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安地区佛教民众化倾向再探

张莹

【摘∵要】∵本文分析了唐代佛教发展的重要现象佛教民众化,这在唐朝的都城长安尤为突出。在佛教民间化过程中,长安自身的特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其有一定影响;为了迎合当地人们需要,佛教的实用化、日常化、功利化等色彩在长安十分浓厚。两者之间不断互动,形成了此地特有的佛教民众观念。除了“恶报”观对人们的吸引外,“善有善报”等的现世报观念在当地人们的信仰中表现也很突出,信佛敬佛、不杀生食肉等都会给人们带来所希望的好结果。

【关键词】∵唐代;长安地区;佛教;民众化;善报

长安是唐代政治、文化中心,其地位十分特殊。唐朝的文化政策较为开放,各种宗教争奇斗艳,采用各种方式谋求发展,佛教也不例外。有唐一代,佛教高度繁荣,不仅宗派林立,理论繁多,而且佛教徒传教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民众灌输佛教观念,扩大其影响,也加快了佛教中国化进程,而佛教民众化也成了唐代佛教的一个突出特点。本文将以唐宋笔记小说中有关“善报”的内容为中心,对唐长安地区佛教民众化的现象加以考察。

长安地区崇佛现象非常普遍,佛教在这里依附于皇权明显,统治者为加强控制,也多利用佛教实现其思想统治目的,信佛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同时,长安文化的多元化也造就了信佛途径的多样化,敬佛信佛必有好报。

念佛经、信佛经有好报。诵经、写经是解灾求福最简单可行的做法之一,对一般人都很适用。长安地区主要以《金刚经》、《法华经》为主,这与唐代佛教宗派繁多有关。唐代不同时期佛教各宗派影响不同,其经典也随之流行或消沉,前期天台宗信奉的《法华经》较为流行,后期《金刚经》则更胜一筹,“《金刚经》是佛教禅宗崇奉的经典,在武则天执政后,禅宗以其简便成为最受下层民众欢迎的佛家学说,从而大行于世。”[1]177佛家宗派的变化在长安地区这个文化交汇处的反映比其它地方更加明显,信佛的内容也花样百出。

一方面是《金刚经》的宣扬。“在隋唐社会,《金刚经》常被不少僧俗抄写流通,用以为祈福禳灾、奖善惩恶的法宝”[2]54。

第一,念《金刚经》可免牢狱之灾或延年益寿。免灾、延寿是人们非常在乎的事情,尤其在当时安乐繁盛的长安,人们希望能更多享受此时社会的美好,大多数人对如何得以消灾、长寿乐此不疲:

唐长安县死囚,入狱后四十余日,诵金刚经不辍口。临决脱枷,枷头放光,长数十丈,照耀一县。县令奏闻,玄宗遂释其罪。[3]16

《金刚经》还可以延长人的寿命:

唐吴思玄,天后朝为太学博士,信释氏……曰:“母年四十三时,有异僧教云:‘汝欲长寿否?但念金刚经。’母即发心,日念两遍,终一百七。姨及邻母诵之,并过百岁。今遵母业。已九十矣。”[4]701

前一则死囚因念《金刚经》而脱罪,连皇帝也相信于此,立即释罪;而吴思玄及其亲人,因为世代念经不怕鬼捉而且可以高寿,这在古代几乎不可想象。佛教在这里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生存问题大做文章,使人不得不信。

第二,信《金刚经》可得庇护。在《广异记》中有这样的描述:

时京有蔡策者,暴亡,数日方苏。自云:“初至冥司,怪以追人不得,将挞其使者。使者云:‘将军魏恂持金刚经,善神拥护,追之不得。’即别遣使复追,须臾还报并同。冥官曰:‘且罢追。’”[3]23

如果亲人颂扬《金刚经》也可以保佑你平安:

唐天宝十二载冬,有司戈张无是居在布政……“唯无是妻诵金刚经,善神护之,故不得。”……无是归家,见其妻犹诵经坐待。无是既至,妻曰:“汝常不外宿,吾恐汝犯夜,故诵经不眠相待。”……发誓愿长斋,日则诵经四十九遍。由是得免。[4]673

两位主人公均因常念《金刚经》而得到神灵的保护,鬼吏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另一方面就是《法华经》的特殊作用。《法华经》是大乘佛学的主要典籍,在佛教看来,这部经对人们的影响与《金刚经》略有差别,《法华经》“在一般消灾避祸方面功效似乎不如《金刚经》,但有个特殊作用:可以使人死后尸骨无存而口舌完好”[5]324-332如:

唐贞观有京城西丰谷乡南福水南史村史呵誓,少怀善念常诵法华。临终之时,感有异香氛氲满村埋。后十年,妻亡,开墓同殡,见舌鲜明异常红赤。[6]594

还有更神奇的事:

唐京师人姓潘名果……羊为牧人所遗,独立食草,果因与少年捉之……乃拔却羊舌,于夜杀食之。后经一年,果舌渐缩尽……令开口验之,乃见全无舌,根本才如豆许不尽……为羊追福,写法华经……后经一年,舌渐得生,平复如故。[4]3573

上述两人都因念《法华经》保存了自己的舌头完好,第二则的潘果舌头本已消失,后信《法华经》竟然又重新长出来,很是神奇,足见《法华经》特别的功效。无论是对《金刚经》还是《法华经》的追捧,充分体现佛经在长安广泛传诵,当然更说明其实用化趋势,这加强了人们对实践佛事的重视程度。

佛家之言仕途顺利。唐代政治开明,文化较为开放,读书人都有强烈的政治热情,于是通过科举走向仕途成为读书人的共同理想。长安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大批参加科举的士子云集于此,长安佛教故事中有关科举的内容也特别引人注目。如:

吴郡陆宾于举进士在京师……瑛曰:“不然君之成名必以京兆荐送,他处不可也,至七月六日,若食水族必殊等及第矣。”……后因于靖宫北门一郎官适遇……“向有人惠鲤鱼,方欲翁而烹之。”宾于素嗜鱼,但令具羹至者辄尽。后日因视牖间所书字,则七月六日也,……宾于深信之,因取荐京兆,果得殊。[7]3362-3363

另有一则:

河东薛少殷举进士。忽一日,暴卒于长安崇义里……僧曰:“可去矣。”……少殷曰:“既得归人间,愿知当为何官?”……曰:“汝后年方成名,初任当极西得之,次历畿赤簿尉,又一官极南。”……后年春,果及第。[4]1093-1094

这两则均与科举仕途有关,两京特殊的政治地位,理想抱负的有志之士都想在这里施展才华,获得一官半职;科举制在唐代很重要,“科举”已成为这里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内容,佛教很敏锐地看到这点,紧紧抓住人们求功名心切的心理,编造相关故事,这无疑对佛教在当地传播有利,也网罗了不少信奉者。

“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移植,只有在广泛传播、逐步深入到人民大众之中去之后,才真正可以说在这个社会里站住了脚跟,获得了生机。”[8]280佛教传播也是如此,这样才能与民众之间建立一个契合点,赢得当地民众的信奉,佛教因果报应论正好适应这种要求,寻求与中国传统报应思想的结合,融合为中国文化一部分。佛教认为,人现世做好事,来世就变天、变人,前世的善恶决定现世的好坏,现世的作为又决定来世的祸福。假如相信佛法就可以超凡入圣,达到美好境界。但这些似乎对于功利性强的老百姓来说不切实际,于是佛教“入乡随俗”,“果报观发生巨大变化,采纳中国传统报应观的现世报,承认现实人生的幸福和生命的宝贵;在保持自身戒律性、出世性、精性和个体性的基础上,接受传统报应的伦理性、现世性和功利性。”[9]93,这样不仅丰富了传统报应思想内容,更是紧紧抓住了民众心理,让其深信不疑,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既然佛教要“与时俱进”,就要找准目标,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是任何宗教都想占领的圣地,为了争取更多的信徒,佛教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以此增强对人们的影响。佛教在民间化的过程中努力适应这里,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善报”方式获得民众的青睐。信佛经、佛家之言都能让人们在生死问题、政治仕途等方面获得想要的结果,可以看出这里佛经的实用化、佛教神异功能的日常化及现世的功利化,也能看到当地人们所想所需,佛教不断迎合人民扩大其传播范围。同时,一种信仰中必然渗透着其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的特点,长安佛教民众化观念反映了人们“扬善”心理,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以及大唐盛世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唐代佛教民间传播与长安密切相联,佛教民众化倾向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贾二强.神鬼界域:唐代民间信仰透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杜正干.唐代的,金刚经>信仰[J].敦煌研究,2004(5).

[3]∵戴孚.广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舌头完好主要是修成功德的证明,贾而强先生对这一问题作了详细的解释;刘影也有论述:三寸不烂之舌与《法华经》[J].古代文献集林(第3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04-208.

[6]∵道世.法苑珠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陶宗仪.说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陈筱芳.佛教果报观与传统报应观的融合[J].云南社会科学,2004(1).

【作者简介】

张∵莹(1983-),陕西安康人,历史文献学硕士,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古代史等.

出自:∵《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11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