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阿弥陀佛,师父您好,我是一个小庙的居士,受了菩萨戒,有时候跟人吃饭,会讲说随缘吧吃点荤,但心里很害怕?

  恒传法师答:阿弥陀佛,菩萨戒是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

  你能受菩萨戒随喜赞叹你,但是我们受戒之前一定要对菩萨戒了解清楚,受持菩萨戒应该必须了解菩萨戒的含义。太虚〈瑜伽菩萨戒本之要旨〉讲述了菩萨戒的三个重点前提:

  第一应了知者,受菩萨戒、学菩萨法,以先发大悲菩提心为体,若未发起大悲菩提心者,则非菩萨,不应学受菩萨戒法。故受戒时,师应问曰︰已发菩提心否?是菩萨否?其时之求戒者,当毅然答曰︰已发,是菩萨,方能得戒。然小乘亦有智果,故了生死之智可通大小,若无大悲心为根本,则不能起取大菩提之意,故不得菩萨戒也。且若不发慈悲心者,亦用不着来求学菩萨戒。经云︰菩萨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故大乘菩萨心,为大悲菩提心,求菩萨戒,必须先发此心。

  第二应了知者,受学此菩萨戒法,须以智慧为先导,故应先依菩萨藏之经论有深切研究,得到圆满透彻之正解时,方有正见正知。其正知见既已成就,即以之为先导,方可行持菩萨戒法。因此,菩萨戒为入俗利生之事,不易行持。持此戒者,常于心地上观照所作之业,犯与不犯,须有确切之审度与标準;若无最高智慧以为审度标準,则虽已犯而不自知,便亦不能忏悔以求清净,则即无由学持此菩萨戒。若《梵网经》所说之戒,其作与不作,皆为刻板之规定,故犹易持。而此戒法,则在同一事上,有犯不犯,或染不染,在纤微间,甚难决也。故须有智慧为先导,方能受学。

  第三应了知者,在此菩萨戒法中,皆为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故应以七众戒为律仪戒,而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又以律仪戒为所依。故欲学此菩萨戒者,应先受七众戒以为菩萨戒中之律仪戒,则于三聚净戒方得圆满。如优婆塞受菩萨戒为菩萨优婆塞,乃至比丘受菩萨戒为菩萨比丘等。依《瑜伽论》所明,若失于律仪戒,则失余一切戒,故若不从僧受三归及七众戒,即不能受此菩萨戒。

  所以对菩萨戒要谨慎受持,看看自己是否具备以上的菩提心、智慧、律仪。说到食肉的问题,在菩萨轻戒戒目,《梵网经戒本》中就有食肉戒,菩萨戒是修行者为了引领一切众生皆成就佛果而誓愿修行并领受的戒。既然已经受持了菩萨戒,就应该严格受持,吃荤不能随缘说,想吃就吃,方便法太方便会出问题。

  现在很多人在面对修学方面说要圆融,遂顺众生,圆融的前提是遵守戒律,遂顺的前提是遂顺正法。五戒十善戒乃至二百五十戒等,防止佛徒邪非之法律。佛道修行所应遵循的生活规范,是维持佛教团体,护持大家清净修学的前提。面对戒律,还是要严格受持,避免造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