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五台结缘史考(采风访古)

张***

明朝侯继高撰写,万历(1573—1620)年间又由周应宾重撰的《普陀山志》中记述:“佛经称地藏、普贤、文殊、观音诸道场为地、水、火、风四大结聚。九华为地,峨眉为火,五台为风,普陀为水。”此后,遂称五台、峨眉、普陀、九华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普陀山是浙江舟山群岛东部海域的一个小岛,东尽青鼓垒,西尽风洞咀,南尽短姑道头,北尽伏龙山,总面积为12.93平方公里。《普陀山志》称普陀“一名补陀”,《华严经》又称补怛洛迦山,盖梵名也。与五台山一样,《华严经》也是普陀山为观音菩萨道场的经典依据。而普陀山与五台山在历史上素有往来,最早结缘大约应于唐代。

据日本高僧圆仁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史学界研究,慧锷是日本佛教史上着名僧人。日本为了汲取和移植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艺术,在唐代,曾派遣学生和学问僧入唐学习。所谓学生,主要是指学习一般学术文化之人;所谓学问僧,主要是钻研佛法的僧侣。慧锷就是日本遣唐的学问僧。他3次至五台山巡礼求法。第一次是在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是时,他搭乘遣唐使的船入唐。这次他朝拜了五台山,瞻礼了文殊圣迹,且登上天台山过冬。次年(842年)春天,他为了向本国请求五台山供养费,遂搭乘唐人李邻德之船,取道明州(今浙江宁波)回国。时隔3年,为会昌四年(844年),即日本仁明天皇承和十一年秋天,他携带着日本桔嘉子皇后亲手制作的绣文袈裟、宝幡、镜奁和五台山供养费,搭乘唐船第二次入唐,布施给唐朝僧侣和五台山佛寺。慧锷在中国逗留了两年以后,于唐宣中大元年(847年),即仁明天皇承和十四年元月二十二日,搭乘张支信船从明州望海镇(今宁波镇海区)回国,同船返日有惠仁、仁和等日僧。慧锷还带回白居易《白氏文集》75卷,于二十四日返回日本。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慧锷随平城天皇皇子真如法王,又乘张支信之船入唐,第3次去五台山求法巡礼。同船的有宗睿、贤真、忠全、安展、禅念、善寂、惠池、原懿、猷继等学问僧和请益僧。次年,即咸通四年(863年),慧锷带着巡礼五台山时祈请的一尊木雕观音像,取道四明(今浙江宁波),同贤真、忠全等人再乘张支信之船渡海回国。当船过普陀山时,因被风浪所阻,附在石上,不得前进。慧锷认为观音像“于海东机缘未熟”,遂将像置于潮音洞侧张氏家。张氏尊崇佛法,便舍居筑室作观音院。后来,又请其像置于开元寺。时人称为“不肯去观音院”,或称“五台寺”。由上史实可得知,慧锷于普陀山始创“不肯去观音院”的时间,有可能是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这一年可能是普陀山为观音菩萨道场的最早年代,也是五台山与普陀山结缘的最早时间。

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赐额“普陀观音寺”,且置田积粮,发许度僧1名。这就是普陀山有自己僧人之始。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真歇清了禅师游至普陀山,结庵山椒,制扁曰:“海岸孤独禅林”。从此,海内外僧侣纷纷至此修行。尔后,因“郡请于朝”,便“易律为禅”,普陀山佛教统一归于禅宗。以后,又经历代诸帝重建,名公大臣护持和僧俗人等修葺,普陀山于明代,便成为中国着名的佛教圣地。

山西《清凉山志》载: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五台山真松法师抵达普陀山探礼观音,且为庄严佛寺修葺一新。明神宗万历年间,五台山永明寺(今显通寺)妙峰禅师到南方朝礼普陀山。

明代,普陀山的无用法师、润渠法师、昱光上人等到观音菩萨的故乡———五台山文殊道场瞻礼。他们分别朝礼五台,南还之时,五台山僧人释真一、高僧释最澄作诗纪念。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山修复了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梅福庵、大乘庵等38处寺院庵堂。1984年12月,应普陀山佛教协会的邀请,五台山管理局领导、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等人抵普陀山瞻礼观音菩萨,取经送宝。此后,普陀山佛教协会也多次组织有关寺庵监院、法师去五台山瞻礼文殊菩萨,学习取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