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代盛行玄学和佛教般若学说。∵在两晋之际,佛教界因对《般若经》中的“诸法性空”的基本思想产生不同的见解,出现了“六家七宗”——七种般若学说。这是玄学与大乘佛教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些学僧为迎合玄学风行的时尚,借助玄学本体论的思辨方式和概念,来论证般若学的一切皆空思想的宗教本体论。

六家七宗的代表人物和各宗的名称是:道安的本无宗;竺法琛、竺法汰的本无异宗;支道林的即色宗;于法开的识含宗;道壹的幻化宗;支愍度、竺法蕴、道恒的心无宗;于道邃的缘会宗。以上七宗当中,本无、本无异二宗可作一家,总为六家;如按宗计算,可作七宗。其中影响较大的只有本无、即色、

心无三家。

本无宗认为世界万有,本体为空,所谓“一切诸法,本体空寂”,称此本体为“本无”。它所讲的“空”、“性空”或“本无”与《般若经》中讲的法身”、“真如”等同义。这与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的“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主张是相应的。本无宗也受先秦道家的以道、气为本原的宇宙生成论的

影响,所谓“无在万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但又强调“本无”的空寂方面,反对“空豁之中,能生万有”的简单说法。但本无异宗正是强调“本无”(或“第一义谛”)的“能生万物”的方面。(据《名僧传抄·昙济传》、

安澄《中论疏记》等所引有关资料。∵即色宗认为世界万象皆由因缘条件和合而生,既然借助因缘才生,故无自性,就是

空,支道林《即色游玄论》说:“色不白色”,“虽色而空”。安澄《中论疏记》引《山门玄义》。)原来《般若经》中讲的“色即是空”,理由就是因为色(地水火风四大因素及其所造)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此宗是就现象(色)直探本体(空),认为现象就是本体,这与以郭象为代表的玄学的自生独化论有相似之处。∵心无宗主张让主观精神脱离外界,使心不执着于世界万物,但同时并不否认外界的存在。据称:“诸法空者,欲令心体虚妄不执,故言无耳;不空外物,即万物之境不空。”(吉藏《中观论疏》卷二引。)这实际是把般若性空的理论看成是指

导修心的原则:一是不去理会现实世界的一切;二是断除世俗的观念和情欲烦恼。玄学中的崇有论虽反对将有否认的说法,但又肯定其“静一守本无”,抑制情欲的方面。心无宗与此有相似的地方,但作为出世的佛学理论又有其特定的思辨方式和目的。∵因为当时般若中观学派的论书《中论》等尚未传人,人们对《般若经》的中观论证方法尚不熟悉,所以对本体与现象(佛教所说的本无与诸法、空与色、心与物、真谛与俗谛)进行论证时,不善于运用否定(遮诠)和“不二”的方法,得出非有非无,色空相即,真俗不二的结论,因而各有所重,见解不同。后秦时鸠摩罗什译出《中论》、《十二门论》等之后,他的弟

子僧肇在其《肇论》中以中观学说对以往的般若学说进行总结,对上述三家学说都提出批评,认为他们各有偏向。∵般若学说六家七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最早的佛教学派(或学说),标志着佛教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