堪的生存环境,是因为过去生中攻击、监禁……等伤害他人的结果。现象并非造物主的杰作,只是许多因缘和合所显现的产物,就如同雨年阳光照耀,天空现出的彩虹一样。因此,这辈子你所得到的快乐、健康、富贵、人见人爱,或不快乐、贫穷、疾病缠身、被人轻视,也是你过去累世诸多行为的后果。的确,情器世间的种种只是许多短暂缘起遇合的结果,这就是一切现象的如此无常、不断历经变化的原因。

所以当你深入检视任何事,总会碰到空性,也唯也空性而已;空性是每件事的究竟本性。身为一个在资粮道或加行道(注释:五道:于资粮道及加行道时,只对究竟自性有个概念。唯有证得初地,进入了见道,才能见道究竟的、万法本然的空性。透过修道的时展,此见会加深,变得愈来愈广大,直至十一地无学道,完全证悟时,即是佛的境界。)上的初学者,我们对空性还没有真正的体悟。我们知道有烟代表有火,但烟不是火,不过循着烟我们可以发现火。同样地,空性见和对空性的真正体悟是不同的,了解这点非常重要;但追随这个见,并逐渐熟悉它,我们将离于任何概念或理论,而达到对空性的真实了悟,这就是对中观的究竟体解;不可分的二谛、显空合一。

一切现象的空性就是胜义谛,而它们显现的方式就是世俗谛。藉着对世俗谛的分析,你将了悟胜义谛,因为胜义谛是一切事失的究竟本性。如果全世界——所有陆地、山脉和森林——都被破坏殆尽而彻底消失,只有遍一切的虚空存留下为,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当你真正了悟世俗现象并不是以有形的实体百在时;除了遍一切处的空性外,不留一物。但只不过你仍然相信世俗谛是坚固的、有形的存在,就永远无法了悟胜义谛。一旦你了悟胜义谛,你就会明白个中奥妙——整个世俗现象无穷的展现——无异于一个妄想或迷梦,于焉你将无任何的贪执。了悟显空为一,即是所谓的离戏,或离于一切概念的限制,离于一切造作。

二谛并非两个分离的个体,像牛的两只角般,它们只是本性的“显”相和“空”相而已。先对这个见有了知识上的了觖后,再开展对显空不二的直接体悟和信心。了悟二谛的不可分,是一种甚深的体悟,完全超越任何的知识概念,这就是离戏瑜伽。安住在此见上,持诵六字大明咒。

一味瑜伽

42、

于外相上断除心贪执;

于心性上外相假穴塌;

心相不二无尽不开展;

证悟一味境中诵嘛呢。

客观事物向我们主观显现的方式,是心的作用使然。事物对我们来说,不管是清净或染污、如或坏、吸引人或讨人厌,端赖已心对它们的感知方式,就像寂天菩萨在提及地狱道时所说的:

烙铁地基谁人造?

烈火圈围何由来?

皆因恶念所从生。

事实上,当你的感官接触到某物时,这个物体所扮演的唯一角色,就是促发你意识的认知作用。从那时起,由于受到宿习和过去经验的影响,当你的心对此物体有所反应时,整个过程则是完全主观的。因此,当你的心充满了忿怒,整个世界似乎成了地狱;当你的心是平和的,离于任何的执着或成见,且无论你做什么都知法时,你体验到的每件事是本然清净的。佛视地狱如同净土;染污的众生看净土则像地狱。

我们被妄所染的认知也是如此,就像一个黄疸病人的视觉受到胆汁的影响,使他把白色的海螺看成黄色。由于执着使心将妄念投身于外相上,当心一感知到某物时,就马上执取那个认知,然后评估它是喜欢的、讨厌的或中立的,最后以这个扭曲的认知为基础,做出贪爱、厌恶或漠不关心的行为而造业。

为了要切断心的执着,应了知万法皆空,就像你所见海市蜃楼的水一样。美丽的形相对心没有任何利益,丑陋的外表也无从伤害心,斩断希望与恐惧、喜好与厌憎的系缚,在了知一切现象地非心的投身中,安住于平等舍。

一旦你了知心的真实本性,这整个虚构的世俗外相和你对它们的执着闵会塌陷,好和坏、净和垢便丧失其强制特性而融成一味,你将达到如密勒日巴***的证悟境界:对铁与金没有丝毫分别。当冈波巴供养他黄金和茶时,密勒日巴说:“我是一个老人,不需要黄金,也没炉子可煮茶。”安住在此见上,持诵六字大明咒。

无修瑜伽

43、

心之自性明空本解脱;

明觉任运心念自清净。

心觉不二于一明点中,

无修法身境中诵嘛呢。

心的究竟本性是本然明觉(primordial∵awareness),念头从中散发,就像光从太阳辐照出一般。一旦了悟这个心的本性时,妄念会消失,如同云在虚空消散。心的本性离于染污,无生、住、灭;以密咒乘的词汇来说,就称为本然相续之心(注释:本然相续之心,藏文的gnyug-ma。),或住地当下的离戏(ever-present∵simplicity)。在佛经中也提到,如《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所说:

心,

心不存在,

其相为明。

当你检视静相的心、动相的心和这个能了知动静二相的心,无论你花多久时间去找“心”,除了空,你找不到任何东西:心无形、无色、无体,这是心的“空”相。但心能够知道事情、感知现象界的无穷变化,这是心的“明”相。空、明不二,就是本然相续之心。

现在,你心的明性被妄念所障蔽,但当比障碍清除时,你会开始揭显觉性的光辉,直至念头一生起就立刻解脱的境界,好似水上之画,才画下就消失了无踪。以这种方式去体悟心,就会探触到根本的佛性,此即第四灌顶的修行。当心的本性被了知时就称做涅盘,当你被妄念障蔽时就称做轮回;然而不管轮回或涅盘,从未与这个究竟的相续分离过。当对明觉的证悟过到炉火纯青时,妄念的堡垒将被攻破,可一劳永逸地进驻超越禅修的法身殿。此时不再有座上和座下的分别,证量将不费力地得以稳固,这就是无修瑜伽。住在法身的无尽空中,持诵六大字明咒。

归结之,专一瑜伽着理在调伏自心,离戏瑜伽建立“观”,这两者在一味瑜伽的证量中合而为一,当此证量不可动摇时,就是无修瑜伽。

密咒乘的四瑜伽和经乘的五道相对应,因此把经乘和密续的见、修、行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所有不同层次的法教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断除烦恼,因此它们彼此是完全一致的。许多不同的法教支派反映了不同弟子的需求和不同***的智慧,实际是同一条河流。

举世无双的达波医师——尊贵的冈波巴大师,先承事一位噶当派***,并修习大乘道,后来在密勒日巴***足下修行密乘的大手印、拙火和其他那诺六法,成为噶当派的传承祖师之一。伟大的噶当派***以经乘的修持而闻名,也教导弟子大手印的完整次第和那诺六法等,他们善巧地将这些修行融合在一起。不要忘了,重点不在于我们的修行属于经乘或密乘、在这个或那个层级,而在于它是用来做为效对治执着和烦恼的法门。

〈转化六根、五毒、五蕴〉

在密乘涵摄各种不同阶段的无数教授中,其精华是视一切相为本尊身、所听一切音声为咒语、了知一切念头为法身。以此方式将六根的认知、五毒烦恼和五蕴转化为其对应的智慧,并了悟身、语、意即是金刚坛城、本净的俱生坛城。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44、

色即本尊生起次第诀;

美丑与否所执自解脱。

无执心之显相观音身,

见色自解脱中诵嘛呢。

心犹如虚空,没有形体,必须透过身体才能从事各种行为,使我们走向轮回或涅盘。即使在中阴阶段,也有一个幻身使我们经历从此生到一生的各种不同阶段。当心与身合一时,我就能经由感官及其对应的意识来感知这个现象世界。这些感官意识的功能只是纯粹认知其相应的对象——色、声、香烟等,而不加任何东西。然而,心会在这些认知上多加着墨,如“这是美的”、“那是丑的”、“这可能会伤害我”、“那会带给我快乐”等,。这既非外在物体的形状,也不是眼睛或视觉产生了这些主观的阐释致致业的累积,而是“心”的缘故。美的事物本身并不具备利益心的特质,丑的事物也没有任何伤害心的天生力量。美与场面只是心的投射,外在物体本身并没有能力使我们产生快乐或痛苦。例如,看到同一个人,有人觉得快乐,有人却觉得痛苦,是“心”把这种特质加诸于感知到的特体上。

如此,当客体与六根之一相遇时,便由第六识——意识——产生愉悦或嫌恶的认知。这种据典的认知乃是因执着所致,此即造成轮回的基础。倘若没有执着,认知就会解脱为智慧,这便是涅盘纯净的体验,在些境界中不再需要排拒愉悦的感受。为了离地执着,你应该练习了知一切境相为诸佛净土,一切众生为本尊。以此来看待事物,转化你对世界的认知为本净,得以让你的了悟诸佛净土的怕有功德。

当你仔细分析宇宙中各种无尽现象和一切众生的本质,你会发现除了空性的相续外,再无余物。诚谓:“空性的真理是万物的真理。”事实上,是空性让无尽的现象得以显现出来。我们所感知到的现象界是空性任运的展现,是净土,而一切男女众生是观世音和度母,此即密咒乘的根本教授。

我们现在被美的事物吸引,排斥任何丑陋的东西;看到朋友就高兴,看到不喜欢的人就生气。这些主观的反应都是由于心对客体的执着所产生。当我们连魔都可以看成是观世音菩萨智慧的示现时,执着就能被清净,再也没有任何魔能干扰我们的生活和修行了。当我们视一切现象本然清净,是本尊、咒语及智慧的化现时,一切的感官认知都可以当做修行之道。当我们把由空性中生起的万物看成是观世音菩萨的显现时,便证得了无尽清净法界(expanse∵of∵infinitepurity),不再对好坏染净起分别;一切都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朋友是观世音,敌人也是观世音,一切都是观世音菩萨。

当这种觉受生起时,小心不要抓住不放或感到骄傲。这广大的清净不是我们修行的产物,而且事物的真正本性。金矿中的黄金在与其他物质相混时,其本质从未改变,历经提炼和锻造的过程,只是让它呈现原貌而已。同样地,情器世间的万物和众生本来是空,现象不会被不妆观所毁损,也不会因净念万而增长,真实本性一直不曾变异。

如原颂所言,体验一切外相为清净的练习是生起次第的重点,这通常代表了对本尊的观修。但如果你不能持住观相的所有细节,那就把世界看成净土、一切众生皆具本尊自性就可以了。安住在此体悟中,持诵六字大明咒。

45、

了知音声为咒持诵诀;

悦耳与否所执自解脱。

无执轮涅原音六字语;

闻声自解脱中诵嘛呢。

通常听到赞美、好消息或美妙的音乐会带给我们快乐;另一方面,当我们听到对自己的批评、诬控、喜爱之人的坏消息或刺耳的噪音时,马上就觉得沮丧或恼怒。不是各种声音本身能制造出这种情绪,,而是执着之心所致。菩萨明白心的本性是无生,视一切音声都是咒音,不论其好坏;赞美不会使他感到骄傲,恶语也不能激起他的怒气,只会增加他的忍耐与悲心。如果你视一切音声为咒音,好或坏的消息将无法干技你,犹如风不能扰动山一般。事实上,当你听到坏消息而生气,只不地是让自己痛苦罢了,既不能使亡者复生,也不能让财物失而复得。

一如万象,声音也是许多因缘和合的结果,并不能独立存在。美妙的琴音端赖琴弦的合度,若是一根弦断了或不调,弹出的音韵就不和谐、不悦耳。仔细深入检验任何音声;天竺籁、风声、雷声、树叶的飒飒声、动物的呼嗥声、人语、歌声,都是组成音声的基本元素,这些声音的本性都是空性。

种子字“阿”象征无生本性,是一切音声的根源,包含了智慧佛的精华。尤其自“阿”生起了六字大明咒。持诵此咒时,要了知一切声音皆从空性生起,是诸佛之语——咒语——的无尽示现。若此,只是稍做念诵也将孕育成果。这是把一切音声带入修行道上的修持。

一般的闲聊是贪执与瞋恨的表露,只会使妄念之轮旋转地愈来愈快。但持诵咒语会保护你的心,引导你了悟语的智慧本性。所以一切时中持诵六字大明咒,直到它和呼吸合一为止。

46、

知嗅无生圆满次第诀;

香臭与否所执自解脱。

无执嗅中观音戒律香;

嗅味自解脱中诵嘛呢。

我们喜欢闻香气,捂住鼻子避开恶臭。但一切气味,地论是淡淡的檀香或粪便的臭气,其本性为空。了知它们是清净、无实质的,将它们当做圆满戒律的芳香来供养诸佛,这样的供养能圆满福慧二资粮。既然佛不被二元概念所影响,我们也应该放弃一切好恶的念头。如此一来,嗅觉的概念就能获得解脱,回归其本性。

47、

了知味为荟供献供诀;

美味与否所执自解脱。

无执饮食观音愉悦物;

味觉自解脱中诵嘛呢。

通常我们喜欢品尝美好香甜的口味,而不喜欢任何苦涩酸腐、火辣刺鼻的味道。事实上,这只是心执着于美妙或恶心的味道。一旦心了悟这些特性无生、不存在的,就能了知每种味道的清净本性。于是饮食成为荟供(注释:荟供(梵文ganachakra):一种根本、固定举行的仪式与可体验物质,几乎见于所有的密咒乘仪轨中,可共修或自修。可观想坛城本尊时,食物和饮料的供品以意想转化、净化为清净的三昧耶物,献给坛城本尊化身***,随后由与会者分食,做为破戒的还净和净观境中的庆祝。)的智慧供,一种荟供的修行。

透过荟供的修行,你将积聚功德,克服贪求饮食的习性,并避免落入不当的维生方式。当一切的执着解脱进入本然体性时,便是最殊胜的供养。

48、

了知触之共性平等诀;

饥饱冷热所感自解脱。

无执内外触行本尊业;

触觉自解脱中诵嘛呢。

我们会分别丝的柔软与麻的粗糙、瓷杯的平滑与荆棘的尖刺,但就如同其他感官的知觉,触觉亦无异于白日梦。

一旦你停止区别愉悦或不悦的触感,让它们保持在本质相同的空性之中,心就不再老是兴奋或沮丧,这便是平等一味的证量,是把苦、乐皆融入修行道的最高修行。渴求轻柔的感觉、不能忍受粗砺的事物,只因执着使然。让一切执着及嫌恶在空性中沈淀,佛行事业自会任运显现。

总之,执着于感官的认知使你短程于轮回中,这也就是我们常被教导应放弃一切感官之愉的原因。如果你已经了悟如幻现象的空性,且真正远离执着,那么你的一切感知都可能于修行道上,以积聚福慧资粮,使你的禅定觉受和证悟增上。无论你看、闻、尝、听或感觉到什么,视它如清潭映月或天上明虹——令人目眩神迷却倏忽缥缈,无法掌握,不具任何实质。以此方式来看待万物,你的概念绝不会被成见所凝滞或被执着所桎梏。

49、

了知万法皆空见之诀;

心误所取真伪自解脱。

无执轮涅万象即法身;

念头自解脱中诵嘛呢。

心把经验区别分为主体与客体,先是认定“我”这个主体,然后有了“我所”的想法,开始执着于我的身体、我的心及我的名字。当我们对三个概念的执着愈来愈强,就愈来愈变得只关心自己的福祉。我们为求得舒适的一切努力,对生活中恼人的情境的无法忍受,对苦乐、贫富、毁誉的偏见,都源于“我”的概念。

我们常被自我缠缚,鲜少顾及他人的幸福。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漠不关心就像老虎对吃草兴趣缺缺。这完全与菩萨的行事背道而驰。自我真的只是念头所捏造的;当你了悟到被执着的对象与执着之心两者皆空时,便很容易明白他人与自己没有分别。

通常我们会倾注所有精力照顾自己,菩萨则用于照顾他人。菩萨发现如果他投入地狱之火,即便只是帮助一个众生,也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做。八地(注释:八地:十地的第八地,此时菩萨进入修道的最后阶段。)菩萨了悟轮回与涅盘完全相同,这是胜义见。伟大的萨迦派祖师札巴·嘉岑***(Jetsun∵Trakpa∵Gyaltsen)(注释:札巴嘉岑***(1147-1216);贡噶·宁波***(Jetaun∵Kunga∵Ningpo)之子,是萨迦五祖之一。)在禅观中亲见文殊菩萨,接受了着名的“远离四种执着”教授。在未偈中,文殊菩萨说道:“若有执着,即非正见。”寂天菩萨也说:“一切如虚空——这是我必须证得的。”这是显密共许的胜义见。

我们心须了解空性见,然后体悟之,最后得证。轮回与涅盘自空性中生起,亦融入空性中。即使当它们现起时,也从未真正离开空性。所以,若你了知一切现象本性为空,你将能妥善对应任何发生之事,不论经历悲喜,都不会有任何执着。

透过空性之眼来看待万物,真假的二元概念只存在于彼此的对应中。唯有假存在,才有真存在;倘若假为空,那真亦为空。因此在空性见中,没有任何真实的主张,无缘无执。当一位菩萨稳固地建立此见时,他对涅盘寂静就没有执着,因而能化现任何的形相来利益众生。无论众生迷失多深,他都有坚忍的信心使他能在无量劫中不断帮助众。他的努力不是为了自己的证悟,而只是一心想帮助他人走向解脱。

五毒——瞋、慢、贪、嫉、疑

证悟圆满之见,即完全从五毒中解脱出来。是五毒的烦恼让我们深陷于轮回,当五毒消失时,五种相应的智慧当即显现。

50、

毋随瞋恚境影观瞋心,

瞋心现起自解即明空;

明空不外大圆镜智乎,

瞋恚自解脱中诵嘛呢。

轮回是如何产生的呢?当我们用五官来认知周遭一切,种种喜爱或厌恶的感受在心中生起,由这些感受产生了轮回。单是对事物的认知,并非造成我们在轮回中徘徊的原因,而是我们对这些认知的反应及加诸其上的解释,使轮回不停流转。密咒乘的不共特征是:与其让轮回以这处方式继续下去,不如让我们养成一切现象是智慧清净化现的认知。

当我对某人起瞋心时,你的瞋恨或怒气并非与生俱来地存在于这个身上,而只存在于你自己的心中。当你一瞥见他,你的念头便全落在他过去曾伤害你、未来可能会伤害你或现在正在伤害你的种种想法上;连一听到他的名字都让你生气。如果你紧抓住这些念头不放,怒气就会爆发出来。那时你会有一股无法抵御的冲动,要捡起一块石头丢他,或抓住某样东西打他,心理想着:“我真想杀了他!”

愤怒似乎非常强导悍,但它是从哪得到力量,可以如此轻易地压倒你呢?是甘种外在力量,有手有脚、有武器和盔甲的东西吗?如果不是,那是在你体内的某个地方吗?如果这样,那它在啊里?你可以在大脑、心脏、骨头或身上其他部位找到它吗?虽在不可能找出它的所在位置,愤怒却彷佛非常坚实在存在着,一种强烈的黏附令你的心冻结成固态,带给你和他人极大的痛苦。犹如支朵般毫无实体,不能支撑你的重理或当做衣服穿,却能使整个天空变暗,庶住太阳。所以同样的,念头会障蔽觉性的本然光辉。藉着了悟空——心的清澄本性,便能回复自由的本切状态。如果你了知愤怒的本性是空,愤怒就失去其一切伤害力而转成“大圆镜智”。但如果你不能了知愤怒的本性,任它脱缰恣行,这就无异于地狱寒热折磨的根源。

人们老是认为击溃毁灭敌人是一种积极的成就,但毫无疑问地,这并不是佛法的观点。当怒气爆发时,不要追着它,转而注视愤怒的本性。它只是心的空界中一个虚有的捏造。无数世以来,你被自己的瞋恨所奴役,困积了数不尽的恶业。从现在开始,请更加谨慎。记住,愤怒是一切地狱痛苦滋生的种子。根除愤怒,就不再有地狱道。因此,你瞋恨的真正目标应是瞋恨本身,而非所谓的怨敌。

如果你不追寻愤怒的感受,如果你不用愤怒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如果你的愤怒能解脱回到其真正本性,那便是“大圆镜智”。在此镜中,他人皆是自身的映照。纵有愤怒的念头曾在观世音菩萨心中生起,也只会使他的智慧更加灿亮。再者,当你清楚了解愤怒不可能天生存在于外在事物之上,且内在愤怒之心也非任何有形存在,你将油生一股遍及所有众生的悲心,特别是对那些饱受愤怒之火折磨的众生。

很久以前,在佛陀前生中有一世,他是一位示现蛇身的菩萨。一些残忍的小孩抓到他,把他折磨至死。如果他愿意的话,只消看一眼就可以摧毁他们,但因他心中了无半点愤怒而不可能那样做。相反地,他祈请藉由杀他的因缘,使他们能在未来成为他的弟子,让他带领他们直至证悟成佛,这个勇气与忍辱的示范,是他完全了悟空性与慈悲的结果。

愤怒是解脱的致命大敌,因为刹那的愤怒能毁掉累劫以来积聚的善业。所以,消除愤怒是菩萨的主要目标之一。努力持守忍辱戒。持诵六字大明咒。正如所谓:“没有比愤怒更大的错误,也没有比忍辱列大的戒律。”

51、

毋执骄慢境影观执心,

执心现起自解即本空;

本空不外平等性智乎,

骄慢自解脱中诵嘛呢。

一旦我们得到某种令人称赞的特质,如某些特质知识或技术,立刻生起的骄慢心会损坏任何可能出现的积极意义。我们被贡高我慢所压制,被自己的美丽、知识、博学及权力所迷惑,完全无视于伟大***们所拥有的真诚完美功德。事实上,像我们这样的凡夫迷失在轮回的染污中,虽然偶尔在些美德,但肯定远逊于多数的过失。相较于那些圣者的无量善行,我们的功德只不过是一小点面粉屑而已。实际上,我们会将善引以为傲,常是为了文过饰非。

所以,不管你具有某种有限、不稳定的才华,绝无现由为之骄傲。谚语说得好:“就像山峰上永远地法聚水,在骄傲垢峭壁上也永远无法凝聚真正的价值。”骄慢会阻止你开展虔诚心、智慧和悲心;它阻断了来自***的加持,妨碍道上的一切进步。所以,避免骄慢的危险,诚实地自我反省是很得要的。

如果你仔细分析骄慢,会发现任何你感到骄慢的东西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拜你的执取之心所赐。如果你一直坚持谦虚的态度,让你的心保持谦逊,骄慢会像晨雾一样消逝。离于骄慢紧攫之心,能一直住于观世音菩萨的“平等性智”中。

52、

毋耽贪欲境影观贪心,

贪心现起自解即乐空;

乐空不外妙观察智乎,

贪欲自解脱中诵嘛呢。

无论你期望从父母、孩子、朋友、财富或财产中得到什么样的快乐,它们永远都无法持久;如果生前不曾失去,最后死亡也会夺走一切。对他们执着是无用的。

当你死时,无论你曾经如何受人称赞、多么有钱有势,都派不上用场。你将徘徊在死亡与投生之间的中阴阶段,伴随你的只有善、恶业。积聚金钱和财产,然后保护、增加它们,是件永无止境、令人沮丧的事。

看到黄金和钻石会让我们着迷,马上就被想拥有它们的强烈欲望所征服。即使我们打算购买如此昂贵漂亮的东西,但我们的执着心却不会结束,只会增长。我们可能会担心失去我们所得到的珍贵珠宝,而把它们全放在保险箱进而,甚至不敢拿出来穿戴。在一生的需索之后,我们在中阴阶段的经历只会是极端的恐惧和惊慌。

从事商业、农作或任何行业,其利润来自他人的损失者,必招致更多恶业。我们对于所拥有的永不满足,总是试图得到更多想要的,无数世以来,我们把所有精力都耗在这上面。完全舍弃贪欲,学习如何满足于路够维生的衣食,不是更好吗?

如果你决心修行,心无罣碍地持诵六字大明咒,你会发现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追求愈来愈少执学,不再浪费生命。欲望和执着将消融于其本性之中,此即观世音菩萨的“妙观察智”。

53、

毋逐嫉妨境影观伺心,

寻伺现起自解即意空;

意空不外成所作智乎,

嫉妒自解脱中诵嘛呢。

一般人对任何与他成就相当,或比他高的人都会心生嫉妒。嫉妒不是原本就存在于你所嫉妒的对象上,只是心的捏造。每当嫉妒的念头生起时,只要了知它为何,并全心地随喜别人较优异的成就即可。

一旦你任由妒心增长,它们便会过度膨胀。提婆达多(Devadatta)嫉妒其侄乔达摩(Gautama)(注释:即释迦牟尼。)的故事即是一例。乔达摩成佛后,提婆达多仍一再以各种恶行来与他竞逐。他的嫉妒行为多到最后大地在他脚下裂开,使他堕入地狱之火。在那儿经历了可怕的折磨后,他后悔哭泣道:“自我心深处,我皈依你,乔达摩!”虽然在后来的某一世,他会转生为缘觉行者,但在那一世里,连佛也救不了他。因此,嫉妒是非常严重的过失,绝不要任它摆布。

对于他人的成就,你心理只有极大的欣喜。例如,随喜某人对三宝的广大供养,你将积聚与那个人的同等的功德。与其沈醉于自己的成就,成为嫉妒的囊中物,不如随喜他人难以估算的善行,特别是圣者的行为。这便是“成所作智。”

54、

毋附愚痴对境观痴心,

妄念现起自解即觉空;

觉空不外法界体性智。

愚痴自解脱中诵嘛呢。

在这里,痴是指我们对自己本俱佛性的无明。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就像手中握有一颗珍贵宝石的乞丐,却不知其价值而将它丢弃一样无知。由于无明,我们被念头奴役而不能分辨对错。由于无明,我们昧于因果法则,并拒绝相信每个行为皆有其后果。由于无明,我们不能接受有前世与来生。由于无明,我们对祈请三宝的善果没有信心。由于无明,我们不能了知佛法的真谛。无明是八万四千烦恼的根本,只要我们不能明白一切事物的真正本性是空,便坚信事物真实存在,即是一切妄念和恶念的根源。

无论如何,无明不会像地论着洞窟般永久黑暗,如其他任何现象,它只会由空性中产生,而没有真实的存在。一旦你了知无明之宽人性的本性,无明就转为“法界体性智”,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智慧心——佛性——如来的本质,存在于一切众生身上。如同佛陀所开示的,缘于无明,使我们相信妄念而不识自身本性。

藉着确立无明之空性,了知无明的蠢与迷惑自身即为法界本身。然后,安住在此觉受中,修持见、修、行,此即观世音菩萨的心髓。

无论何时,当五毒相关的念头和烦恼生起时,与其让自己被它们带着走,不如去注视它们的本性;最后,你将了悟五毒即五智,即不受染污之心的自然状态。那时,念头一生起便立即解脱,你将永远不会失去明觉——胜义的观世音菩萨。

胜义的观世音菩萨无非空性,但在世俗层面上,观世音有无数的形相以符应众生的需求。这一切的化现,各种名号、形相及颜色,皆是他智慧的示现,是慈悲与空性创造力的展现。尤其观世音菩萨化现出五种主要形相,来对应五蕴和轮回中的五道(注释:五道:在此文中,通常将轮回分成的六道改为五道,把天与阿修罗合为同一道。)。下面的五个原偈,便解释轮化五蕴为观世音菩萨的五相(注释:观世音菩萨的五相:尊圣天王、不空了鳌⒖6下只亍⒋蟊鞣谏暗饔煞蚝#直鹗巧⑹堋⑾搿⑿惺段逶痰那寰幌唷#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