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新昌

西晋太康十年(289),西域僧幽闲立新建寺,后改名兴福寺,即今澄潭兴善寺前身。东晋咸康间(335~342),兰潜(又名竺法潜、竺法深)辞朝入剡,卜居东岇山立寺,史称东岇寺,一名东乡寺。永和间(345~365),支遁(又名支道林)于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并建戒坛,竺法友建法华台寺,昙光来石城建隐岳寺,于法兰在隐岳西侧创元化寺(即今千佛禅院),支遁复来石城建栖光寺和戒坛,释晖始卜筑于南岩山。剡东佛教大兴。其时佛教教义最重大乘般若,高僧大德在浙最盛,六家七宗,剡东有其五:竺潜倡本无异宗,竺法蕴倡心无宗,支道林创即色宗,于法开创识含宗,于道邃倡缘会宗,而以支遁、法开最有声名。互相攻难,切磋义理,援引老庄,以通释典,佛道与玄学冶于一炉,极一时之盛。梁慧皎撰《高僧传》。剡东各寺入传高僧达26人之多。竺潜、支遁、于法开、于法兰号称"四贤"。支、竺更为当时佛门巨子,晋帝数请赴都讲演,莫不称善,名动朝野,缁白共钦,长期居剡东,形成"支竺遗风",流韵绵长。南朝宋元嘉中(424~453)又建成云居寺、南岩寺、九峰寺,齐梁间(497~520)建成石梁寺、天宫寺。石城寺内弥勒大佛凿成,刘勰誉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晋昙光、支遁、隋智凯三大高僧先后圆寂于石城,留下佛教胜迹。

唐代兴建鹫峰寺、华藏寺、九岩寺。白寂然重建沃洲山禅院。南岩寺进入兴旺期,僧众达数百人。唐武宗会昌废佛,寺院多遭毁坏;裘甫、黄巢义军过境,又遭兵火之灾。五代钱氏治国,保境安民,倡护佛教,寺院多有恢复,石城寺得以重建。五代新建寺院有:普润寺、普门寺、宝严寺、天姥寺、昌法寺、福圣寺、宝福寺、香林寺等。宋、明后,禅宗临济一派在浙得势,县设僧会司,统摄寺院。宋时寺多改称院。明初以多改称禅寺、讲寺、教寺。整顿寺院,形成网络。明成化时有寺26所,庵4所,院2所;万历时有寺26所,庵14所,院3所。清代庵堂激增,清末有寺院34所,庵260多所。

惭时期佛教有发展,居住僧尼的寺、庵、庙、观达400~500所,寺田1300多亩。民国21年(1932),有佛教徒1040人,男532人,女508人。29年12月,中华佛教协会新昌支会成立,37年停止活动。共改选五届,理事长先后由梅诸、达慧担任,会员299人,其中僧192人,尼107人。抗战期间,佛教界曾联合几十所主要寺、庵。广开法筵,祈祷息灾护国。举办社会救济事业,创立慈明小学,收容失学贫寒子弟等。

建国后土地改革,僧尼多转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寺产教堂多收为公产,变成国家或集体仓库、会堂、校舍。"文化大革命"期间,寺产法器荡然无存。80年代起,逐步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宗教活动。宝相寺首先修复开放。1986年,县又批准开放弥陀寺、华严庵、莲花庵、普济庵,保留江左庵,重组"新昌佛教协会筹备小组"。1987年尚存寺、庵70所,常住僧尼41人。至1989年,增加流动僧尼,数量不定。

宝相寺,为县内最大寺院,着名古刹,1983年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位于县城西南石城山中,晋世昙光开山建隐岳寺,南齐时僧护双建石城寺于岩下。大佛凿成,二寺合并,名石城寺。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镠赐名瑞像寺。宋景德间赐额宝相寺,后又名石佛寺。明永乐九年(1411)一度称毗卢阁,后仍沿称宝相寺。民国时期改称大佛寺。此后,宝相、石城、大佛三个寺名并用。

宝相寺名闻古今中外,既是佛教徙瞻礼圣地,也是宗教文化交流中心之一,高僧大德和寺院结纳因缘深广。晋世高僧昙光、于法兰、于法开、支遁在此立寺行道,成为在乘般若教义传播中心。南朝有僧护、淑、佑凿成大佛,留下"三生圣迹"。隋初,天台宗开山祖智凯在此圆寂。唐代高僧活动频繁:南山律宗开山祖道宣自称"护、佑后身",曾求法石城;慈恩大师弟子神楷曾来石城撰《净名经疏》;苏州通元寺慧旻至石城瞻礼;处州法华寺僧智威来沃洲石城近灌禅师以求得心要;元俨律师招集律行,倾衣钵,施七宝八珍,重镌大石像。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天台宗开山最澄来国清受天台教义,过石城去越州。此后,圆载、圆珍、周然等日本名僧先后来石城礼拜求法。

宋后禅宗得势。宋代名僧辨端丈量大佛,僧显忠住持寺院,作石城十五题咏,僧志高刷新寺宇。明万历间,幽溪大师释传灯曾在大佛前讲经,一时宗风大振。意圆(德颖)禅师来南明重振宝相寺,认临济宗为祖,定为宝相寺一世祖。临济宗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一世祖为唐义玄法师,传至十一世,有怀玉禅师卓锡台郡临邑涌泉山延恩寺,建延恩世系,为延恩寺一世祖。意圆(德颖)为延恩寺十七世孙,按临济宗列序则为二十八世孙。宝相寺立世系后,递至第五世,有法嗣宝南、无等、无上、振南4人,析为元、亨、利、贞四房。从明万历立世系至民国重修《宝相寺宗谱》,历300余年,已传21世,入谱法嗣800余人。世系行第序列字号为:德、妙、圆、明、达、本、绍、祖、相、然、定、果、清、净、圆、通、澄、超、文、宗。民国21年上述字列用完,由印光法师续32字为:发菩提心起真信愿仗佛慈力现生了办三藏教典义理浩瀚唯是一法顿登觉岸。《宝相寺宗谱》世系载至"发"安止。

宝相寺兴衰,历经沧桑。唐广明元年(880)黄巢义军过境,寺被焚。梁开平三年(909)钱镠赐钱80万贯,起弥勒宝阁三层,东西七间,双建屋300余楹。宋开宝六年(973),钱俶重修。景德间,石湛再铸铜钟一口,重5000斤,并舍钱百万重修宝阁。天圣五年(1027),董遂良到京城赎经一藏,计5048卷。石氏又起转轮经藏并宝殿以藏经。元代石窟前建无量桥,洞窟扩为大殿,桥顶两侧有石塔,今东侧石塔尚存。明永乐间,重建毗卢阁三层三楹。正统间悉毁于火。万历以后,三层阁改建五层阁。清康熙时,重修大殿及无量桥。嘉庆、道光间,创大悲楼、方丈楼、天王殿、正厢房和山楼,修濯缨亭、斋堂、月峡、云堂。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毁寺,历29年后,募化重建。光绪十九年(1893),香客不慎再毁于火,后复重建五层楼阁。民国6年(1917),哈同妻罗迦陵捐钱重修佛像。13~16年,张载阳建新社和茶亭牌坊,开通公路;18年后,迁建智者大师衣钵塔;24年,重修《宝相寺宗谱》,又修隐岳洞,购置《大藏经》;31年后,日军侵占县城,佛事活动停止。而后兴慈法师推荐师弟兴德任方丈,募捐修缮大佛寺。解放后,1951年成立互助组,1954年改农禅社,实行生产自给,佛事中断。1957年成立寺务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寺产悉遭毁坏,大佛幸存。1978年成立大佛寺管理处。1981年起,殿阁落架重修,有所扩大增高。1983年定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1985年移交僧人管理,建立方丈管理体制,由阿育王寺方丈通一法师兼大佛寺方丈。1989年普陀山普济寺首座悟道法师驻锡寺中,接任方丈。开始筹募资金,全面维修大佛,并迎请到日本大正版《大藏经》一部,共10箱,3360部、13620卷。

1979~1989年,修建大佛寺共投资118万元,重建东西厢房、方丈殿、斋堂,整修西方殿、新社,重塑四大金刚、十八罗汉、西方三圣像,更新寺容。寺址占地45亩,山林300亩,建筑面积4879平方米,共有殿堂6座,僧房150间。1989年统计,常住僧30人,流动僧众80人次。礼拜水陆、忏焰等佛事20次,信众1350人。国内外人士前来瞻礼朝拜、游览观光者络绎不绝,年均20万人次以上。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