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某大德在讲经中经常讲「净业三福」,说不落实净业三福不能往生,举《观经》中佛在未讲往生方法前,先讲净业三福,并举《观经》中「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经文来证明,说落实了净业三福中第一福才能生凡圣同居土。大部分同修受此影响而不能坚定往生信心,而且对该大德举「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经文心存畏惧。还盼法师慈悲开示。

  答:一、∵《观经》真实义

  一部经的文字很多,要了解这一部经的真实义,必须依据祖师的解释,从整体上把握一部经的宗旨,才不会支离破碎,断章取义,死于句下。

  《观经》所说有三:

  一、∵应韦提请,为乐修定善者说定善观,即十三观是。

  二、∵为不能修定善者,佛自开散善三福业,即九品中前六品是。

  三、∵为定善、散善皆不能修之人,说「非定非散、超定超散」之称名念佛,即下三品是。

  无论定善、散善、称名,如法修持者皆得往生。然定观难,三福易;三福难,称名易。定善机局,散善机广;散善机局,称名机广。故至经末流通,释尊不付嘱定善,不付嘱散善,唯付嘱持名。

  善导大师解释(善全三一七页)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故知佛心慈悲,唯在称名。定散诸行为随机而劝,称名一行乃望佛本愿。唯此一真实,无二亦无三。

  若看重三福之人,见劝修三福之经文,即说不修三福不能往生;乐修定观之人,见劝修定观之文,又说不修定观不能往生,即成法法皆破,无一人得往生。执是成非,岂是善识经义。

  二、∵为什么要说三福

  经言(善全一一七页):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释言(善全一一七页):

  (四)从「欲生彼国者」下至「名为净业」以来,正明「劝修三福之行」。

  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

  又言(善全三○页):

  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

  释尊自开三福,目的在应散动根机。散动至极为下下品「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而「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善全三○八页)可知,应散动根机之极法在口称弥陀佛名;也可知显开三福,正为显开称名。

  三、∵不可违背佛说

  劝修三福,经有明文,也是总劝念佛人随其根机、能力本当所行故,然而说「不能落实净业三福,就不能往生」就是说了过头话,直接违背《观经》佛说。如说念佛人应当布施三宝,但不能说没有财力布施的人,就不得往生。

  三福第一福为世俗善,后二为佛法善。而《观经》下三品,善导大师解释说(善全四二页):

  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

  即是三福完全无份之人,称名而得往生。

  弥陀佛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众生,何时发愿只度三福众生?

  《观经》九品普含一切善恶凡夫,何时释尊说只救三福善人?

  《大经》也说「法灭万年,一福也不能行之人,随意所愿,念佛往生。」

  话虽如此,念佛愿生之人,仍当随分随力修持三福,祖师也呵斥说:

  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善全二三八页)

  或有人三种无分者,名作着人皮畜生,非名人也。(善全二六三页)

  若能顺佛本愿专称佛名,又能总顺佛教随修三福,弥陀诸佛必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