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语经典系佛教

巴利语系经典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保山等地区,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及部分佤族信奉。

中国汉文大藏经中关于北传的小乘佛教的经、律、论三藏都有比较完备的译本。高僧法显曾到师子国(斯里兰卡)抄写经律,所携回译出的《杂阿含经》原本是否为巴利文已不可考。南朝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译出的《善见律毗婆沙》和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译出的《解脱道论》则出于南传的巴利语系经典。中国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传同一个系统。律宗解释律义即常引《善见律毗婆沙》之说。中国出家尼众的得戒最初也由师子国比丘尼铁萨落等十余人前来传授,所以汉地戒律与南传佛教渊源颇深。

据史料所载,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大约在7世纪中叶由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开始未立塔建寺,经典以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因战乱佛僧四处逃散,佛教亦随之消失。一个多世纪后,佛教由勐润(今泰国清迈地区)经缅甸景栋传入西双版纳,并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现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约在15世纪,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临沧地区。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缅甸金莲公主嫁给西双版纳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和佛像同来传教,开始在景洪地区兴建大批寺塔,广泛传播巴利语系经典佛教。不久,缅甸僧侣将佛教传到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逐渐在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德宏等地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及部分佤族中流行开来。

三藏典籍有巴利语的傣语译音本及注释本,部分重要经典有傣语译本。还有大量的傣族僧人的着述,除经典注释外,有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诗歌、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傣语的佛教经典主要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

云南地区的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细分则有八个支派。西双版纳有“摆顺”、“摆坝”两个支派。摆坝戒律较严格。佛寺远离村寨,僧侣每天清晨到村中化缘,过午不食,终生不娶,不置田产,以禁欲苦行为高尚和荣耀。摆顺戒律较宽松。佛寺建在村中,僧侣与村民朝夕相处,男人入寺为僧与离庙还俗比较自由,寺有田产,僧侣可以经商、放债、养马等。

德宏地区的润、摆庄、多列、左抵之间不仅僧侣修持的宽严程度各不相同,就是信仰不同派别的群众,日常生活也因宗教派别的不同而有差别。摆庄、润教派的僧人不仅可以吃晚饭,而且可以喝酒、吸鸦片,没有太严格的清规戒律。信仰摆庄、润教派的群众家里可以养猪、鸡、鸭等家禽。多列、左抵教派的僧人严守宗教戒律,午后绝对不食,不抽烟、不喝酒,更不准吸食鸦片。左抵教派更加严格一些,僧侣要集中修行。信仰这两个教派的群众只养犁田的耕牛和报晓的公鸡,不养猪和生蛋的母鸡,不杀生,见杀不食,听杀不食。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教派之间来往较少,自50年代以后各派相互交流,共同讲经,共同举行宗教活动庆祝宗教节日,各派之间的界限已在逐步消失。

西双版纳和德宏两个地区的居民大多数信仰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佛教,由于地域、语言、传承等差异,两地间已有明显的不同。主要是:

1.教派不同。西双版纳受泰国佛教的影响,主要是摆顺和摆坝两个教派。德宏佛教传自缅甸,有润、摆庄、多列、左抵四个教派,细分还有更多的教派。

2.经典的文字不同。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书除用巴利语书写纪录外,还有用西双版纳的傣文书写。德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至少有巴利文、德宏傣文、西双版纳傣文、缅甸傣文4种文字的经书。

3.僧侣制度不同。历史上西双版纳傣族男童达到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时绝大部分还俗,仅有个别认为优秀的,可以留下来继续深造,并按僧阶逐步升为正式僧侣。德宏地区,男童出家为僧的较少,一旦出家后,较少还俗。西双版纳傣族男子出家为僧升到比丘还俗后,可以得到“康朗”的头衔,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尊敬。德宏地区傣族男子通过作“摆”等宗教活动获得“坦”、“帕嘎”等佛名来提高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西双版纳的僧侣有“帕”(沙弥)、“都”(比丘)、“祜巴”(都统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僧伽罗?”(僧王、僧主长老)、“帕召祜”(阐教长老)、“松迪”(僧正长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等八级。或在帕之前增加“帕诺”(行童)一级,在“都”之后增加“都龙”(僧都)一级,则有十级。自五级以上晋升十级十分严格,最后两级在整个西双版纳只分别授予傣族和布朗族各一个,成为地区的最高宗教领袖。在德宏地区只有“召尚”与“召闷”两个等级。

4.塔寺的建筑形式不同。西双版纳地区的佛寺多为砖木结构的殿堂式平房,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佛塔有金钟式、金刚宝座式、密檐式、折角多边式,亭阁式等多种式样。德宏地区的佛寺多为木结构的干栏式楼房,顶部木结构梁架部分多为汉式建筑,近年来,受缅甸、泰国的影响,顶部为泰国北部和缅甸北部的掸式建筑。佛塔大多为金刚座塔和缅甸式的钟形佛塔。

西双版纳的佛教系统与封建领主制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与行政系统一样,佛寺系统分为四个等级。最高一级设在“召片领”衙门所在地的景洪宣尉街,称为“拉扎坦”(大总寺),是全区佛寺的中心与佛教首领的驻地。大总寺可以发布有关西双版纳全境佛事活动的日期和规定;批准高僧的晋升;主持新任宣尉使(召片领)的宣誓仪式及宣慰使任命勐一级土司的宗教仪式。第二级的佛寺是召片领管辖下的各勐土司所在地的总佛寺。各勐总佛寺负责主持全勐的佛寺活动,决定下属中心佛寺的主持人选,批准勐内的高僧晋升等。第三级的佛寺是总佛寺下属的,由4所以上村寨佛寺组成的“布萨堂”佛寺,俗称“中心佛寺”。第四级是村寨佛寺,属于一个或几个村寨的佛寺,主持村寨的佛事活动。与封建等级、寺庙等级相适应的是僧侣等级制度。已见前述,此不赘。历史上西双版纳的男童到入学年龄就要进入寺庙剃度为僧一段时间,经学习和陶冶,可以还俗离寺。初入寺庙的童僧称为“帕囡”(小沙弥),入寺后除学习傣文和经籍外,要做各种杂役。3年左右,童僧经过考试并被长老认为合格,便可升为“帕龙”(沙弥),取得帕龙资格后可免做杂役,在学习经典的同时要辅导童僧学习傣文和经书。帕龙年满20岁时,如果他的家庭和他本人不要求还俗,他自己又能严守戒律,刻苦研习经典认真修持,经本寺长老主持晋升仪式后,就可以晋升为“都囡”(小比丘)。都囡经过3年以上的深造,具有一定宗教基础后,经数名长老联合考试合格后,即可升为“都龙”(比丘)。都龙以上的僧侣必须持守各种戒律。都龙要晋升为祜巴(都统长老)必须经过10年以上的修行苦练,要熟读经书、通晓教义、领悟教理、谙悉仪规、严守戒律的比丘尼才有资格充当祜巴的候选人。

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德宏与西双版纳长期传播中与傣族的本土宗教相互冲突、相互交融。南传上座部佛教取得统治地位后,对傣族的本土宗教采取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傣族的保护神“迪布喇”依然受到崇奉。在佛寺附近建造祭祀迪布喇的神龛,山神、水神、勐神、寨神、社神、猎神、祖先神等本土神灵融合在南传上座部佛教里,受到人们共同的顶礼膜拜。南传上部座佛教僧侣也充当本土宗教的祭司为人们主持丧葬仪式,给人们占卜禳灾,超度亡灵,给鬼魂引路等。在做法事时也运用佛教的一些法器、方法和经文。德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还与汉语经典系佛教相交融,接纳观音菩萨、弥勒佛等神灵,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中供奉观音菩萨、弥勒等汉地佛教的神圣。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