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0、专门用一种方法念佛行不行?

  何可死执一法。

  问,有云出声念追顶持,有云金刚持,有云默持,有云记数,有云随息等。欲得一心不乱,可是专持一法否?

  答,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致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7页答幻修学人问)

  451、各种念佛方法可否轮换着念?

  一心在念,不在念的声音,何可云碍?

  问,时而金刚,时而默持,时而记数,时而随息等,不知于一心有碍否。

  答,一心在念,不在念的声音,何可云碍?记数,亦只可动时记。静坐时,只可默念,不可掐珠,掐珠必受伤。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7页答幻修学人问)

  452、静坐时可否出声专持四字洪名?

  静坐宜默持,出声亦可。一心不乱,在心专注与恳切耳。

  问,学人现在于静坐时,出声持四字洪名,摄心切念。以心口分明,清楚执持,用耳谛听之法,稍觉轻安。欲修一心不乱,专行此法,可能达到否?

  答,此法甚好。静坐宜默持,出声亦可。一心不乱,在心专注与恳切耳。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8页答幻修学人问)

  453、随息念佛怎么念?

  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

  问,随息一法,尊钞颇极提倡,但未说明如何念法。《宝王论》云,此法大有恃怙,亦只云称佛名号,随之于息,仍未详如何念法。惟《饬终津梁》云,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学人疑吸息不念,岂非间断,每每试练一呼一句,颇觉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随吸时,念阿弥,随呼时,念陀佛,既不间断,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时,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间断?一呼念一句,吸则不念。呼吸俱念,必伤气。若只念二字,则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8页答幻修学人问)

  454、如何实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用功最妙方法?

  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鼻、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则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业消智朗,心地开通。何愁不解经义乎哉。祈勉力。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9页答幻修学人问)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纵有小益,必伏大祸。且勿谓为老僧迂谈,则幸甚幸甚!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77页致崔德振居士书)

  455、为什么静坐念佛时宜按钟计数?

  不宜掐珠,掐珠则心难静息,或致受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最妙之制心法。

  问,念佛时跏趺对像坐,口念耳听,手数珠,心想无量光佛,以冀三密相应,乃昏散仍不能免。将从容以待其纯熟,抑有何法以资都摄?

  答,跏趺坐念,不宜掐珠。掐珠则心难静息,或致受病。宜按钟计数,一刻钟念若干佛,即与掐珠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最妙之制心法。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54页答俞大锡居士问)

  456、灵岩山寺念佛功课有什么特点?

  每日功课,专门念佛,与打佛七无异。凡念经、拜忏、放焰口、做水陆、讲经、传戒、收徒、传法等,通不行。

  灵岩念佛,于江浙可算第一。每日功课,与打佛七无异,打七但加早、中、晚三次回向耳。此山系太平寺真达和尚地方,近来改作十方,专门念佛。凡念经、拜忏、放焰口、做水陆、讲经、传戒、收徒、传法等,通不行。常年念佛,夏月随便讲净土法门,不招外人来听。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92页复沈授人居士书)

  457、灵岩山寺的打七规矩怎么样?

  灵岩规矩,系光所立,与天下丛林不同。常年功课,与打七同。有请打七者,不过多加三次回向而已。此法实为办道应酬佛七之第一法,为从来所未有,故人多乐于灵岩打七也。

  灵岩规矩,系光所立,与天下丛林不同。(唯杭州弥陀寺仿佛,彼亦光立,后稍带点应酬派,也放焰口。)常年功课,与打七同。有请打七者,不过多加三次回向而已。无论请多请少,全堂通通照念。所有资,全堂并外寮均分,无偏无党,不以开多开少起争执。一律同念,一律均分。但施主,请多人彼只得多人之功德,以故无一人不念。若照别处,则打七者打七,不打者便闲住,于功课有间断,于僧众有开否。此法实为办道应酬佛七之第一法,为从来所未有,故人多乐于灵岩打七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35页示灵岩打七规矩)

  458、长斋念佛外应守哪些规律?印祖为何深为厌恶佛门中的“假善人”?

  即是敦行孝友,务尽伦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干邪僻,并及虚伪。与人做事,克尽厥职。遇有缘者,劝令入道。

  须知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

  所言长斋念佛外之应守规律,即是敦行孝友,务尽伦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干邪僻,并及虚伪。与人做事,克尽厥职。遇有缘者,劝令入道。其种种行相,不须具标,但勤看《印光文钞》,及《安士全书》自知。须知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0页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念佛法门,诚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凡圣共由之路,成始成终之法也。修行人须各尽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身口意三业无亏,发菩提心,自利利人,方名真修。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是名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又利人一节,倘他人不信,当可默尔而已。其与父母眷属,天性相关,倘有不信,能至诚代为忏悔,久久自能感格。所谓诚之所致,金石为开,使父母眷属,业消智朗。自己修持诚笃,他人相观而善。古云: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身率言从,效力极大。具信心者,不可学外道求生人天福果,及来生富贵欲乐等报。吾保决定蒙佛接引,决定花开见佛。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64页世界佛教居士林观音成道日开示法语)

  编者注:

  印祖对佛门中的“假善人”深为厌恶。他在给一位居士的覆信中说:“尚外现修持之相,而内无真实之心,则是假善人。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在同一封信中他又特别指出:“若学佛之人不以躬行实践为事,则与世俗之伶人无异。在当场,苦、乐、悲、欢,做得酷肖,实则一毫也与己无干。”

  卷九∵念佛遇到境界和问题如何对治

  459、修行境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

  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

  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51页复何慧昭居士书)

  460、怎样分别魔境、胜境?

  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魔境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则成以凡滥圣矣,其过殊非浅浅。二句经文,未见所出,盖亦宿生记忆之文,未必即经中文也。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54页复何慧昭居士书)

  461、念佛人见到善恶境界时该如何对待?

  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念佛人切勿欲得境界,以免成障碍也。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见善境,心地清凉,了无躁妄取着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所现,不是对境无心。……圣境若现,知属唯心,取着则非唯心矣。以初心一见圣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着。一生取着,则不是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

  故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着魔发狂。”……境现而勘,汝谓是分别。汝既能见境,勘又何碍。勘者非特起别种法,乃摄心于佛,不令起二念耳。由汝不识勘之事,意谓另有勘之一法,反成分别。念佛人并不是一笼统,无分晓。乃于一切境,如镜照相,相来即现,相去即无。汝所说者,通是未着魔而欲着魔之话,非防着魔之话。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碍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93页复温光熹居士书三)

  462、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现是什么原因?如何避免?

  是未曾真实摄心,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如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之谓也。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如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着魔发狂。

  《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之谓也。况汝之境界,乃属俗染境界乎。但自提起正念,俾从前所有淫欲嗔恚等心不起。即或偶起,当即觉照,令其速灭。喻如贼至其家,若主人识得是贼,其贼即时便去。若当做家里人,则其家便被贼劫掠净尽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47页复谛醒法师书)

  463、修净土人,能否注意定境中之八触与六妙?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至于定境中八触、六妙不应注意。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至于定境中之八触及与六妙,不应注意。倘或工夫发现,亦当视为平常,不加欣幸。否则或恐以为胜妙,致将正修净业,反视为等闲。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3页复慧昭居士书)

  464、礼拜时为何会出现种种震动?

  皆提神过度所致。念佛人但遇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合目亦是致病之本,切勿合目。

  所言礼拜种种震动,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度所致。以后礼诵,但专诚恳切而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工,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着魔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汝乃轻狂小子,今日故有此相。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后但不他视,切勿合目。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51页复杨慎予居士书)

  465、念佛耳根发音是怎么回事?

  言耳根发音,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善知识何可预先发表?若发表则得益者少,受损者多。如《自知录》然,专门表示境界。实则此之境界,尚是理想。

  汝之清磬摇空,乃静极所现。后知齿舌相击,并非外境所现。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种希奇玄妙之想,由兹起自矜心,则便非得益之处矣。所言耳根发音,诸净典不甚提倡者,以净土法门,其要在于信愿行等。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善知识何可预先发表?若发表则得益者少,受损者多。如《自知录》然,专门表示境界。实则此之境界,尚是理想。彼盖欲借此以张大门庭,故特做出此不思议境界。使光不阻止,则不知印几多万,以引人入魔乎?汝净功虽好,于机于教,尚欠阅历,故作此说。若有阅历,即大有所得,亦不疑古人为敛默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34页复何慧昭居士书一)

  466、念佛好静厌喧是病相吗?如不速改有何危险?

  至诚恭敬,心系佛号,久久当静闹一如,则无惊厌魔事发生。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复刘慧焯居士书)

  467、念佛时为什么会发悲痛?

  念佛发悲痛系善根发现。然不可以此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则堕悲魔,切要切要。

  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着悲魔。悲魔既着,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复刘慧焯居士书)

  当念佛时,湣彼苦恼众生,心酸泪流,系善根发现。然不可以此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则堕悲魔,切要切要。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81页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468、念佛顶门痛痒怎么办?

  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当一心静念,均可日见消灭矣。

  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当一心静念。普为一乡宣说,常在稠人中念。则此种惊怖心痛痒事,均可日见消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复刘慧焯居士书)

  469、如何对治念佛时杂念纷飞现象?

  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久则自可澄清。

  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之现象。欲此种境象不现,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则自可澄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08页复丁普净居士书)

  470、念佛发光是何种境界?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

  彼念佛发光,乃属魔境。急为写信,令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倘以此为圣境现前,则将来恐致魔鬼附体,着魔发狂,不可救药。良以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来报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遂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

  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与躁妄心想见境界之祸害,《文钞》中皆屡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须令其力依吾说,不以此境为是。即再发现,亦不生喜,亦不生惧,则其境自消。如贼入人家,认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贼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会,彼便无立脚处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29页复陈士牧居士书五)

  471、念佛人见境界如何保持正念?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

  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今则偶有所见,便生畏惧,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现,倘是魔现,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窍,令彼着魔发狂,丧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于此。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则是授彼全权,自己对治之法,全体不用,则任魔相扰矣。哀哉哀哉!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处,然不可专欲兴此感想。

  若心常欲兴此感想,则必至着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无一物在心中,以此清净心念佛,自无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惊惧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31页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472、念佛现黑影是怎么回事?

  此影殆宿生有缘之孤魂。当专为回向,令其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庶不负现影一番苦衷。

  所言黑影,非佛菩萨之影,亦非怨家对头所现之影。以佛菩萨既现,必明了能见其面目等。怨家,当现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缘之孤魂,冀其仗念佛诵经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当为伊于课诵回向后,又专为回向,令其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则于彼有益,庶不负现影一番苦衷。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49页复杨佛典居士书)

  473、念佛为什么不可着外境相?

  念佛着外境相,易着魔境而不了知,则殆矣。切嘱切嘱。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须志诚恳切,摄心而念,不可着外境相。否则心地不通,观道不熟,魔境现前,亦不了知,则殆矣。切嘱切嘱。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7页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474、念佛如何防止着悲魔和欢喜魔?

  念佛悲痛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须至诚恳切念佛可防止。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志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26页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475、怎样消除魔鬼搅扰?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如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看经典切不可照今人读书之毫不恭敬,必须如佛祖圣贤降临一般,方有实益。汝果能如是,则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无地可安身矣。倘汝心先邪,则以邪招邪,何能令彼远离不扰也。他心通,鬼神虽有,小而且近,若业尽情空,则犹如宝镜当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欲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种。譬如宝镜,无丝毫尘垢,自会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尘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尘封深厚之镜,断不能发光,或有发者,乃妖光,非镜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堕水火,如救头然以念佛,则无业魔不消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69页复某居士书)

  若阁下既知佛法,尽情弃舍先所修之炼丹法,则心中正念昭彰,如杲日当空,何有魑魅魍魉兴妖作怪之事。汝心地正大光明,彼妖魔鬼怪,自无存立之地。由阁下以邪作正,平常妄欲得神通,得先知,故惹起魔鬼,于汝身中妄现妖相。虽汝邪正不分,尚未全认作魔鬼之妖相为是,尚有可救。倘认做得道得通,则欲不魔死不可得也。险极险极!汝既问光,当依光说,从此以后,将从前所做之工夫,完全丢脱,不存一丝一毫之宝贵心。至诚恳切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必须身口意三业,专注于修持净业上。汝心中既无邪见,再加以佛名号之威德神力,彼魔鬼将逃避不暇,何敢少留而为汝作障碍乎?

  其作障碍者,乃汝邪心所招。譬如主人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若言若行,悉合诚明之道,则放僻邪侈,肆无忌惮,所作所为,悉皆暗昧之小人,何敢登彼之堂,入彼之室乎?如大明之下,了无黑暗;大暑之中,了无冰霜。汝能全依净土法门而修,不复以先所期望者为是,则如主人明悟,知彼是贼,则彼自当远去。如其认做自己家中人,则彼便作主人,入汝之窍,令汝着魔发狂,以致丧身殒命也。无论彼是狐是鬼,是宿世怨家,但发菩提心,持佛名号,皆当消灭。如其不消,则天地当易位,日月当倒行者。所虑者,汝心不依正理,仍存以前之邪知邪见,勿道印光所说者不灵,即诸佛所说亦不灵矣。以根本既邪,正无由施故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04页复徐紫焜居士书)

  476、念佛人如何正确对待病苦?

  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并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业可消,安乐无量。

  汝母何以病不见愈,盖以宿业所致,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于此时以了之乎?玄奘法师临终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译之经,或有错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当以此意安慰汝母,劝彼生欢喜心,勿生怨恨心,则决定可蒙佛加被,寿未尽而速愈,寿已尽而往生耳。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则安乐无量。近来兵火连绵,吾人幸未罹此,虽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则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则怨天尤人,不但宿业不能消,且将更增怨天尤人之业。当与汝母说之,果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业可消,如汤消雪。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91页复周孟由昆弟书)

  477、为什么有病及遇危险灾难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

  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87页复周孟由昆弟书)

  478、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将往生想,能与佛感应道交吗?

  有病即作将往生想,一定能与佛感应道交。世寿未尽,则可速愈,世寿已尽则决定往生。

  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将死想,一心念佛。寿若未尽,反能速愈。若唯望病愈,则是怕死。有怕死之心,便难感佛。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72页复曾怡之居士书)

  有病,即作将往生想,念佛求往生。世寿未尽,则可速愈,世寿已尽,不至以求愈而与佛不能感应道交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74页复杨慧芳居士书)

  病人一心念佛待死,寿若未尽,则当速愈。寿若已尽,则决定往生。倘于病时,急于求好,绝无求往生之念。即或寿未尽,以急于求好,不肯一心念佛。纵念佛,以求好之妄念过重,反致与佛不相应矣,决难速愈。若寿已尽,以求病愈之心切,决无往生之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96页复温光熹居士书四)

  479、病重的时候如何发心,如何念佛?

  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到清净安乐消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着阿弥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着阿弥陀佛。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

  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倘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我而今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除过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12页示华权师病中法语)

  480、如何对治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等疾?

  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至于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嗔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然观音于娑婆有大因缘,于念佛外,兼持观音名号亦可。或兼持楞严、大悲等咒,亦无不可。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74页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481、色欲是修行人一大障碍,如何对治?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

  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当常怀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专心念佛名号,朝暮佛前,竭诚尽敬,恳到忏悔无始宿业。如是久之,当有不思议利益,得于不知不觉中。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干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

  由此爱心,便堕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着念,岂非迷中倍人。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花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花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皮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干惕,痛除此习,则唯见其资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则将奈何。

  试一思及,心神惊怖。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每日除了己职分外,专心念佛名号。朝暮佛前,竭诚尽敬,恳到忏悔无始宿业,如是久之,当有不思议利益,得于不知不觉中。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12页复甬江某居士书)

  聪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当常怀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人前尚不敢为非,况于佛天森严处,敢存邪鄙之念,与行邪鄙之事乎?孟子谓:“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若不守身,纵能事亲,亦只是皮毛仪式而已,实则即是贱视亲之遗体,其不孝也大矣。故曾子临终,方说放心无虑之话云,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未到此时,尚存战兢。曾子且然,况吾辈凡庸乎?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73页复徐书镛居士书)

  482、在家念佛人不能断欲是否有过?色欲与疾病关系重大吗?

  在家人固不以断欲为事,然须节减。若将此事作寻常茶饭,则亦有过,但比邪淫较轻点。果能节欲,则于己于妇于儿女,皆有不思议之大益。

  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间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亏损,受别种感触而死。所以人生欲得无病健康,必须极力节欲。欲事一多,则种种毛病悉皆发生。

  女色一事,在家人固不以断欲为事,然须节减。若将此事作寻常茶饭,则亦有过,但比邪淫较轻点。果能节欲,则于己于妇于儿女,皆有不思议之大益。或年、或季、或月行一次,量自与妇之性情而为限制,则于修道、于宗祀,皆可有大利益。以寡欲之人多子,而且庞厚无病,性情淳淑故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80页复金慧畅居士书)

  吾常谓世间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间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亏损,受别种感触而死。此诸死者,无不推之于命,岂知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贞,不贪欲事之人,彼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谓之为命乎?至若依命而生,命尽而死者,不过一二分耳。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此祸之烈,世无有二。可不哀哉!可不畏哀!亦有不费一钱,不劳微力,而能成至高之德行,享至大之安乐,遗子孙以无穷之福荫,俾来生得贞良之眷属者,其唯戒淫乎?

  夫妇正淫,前已略说利害,今且不论。至于邪淫之事,无廉无耻,极秽极恶,乃以人身,行畜生事。是以艳女来奔,妖姬献媚,君子视为莫大之祸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临,皇天眷佑。小人视为莫大之幸福而纳之,必致灾星莅止,鬼神诛戮。君子则因祸而得福,小人则因祸而加祸,故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人苟于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则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乐,以及子孙无穷之福荫,来生贞良之眷属,断送于俄顷之欢娱也。哀哉!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087页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重重灾病,总由宿业深,而现行不谨所致。人生欲得无病健康,必须极力节欲。欲事一多,则种种毛病悉皆发生。世人以行欲为乐,不知乐只一弹指顷,苦便一生常膺也。汝宜息心念佛,并念观音,将己妻妾,作道友想,相敬如宾,不使起一欲念。如是久久,则诸病悉可痊愈矣。若病已痊愈,犹不可即行房事。须大强健后,为继嗣故,偶一行之,则必能生育。而且庞厚聪明,无诸疾病,此系先天之培植也。若不知此义,则自己妻妾,并所生儿女,均无强健无病之幸福矣。此语亦宜与妻妾说之。此求诸己者。至于念佛,乃求诸佛者。己不节欲,佛也不易保佑。己肯节欲,再加至诚念佛,定规会诸病不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48页复鲍衡士居士书)

  483、遇到病苦等逆境时怎样念佛?

  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祇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

  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也?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门。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5页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印光法师(1861~1940)传为大势至菩萨化身,是近代绝无仅有的一位彻晤自心、圆悟藏性而为我国佛教界所公认并奉为净土宗第十三祖。大师一生潜修秘证,贯通宗教,但他却专注弘扬净土念佛法门,并以书信方式细致耐心地解答念佛人提出的各种疑难杂问。所写书信、论文及开示法语,字字珠玑,语语见谛,被有慧眼之士汇集成《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被教内外大德、专家和学者们誉为是一部浓缩的藏经,视为珍宝。本刊分十二期全文刊出,欢迎学习与收藏。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十)

  450、专门用一种方法念佛行不行?

  何可死执一法。

  问,有云出声念追顶持,有云金刚持,有云默持,有云记数,有云随息等。欲得一心不乱,可是专持一法否?

  答,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致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7页答幻修学人问)

  451、各种念佛方法可否轮换着念?

  一心在念,不在念的声音,何可云碍?

  问,时而金刚,时而默持,时而记数,时而随息等,不知于一心有碍否。

  答,一心在念,不在念的声音,何可云碍?记数,亦只可动时记。静坐时,只可默念,不可掐珠,掐珠必受伤。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7页答幻修学人问)

  452、静坐时可否出声专持四字洪名?

  静坐宜默持,出声亦可。一心不乱,在心专注与恳切耳。

  问,学人现在于静坐时,出声持四字洪名,摄心切念。以心口分明,清楚执持,用耳谛听之法,稍觉轻安。欲修一心不乱,专行此法,可能达到否?

  答,此法甚好。静坐宜默持,出声亦可。一心不乱,在心专注与恳切耳。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8页答幻修学人问)

  453、随息念佛怎么念?

  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

  问,随息一法,尊钞颇极提倡,但未说明如何念法。《宝王论》云,此法大有恃怙,亦只云称佛名号,随之于息,仍未详如何念法。惟《饬终津梁》云,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学人疑吸息不念,岂非间断,每每试练一呼一句,颇觉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随吸时,念阿弥,随呼时,念陀佛,既不间断,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时,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间断?一呼念一句,吸则不念。呼吸俱念,必伤气。若只念二字,则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8页答幻修学人问)

  454、如何实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用功最妙方法?

  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鼻、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则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业消智朗,心地开通。何愁不解经义乎哉。祈勉力。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9页答幻修学人问)

  如子忆母,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学佛人日用所当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纵有小益,必伏大祸。且勿谓为老僧迂谈,则幸甚幸甚!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77页致崔德振居士书)

  455、为什么静坐念佛时宜按钟计数?

  不宜掐珠,掐珠则心难静息,或致受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最妙之制心法。

  问,念佛时跏趺对像坐,口念耳听,手数珠,心想无量光佛,以冀三密相应,乃昏散仍不能免。将从容以待其纯熟,抑有何法以资都摄?

  答,跏趺坐念,不宜掐珠。掐珠则心难静息,或致受病。宜按钟计数,一刻钟念若干佛,即与掐珠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最妙之制心法。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54页答俞大锡居士问)

  456、灵岩山寺念佛功课有什么特点?

  每日功课,专门念佛,与打佛七无异。凡念经、拜忏、放焰口、做水陆、讲经、传戒、收徒、传法等,通不行。

  灵岩念佛,于江浙可算第一。每日功课,与打佛七无异,打七但加早、中、晚三次回向耳。此山系太平寺真达和尚地方,近来改作十方,专门念佛。凡念经、拜忏、放焰口、做水陆、讲经、传戒、收徒、传法等,通不行。常年念佛,夏月随便讲净土法门,不招外人来听。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92页复沈授人居士书)

  457、灵岩山寺的打七规矩怎么样?

  灵岩规矩,系光所立,与天下丛林不同。常年功课,与打七同。有请打七者,不过多加三次回向而已。此法实为办道应酬佛七之第一法,为从来所未有,故人多乐于灵岩打七也。

  灵岩规矩,系光所立,与天下丛林不同。(唯杭州弥陀寺仿佛,彼亦光立,后稍带点应酬派,也放焰口。)常年功课,与打七同。有请打七者,不过多加三次回向而已。无论请多请少,全堂通通照念。所有资,全堂并外寮均分,无偏无党,不以开多开少起争执。一律同念,一律均分。但施主,请多人彼只得多人之功德,以故无一人不念。若照别处,则打七者打七,不打者便闲住,于功课有间断,于僧众有开否。此法实为办道应酬佛七之第一法,为从来所未有,故人多乐于灵岩打七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35页示灵岩打七规矩)

  458、长斋念佛外应守哪些规律?印祖为何深为厌恶佛门中的“假善人”?

  即是敦行孝友,务尽伦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干邪僻,并及虚伪。与人做事,克尽厥职。遇有缘者,劝令入道。

  须知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

  所言长斋念佛外之应守规律,即是敦行孝友,务尽伦常,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心动念,不干邪僻,并及虚伪。与人做事,克尽厥职。遇有缘者,劝令入道。其种种行相,不须具标,但勤看《印光文钞》,及《安士全书》自知。须知为佛弟子,凡所作为,必须超过世俗所行,方能自己得真实益,令他相观而善。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于父母兄弟,以及一切世人上,未能尽其本分。如是之人,名为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0页复马契西居士书一)

  念佛法门,诚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凡圣共由之路,成始成终之法也。修行人须各尽其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身口意三业无亏,发菩提心,自利利人,方名真修。若口说修行,心怀不善,是名假善人。因地既伪,实益何得?又利人一节,倘他人不信,当可默尔而已。其与父母眷属,天性相关,倘有不信,能至诚代为忏悔,久久自能感格。所谓诚之所致,金石为开,使父母眷属,业消智朗。自己修持诚笃,他人相观而善。古云: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身率言从,效力极大。具信心者,不可学外道求生人天福果,及来生富贵欲乐等报。吾保决定蒙佛接引,决定花开见佛。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64页世界佛教居士林观音成道日开示法语)

  编者注:

  印祖对佛门中的“假善人”深为厌恶。他在给一位居士的覆信中说:“尚外现修持之相,而内无真实之心,则是假善人。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在同一封信中他又特别指出:“若学佛之人不以躬行实践为事,则与世俗之伶人无异。在当场,苦、乐、悲、欢,做得酷肖,实则一毫也与己无干。”

  卷九∵念佛遇到境界和问题如何对治

  459、修行境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

  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

  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51页复何慧昭居士书)

  460、怎样分别魔境、胜境?

  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魔境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与经教合不合上分。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又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现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夜见白光,及虚空清白等境,乃心净所现,何可以法界一相,寂照不二自拟?以此自拟,则成以凡滥圣矣,其过殊非浅浅。二句经文,未见所出,盖亦宿生记忆之文,未必即经中文也。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损,不可不知。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54页复何慧昭居士书)

  461、念佛人见到善恶境界时该如何对待?

  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念佛人切勿欲得境界,以免成障碍也。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见善境,心地清凉,了无躁妄取着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所现,不是对境无心。……圣境若现,知属唯心,取着则非唯心矣。以初心一见圣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着。一生取着,则不是得少为足,便是着魔发狂。

  故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着魔发狂。”……境现而勘,汝谓是分别。汝既能见境,勘又何碍。勘者非特起别种法,乃摄心于佛,不令起二念耳。由汝不识勘之事,意谓另有勘之一法,反成分别。念佛人并不是一笼统,无分晓。乃于一切境,如镜照相,相来即现,相去即无。汝所说者,通是未着魔而欲着魔之话,非防着魔之话。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碍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93页复温光熹居士书三)

  462、常有不如法的境界出现是什么原因?如何避免?

  是未曾真实摄心,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如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之谓也。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如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圣境界现,及得种种神通。只期心佛相应而已。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当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为苦恼于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专欲得见圣境,不知圣境之得,须到业尽情空地位。否则勿道所得者皆属魔境,即是圣境亦无所益,或有大损。以不知精进力修,反从此生大欢喜,未得谓得,则必至着魔发狂。

  《楞严经》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之谓也。况汝之境界,乃属俗染境界乎。但自提起正念,俾从前所有淫欲嗔恚等心不起。即或偶起,当即觉照,令其速灭。喻如贼至其家,若主人识得是贼,其贼即时便去。若当做家里人,则其家便被贼劫掠净尽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47页复谛醒法师书)

  463、修净土人,能否注意定境中之八触与六妙?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至于定境中八触、六妙不应注意。

  修净土人,注重信愿行三法。至于定境中之八触及与六妙,不应注意。倘或工夫发现,亦当视为平常,不加欣幸。否则或恐以为胜妙,致将正修净业,反视为等闲。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3页复慧昭居士书)

  464、礼拜时为何会出现种种震动?

  皆提神过度所致。念佛人但遇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合目亦是致病之本,切勿合目。

  所言礼拜种种震动,及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度所致。以后礼诵,但专诚恳切而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工,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着魔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汝乃轻狂小子,今日故有此相。合目亦是致病之本,以后但不他视,切勿合目。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51页复杨慎予居士书)

  465、念佛耳根发音是怎么回事?

  言耳根发音,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善知识何可预先发表?若发表则得益者少,受损者多。如《自知录》然,专门表示境界。实则此之境界,尚是理想。

  汝之清磬摇空,乃静极所现。后知齿舌相击,并非外境所现。有此一知,方不至或生一种希奇玄妙之想,由兹起自矜心,则便非得益之处矣。所言耳根发音,诸净典不甚提倡者,以净土法门,其要在于信愿行等。此等境界,乃用功人自得之各别境界。善知识何可预先发表?若发表则得益者少,受损者多。如《自知录》然,专门表示境界。实则此之境界,尚是理想。彼盖欲借此以张大门庭,故特做出此不思议境界。使光不阻止,则不知印几多万,以引人入魔乎?汝净功虽好,于机于教,尚欠阅历,故作此说。若有阅历,即大有所得,亦不疑古人为敛默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34页复何慧昭居士书一)

  466、念佛好静厌喧是病相吗?如不速改有何危险?

  至诚恭敬,心系佛号,久久当静闹一如,则无惊厌魔事发生。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复刘慧焯居士书)

  467、念佛时为什么会发悲痛?

  念佛发悲痛系善根发现。然不可以此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则堕悲魔,切要切要。

  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着悲魔。悲魔既着,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复刘慧焯居士书)

  当念佛时,湣彼苦恼众生,心酸泪流,系善根发现。然不可以此为德,常令如此。若常如此,则堕悲魔,切要切要。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81页复陈士牧居士书一)

  468、念佛顶门痛痒怎么办?

  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当一心静念,均可日见消灭矣。

  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当一心静念。普为一乡宣说,常在稠人中念。则此种惊怖心痛痒事,均可日见消灭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9页复刘慧焯居士书)

  469、如何对治念佛时杂念纷飞现象?

  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久则自可澄清。

  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之现象。欲此种境象不现,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则自可澄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08页复丁普净居士书)

  470、念佛发光是何种境界?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

  彼念佛发光,乃属魔境。急为写信,令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倘以此为圣境现前,则将来恐致魔鬼附体,着魔发狂,不可救药。良以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来报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遂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

  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当教彼一心念佛,除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外,概不许心生诸念。自然如长空雾散,天日昭彰矣。其一心念佛之利益,与躁妄心想见境界之祸害,《文钞》中皆屡言之。祈以此信抄而寄去,又须令其力依吾说,不以此境为是。即再发现,亦不生喜,亦不生惧,则其境自消。如贼入人家,认做自家人,亦受害。知是贼而妄恐怖,亦受害。若不喜不怖,概不理会,彼便无立脚处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29页复陈士牧居士书五)

  471、念佛人见境界如何保持正念?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遂致得少为足,便成退惰。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谓生欢喜退惰)不受益矣。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

  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现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今则偶有所见,便生畏惧,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现,倘是魔现,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窍,令彼着魔发狂,丧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于此。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则是授彼全权,自己对治之法,全体不用,则任魔相扰矣。哀哉哀哉!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处,然不可专欲兴此感想。

  若心常欲兴此感想,则必至着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无一物在心中,以此清净心念佛,自无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惊惧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31页复陈士牧居士书六)

  472、念佛现黑影是怎么回事?

  此影殆宿生有缘之孤魂。当专为回向,令其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庶不负现影一番苦衷。

  所言黑影,非佛菩萨之影,亦非怨家对头所现之影。以佛菩萨既现,必明了能见其面目等。怨家,当现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缘之孤魂,冀其仗念佛诵经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当为伊于课诵回向后,又专为回向,令其消除恶业,增长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则于彼有益,庶不负现影一番苦衷。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49页复杨佛典居士书)

  473、念佛为什么不可着外境相?

  念佛着外境相,易着魔境而不了知,则殆矣。切嘱切嘱。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须志诚恳切,摄心而念,不可着外境相。否则心地不通,观道不熟,魔境现前,亦不了知,则殆矣。切嘱切嘱。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87页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474、念佛如何防止着悲魔和欢喜魔?

  念佛悲痛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须至诚恳切念佛可防止。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志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凡有适意事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26页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475、怎样消除魔鬼搅扰?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如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

  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看经典切不可照今人读书之毫不恭敬,必须如佛祖圣贤降临一般,方有实益。汝果能如是,则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无地可安身矣。倘汝心先邪,则以邪招邪,何能令彼远离不扰也。他心通,鬼神虽有,小而且近,若业尽情空,则犹如宝镜当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欲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种。譬如宝镜,无丝毫尘垢,自会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尘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尘封深厚之镜,断不能发光,或有发者,乃妖光,非镜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堕水火,如救头然以念佛,则无业魔不消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69页复某居士书)

  若阁下既知佛法,尽情弃舍先所修之炼丹法,则心中正念昭彰,如杲日当空,何有魑魅魍魉兴妖作怪之事。汝心地正大光明,彼妖魔鬼怪,自无存立之地。由阁下以邪作正,平常妄欲得神通,得先知,故惹起魔鬼,于汝身中妄现妖相。虽汝邪正不分,尚未全认作魔鬼之妖相为是,尚有可救。倘认做得道得通,则欲不魔死不可得也。险极险极!汝既问光,当依光说,从此以后,将从前所做之工夫,完全丢脱,不存一丝一毫之宝贵心。至诚恳切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必须身口意三业,专注于修持净业上。汝心中既无邪见,再加以佛名号之威德神力,彼魔鬼将逃避不暇,何敢少留而为汝作障碍乎?

  其作障碍者,乃汝邪心所招。譬如主人闲邪存诚,克己复礼,若言若行,悉合诚明之道,则放僻邪侈,肆无忌惮,所作所为,悉皆暗昧之小人,何敢登彼之堂,入彼之室乎?如大明之下,了无黑暗;大暑之中,了无冰霜。汝能全依净土法门而修,不复以先所期望者为是,则如主人明悟,知彼是贼,则彼自当远去。如其认做自己家中人,则彼便作主人,入汝之窍,令汝着魔发狂,以致丧身殒命也。无论彼是狐是鬼,是宿世怨家,但发菩提心,持佛名号,皆当消灭。如其不消,则天地当易位,日月当倒行者。所虑者,汝心不依正理,仍存以前之邪知邪见,勿道印光所说者不灵,即诸佛所说亦不灵矣。以根本既邪,正无由施故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04页复徐紫焜居士书)

  476、念佛人如何正确对待病苦?

  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并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业可消,安乐无量。

  汝母何以病不见愈,盖以宿业所致,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于此时以了之乎?玄奘法师临终亦稍有病苦,心疑所译之经,或有错谬。有菩萨安慰言,汝往劫罪报,悉于此小苦消之,勿怀疑也。当以此意安慰汝母,劝彼生欢喜心,勿生怨恨心,则决定可蒙佛加被,寿未尽而速愈,寿已尽而往生耳。凡人当病苦时,作退一步想,则安乐无量。近来兵火连绵,吾人幸未罹此,虽有病苦,尚可作欲出苦之警策,则但宜感激精修,自得利益。否则怨天尤人,不但宿业不能消,且将更增怨天尤人之业。当与汝母说之,果能不怨不尤,净心念佛,其业可消,如汤消雪。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91页复周孟由昆弟书)

  477、为什么有病及遇危险灾难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

  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

  世人有病,及有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87页复周孟由昆弟书)

  478、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将往生想,能与佛感应道交吗?

  有病即作将往生想,一定能与佛感应道交。世寿未尽,则可速愈,世寿已尽则决定往生。

  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将死想,一心念佛。寿若未尽,反能速愈。若唯望病愈,则是怕死。有怕死之心,便难感佛。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72页复曾怡之居士书)

  有病,即作将往生想,念佛求往生。世寿未尽,则可速愈,世寿已尽,不至以求愈而与佛不能感应道交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74页复杨慧芳居士书)

  病人一心念佛待死,寿若未尽,则当速愈。寿若已尽,则决定往生。倘于病时,急于求好,绝无求往生之念。即或寿未尽,以急于求好,不肯一心念佛。纵念佛,以求好之妄念过重,反致与佛不相应矣,决难速愈。若寿已尽,以求病愈之心切,决无往生之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96页复温光熹居士书四)

  479、病重的时候如何发心,如何念佛?

  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到清净安乐消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着阿弥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着阿弥陀佛。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

  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倘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我而今晓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除过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12页示华权师病中法语)

  480、如何对治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等疾?

  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至于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嗔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然观音于娑婆有大因缘,于念佛外,兼持观音名号亦可。或兼持楞严、大悲等咒,亦无不可。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74页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481、色欲是修行人一大障碍,如何对治?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

  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当常怀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专心念佛名号,朝暮佛前,竭诚尽敬,恳到忏悔无始宿业。如是久之,当有不思议利益,得于不知不觉中。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干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

  由此爱心,便堕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着念,岂非迷中倍人。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花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花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皮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干惕,痛除此习,则唯见其资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则将奈何。

  试一思及,心神惊怖。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每日除了己职分外,专心念佛名号。朝暮佛前,竭诚尽敬,恳到忏悔无始宿业,如是久之,当有不思议利益,得于不知不觉中。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12页复甬江某居士书)

  聪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当常怀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人前尚不敢为非,况于佛天森严处,敢存邪鄙之念,与行邪鄙之事乎?孟子谓:“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若不守身,纵能事亲,亦只是皮毛仪式而已,实则即是贱视亲之遗体,其不孝也大矣。故曾子临终,方说放心无虑之话云,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