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只讲随缘吗?

随缘二字随处可见,口语中,文章中,精品店里的条幅中,皆司空见惯。试问:随缘何意?随缘乃佛家语,缘即原因和条件,随缘即随顺因缘,顺应根机。换言之,即好坏随缘,得失随缘,不怨天、不尤人,荣辱毁誉泰然处之,坦然自如。为什么要随缘?因为好坏得失、荣辱毁誉皆过去宿因所感,皆是自己的思想言行所招,缘尽还无。故当自作自受。何谓精进?精进亦佛家语,即精勤努力,修善断恶,不断上进。为什么要精进?因为精进有诸多功德利益:得现法乐住;得世间法;得出世间法;得资财;得动静和谐;得解脱烦恼;得菩提(大彻大悟)。(参观:《大乘庄严经论》卷八)换言之,精进向上,才能得幸福、得快乐,才能成人,进而成佛。何谓佛?佛不是万能的神,而是觉悟的人,是自觉而后觉他的人,是大慈大悲的人,是无我利他的人。所谓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佛,意味着人生的最高境界!

故近代高僧印光法师说:‘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筑地基,开通水道。’(《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第231页)

因此,仅仅随缘是不够的。仅仅随缘,就有点守株待兔,无可奈何的味道。所以,要精进与随缘不二。何谓不二?即对立互补。随缘与精进既对立又互补。随缘不忘精进,精进而后随缘。这样既能不断向上,又能得失随缘,泰然处之,体动心静,心境平和、安详,不至于疲累失衡,怨天尤人,烦恼不断,伤害身心。

正如一位同学在作业中所写:有因便有果,有果便有因,世间万物的存在自有他的道理。考试考得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考不好,那肯定是自己还不够到家。没什么可烦恼的,也没什么可害怕的,继续努力就是了。

另一位同学的作业所见略同:因果关系告诉我,任何成功,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会自己从地里长出来,而是靠努力争取的。我明白了,‘干’才是真的,再也不去空想、作白日梦,再也不去张口说空话。现在我总是默默地干,坚信因缘到了自然会有结果。事实证明,好成绩总是向我飞来。当然,许多事情是不可强求的,因为因缘未到。如果我们执着追求——太执着,我们注定是痛苦的。于是,我对自己说:‘努力去干,结果如何,就随缘吧!’这样,我总是以良好的心态去学习、考试,成绩就更好;这样,使我永保活力,永保旺盛的竞争力。

这就是精进向上与随缘自如不二,这就是既精进又随缘,这就是中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生活的艺术。吾国哲人谓之‘和而不同’。试看钱钟书《管锥编;左传正义》之五六:

齐景公曰:‘和与同异乎?’晏子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按《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论语;子路》章‘君子和而不同’句,刘宝楠《正义》引《左传》、《国语》之文释之,当矣。《管子;宙和》篇论君臣之道如‘五音不同声而能调,五味不同物而能和’,已蕴晏、史之旨。

这里以羹与音乐来比喻、说明‘和’乃对立因素之辅济,专壹则无和谐,无艺术,无审美。故同必至不和,而谐出于不一,对立互补,相反相成。还值得注意的是,‘和实生物’之‘生’字,揭示了‘和’的创构性或生成性,而这恰恰是单一之‘同’所不具有的。对立互补、相辅相济之‘和’,其价值,正在于这一过程能生成新的东西。对艺术家而言,就是生成了新的意味,新的境界,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新的审美价值。对人生而言,则创构健全、平衡的生活。两极中和的要义正在于此。其实,中国的‘和’本身就意味着两极对立互补,意味着对立因素的相济关系。所谓和而不同,相反相成。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