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解一心,念佛往生

  问:常闻念佛须至一心不乱,方遂往生。而本愿念佛,未净妄念,如何往生?

  答:《阿弥陀经》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则云:“闻已思惟,系念不乱。”此闻乃闻无量寿佛之名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及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净信,其心不乱,心之所以能不乱,乃因系念故,系念乃因净信故。依此意,系念即一心,一心即净信,是故一心,为信受名号之信心,非称念名号之定心。闻信名号,凡夫能行;定心念佛,凡夫难成,此为法藏菩萨发愿之本意,故令一切智愚、善恶之人,凡有称念,皆得往生。

  一心不乱之义,诸师所释不同。天台家依附止观义,释为伏灭妄念之禅定一心。

  法然上人则释为一向念佛,其言:“一心者:心一于何事乎?一向念佛者,阿弥陀佛心与我心成为一体也。既心发一向念阿弥陀佛,则早与佛心成一体也,故云一心不乱。”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云:“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善导大师《观念法门》云:“又如《弥陀经》说: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尽一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此二文皆云一心不乱是一心专念,未言须念至禅定之一心不乱,方遂往生。

  印光大师复永嘉某居士书云:“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印光大师此番开示,即不以禅定一心为往生之要件。

  元贤大师《净慈要语》云:“问:具缚凡夫,虽曰念佛,而贪瞋未息,心实不净,何云往生?曰:此仗阿弥陀佛愿力摄受也。《那先经》云:‘譬如有人,以大石块,其数十百,欲渡大海,以船力故,即达彼岸。众生之罪,犹如巨石,弥陀愿力,如彼大船。石本易沉,因船可渡;罪本当堕,凭佛得生。’且带业往生之人,必其临命终时,正念坚碍者也。此一念净心即宜顿现净邦,况有平日念佛之功乎?”此一问答,直接要妙指出,具缚凡夫未净妄念,念佛往生,乃是仗阿弥陀佛愿力摄受。

  源信大师念佛法语云:“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来迎,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华不染污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此文开示,妄念凡夫,念佛决定往生,甚为明白。

  本愿念佛,圆具信愿行

  问:常闻念佛须具三资粮,方遂往生,而本愿念佛,是否具此信、愿、行?

  答: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云:“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故知,信愿行三,往生资粮,缺一不可。蕅益大师又言:“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即摄信愿于称名之行中,信愿彰往生靠佛力之义,称名即仗佛力之行,故信愿与称名,非先后,非定三;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故蕅益大师于《灵峰宗论》云:“净土之诀,在信愿行。此三非三,三只是一;此一非一,一必具三。”

  此之妙义,与善导大师六字释不谋而合,盖六字名号乃机法一体,具信愿行,是正定业。《观经四帖疏·玄义分》显此义言:“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此名为六字释,依此“南无”二字,有归命与发愿回向二义,“阿弥陀佛”四字,有其行一义。合六字成为信、愿、行三义。善导大师以此六字三义,诠释弥陀名号所具德义,是《观经四帖疏》中最重要的释义之一,此文最能发挥楷定古今的精神。为了显明十声称佛愿行具足的原因,而言云何具足等,就法体举出具足之义。

  此六字三义所包含之意,有机法门与愿行门。六字有信、愿、行之义,信与行相对便成机法门之义,南无即是能信之机,阿弥陀佛即是救度之法,此名信行,或名机法。而信之中有愿之义,愿与行相对便成愿行门。故法体六字之中,机法一体,愿行具足。法体六字本来具足愿行,故不待众生修行回向,于如实称名之中,一声一声,皆是具足愿与行,故必得往生。

  本愿念佛人,信者,乃信弥陀为我成就不可思议愿行功德,纳入名号,回施于我,一念信受,当下具足无上功德,故《无量寿经》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佛口金言,何可置疑?

  又信者,机法两种深信也。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云:“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此机法二种深信,意在导归称名之行,即是愿生报土之行相。故本愿念佛,圆具信愿行,信有愿行,愿有信行,行有信愿。

  藉弥陀名号彰显自性

  问:本愿偏念他佛,而不言自佛,如此知见,恐堕邪见?

  答:言自言他者,乃对凡夫之情执而言,欲使凡夫藉他佛而成就自佛。据实而论,自佛、他佛原本无二无别,同一体性故。《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然众生之自佛,虽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却被无明业力所缚,隐而不显,体未起用,有名无实,此天台家名为理即佛。

  凡夫众生欲除却妄想执着,而证得此一理体,难如登天,故释迦如来特开净土一法,仗他佛慈力摄受,往生净土而成佛。此乃藉他力而彰自性,全自归他,全他即自,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如此佛力果地摄受之无上妙法,乃如来普度群萌之唯一妙道。十方众生,纵有具造五逆十恶,亦因佛之大悲不舍本愿救度,而得以解脱。此法之妙,不在难行,而在难信,以佛力不可思议故,超情离见故。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云:“彼佛利乐诸功德,唯佛与佛乃能知。”

  《无量寿经》云:“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彻悟禅师语录》云:“一句弥陀,微妙难思,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凡夫下愚,往往以凡情测度圣智,殊不知此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言:“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又言:“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又言:“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言:“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佛祖金言,我等凡夫岂可妄测其义而不生信仰?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云:“此法之妙,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即是我见颠倒。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反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云:“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弃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净宗行者,所当切戒。”吾人闻此,敢不倾心归投他佛,还好言自佛否?(选自《无量寿经要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