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中国佛教哲学体系《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着)

立人∵

方立天的新作《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于年前出版,笔者有幸先得阅读,感到值得向关心佛教哲学研究的朋友推荐。

佛教哲学具有一般哲学的共性。宗教哲学首先要说明的是,在人的生存状态中“什么是真实或者实在的”,然后便要说明如何达到这个“实在”。简言之,即从理论转向实践的过程。佛教哲学无疑应该包括这两个步骤的内容。该书从结构上就抓住了这个基本事实。全书分为“总论”、“人生论”、“人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在中国佛教哲学中,人性或佛性是真实的本源,也是主观和客观的依据。因此书中有“人性论”一编。宗教无非说明或解决个人与自我、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于是以佛性论为核心,向自我、自然、社会三个向度上的关联,也就有了佛教的人生论、宇宙论和实践论。该书的结构和叙述方法体现了近百年来中国哲学思想界所受到的西学东渐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读者,今天对于传统的学问(国学)和这套学问的叙述语言和思想方法都会有生疏感。笔者在多年前开始学习佛教学时,很长时间内就是读不懂佛经原典,也看不懂经注疏记。因此,为今天的读者计,该书从结构体例到文字概念都下了很大功夫。当然这并不是作者学术功力的全部。即使是专业的佛学研究者也还是时时能从阅读这部书中受益。

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具有客观性。这既体现在作者对于佛教古德的恰如其分的评价上,也表现在他对于佛教哲学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的肯定。作者抓住一点:佛学思辨的首先是“人的感性活动”,把它当作一种实践(宗教徒的实践),看到它极大的主观能动作用;自然,作者也没忽视这一“感性活动”的另一层意义,即任何思想都不会只是人们头脑当中的纯粹观念意识,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点可见于作者在全书中处处所表达的对于禅宗及天台等哲学具有极大主体性的评价,也见于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指出的:佛教哲学心性论对于主观能动原则的发挥。

其次,简明明快。作者研究之余下断语时,往往一言直下,一针见血,没有四平八稳的学究气。例如,在指出佛教中国化的思想理论基础时,作者断定《中论》里所说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以及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关于万法本体的论述,就是这一变化的思想依据。

第三,真正把哲学思想的发展史写成了概念的发展史。从纵的方面看,作者抓住了印度佛教的名相如何在中国文化和思维背景下的发展变化。例如,作者追寻了“心性”从部派哲学到中国不同宗派哲学中的内涵差异。而在研究“界”这一概念时也没有忘记从横的方面条分缕析地说明它与“种子”、“本性”,与“因”等的联系与差别。正是这种从纵横两方面来看待概念发展史的方法,鲜明地揭示了佛教思想中国化与民族化的过程。该书研究的对象超越了中国佛教派别,由于它是针对佛学观念的发展史研究,所讨论的也就是每一基本哲学范畴在佛教哲学体系中的位置与相互联系,不再是各个宗派的个别思想的再现,而是整个宗教的整体思想的突现。例如,作者在研究禅宗心性论、修养论时,紧紧抓住了禅学思想的总相与别相(一般与个别)这两个方面,全面而充分地再现禅学思想史本来的发展轨迹。以作者对于禅之自心、本心、自本心的研究为例,在反复介绍慧能所执的人心的染净对立统一关系的同时,作者抓住的是宗教解脱的本源依据。在《坛经》的具体文字背景上,作者对自性范畴发掘了五种本体性质(清净性、智慧性、真如性、空寂性与含藏性),四种功能(功用)性质(含容、观照、思量自化、生三身佛);而在共相方面,他的研究又联系到之前的楞伽师传统、曹溪之后的洪州荷泽传统。正是从这种既有历史考察也有内在思想追寻的方法上,作者总结:慧能的自性有本体的、先验性善的含义,体现了“大写的人”的精神。这也是对中国化的宗教精神的一种赞叹。

该书勾勒的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其背景是在描述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精神生活内容。这里佛学与哲学是相互渗透的。在冷峻而细腻的描述这个哲学大厦的同时,我们看见了作者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精华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中国文化在21世纪甚至更远的将来会呈现何种景象,中国文化对于人类社会的精神方面有什么样的贡献,都取决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评价包括佛教哲学在内的传统文化。这当中也包括如何处理传统中儒、释、道三个文化成分的工作,怎样看待中国佛教在过去两千年间的思想创造与宝贵结晶。只有通过认真踏实的一点一滴推进的研究,才能恰如其分地总结传统的包括佛教的遗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