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秦姚兴崇佛教

东晋十六国时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大多笃信佛教,帝王、朝贵们崇佛成风。然而这一时期,源于中国的儒学影响力仍然根深蒂固。各朝各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一面崇佛,一面又尊孔,于是出现了僧徒兼治儒学,儒生兼修佛经,佛儒并盛的现象。这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情况,促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在这独特的中华宗教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位陇西籍的帝王作了重大贡献-他就是后秦第二代君主姚兴。

姚兴(366年-416年),字子略,南安赤亭(今陇西县西)羌族首领姚弋仲之孙,后秦开国皇帝姚苌之子。姚兴是继姚苌之后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后秦的22年中颇有建树。他雄才大略,勤于政事,广纳善言;他举贤任能,注重培养人才,对臣属赏罚分明;他简约法令,清察狱讼,解放自卖为奴的平民奴隶,限制士大夫势力的过度膨胀;他减免税赋,鼓励农桑,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姚兴由于政治上比较清明,因之在武功方面也有一些成就,先后灭前秦、后凉,败西秦,使后秦成为西部的强国。

姚兴得儒生姜龛等人,大兴儒学,长安有儒生一万多人。姚兴又笃信佛教,他派使到西凉邀请寓居的西域龟兹国(今***库车)高僧鸠摩罗什,但西凉吕氏拒不放行,姚兴即用武力迎请。西凉战败求降,鸠摩罗什这才被千里迢迢请到长安,被姚兴尊为国师,让他讲佛译经。由于姚兴的倡导,常常聚沙门(佛教徒)数日不休。每逢"无遮"大会,全国各地学者信徒云集京师,不同学派展开自由辩论,各抒己见。据《晋书·姚兴传》载:先是姚兴到了逍遥园,在澄云堂召集沙门八百余人,听鸠摩罗什演说佛经。鸠摩罗什精通汉语,常发现汉语译本中有许多错误,跟西域从印度梵文译的经文不相符合,姚兴便手持经卷跟国师的译本彼此参照。若新本和原本有不相符合的地方,在文理上依据原本,逐字逐句详加修订,并亲自读诸经,体会佛理,撰诸论以辨讹纠偏。姚兴在鸠摩罗什客居长安的8年间,相互切磋、翻译、厘订和撰写经卷。在鸠摩罗什的指导下,姚兴着有《通三世论》《通不住法住般若》《通圣人放大光明普照十方》《通一切诸法空》等书论,从中国封建帝王的角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一些基本教义进行了阐述。姚兴和鸠摩罗什合着的有《十论律》《四分律》《十住经》等。他的着述文清义全,在当代和后世很流行,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着家之首。

姚兴不仅亲自译经、编律、撰论,而且更重视佛教的推广传播。他大兴佛寺,倡凿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就是在姚兴弘始二年即公元400年前后开创的)。据说,当时长安城就有僧尼约万余人。为了实行朝廷对佛教的管理,姚兴设立了管理全国僧尼的行政机构,任命鸠摩罗什的弟子僧∵为管理僧尼的最高僧官,即僧正;以鸠摩罗什的另一弟子僧迁为都维那,即副职。下设僧录,以纲纪统摄僧众,掌全国僧尼簿籍和有关事务。佛教的这一管理机构,是中国佛教史,首次由***设立的僧官管理机构。姚兴还十分重视佛教人才培养,兴学育人,培养出了许多造诣颇深的佛学弟子,如着名的"什门四圣"就是一代广为传颂的佛学大师。姚兴培养和网罗的大批人才,以佛法宣世,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世俗的政治统治,但也在王权和教团的矛盾中,刺激了佛教自身向适应中国社会传统宗教信仰需要的转变。

来源:∵《陇西史话》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