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心不乱

什么叫做一心不乱:1、以一心不乱(至诚之信心持诵弥陀名号,心不散乱)而克期取证,印光祖师: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

印光祖师:“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佛居士书)

2、主要指信心不动乱。玄奘大师直译的是“系念不乱”即无量寿经的“一向专念”,忠实于经典原著。蕅益祖师: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弥陀要解》: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印光大师复郁智朗居士书: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三编卷一复何希净居士书)

净土之法门,以信愿为导。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以其彼既不感,佛难垂应,此一著要紧之极,故为道破。)(三编卷二复王诚中居士书)

问:《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说,只要信愿具足,散念也能往生。是否与“功夫成片是往生的最低要求”说法相矛盾?   净空法师答:不矛盾。【功夫成片是你可以自在往生】,但具足信愿,【散念能往生】,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即具足信愿散念往生)。散念是什么?散念是没有定课。我一天要定的功课,这就不是散念,不定功课是散念。他有空就念佛,有事就办事,这叫散念。信愿坚定,一丝毫怀疑都没有,能!祖师讲得很好,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往生品位那是念佛功夫的高下。四土三辈九品,那是念佛功夫的上下,如果讲往生,真信切愿,这个人决定往生。

要是做不到,我们就别要求那么高了,非得念到功夫成片,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临终蒙佛接引就行了嘛。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系念不乱”与“一心不乱”皆能往生

  要这一生成就,必须要一心称念,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标准很高,所以用这个标准,有一些人就担忧,我这一生念不到一心不乱,那恐怕就不能往生,他就怀疑了。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将《弥陀经》两种译本把它会集成一个本子。这二种译本,就是罗什大师的译本跟玄奘大师的译本。玄奘大师译本就不是一心不乱,而是“【【系念不乱】】”。系念不乱,我们可以办得到,一心不乱办不到。《无量寿经》也没有讲一心不乱,《无量寿经》讲的“【【一向专念】】”,跟一心系念是差不多的意思。这个想一想,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净宗祖庭大安法师:《观经》讲,一个即将下地狱的众生,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开导,以恐惧的心、感恩的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乃至一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没有说一定要【功夫成片】。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开示的也非常清楚,“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你能不能往生,全靠你是否具足信愿。往生品位的高下,才看你持名功夫的浅深。如果你具足信愿,虽然是散乱心念佛,也能往生。如果你不具足信愿,就是到达功夫成片、一心不乱的程度,也不能往生。

那【功夫成片】是什么功夫?就是伏住烦恼的功夫。伏住烦恼,凡夫众生谈何容易?

智者大师这样的一个天台宗的祖师号称后释迦,临终的时候说自己修行的品位但登五品,就是他没有断见思惑,但是【伏住了见思惑】。澫益大师临终示位名字即佛,不仅没有断见思惑,甚至【没有伏住见思惑】。得不到一心不乱,但只要具足信愿,照样可以往生;散心念佛,具足信愿,绝对可以往生。

就是说,智者大师才达到了“功夫成片”的程度,澫益大师都没达到。

净宗法师《阿弥陀经大意》:我们领纳名号于心中,而执持名号,这种心理状态是一辈子都不会消失的。因此《阿弥陀经》就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四、五、六、七日,后面应该是若一年、若七年、若七十年,尽一辈子,这一种心不会再动乱、再改变了,所以叫「一心不乱」。

领纳阿弥陀佛的慈悲在心中,即使人家说「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高妙,当下有某种灵验」,你不会稀奇了,因为你体会到阿弥陀佛的慈悲,宇宙当中诸佛虽多,法门虽不少,唯有阿弥陀佛这一法,才是真正能救度自己的,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所最需要的。你不会因为人家外面说什么,你就乱了、有二心了,就想去学了。所以,【一心不乱就是信心不动乱的意思。】

自己烦恼来了,不应该想的想了,不应该说的说了,不应该做的也做了,烦恼来了,「糟糕了,我这种心怎么会往生呢?阿弥陀佛怎么会救我?」不会有这种念头,所以,不受内心烦恼之动乱。晓得:「阿弥陀佛之存在,本来就是要救度我这种众生,这种众生有这种念头,阿弥陀佛本来是知道的,也因为知道才要救度,我有这种心也是凡夫的无奈。」所以,不会因为有这种心而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产生怀疑,有怀疑就不是「一心不乱」了,就乱了,就有二心了。

净宗法师∵:一向专念即是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是《阿弥陀经》的经文。

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专复专”——专修念佛就是一心不乱。“一心”就是专心,专一不杂之心。“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行杂修就叫“不乱”。如果东修西修,东扯西扯,三心二意,那就是杂乱了。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不是按照禅宗教理解释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禅定一心不乱。那样就是自力修行的解释了。

阿弥陀佛说:“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就可以往生!”释迦牟尼佛怎么可能在中间拦腰切一刀,说:“这不行!阿弥陀佛讲的话,在我娑婆世界,天高皇帝远。阿弥陀佛虽然讲‘乃至十念’很简单,但是我释迦牟尼佛给你加几个字,要禅定一心不乱!”——会这样吗?不会!

佛佛道同,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讲的话,决定是一致。所以,我们刚才讲过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的誓愿为标准。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的讲法,决定不会违背阿弥陀佛的誓愿,对不对?

那么,“一心不乱”四个字,一定要纳入第十八愿才有意义。如果【对“一心不乱”四个字的解释,违背了阿弥陀佛发的第十八愿】,那么这个解释肯定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意。

而善导大师的解释,就跟阿弥陀佛的誓愿一致,他说“一心不乱”就是“专心不杂”。“专心”就是信愿;“不杂”就是“乃至十念”,就是“一向专称”。

净界法师:往生与否在于信愿之有无

善导大师也提出一个相同观念,净土的信心要建立真实的信心,什么是真实信心?善导大师提出两个差别:自力信心、他力信心。

有些人对于往生净土的信心是建立在自力,你为什么能够往生?因为我把佛号念到绵绵密密念到一心不乱、三昧,以正念的力量来保证!

这样的信心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是生灭的,是有变化的,你的信心是建立在念力的基础之上,那么你的念力破坏了,你的信心也就破坏了。

另外一个是他力信心,你的信心是建立在他力。你之所以能够往生,是名号功德对我的救拔!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再怎么散乱也没关系】,你的心散乱,佛可不散乱,名号功德可不散乱!这时候临命终的信心是很正常的,因为你在因地栽培的信心是建立在名号功德,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信愿是不可破坏的,因为信愿是你平常学习经论所生起的抉择,跟你的散乱不散乱是没有关系的,所以你之能够往生必须建立在信愿,建立在他力的加持上!

如果你的信心是建立在自己的修持上,你这个信心非常的危险,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散乱,你会害怕,这一害怕你就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因为你的信愿被破坏掉!所以你平常就要检讨一下,你的信心是建立在念力?还是建立在他力?一个自力,一个他力。如果你建立在自力,我劝你要调整一下,因为你的信心在这地方是很危险的!

你的信心要建立在他力,「仗他力故」!蕅益大师在这部经经常讲到这个观念,「仗他力故」!这句话我们不要随便地把它读过去,蕅益大师很慈悲他一再强调净土的关键:「仗他力故」!∵他力是怎么来的呢?他力是名号!什么是他力?什么是佛的功德力?就是这一句万德洪名,无量光无量寿总持佛所有的功德!

所以你一定要建立在他力的信心,这个信心是不可破坏,是真实的信心!∵

二、散念往生:

 1、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中有“四种往生”:

一正念往生,如阿弥陀经所说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是也。

二狂乱往生,此人以一生恶业,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逼苦,狂乱之时,遇善知识,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而往生极乐也。观经下下品之所说是也。

三【无记往生】,此人既于平生发得归命信心,故临终时依过去之业因,虽心神衰弱而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而乘前之念佛必得往生也。

四意念往生,若人临终时,虽不出声而称佛,惟意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也。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不散心读诵此经为他解说。欲见诸佛即皆得见。”如果不以散乱心读这个经书,则能够随心所欲想见什么佛就能见到什么佛。

“若以散乱心读诵此经为他解说。其人命欲终时。眼见百千诸佛。”如果以散乱心读这个经书,临终才能见百千诸佛来接引。∵

2、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居士:“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与“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请问法师如何正确理解?

大安法师:前面的一个偈子是古德所开显的,意思是我们所执持的阿弥陀佛名号就像清水珠,清水珠投到浑浊的水里,便能澄清浊水。用这个来比况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投到我们凡夫众生浑浊散乱污染的心中,我们的心念亦法尔自然地趋近佛心,因为佛号即是实相,即是阿弥陀佛的心,所以我们的心也一定会像阿弥陀佛那样,具有他的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广大心、光明心,这就是凡心不得不佛,说明这个名号就有像清水珠那样的功能作用。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憨山大师《费闲歌》中说的话。这个偈子意谓:如果不具备信愿,只是口头上去念弥陀名号,也没有信愿求往生的心,那么就很难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不能感通佛力,就不能带业横超往生净土,所以才称作“喊破喉咙也枉然”。

如果具足信愿持名,虽然内心还有散乱,但也绝对是能往生的,不是喊破喉咙也枉然的。所以这个偈子大家不要随便乱用,不要断章取义,要把前面两句话联系起来理解。信愿持名,虽然散乱,绝对往生;如果没有信愿,只是口念,当然就不能往生,这时候可以说是枉然。这里应当辩识清楚,不可颟顸自昧。

憨山大师《费闲歌》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嗑破也徒然∵  

3、汉吴两译这个两种译本说:有一个念佛人半信半疑念念到哪怕一昼夜的功夫,中间又后悔退转,这样的一个念佛人到临命终时生重病,神识迷茫,一定要下三恶道,这个时候阿弥陀佛还在慈悲的帮助他,还在梦中示现给他看,让他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于是带着这种后悔、忏悔的心再继续念佛都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门槛是最低的,是无条件的,这个在第十八愿是告诉我们:设我做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既得往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你只要具足信愿,哪怕你念十声,这个十声包括你平时念十声,也包括你临终念十声你一定都能往生。你除非愿里边,你想阿弥陀佛设了什么条件呐!

这一愿没有告诉你,你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你一定要念到清净心,乃至于你一定要念到多少佛号,他就最低限度念十声,实际上就是一声。你说,有什么门槛啊?可以说是没有门槛的。现在你认为门槛很高,这是你搞错了。有哪个法师如果说往生净土门槛很高,这个法师也绝对讲错了。

阿弥陀佛那种大慈大悲,大智慧,大平等的心是要拯救一切众生,一个都不漏的要去的。不仅是人道的众生,蜎飞蠕动的众生都能去呀。《净土圣贤录》列了那么多鹦鹉、八哥、猫啊、老鼠都能往生呐,你说对这些八哥、鹦鹉设了什么条件?如果设了条件它能去得了吗?他都能把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呀,所以没有门槛。只要你愿去,就是具足信愿,然后你就是念十声,你都能去,这有什么门槛。

我们绝对不敢说一定要【伏烦恼】才能往生,【‘伏烦恼才能往生’可以很负责的说这个话是不正确的。】伏烦恼是什么水平?伏烦恼是在六即佛,天台六即佛里面那是属于观行即佛的水平了,五品位呀。五品位观行即佛那是智者大师的水平呐。临命终时就有人问智者大师你一生你证到什么水平?智者大师说本来他是想得六根清净位,就是相似即佛位,只是由于领众修行太早,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就是五品位,圆教五品位就是属于观行即佛。观行即佛是什么情况?还没有达到六根清净,就是【没有断见思惑,见思惑没有断但是他伏住了】,伏烦恼。这个伏烦恼观行即佛是属于智者大师的水平。那么藕益大师在一生的修行,也是开悟者“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然而临命终时弟子问你一生证到的位子是什么,他就讲:“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就是在六即佛里面,他是属于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么水平?就是凡夫位,但是他开悟了,见解与佛同齐。这个品位的不仅没有断见思惑,【见思惑伏都没有伏住】,是这个水平。

藕益大师都没有说他伏住了烦恼,但是他往生了。

你看看印光大师文钞是给永嘉某居士的好像第五封信里面,专门谈这个问题。你只要看进去了,根本就对这个‘要伏烦恼才能往生’根本你就可以置之不理了。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