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不可思议。在古代,著书讲经大德都是开悟之人。在唯物主义盛行的世界讲经非常难能可贵。在现代讲经,似乎应该结合注解本来讲,初学之中有些体悟需要大德法师作证或斧正,从而能坚定信心。而听经之人却难有这样的机会,一般都是以答同修问的形式来解决,而许多同修问的问题具有共性,往往法师解答了很多遍,却仍有很多人不明白,而不明白的人带着问题讨论、对话,问题往往就解决明了了。

我在生活中逐渐由许多“相异构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贪执,在听经时潜伏着,听经就像雨过地皮湿,正知正见渐渐忘掉,留下的是和经典不同的构想,这样听经的效率非常低。解决这个问题有许多传统办法,比如长时薰修,这有点像“填鸭式教学",如果真能够做到确实会有效果,长时薰修就是在遗忘之后再学一遍,这要求有充足的时间来听经,对于忙碌着的人,这种方式似乎太昂贵奢侈了,老师按照经本逻辑结构讲得很多,听众懂得、记得的很少。如何破解这种瓶颈呢?

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有一种后”茶馆式“教学法,这是以学生学的逻辑结构来定教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先学,暴露差异,讨论对话,老师后教或指名同学回答、老师作证引导。这种教学法的好处是高效、省事、省力、省时,通过暴露相异构想,使邪知邪见与正知正见碰撞,这样的学习才是记忆深刻的持久的。讲经或答同修问能不能用一用这种手段呢?

佛陀是怎么讲经的呢?佛陀在《金刚经》中和须菩提有许多次对话,世尊逐渐抛出很多易于混淆的问题让须菩提回答,须菩提的回答和佛陀的开示是有深浅不同的,我们自然以佛陀开示的为准,但是如果佛陀没有提出问题来,我们现在很可能不明白金刚经的精义甚至会坚持一己之见而混淆经文。金刚经的法味很浓,恐怕也离不开问答式。有些问题能够激起听众对佛法认真思考和对自己知见的深刻反思,经过这样的思维碰撞,佛法才能植入心田,改过修善一般也离不开这个过程,那么现在这个时代这种方法能不能在讲经开示时用一用呢?

许多大德讲经讲得很多,长点累月不辞辛苦,实在令人钦佩万分,感恩戴德无以为报,只有依教奉行为上。可是,像我这等根基的人,积累了很多”相异构想",听经时不出现,可是听完经后这些构想全冒出来和听到的'打架",难分难解,如果在听经时就有这么多思维碰撞,很可能就会少很多烦恼。讲经堂中以“讲"为中心,听众的积极主动参与很少甚至没有,不知道讲经该怎么讲,讲经堂的气氛要怎么定才算高效?是否可以改“讲堂”为“学堂”?

这个改进的要求可能不如法,也可能是对大德菩萨的苛责。无知狂少,斗胆谈一谈自己的教学体会,无意于标新立异,无意于名闻利养,无意于自赞毁他,冒着下地狱的风险提出问题共同思考究竟,但求闻法之人尽可能高效率地得到佛法实益,免掉旋听旋忘反反复复之苦。祝愿佛法昌隆、正法久住!各位大德菩萨法缘殊胜!

南无阿弥陀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