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初期部派佛教形成的原因

总说∵

本文笔者意从两个方面对初期部消佛教形成的原因进行考察。第一、从历史背景去分析;第二、从历史事件上去分析。∵

首先,先从历史背景去看,主要是谈原始佛教形成时期是公元前530——前370年和部派佛教初步形成时期。其次,从历史事件上看,共有二个主要方面,第一是:律藏考察部派形成之因,第二、从结集看部派形成之因。∵

第一、从历史背景去分析∵

根本分裂以摩揭陀国的强大为其背景,吠舍离这个地方商业发达,富商多,所以往往出现向比丘施钱的现象。在这种形势影响下,比丘只好接受,这就是十事中“金银净”,这就是上座与大众分裂原因之一。另外,随着时间推移,佛教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弟子弘法于各地,各地生活习惯不同,使佛教戒律发生相应变化,加上两个教团的领导者对佛说的理解上有分歧。当时头陀行是比较流行的,这也会影响部份释迦比丘在修行上的看法,使他们部份倾向于头陀行,这也是造成分裂之因。∵

第二、历史事件上去分析∵

(一)律藏考察部派形成之因,此分二个部份阐述:1、提婆达多破僧及同党恶比丘;2、大迦叶对阿难的指责,此中分二,⑴、有关女众问题;⑵、有关侍佛不周问题。∵

1、提婆达多破僧及同党恶比丘。提婆达多,同教徒也,故设诸计略以坏佛教,彼欲害佛三数次,初放醉象,次使狂人,后设大石。而皆目地不果,遂自称为大师,而诽谤沙门瞿昙,所云五法者:一至寿尽着粪衣,二至寿尽常乞食、三至寿尽唯一坐食、四至寿尽常露居,五至寿尽不食一切鱼血味盐酥乳等,此皆较佛陀之戒更为峻严,因引一时得众之欢心,而暂使佛众判教云。提婆达多的五法与佛法,完全不同,主要从两点说明,一、提婆达多的五法,是决对的苦行主义,尽行寿奉行而毫无通变,自以为“出家求道,宜应精进,瞿昙沙门亦有此法,不尽形寿,我今尽形寿持此法。《善见律》十三,释尊是中道主义,鹿野苑最初说法,即揭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行,这不是偏激一边,而是有通变性,宽容性,多方适应性的。二、释尊中道行,我曾解说为“以智化情”,换言之,中道的佛法,不重于事相的物欲压制,而重于离烦恼,显发心清净性,解脱自在,而提婆达多的五法,却重于物欲的压制。∵

另外,《十诵律》三十六卷中曰:“∵调达(提婆达多)白佛言:“世尊年已老耄,可以众僧会我,佛但独受现法乐住;今僧属我,我当将导。佛言:舍利弗、目犍连有大智慧神通,佛尚不以众僧付之,况汝啖唾痴人。”这是提婆达多向世尊索众,但世尊反而呵斥提婆达多。但是,他还是率五百比丘,实行破僧,此时舍利弗与目犍连立刻采取对策,也到提婆达多那边去。提婆达多正在欢喜,以为舍利弗等也来附从他,而不知舍利弗暗暗的向五百比丘劝告说服,目犍连以神通感召,马上又把五百比丘,带回释尊这边来。∵

关于提婆达多同党恶比丘,律中记载非常多,试举几例:例1.提婆达多的弟子月子比丘,来见舍利弗。舍利弗问起:提婆达多怎样的说法教化?月子说:“提婆达多如是说法言:心法修心法,是比丘能自记说:我已离欲,解脱五欲功德’。舍利弗批评说:“何不说法言:比丘心法善修心,离欲心,离瞋恚心,离愚痴心,……自记说言:我生已尽。”(《杂含》一八.四九九)同样是修心,但彼此的着重不同,也就不免成为不同的派别。例2.∵在《四分律》与《十诵律》都记载有如下事实,偷罗难陀尼曾赞叹提婆达多,三闻陀罗达,骞驮罗达婆,瞿婆离,迦留罗提舍为龙(象)中之龙;说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为小小比丘;律说偷罗难陀尼为提婆达部党比丘尼。例3.《善见律》十三卷中曰:“六群比丘的恶口阐那言:‘佛是我家佛,法是我家法,是故我应教诸长老,长老不应反教我。”这些都说明提婆达多率与恶比丘所作所为,都为后来分裂埋下种子。∵

虽然提婆达多失败了,释迦族恶比丘、比丘尼不免受到十方比丘的嫉忌诽毁,甚至释迦族新求出家,也不免受到留难,或者拒决出家,释迦族与十方比丘之间的不和谐,成为后来佛教分化的一大因素。∵

2、大迦叶对阿难的指责,此中分二,⑴、有关女众问题;⑵、有关侍佛不周问题。∵

此中初者,阿难受到责备,到底是些什么过失呢?印顺法师总结了九条:“A、不问佛小小戒;B、请佛度女人出家;C、听女人先礼致污舍利(佛身)——“四分律”与“僧只律”作不遮女人礼佛致污佛足;“杂事”及“迦叶结经”作以佛金身示女人致为涕泪污足;D、以佛阴藏相示女人;E、不请佛久住世间;F、佛索水而不与——“杂事”作以浊水供佛;G、为佛缝衣而以足蹑——“杂事”作浣衣;“十诵律”作擘衣;H、佛为说喻而对佛别说——“迦叶结经”作他犯他坐;M、命为侍者而初不愿。”∵

首先谈不问佛小小戒,阿难被责的真实原因,是阿难在五百结集大会中,向大众传达了释尊的遗命:“小小戒可舍”。据传说,阿难没有问佛,什么是小小戒,而导致大众异说纷纭,这时大迦叶出来中止讨论,决定为《五分律》三十卷曰:“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己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这可能就重法的阿难学系与被大迦叶领导、优波璃等重律学系的矛盾吧!∵

大迦叶指责阿难请佛度女人出家,主要理由有两点:①据《毗尼母经》记载,女众出家,信众减少尊敬供养,比丘缺少威德,正法也不久住了,头陀与持律的长老们将这一切归于女众出家,推究责任而责备阿难,如《十诵律》四十:“我不怪汝等,我怪阿难。”②另一点,与大迦叶自己有关,在南传《小部·长老偈》中记载有:“大迦叶出身于豪富的名族,生性为女性所厌恶者。”可以看出大迦吓与部份尼众关系一向不良好,B、C和D两项,是指佛涅磐时,阿难让女人礼佛舍利(此处指佛身),由于女人哭泣,以致污染了佛足。《铜鍱律》,另一说,阿难在佛涅磐后,以佛阴藏相给女人看,印顺法师对于定关点认为:“而阴藏相示女人看,就有不成话。”∵

次者,有关侍佛不周问题:E、F、G项,总结为侍佛不周。其中,没有请佛住世,传说佛涅磐前向阿示意三次佛要涅磐,因当时阿难受恶魔蔽心。所以佛提前涅磐。印顺法师总结指出:“主要是释尊入涅磐,激发了佛弟子的思慕懊怅,而不免归咎于侍者。”后几项不做介绍,如有兴趣请看印顺法师着作《阿难过在何处》。∵

(二)、从结集看部派形成之因。此分二个部份阐述,即:第一次结集;第二次结集。∵

初者,第一次结集,根据《十诵律》卷六十,《四分律》卷五十四、《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二,等都记载第一次结集没有窟外、窟内之分。这也说明第一次结集时没有分裂。∵

虽然没有在第一次结集时形成分裂,但是产生一些分歧是有的,日本学者荻原云来在其《印度佛教史略》一文记载有“阿难陀告众曰:佛将入灭时,曾告我,大众者欲弃小小戒,可随意弃。大众即问何小小戒。阿难曰:“我亦不闻于佛语。”诸比丘于是或谓除四波罗夷皆小小戒,乃至或谓除四波罗夷及四波胝提舍尼耶余皆小小戒。迦叶乃曰:世人既知释子沙门所当护持之戒矣,今若弃小小戒,人不将谓沙门瞿昙,所设戒法以师逝而与烟俱消,为免此讥,佛所未制今不别制,佛所己制不可少改。众然其说,于时有富娄那阿罗汉引五百比丘行乞南山,闻迦叶结集既了,来至其所,上座众告言昙磨、毗奈耶结集了,宜共许此。富娄那曰:诸德之结讲法自是,然我从得闻之法,亦当受持。《铜鍱律·小品·五百犍度》中曰:“富娄那曰:‘君等结集之法律,甚善,然我从佛闻,亦当受持。”由此可见佛之教法早有异见。∵

次者,第二次结集形成分裂。北传《异部宗轮论》:“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盘后百有余年,去圣时淹,如日久没。摩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感一白盖,化洽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根本分裂是二次结集产生的,并说分裂之原因是由大天所说的五事引起的,前把阿育王也联系进去,此说有年代错误,阿育王是佛灭二百年的人,而南传说法是这分裂是佛灭百年左右,即北传论第二次结集,这种说法应给予否定。∵

据玄奘着《大唐西域记》卷九,记载了第一次结集:“大迦叶波结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难受僧诃责。不预结集。至此宴坐证罗汉果。证果之后方乃预焉。∵

阿难证果西行二十余里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大众部结集之处。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而来至此更相谓曰。如来在世同一师学。法王寂灭简异我曹。欲报佛恩当集法藏。于是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复集素呾缆藏毘柰耶藏阿毘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这里有两点注意:第一点,一般认为第一次只有经藏和律藏,而这里谈到五藏。第二点、结集处窣堵波是阿育王所建,而第一次结集是释迦涅磐百年内,而阿育王是释迦后二百多年出现的,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这个记载是不可靠的。∵

南传认为分裂是从第二次结集开始的,第二次结集举行于释迦佛涅磐后一百年,参加结集的比丘有七百人,所以称为“七百结集”。因结集地在吠舍离,所以也称“吠舍离结集”,结集主要原因有两点:∵1、以东部跋耆族比丘为代表的六族比丘教团,提出十事容许,内容是:“器中盐净,两指净,近聚落净,∵住处净,後听可净,常法净,不搅乳净,楼伽酒净,无缕边坐具净,金银净。(此依《铜鍱律》,诸部律小有出入);除金银戒外,尽是些衣食住等琐细规制。跋耆比丘的容许这十事,实只是继承阿难所传如来的遗命,小小戒可舍的学风而已。”2、以耶舍为代表的西部比丘予以反对,在吠舍离举行结集,宣布十事非法。因为人多口杂,所以各自先代表共九人,争论最后,都赞同西方长老,愿因是西方的上座们经验丰富,争取了东方第一上座一切去(或译乐欲),璃婆多长老,还有沙蓝长老。因这些长老都是当时的权威上座。∵

结说∵

综上所述,这些分裂与教团组织分派有关,教团组织是依据戒律,戒律不同或者说发生差异,因此就导致分裂,由戒律不同而立异说,由学说不同而变更戒律,两种情况都有,而且互相影响。但是,此中以学说不同而为主要原因,这就是对佛说发生了异解,也是造成分裂的根本因。∵

参考文献:∵

《印度佛教简史》韩延杰着∵

《印度佛教集论·毗舍离七百结集》印顺法师着∵

《印度佛教史略》荻原云来着∵吕澂编译∵

《印度佛教论集·阿难过在何处》印顺法师着∵

《印度佛教集论·论提婆达多之破僧》印顺法师着∵∵∵∵∵∵∵∵∵∵∵∵∵∵∵∵∵∵∵∵∵∵∵∵∵∵∵∵∵∵∵∵∵∵∵∵∵∵∵∵∵∵∵∵∵∵∵∵∵∵∵∵∵∵∵∵∵∵∵∵∵∵∵∵∵∵∵∵∵∵∵∵∵∵∵∵∵∵∵∵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