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儒家化的佛教经变画

省博物馆里收藏着一幅《报父母恩重经变》图,图是绢本、敷彩,纵182厘米,横127厘米,据说原出敦煌石窟。全图绘佛、菩萨及世俗像达110余人,并有大段题记,是国内现存的幅面较大且有纪年的一帧绢本佛画。我省着名文物专家、今年82岁高龄的秦明智老先生介绍说:这幅经变图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连环画了。

秦明智先生解释说,所谓经变画,就是依据佛经绘制的画,最早出现在南朝时期。经变图分说法图和故事画两大部分。佛像绘于画正中,上部绘“七佛”,都有彩色圆形项光和背光,着半披肩袈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榜书佛名,两侧又绘制了“藏宝”“珠宝”“兵宝”等“七宝”。中心部位绘说法图,说法图的下面,中间书经变文和发愿文,两侧绘赴会圣众。中间墨书经变文12行,题曰《佛说报父母恩重经变》,发愿文15行,题曰《绘佛邈真纪》,末题“于时淳化二年岁次辛卯五月廿二日纪”,这就是制作经变画的缘起和时间———北宋淳化二年即公元991年。秦明智说这幅经变画是根据唐人《佛说报父母恩重经变》创作的经变故事书,经变文是节录其中部分文句而成,而有关孝亲题材的经变,多见于唐代以后,所以经文的成书时代不会过早。“绘佛邈真”取“上图佛会,下邈真仪”之义,把宣扬佛法同报父母恩结合在一起。经变故事以连环画形式展开,分布在说法图的两侧。从左下方起自下而上,再从右上方由上而下,分为15幅,各以山石分割,都有榜题。绘画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如怀胎、哺育、摇摇篮、嬉戏、教育等画面。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段落分明,可能是俗讲大师讲经时使用的挂图。一、二图是楔子部分;三至十图叙述了父母养育,含辛茹苦,也是全画的重心所在;十一至十五图是结语,褒扬孝子,鞭挞娇子不孝。

秦明智说《报父母恩重经变》图是以宣扬儒家的封建孝道思想为题材,它的出现,能够看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即进一步民族化、世俗化。我们知道,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提倡的是“孝为百行之首”;而早期的佛教主张“不事二亲”“等禽气于己亲”,这一点从佛经故事“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和“尸毗王割肉救鸽”里就能看出来,当然佛教中也没有“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必然要遭到儒家思想的反对,不利于佛教的存在和传播。所以佛教不得不向儒家让步,把伦理道德融合到教义中去。唐早中期出现了报恩经,有孝养品、善友品、恶友品等,唐晚期出现报父母恩重经,并有较大量的报父母恩重经变壁画出现,这就表明佛教为进一步适合中国国情,求得发展,把孝道纳入自家的教义中来,把释迦牟尼同孔子并列为圣人。

秦明智说我国保存下来的古代佛教以壁画为主,绢本画为数不多,这幅经变画就继承了唐代壁画的传统,既有唐的雍容华贵,又有宋的秀美俊俏,构图上做到了统而不滞,活而不乱。使用颜料有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白粉、金粉等,虽历经千年仍色泽鲜艳.我们可以说《报父母恩重经变》图的年代之早、有明确纪年、颜色鲜艳、保存完整以及“最早的有人物有山水的连环画”成就了它的国宝风范。

来源:甘肃日报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