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德与人生解脱

佛教对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人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特殊的功效。陈德述先生指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和宗教有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宗教具有它巨大的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过去是这样,现在和将来也决不能忽视这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宗教其目的都是为了完善人自在的内在本质的规定性。……任何社会、任何人都必须修身养性、治心,树立社会公德,发扬人的善性,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人欲横流、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道德沦丧,社会公德、道德素养每况愈下的情况下,更应该如此。否则,社会将失去平衡与和谐,产生不安定的局面。为要治心,佛教具有它特殊的作用。”?在佛教学说的戒、定、慧三学中,戒学和定学主要属于道德修养方面,慧学也包含了某些道德修养的内容。正如陈兵先生说的:“从伦理学、行为学角度看,佛教以戒定慧为纲的修持之道,本身就是一种严整的道德修养、行为自律的体系。”?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为了实现人生解脱的最高理想,提出了一整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道德准则,如随喜的道德、慈悲的道德、惭愧的道德、因果的道德、戒律的道德、信忍的道德等等。

惟贤法师指出:“道德本是依靠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信仰、舆论来调节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孟子曾说: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所谓规范,就是说个体的行为必须循规蹈矩有礼有节;推之于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应该互相尊重,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这样,大众安宁,生活不受到破坏。这是道德行为的基本效益。”?陈兵先生也说:“伦理准则、行为规范,是有史以来各种社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第一需要。各种宗教的主要社会职能,实质上是根据人们内心深处的宗教需要,用信仰的方式宣扬一种伦理准则,进行社会教化,促使人们自觉地约束行为,遵守道德规范。现代伦理学、行为科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道德、行为问题,力图从多方面把握人行为的规律,提供解决社会道德问题、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合理方案。”?佛教道德中许多闪光点,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加以弘扬的。五戒、十善就是佛门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言行制定或提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种基本的律条。十善则是五戒的展开,从思想、语言、行为三方面止十恶而行十善。行为方面有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有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思想方面有意不贪、不∵、不痴等。五戒侧重于止恶,十善侧重于行善。扩而言之,凡是有利于社会公益的事,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积极地去做,毫不懈怠。对此梦参法师饶有意味地指出,佛教的五戒十善是人类社会的公共道德:“在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它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论从治理犯罪的社会根源,还是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来说,都离不开五戒十善的内容。佛陀曾经说:一个人行十善,则一人得清凉;一家行十善,则一家得安乐;一国行十善,则一国得安定;世界行十善,则世界得太平。”?要社会和平,先征服自己的贪∵痴,并不是向外用贪∵痴来征服任何人、任何国家和世界。只要人类一天想要征服别人,人间就一天不会安宁,不会和平,没有快乐。佛陀深刻指出:“战胜者滋长仇恨,战败者于哀痛中倒下,胜败俱泯的人,才是快乐而和平的。”?如此,国家就强盛,人民就会安乐自由,生活在快乐、和谐、平安的社会。正如妙华法师说的:“佛教主张发扬人的智性,从内心深处平息‘贪、∵、痴’,外现为平和、和善的人身修为。从平和到和平虽然只是二个字的转换,却揭示了佛教向上向善的人生指向。”?

佛教道德的总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门诸恶莫作的戒律是法,众善奉行的信条是德。两者相辅相成,综合治理,用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用德来提高人们的素质,双管齐下,缺一不可。果戒法师说:“佛教徒在当前社会的作用,越来越显着。人所共知,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它属于传统道德的延续,但它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没有一个确切的衡量标准。各个阶级从来都以本阶级的利益为标准,符合他们的阶级利益,就是他们这个阶级的道德标准。就是说,以阶级利益为道德的总坐标,政治、文化、法律、社会道德等,只不过是这个总坐标上的一个系数。而佛教的道德,则是人类社会的公德。如果‘五戒’、‘十善’、‘四摄’、‘六度’能在社会普及,人人奉持,那么,对全人类的精神文明起到升华和改造的作用,那是难以估计的。因此,有人说,整个佛教思想就是一座道德法庭,这话是不过分的。”?“四摄”、“六度”是指佛教徒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四摄是团结群众、开展工作的方法,六度是舍己为人、一心为公的精神。可见,对道德言行严加规范,佛门教规高瞻远瞩,实为睿智明智之举。

净慧法师指出:“佛教应该永远契合当时、当地社会人心的因缘形势而新之又新,新新不已,引导人们如何在当下离苦得乐。”?积德行善,提倡为人民服务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这是一种意念和意志的表现,是一种善有善报。而意念本身是有物质能量的,恶的意念可以伤人、害人,善的意念可以助人、救人。这为“恶召灾,善得福”的格言,赋予了现实的物质力量和效果。正如妙华法师说的:“慈善之举能给人以快乐,悲悯之心能解除他人的痛苦。”∵在个人主义泛滥、拜金主义流行,崇高境界消退、理想主义丧失,社会腐败、人性堕落、道德沦丧、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人们追求享乐和实利、沉溺于低俗之举,价值观念混乱、“道德完善”和“人格完美”的观念开始动摇的严酷现实面前,佛法福慧,利乐并重,改恶从善,趋吉避凶,转染成净,唤醒人们反省人生,淡薄人欲和物欲,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从而有效地制止凶杀、战争、劫盗、欺诈、贪污、酗酒、吸毒等恶行,净化身心,完善人格。陈兵先生说:“学佛修行,实质上即是自塑合理、理想、完善的人格。”∵释迦牟尼佛一生引导人们趋向道德的解脱生活,所以学佛要先学做人。其实成佛的基础,在于人格的完成。我们应当以释迦牟尼佛为榜样,培养出一种大慈大悲的情怀,消除∵恨、斗争、嫉妒、欺诈、占有欲,改造自己的人格结构,使行为符合所处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珍视人生是佛教的本义。人生是一个几十年,乃至近百年的绵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肉体、思想和感情不断地发生变化,从生到死,是一个苦乐相掺的经历。人生是不尽言的,也是不尽意的。低谷处有坎坷,高巅处有风险。人生忍受着种种痛苦,自作自受,自食其果。那么,怎样才能解脱人生的烦恼呢?佛教主张的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正确的见解,真知灼见,明达四谛真理,认识宇宙的真谛,保持纯洁善良,修慧断邪,不为邪见所迷惑。正思维:正欲,主张缜密思考,三思而行。一般人所发的思维,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现见四谛理,当以无漏智慧发动思维,而使真智增长,断除迷惑,而证真性。正语:修口业,语言端正,纯洁有理,当以正当的言语而修善业,离诸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而得正语。正业:梵行清净,不染三毒,从事清净正当的行业。正命:保持圣洁的生命,不使生命染污不净;赖以生活的生计,即以正当职业谋取生活。正精进:离恶向善,勇猛精进,禁止一切恶行,进修一切善道,求出离,趋涅∵,不懈不退,努力前进。正念:不生邪欲。念从心起,心不离道,唯念真如实相,或佛菩萨功德相好,若得正念,则与菩提相应,心无动失。正定: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一心专注,修习禅定,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解脱自在。惟贤法师指出:“八正道,可归纳于戒定慧三无漏学。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为戒学,能持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得身解脱。正念、正定为定学,修定在于治心,能消除虚妄分别,除去精神上的散乱,而达心解脱。正见、正思维是慧学。慧又名智慧,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无漏智慧,明因识果,洞察宇宙真理,破除无明障碍,得慧解脱。”∵如果能实践“八正道”,不仅可以净化自己,进而能够推动社会,使众生都行正道。这样,会出现一个善良、安乐、和平、幸福的人类社会。这正是:

以人为本八正道,珍视人生得善报。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