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庙田

●裴跃松

清雍正版《永安县志》记载,境内的寺、庙、庵、观等计有70余座,其中56座占有庙田。我国旧时寺观等占有的土地,主要由封建***拨给或信徒的捐赠,大多掌握在地主、富豪的手里,有的由住持寺、庙、庵、观的僧尼掌管。庙田大多出租或雇工经营,所得用于祭祀、供养僧尼、道士和管理人员的开支,有些寺庙还以地租或放高利贷所得兼并土地。

从春秋末年到汉代,我国先后出现三大教派,即儒教、道教和佛教。儒教也称孔教,从汉代开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学派,把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推崇为宗教经典,汉武帝为适应巩固其统治,提出“罢黜百家,***儒术”。道教创立于东汉,奉老子为始祖,尊称太上老君,主要经典有《老子五千文》(道德经)等,为我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之一。相传公元前六世纪创建于古印度的佛教,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才传入我国,始祖为释迦牟尼,隋唐以后逐渐产生具有中国特色的许多支系宗派。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三大教派有过对立和争斗,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后又逐渐合流。而封建帝王的信仰各有不同,是造成教派之间对立的原因之一。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同时也统一了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但他信奉道教,为巩固其统治,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和苛法统治。又如元太祖成吉思汗对丘处机极为崇拜,当时的全真道教便盛极一时。其他教派也如此,唐人不少皇帝虔信佛教,僧人受到推崇,全国各地的寺庙众多,而到了唐武宗即位后,于会昌五年禁止佛教,拆毁寺院,令26万僧尼还俗,没收了大量的庙田。

明清以后,三教基本合流,客家地区不少寺庙既祀奉释迦牟尼、观音大士,也祀奉玉皇大帝、五谷真仙,反映了客家人的多神崇拜观念,也认同了佛祖与各路神仙和平共处,并无大碍。客家山区的不少规模较小的寺庙,占有的少量土地,大多均由本寺僧尼自行耕种,仍免不了要交地租,由当地官府收取,剩余收成供寺庙支配。如清流县的金莲寺,解放以前寺门前的梯田及后山烂泥田,均由本寺和尚耕作,可见其自食其力,“以庙养庙”的目的。

庙田往往有时还成为封建***“救急”的一条门路,以摆脱地方财政收支的困境。据永安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因福建兵饷匮乏,***下令将寺观的田亩收回六成,只留四成,以此来补充军饷。清康熙二十五年,永安官府对境内56座寺观征收田赋,折合成银两,也是因为军饷不足的原故。如高飞寺额征银12?郾5两,栟榈寺额征银12两,善集寺额征银16?郾4两……由此可见,明清两代有些地方因财政拮据,也不得不向庙田伸手,以补充军饷的不足。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