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四大特色

文珠法师

一九五七年六月九日讲于***高雄佛教堂∵

各位法师、居士、同学:

今天有机会在这里与各位见面,我感到非常的光荣,也非常的高兴,特别是到这里参加念佛法会的人,大多数是富有朝气、魄力、与热诚的青年,更使我意识到宝岛的佛教,是青年的佛教,它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无限的远景,我相信,佛教的新生将在不远。因此,我此刻的心情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不过,刚才月基法师对各位的介绍,太过奖了,并且要我对各位讲几句话。但惭愧得很,我在毫无准备之下,加上口才笨拙,又不懂讲国语,没有好的法味供养大众,非常抱歉,希望各位原谅!

各位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但你们知道佛教的特色是甚么吗?我可以告诉你,佛教无论是在思想、或是宗旨、精神、与行动各方面、都有其超越的特色,那就是自由平等的,慈悲博爱的,无我大悲的,以及是积极救世救人的,现在,分别介绍如下:

一、佛教是自由平等的

佛陀是降生于公元前四世纪的印度,当时,是一个阶级非常严格,制度极端独裁的封建时代。佛陀面对着的是不自由、不平等、而又缺乏真理、正义、与同情的社会;眼所见的,是那些权威者骄奢淫逸,专横无道的丑态;耳所闻的,是那些被征服者在独权压迫下所发出凄惨的哀鸣;因此,激发了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正义感,和救世救人的悲愿。于是,誓必为全人类的自由平等而奋斗,为推翻封建时代不平等的制度而努力。但是,智慧的佛陀,深知道真正能够抢救苍生的革命,唯一的工具并不是犀利的武器,而是在于真理的发现。故此佛陀放弃了储君的尊荣,放弃了家庭的温暖与物质的享受,而出家修行,追求真理,希望实现以自我牺牲为出发,以觉悟真理为目标的不流血革命。

结果,佛陀成功了,当他彻底觉悟了宇宙人生最高原理之后,即创立自由平等的佛教,不但给教徒们生活上,思想上,行动上,言论上的自由,同时鼓励他们开发真理生命的自由;不但令弟子们获得平等的待遇,还教导弟子们追求理性的平等。由于佛陀亲证精神上和生命上的自由,所以佛的教法,能够令人超出现实世间一切物欲的陷阱,解脱生死的缚束,而获得人生真理生命最高的享受。

由于佛陀主张理性是平等的,所以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希望,每个人都有充任教主的资格;所不同的,只是佛陀是已成的佛,我们是未成的佛;佛陀是现任的教主,我们是未来的教主而已。故孙中山先生说:“佛法旨为平等性,市民终是自由人。”而王止峻先生亦说:“世界上思想自由的境界,最高深广大者,莫过于佛教教主释迦如来。”梁启超先生亦说:“佛法是建设在极严密,极忠实的认识论上,用巧妙的分析法,解剖宇宙及人生之要素及其活动方式,更进而评判其价值,因以求得最大之自由解放,而达人生最高之目的者也。”

由是可知,佛教的教主,是一位民主思想的先驱者,也是一位真正为人类的自由平等而奋斗而牺牲的圣哲。他追求真理,开创佛教的动机,是为了给人类带来自由平等的待遇与幸福,而整个佛教的教义,也是建立在这块自由平等的基石上。所以我说:自由平等,是佛教最显着的特色。

二、佛教是慈悲博爱的

慈悲博爱,该是佛教的根本,亦是大乘佛教的宗旨。因为佛陀认为:自己既然亲证人性是平等的真理,同时知道每个人的真理生命又是彻底的自由,那么,是有责任令一切人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以及亲证理性的平等,怎忍心让众生永远轮回生死,枉受诸苦,而自己独享真理生命的自由呢?因此,观众生苦,发慈悲心,本乎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心愿,来人间教导众生,给予众生真理的启示,慈悲的救济,以及博爱的安慰。使一切众生在慈悲博爱的伟大圣恩照耀之下而觉悟,而溶化人与人间的仇恨意识;而扩展人性内在的慈爱与知能,甚至和自己一样,成为宇宙的大觉,伟大的教主。所以,慈悲,不止是佛教基本的精神,也是大乘佛教的灵魂;没有慈悲,大乘佛教根本不能成立。

佛教的慈悲,是超越儒教的仁爱,墨子的兼爱,与耶稣之博爱的。因为儒家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墨子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耶稣的“爱你的敌人”,都是只限于人类,不能恩及禽兽。唯有佛陀那种慈爱众生的怀抱,才能平等地救拔一切众生的苦,与众生的乐,亦唯有佛那种无边际、无界限的博爱精神,才能逃出自私的圈子,跨过人物的门槛,冲破爱与恨的范畴,而能不分人畜,不分冤亲,不分贵贱,不分阶级,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一视同仁的去爱护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这种无缘的大慈,同体的大悲,和至大至极的博爱精神,正是佛教独家拥有的特色。

三、佛教是无我大悲的

人类,可以说是极端自私的动物,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稍为留心观察,就会发觉大部份人都倾向自私。尤其是那些占有欲特别强的人,时刻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设想;为自我的享受而努力。往往为了满足自我的私欲而抑人扬我,薄人厚我,损人利我,…。以致光明的心地变了,善良的知能也变了,变得那么自私、卑鄙、残酷,遂酿成人与人之间的嫉恨与仇视,形成国与国间的斗争和对立,给人类带来无边的灾难与祸患。佛陀认为,若想拯救人类的不幸,首先就要教人放弃自私的观念,如要放弃自私的观念,又非首先了解无我的真义不可。

无我,就是四大皆空。一讲到四大皆空,许多人都认为佛教未免悲观,太过消极。其实,佛陀所说的四大皆空,并不是绝对的空,而是空中不空的。空,只是指地水火风四大物质所组合而构成的假我而言,人生由物质构成的生命体,是无常的,无我的,苦的,空的,故八大人觉经说:“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金光明经亦说:“从诸因缘,和合而有;无有坚实,妄想故起。”此由妄想与四大因缘和合而有的生命体,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而又坚固的我存在,故说:四大皆空,五阴无我。

然若从人的精神方面说:却是不空的,因为由精神与物质组合的人体,物质部份,虽然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但精神方面,是永恒不朽的,这个永恒不朽的精神,才是人类圣洁的灵魂,才是人生的真我。佛认为人生生存的意义,并不是在于追求假我短暂的物质享受,而是在于真我的开拓与获得。故人不应该为了假我而损人利己,更不应为了满足假我的贪欲而把自己圣洁的灵魂,推落罪恶的物欲陷阱;相反,我们应该积极揭开假我的迷惘,发掘真我的所在。

当你发现了真我之后,那你再不会有人我自他的分隔,你会感到物我一体,自他一如。众生的痛苦,就是你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快乐,也就是你自己的快乐,众生与你打成一片,你被溶化在众生的怀抱中,一切众生是你的整体,你是整体的一部份。你不忍看到整体任何部份的痛苦,你更不忍坐视整体的溃崩;于是你会产生悲天悯人的大悲心,你会激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意志,本着佛陀大慈大悲,平等博爱的精神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甚至“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无尽,我愿也无尽,永远永远负担着救世救人的担子,去入世救世,饶益众生,利乐有情。所以,佛教的无我思想,并不是悲观,也不是厌世、消极,而是由于无我进而成为大我,由于悲观转为乐观,由于消极而跨进积极。这种由无我的观念而产生大悲心,去爱世人、救世人,正是牺牲小我而为大我的精神,亦是佛教独有之特色。

四、佛教是积极救世的

由于佛教的思想,是自由平等的;佛教的宗旨,是慈悲博爱的;佛教的意志,是无我大悲的;故佛教的行为是积极救世的。真的,佛教是积极而不是消极,是救世不是厌世,是改造现实,不是逃避现实。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并不是甚么虚无飘渺的神祗,更不是佛教徒理想中玄想出来的人物,而是生在人间,长在人间,觉悟在人间,教化众生也是在人间的伟大圣哲。佛是本着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也要弟子们,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同时,佛陀更主张每个佛教徒都应该精通内明、因明、声明、医药明、工巧明,以便深入世间每一阶层,每一角落,去消灭人类的自私,去扩充人生的爱苗。令所有人皆以真我的发掘转移物欲的追求,以慈爱的宗旨溶化人间的仇恨敌对,以平等的主义毁灭人间的烦恼枷锁,推翻人世的不平;以谋达到改善人心,净化社会,解除灾难,实现和平之目的。故孙中山先生说:“佛教是救世之仁。”“佛教能补救科学之偏”。“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之自然力。”这并不是对佛教过份的夸奖;而梁启超先生亦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独善,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厌世,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别,…。”这都是事实。

综上,我们应该知道,佛教是自由平等的,慈悲博爱的,无我大悲的,积极救世的。佛教的思想和宗旨,佛教的精神与行动,都极其适应现代人类的要求。尤其是在这自私残酷的现实里,人们都沉溺于苦海无法发现自由平等的彼岸时,更需要佛教彻底自由平等的思想来促进人们思想的统一;在这人性的毁灭已达到最后关头的一刻,人们已失去了人性的慈爱,恻忍,与同情,更需要佛教的慈悲博爱,来溶化人间的残忍与仇恨。当人们的私欲发展到最高峰,在利害冲突已经不能共存共荣的时侯,更需要佛教的无我大悲的精神,来冲破密密无缝的利害之网,以促进人类的互爱互助。当战争的火焰已经笼罩大地,世界人类已经无法和平共处,和谐共存的今天,更加需要佛教积极救世的行动来拯救世界于沉溺,开拓宇宙的光明。所以佛的教法,该是今日人类的救星,精神的食粮;人类不能没有佛法的救济,而国家民族也需要佛教精神的支持。可惜的是:佛教徒本身未能赶上时代,配合时代的需要,而发扬光大佛教救世救人的精神;致使佛教无形中与社会脱节,而给社会人士误会佛教是迷信、悲观、消极、厌世和逃避现实。这点,是我最惭愧,最遗憾,而又最痛心的事!我诚恳的希望,各位自今日起,能本着“出家不忘救国,念佛不忘救人”的精神,来实践佛陀无我大悲的遗教,继承佛陀慈悲博爱的宗旨,推动自由平等的思想,永远献身于救世救人的工作。那么,不但挽救了佛教垂危的命运,同时,亦可挽救世界的危机,化解众生的厄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