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使中国社会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相互激荡,人类也必将开创新的历史文明。二千多年前,自喜马拉雅山南麓传来的印度佛教汇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为世界人类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与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直至今日,佛教仍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是,佛教世俗化倾向将是所有关注佛教发展的有识之士,应予高度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佛教僧伽更应有此深切的忧患意识与敏锐的历史洞察力,高扬佛教出离生死,追求永恒解脱的本怀。如此,才能使佛教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化世导俗而不断超越。使人从以情欲为本的世俗社会,超越到以智慧为本的新的人生正道。

∵∵∵佛教在市场经济下世俗化倾向的弊端

佛教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件下,寺院的建设规模及设施,较从前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改善。各种档次的佛学院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遍及全国各大省区。佛教的期刊杂志也同样是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佛教的教育,诞生了前所未有的博士、硕士、学士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如此看来,佛教的发展确也呈现出一派人才济济、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倘若再定睛一看,就会发现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正在悄悄地迎面袭来……

一、混合世俗社会的暗流∵热衷名闻利养的追求

市场经济的大潮拍打着寺院的山门震天动地,莫向外求已成为遥远的禅话,回头是岸仍唤不住名闻与利养的追逐。佛教的信仰原本并不建立在单一的经济基础上,也不应以经济作为衡量佛教信仰的指标,否则就会沦为拜金主义。纯正的佛教信仰,是建立在无我的解脱道的基础上,进而谋求世界的清净庄严与人生的理想超越。释尊的正觉与解脱,早已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纵观当今佛教现状之一斑,攀炎附势、结交权贵者有之;为达到和满足个人私欲,不惜牺牲佛教整体利益者有之;炫耀荣誉和地位,随处招摇过市展示实力、魅力者有之;为谋生计倚傍佛门,行世间法者有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呜呼!佛教倾危,竟至于斯!

二、高举培养人才的旗帜∵缺乏务实求真的态度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佛教的首要任务: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这是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于一九九二年在上海佛教教育研讨会上对全国佛教徒所提出的号召。如今十年过去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似乎因前辈大德们的相继西逝而变得满园春色,初露头角的各大寺院住持,以崭新的面容出现在佛教的期刊杂志上,这也许就是三个培养人才的硕果吧!面对现有的成就,有人沾沾自喜,有人暗暗悲伤,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世俗化的人才标准,使一批精明能干者突颖而出,亦赢得了社会的青睐与荣誉,但华而不实的作风却在迷茫的掌声中显得越发苍白无力,一如那风中的残烛。站稳脚跟,务实求真,信仰坚定,身体力行,方能体现佛教人才的真正精神!

三、重视寺院经济的发展∵忽略组织道风的建设

如今,在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寺院经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巍峨壮观、金碧辉煌的殿宇,就可一睹其富丽堂皇的气概。随着旅游业的进步与发展,寺院的门票收入亦相当的可观。为了更多的创收,有些寺院常年悬挂水陆胜会道场的幡幢,使清净庄严的法事活动,几变成商业贸易的市场,而对于寺院的组织管理、道风建设、人才培养等关系到佛教未来前途与命运的头等大事,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种本末颠倒的思想倾向,诚为佛教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从源头上堵住这股浊流,否则,势必将失去佛教信仰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四、僧尼职业化趋势的泛滥∵佛教信仰观念的淡泊

出家僧尼承袭千百年来的佛制,是立志终生奉献于佛教的志业者,而非以出家为就职择业的工作者。多年来,随着宗教职业者一词的出现及大肆渲染,致使社会各界误认为僧尼亦可成家立业。社会的有关企事业单位以市场经济的形式投资寺院或建造大佛,以营利为目的,却又聘请僧尼以工作人员的身份扮演着各种角色。这些错误的做法蔓延到丛林寺院,极大地威胁着出家僧尼的神圣性与纯洁性。当然,佛教内部僧尼的信仰淡泊、不甘寂寞也是造成这种乱相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须指出的是:僧尼是佛法的继承者与奉行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遵从如来的禁戒与教诫,努力地通过自身的实践去影响社会大众,令之归向正法。

五、倡导佛学教育的开展∵缺乏应有的宗教体验

佛教教育是关系到佛教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素。自恢复和落实宗教政策以来,全国各地所创办的初、中、高各级佛学院迄今已有三十多所,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佛教教育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譬如:没有规范化的教材、低水准的重复教育、师资力量的近亲繁殖、信仰情操的淡泊冷漠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如得不到解决或纠正,则会积重难返,佛教教育的前途自然也就堪忧。另外,有些地方佛教学院的设立,其教学宗旨及目的不够明确,仿佛是以办学的方式集聚僧众,换来一块佛学院的金字招牌,为自己所住持的寺院增添一份荣耀。佛教本非纯知识性的授受,必须要学以致用才能彰显佛学的真义。否则,就会像太虚大师在《现代僧教育的危亡与佛教的前途》中所说:“出来的学僧,不能勤苦劳动去工作,甚至习染奢华而不甘淡泊。……以为别种事不可干,除去讲经、当教员,或作文、办刊物等,把平常的家务(寺院中事)都忘记了”。有些学僧感觉没有出路,也就渐渐地从僧海中消失了……

如何因应佛教世俗化倾向的思考

佛教世俗化的弊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呈现出更加复杂而多元的变化,这似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如何在此世俗化的逆流之中,保持佛教的神圣与纯洁,同时又不违世俗地开展觉世救人的佛化运动,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这将是我们所应关心与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佛弟子应努力实践的问题。

一、坚定佛教信仰的根本立场∵追求生命永恒的解脱

佛教的信仰建立于生命无限的因果关系上,也就是要相信生死死生、生生不已的流转与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的现实。因此,正确的佛教信仰的价值观,是引导我们不断超越与趣向解脱的人生信念。在肯定无限生命的自我开创与正确实践的前提下,只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才能够在现实人间以无我的智慧与慈悲,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历代高僧无不以那广博的胸怀、深切的行愿,以对佛教信仰的无限真诚、对有情众生的无限悲悯,而奉献身心所有的一切。德厚流芳,高山仰止,为世人之所永远称誉与赞叹。抚今追昔,当代中国佛教不正缺乏这份浩然正气吗?

二、选贤任能住持正法∵深信因果无私奉献。

佛教事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住持正法的僧团是否坚强有力。而僧团能否和乐共处,寺院的住持是关键。住持的人选不当,则会造成对佛教莫大的伤害。在这个商业化气息浓厚的时代,企业化的管理方式,给寺院带来了更多世俗化的内容。有些当了住持的,因果观念淡薄,自私自利,心胸狭隘。在他们的眼里,寺院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任意地占有或支配,僧尼则形同职业者,任凭安排与发落。而寺院本是陶贤铸圣的选佛场,是弘法利生的清净地,寺院的财产是属于“十方僧”所共有,岂能容忍个人私欲的玷污与侵占。另外,寺院住持必须以佛教的整体利益为重,模范地遵守清规戒律,以身作则,任劳任怨,深信因果,以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担当住持正法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历史使命。

三、重视僧团建设的神圣纯洁∵再塑僧伽的良好形象

佛法的存在,并不以殿宇、塑像、经典来决定,而在于有无契合佛陀本怀与法性的僧团。清净和乐的僧团,可养成光风霁月的胸襟,清净庄严的品格,净化自己,健全佛教。而个人意识泛滥,商业化、世俗化的团体经营,只能是出佛身血,破坏佛教。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僧团的建设,依靠团体的力量,达到住持正法的目的。如法如律的僧团,可使那些发心不纯、无羞无愧或性情放逸者,在大众的威摄下,真诚忏悔,调伏烦恼,否则即摈出山门。对于那些真心为教、用功办道、看破放下的僧加,在“大众薰修希胜进”的氛围中,其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经过数年大冶洪炉的陶练,必将养成威仪痒序、心胸豁达、气度浑朴的仪容与气质。一出山门,使人见了,油然而生敬意。

四、凝聚佛教僧团内部的力量∵全面振兴佛教的事业

当前,佛教僧团的散漫像沙砾一样,没有丝毫的凝聚力。僧团由于缺乏整体佛教良性互动的全面意识,故而产生各自为营的态势,彼此间漠不关心或竟争攀比。为了重新整合佛教的有生力量,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及丰富的寺院经济,佛教僧团应以水乳交融的精神,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本着“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的思想,坚持慈悲、平等、无我的根本原则,以广大的菩萨心行,实践普度众生的良好愿望,从而达到自利利他究竟圆满的目的。

五、弘扬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倡导人间净土的生活实践

人间佛教的思想理念,不是世俗化、庸俗化、神鬼化的变异信仰,俗化与神化不会导致佛法昌明,也不能契合佛教的根本。但一般的佛教徒,不是落于流俗的兴福、超荐,就是追求神奇和显异惑众的感应;或开口证悟、闭口解脱地急于了生脱死,对于人间利他的菩萨事业,漠不关心。因此,大力弘扬人间佛教的菩萨精神,以正知、正见、正信、正行引导广大的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建设人间净土的行动,从内心净化开始,在生活中本着利他即自利的原则,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如此即是于生活的当下实践净土之行。人间佛教的目的是以人为本,提升人品,尊重人性,净化人间,进而实现清净庄严的人间净土。但是,人间佛教,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适应世俗化生活的佛教,从而忽略了佛教化导世俗的根本立场,这是弘扬人间佛教思想理论者,所必须给予积极回应与有力痛斥的谬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