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答问--永惺长老

陆小明:听说佛陀是以慈悲喜舍的心,来度化众生的觉者,佛对众生的关爱犹如世间父母对子女的想念。在我个人的观感中,佛陀与众生应该是毫不相干的个体,为何这位圣者要花费那么多的心血,来化度这些不成材的子女呢?请长老以佛教所强调的慈悲心为题旨,解说一下佛陀如何以父母关爱子女的心态来救渡众生?

答∵:佛的原意即“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觉者,所以“慈悲为本,方便为怀”是佛的本愿。按照字面上的含意,即是予乐曰慈,拔苦曰悲。在《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提到:“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从以上的解说中,我们对慈悲心的正确了解是这样的:慈即是慈爱一切有情众生,并施予一切众生无比的快乐;悲即是同感众生的忧愁苦恼,怜悯众生生死流转,并拔除众生的烦恼根源。结合以上二者的本义,则为慈悲之意。由于佛陀以救渡众生出离苦海为己任,故以同体大悲的胸怀,同心同感众生的苦恼。因此之故,众生自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投身娑婆世界,不断犯下五逆之罪。但佛对众生的关爱、想念,犹如无微不至的父母,时刻希望旷日离家的游子,能早归故园,承欢膝下。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的愿行,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之为“慈无量”、“悲无量”。而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五等载,慈悲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的子女,而给予快乐并拔除痛苦,此乃凡夫的慈悲。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的慈悲也属于这种范畴,故亦称为“小悲”。

二、法缘慈悲,指觉悟诸法乃无我之理所起的慈悲,这种慈悲只有阿罗汉,以至初地以上的菩萨所具足的慈悲,又称“中悲”。

三、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的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的慈悲,这种慈悲只有佛乘以上的觉者才独具,超出凡夫二乘等所起的慈悲,故特称为“大慈大悲”。佛陀就是以这种慈悲的胸襟,渡化诸佛国土的有情众生,降本垂迹,现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佛陀对众生的关爱,比世间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更深。佛典中不乏有关于佛在过去生中,多生累劫中曾布施过眼、手臂、甚至生命的例子,其中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故事最为世人所传诵。这种佛对众生关爱的事例,就是慈悲心的彰显。“慈悲心”乃是佛教首要强调的根本精神,佛陀不仅能感受到众生的痛苦,并以亲切、友善之情相待。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行下,佛对众生予以方便,予以帮助,是毫无条件、毫无执着的,为佛教建立待人态度的最高准则。

石达明:中国人着重报恩的观念,我们对世上的人可以藉着不同的方式去报答。但佛陀是究竟无漏的觉者,又具备本自俱足的德性。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有甚么方法,去报答佛菩萨对我们的恩情呢?

答∵:“佛度有缘人”这句话能充分反映,不同的众生与佛菩萨所结下的因缘。佛陀降生住世,其最大的意义是教化众生,令他们从生死烦恼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到达“常、乐、我、净”的彼岸。

从佛陀的本愿而得到以下的启示:众生若要报效佛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仰止佛陀”,并皈依三宝。我们又如何诚心诚意的皈依如来的愿行呢?第一、要发心弘扬佛陀救拔众生的大愿,以“慈悲喜舍”之心接引众生。第二、要广学多闻,深入经藏,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第三、要以四宏誓愿、六波罗蜜为行持,奉献自我,普度众生,令众生同得清凉,共登彼岸。

另据《华严经》所述,安住于十种法能令佛陀欢喜:一、把心安住于不放逸的境界。二、把心安住于道理而不动。三、把心安住于予一切众生乐的理念上。四、把心安住于拔一切众生苦的理念上。五、把心安住于六度的菩萨道上。六、把心安住于修习一切善行上。七、把心安住于四弘誓愿上。八、把心安住于对众生能善巧方便说法上。九、把心安住于勇猛精进上。十、把心安住于智慧之城。若能以上述的行持为终生职志,就是报效佛恩的最佳礼物。不错,佛陀既是究竟无漏的觉者,从世俗的观点来说,是无有任何事物可为酬答之用。但佛菩萨从来不希冀世间的种种事物,只想众生能离垢得清凉。作为佛弟子,若能以利益众生为己任,就是对佛菩萨最大的回报了!∵

吴小明:农历七月三十日(今年是七月廿九,新历九月十三日),是大愿地藏王菩萨的圣诞。请问长老,菩萨何以名为地藏王呢?皈敬菩萨又有何启示呢?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及时。每年到了这个日子,凡是有佛教流布的地方,尤其是江南各省,老百姓都在户外地上插香。黑夜里燃着的点点香火,与天上的点点星光,相映成趣,至为壮观。虔诚的信众,多会入寺进香,称念礼忏,法会弘开,盛况非常。正如你所问:“菩萨何以名为地藏王呢?”据“佛说八大菩萨曼陀罗经”∵云,此乃梵语,乞洒诃罗惹,义翻,地藏,如经中所说,如地诸有情,所依一不断,乃约喻立名,地本一物,而其所藏,无可限量。地为四大之首,深厚广阔,为群生所依止。十类有情,体性不一。而地悉能平等含受,善恶智愚一切含生居于其上无所分别,故称为地;今摄万物无能所尽,供诸有情之所需求,亦无能尽,而其自身,亦不积聚,故称为藏;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禅定之力承载有情,以无量无边善巧、悲心愿力,积聚法财、济众贫乏,令越苦海,与其自身无所减少,亦无分别之心,故曰地藏。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尔时,诸世界中,分身地藏王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白佛言:‘我从久远以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度百千万亿人,令皈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盘乐。’”菩萨的智慧、神力虽然博大无边如大地,但是伏藏不露,所以称为地藏。《地藏十轮经》中有云:“安稳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王”是尊贵的意思,《本生心地观经》云:“称地藏王菩萨,以王有尊贵义,难可得间也。”地藏菩萨誓愿广大,其誓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多么伟大的慈誓悲愿啊!所以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在《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中说:“地藏菩萨久已成佛。”但因憨念众生受苦,所以隐本垂迹示现声闻身,以便亲近有情?普度六道众生,功德巍巍。

有关地藏王菩萨的经典有:

一、《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诸相与追荐功德,是佛门中的孝经.,并阐明因果的道理,以期人人改过向善,为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而说。

二、《地藏十轮经》说十种的佛轮,以转众生的十恶业,为佛在佉罗歇山依地藏菩萨之问而说。

三、《地藏菩萨业报经》为佛在王舍城耆阇崛中,应坚净信菩萨为末世众生请问所说,方便开示化导之经。此要特别一提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说,佛在忉利天对地藏菩萨嘱咐云:“吾即涅盘,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地藏菩萨也再三向佛陀保证:“唯愿世尊不以后世众生为虑。”

这个嘱咐,对于末法时代学佛修行的善男信女,有很大的放示:地藏菩萨与娑婆世界特别有缘,是一切众生的大依怙主,凡能以彼所教,进德修业,称念名号,便能获得饶益,得福甚大,消灭诸罪。释迦早已入灭,弥勒犹未下生,如今是无佛之世,地藏承世尊的嘱咐,应运济世利生。说完了启示,还要奉劝佛子要学习地藏菩萨的大愿精神,所谓愿大力大,愿小力小,没有愿力,就没有成功的希望。“有志者,事竟成”愿与大众共勉之。

吕毕卉:每年农历七月,民间称之为“鬼月”,但佛教则称为“孝道月”、“报恩月”,并举办各种报恩超荐法会,如盂兰盆会,藉此感念累劫父母及一切众生。长老可否开示“盂兰盆会”的孝道意义呢?

答: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孝道的民族,孝道素来也为中华文化特有的表征,俗谚云:“孝顺为齐家之本,齐家为治国之本。”佛教也是如此。佛陀不但为父担棺,为母升天说法,在讲经说法时,不断劝诫大众奉行孝道。《梵网经》云:“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观无量寿经》也劝勉大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盂兰节,佛教各大寺院无不举行盂兰盆会,发扬四众慎终追远的孝思,超度先灵。盂兰是梵语,我国译为解救倒悬。盆是瓦器,用以安置饭食,供养三宝福田,仰此成德,解除倒悬之苦。《盂兰盆经》一卷,乃西晋竺法护译。

经中大意是说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简称目连),修道精进,洞彻究竟,道成证果,得六神通,欲度父母,报答养育之恩,以天眼观察世间,见其亡母生在饿鬼道中,不得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自运用神通,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以手搏食,奈为业力所障,饭到口边,化为火炭,不得受用,目连号哭涕泣,奔向佛陀,陈述详情。佛陀说:“你虽孝顺?但非一人之力,可以救度,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方可解脱。”佛又告目连:“十方僧众,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经过九十日的结夏安居,专心修持,道业大进,具清净戒,圣德浩大,得道证果者很多,诸佛欢喜。若于此日,具饭百味五果,尽世甘美,置于盆中,虔诚供养此等自恣僧,过去父母,六亲眷属,三涂之苦,应时消除。现生父母,衣食自在,福乐百年。”目连立即依法行之,其母即于当日,解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悲哀尽释,满怀欣悦。佛陀时代,印度波斯匿王,频婆娑罗王等,都曾盛设盂兰盆供大斋会。我国始于南朝梁帝大同四年,帝邀十方大德僧众于同泰寺,设斋修盂兰盆供法会。其后中断,至唐时又兴。到了宋代,宋太祖、真宗都在宫中设盂兰盆会。迄至近代,佛法兴盛,每逢此日,几乎所有道场,循例举行,供养僧众,诵经礼忏,超度过去父母,或为现生父母,增福延寿。因此,盂兰?可以是孝亲节。现在时值末法,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为人子女,颇多以自我为中心,视父母如途人,盖人之作恶,固有法律制裁,然人之不孝,法律无可责问。举办盂兰盆会,可以提升人们的孝亲思想,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佛教是重人伦、崇孝道的言役,佛说:

“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忍辱经》)∵“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事佛也。”(《大集经》)∵“假令有人,一肩荷父,一肩誓母,尽其寿量而不暂舍,供给衣食医药,种种所需,犹未能报父母之深恩。”“为人子者,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养能使无乏;二者凡有要事,先告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规戒),不敢违背;五者父母所为正业(正当行为),不可令断。”(《长阿含经》)“饮食及财宝,未是能报父母恩;引导令向正法,便为报二亲。”(《不思议经》)“若父母无信,令起信心;若无戒,令住禁戒;若性悭,使行惠施;若无智慧,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得曰报恩。”(《昆耶那律》)由此可知,佛陀教孝,不但只在供养父母衣食医药,还要引导父母心向正法,永远离苦得乐,这是多么圆满究竟的孝亲之道!在《大方便佛报恩经》中,佛说自己;“释迦年尼佛当初在生死轮回中;尚未成佛前,曾经在无数量世界,一切众生中受身,由于受身的缘故,所以一切众生都曾做过他的父母,而他也做过一切众生的父母,为了一切众生做过他的父母,所以他曾磨炼自己,世间最难做的事他要去做,最难舍弃的一切,他要舍弃——勤修精进,持戒、布施、忍辱、禅定以及智慧,直至完备一切德行,不休不眠,永不疲厌。同时为了如此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所以他如今能够迅速地成就佛道。”要知佛教之孝,推己又及众生;世间而出世间,凡是学佛之人,如能奉行世尊所教,乃是真是人天同敬的大孝之人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