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佛教概况

《南召县志》

第二章∵

宗∵教∵

第二节∵佛∵教∵1085页

佛教在唐肃宗、代宗时极为盛行,到唐穆宗长庆年间传入县内,并广泛传播全县。各地寺院纷纷建立。丹霞寺就是着名高僧天然禅师在这一时期创建的。

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南北纷争的局面,消沉数十年的佛教活动又恢复起来,着名的丹霞寺,在崇宁年间经过重修与扩建,面貌焕然一新。元朝对各种宗教实施“兼容并蓄”的政策,县内各地先后对丹霞寺、国清寺等几个主要寺院进行翻新重建。至元朝末年,除个别寺院保存外,丹霞寺等多数寺院被焚毁。

佛教到明代更加受到尊崇。洪武年间,对县境内原有的寺院普遍进行了重修。洪武十五年(1382年)诏令全国,县级设置僧会司,置僧会一员,以管理僧寺。南召僧会司设于国清寺。后经永乐、正统、成化、正德、嘉靖、万历诸代,全县又重修、扩大寺院20多处。明朝末年,大部分寺院又因战乱而遭破坏,殿堂荒芜,佛衰僧散。

清朝初年,对佛教限制甚严,因而发展相当缓慢。自乾隆二年(1737年)以来,丹霞寺在一清禅师主持下进行重修重建,新建法堂,重建释迦、毗卢两大殿宇,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乾隆十九年(1754年)起,全国范围内通令取消官给度牒制度后,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僧尼人数迅速增加。县内除重修重建寺院外,还新增寺庵土0多处,总数40余座,僧尼总数达千余人之多。

民国年间,佛、道两教同样处于衰败状态。县内多数寺院的神像被拆除,殿宇僧舍有的倒塌,大多数房舍改为学校,部分寺院的田产改为学田。民国36年(1947年)春、夏之交,南召的佛教界人士会同其他六个县(南阳县、镇平、内乡、淅川、邓县、新野)佛教界人士,共同筹划建立“南阳佛教联合会支会”,县内也筹建相应的组织机构。这一时期,寺院大部分拥有实权的方丈,为保持既得利益,置佛教事业而不顾,有的投靠地方实力派,有的拉拢匪霸,投身于权利之争,加速佛教事业的衰败。

解放后,佛教活动基本停止,仅有丹霞寺的和尚6人,在土改时分得土地和房屋而还俗为农民。县内大部分寺院被开办的学校所占用。“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大寺院遭到冲击,古建筑物当作"NIB”(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而被破坏。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丹霞寺由和尚主持,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1985年统计,全县遗留下来的寺院有44座,部分因年久失修,残破不全。其中历史比较悠久,规模较大的有国清寺、丹霞寺、报国寺和兴风寺。

一、国清寺∵

该寺位于李青店北门外,创建于唐,重修于明成化年间,系是时佛教在李青店的传教活动场所,也是南召佛教事务管理机构所在地,受国家佛教总署直接领导,还负责全县所有和尚、僧人的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清代的僧会司就设在国清寺内。后院两侧涵洞上,横铺着一块僧会司石碑,此碑正文已辩别不清,唯中央头衔大字可辫,文为“特授南召县僧会司僧会”。民国时期,该寺有殿宇门房、僧室49间,僧众数十人。1949年春,寺内开办南召县立中学。1956年又增设南召县高级中学。1963年,寺内仍保存有房舍15间,因扩建校舍,又拆除5问,至今尚存楼房8间,厢房2间,共10间殿宇较为完整。

二、丹霞寺

该寺因位于留山镇北5公里的丹霞山下,故名丹霞寺,素有"Jk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之说。该寺于唐长庆四年(824年)由天然禅师开创的。到咸通十年(869年),寺院殿宇,年久失修,由门人无学禅师“再重修建”。宋熙宁四年(¨71年),德淳禅师将寺院翻新增高,日渐兴盛。元朝末年,该寺被焚烧殆尽。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禅师谭宽在寺院废虚上修建殿宇一间,规模狭陋。正统元年(1436年),郡之僧司觉福禅师,号自然,又竭力筹划重建殿宇;正统三年(1-438年),雕塑三大佛像于殿内,梵王帝释则参随之,塑罗汉1—8尊于万岁牌之左右,其余圣像均在这里。嘉靖二年(1-523年),僧人性寿加以整修扩建,该寺恢复原貌。明末,战端迭起,该寺再次被毁。清初流散各地的僧人相继归来,砥中和尚任住持,披荆斩棘,清理遗址,重修寺院。后经过静庵、冕珠二位和尚,苦心经营,竭力赞助,殿宇更加辉煌,面貌焕然一新。乾隆二年(1737年),三十八代住持一清禅师,继承师(砥中、静庵)志,亲率僧众,保山护土,躬耕垅田,新建法堂,重建释迦、毗卢两大殿,该寺规模达到空前的程度,进入鼎盛时期,僧众达500余人(另一说300多人)。∵

民国初年,丹霞寺举行一次常隆重的期会,全国各地的高僧云集于此,举行盛大的受戒仪式,前后达一月之久。由于开支浩大,出现亏空,该寺从此一厥不振。此后,寺内清风禅师与静贵和尚又因门户之见,财产之争,造成诉讼,结果两败俱伤,导致损失更大;加之连年军阀混战,社会动乱不安,该寺也受到极大的影口向。∵’

丹霞寺建筑面积六万平方米,整个寺院建筑排列在由北向南一中轴线上,自前至后依次为山门、伽兰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方丈室、后祖室,还有东西廊房、藏经楼、膳房院等,殿宇僧房达200余间。寺内建有钟、鼓(直径两米)楼各一座,面手响声达方园数十里。高达丈余的两座石狮,分立山门两旁,狮座上分别刻着“丹霞禅寺”、“十方丛林”八个大字。寺院东南400米处,有面积达几十亩的柏树林。在树林深处,原有砖、石墓塔61-座。现有砖、石墓塔1—4座,其中元代砖、石墓塔五座,明代砖塔5座,清代石塔4座,均为该寺历代高僧园寂后之葬墓。

寺内和尚属于禅宗中的曹洞正宗,传至五十七代明新和尚时,被人杀害,后由辽新和尚当家,有志的和尚眼见大势已去而纷纷出走,仅剩下老弱残和尚20余人,尊佛念经,苦度岁月。,辽新和尚不务正业,违犯佛规,被群众发现有奸情而逃走后,由善章和尚接替当家。从此,该寺僧散佛衰,极不景气。民国时期寺内大∵

部分土地改为学田,一部分又被罗姓地主所霸占,寺产只剩耕地20几亩。时仅有和尚6人,土改时都分地还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对不少房舍进行了翻修。1952—1960年县在此举办南召县师资短训班。县人民疗养院曾先后分别设在寺内,并新建一批房舍,至1963年,寺内共有殿房、僧舍141间。“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及屋顶上的海马兽形之类的装饰,全被毁坏,房舍现有99间(不包括群众占用的房舍)。

三、报国寺

该寺位于李青店西北22公里处马市坪街,始建于唐,盛于宋,毁于元末,重修于明。因寺内修行之僧众忠心报国于皇家,故取名“报国寺”。该寺占有面积900平方米。有大佛殿、伽兰殿、方丈殿等殿房僧舍42间,另有东西两个跨院和楼房,僧众数十人之多,佛像较为完整。民国期间,仁修和尚反对县教育部门改寺产为学田的政策,县当局指令李青店三区区长赵XX,将其逮捕枪杀,寺产全部改为学田。后学田多被地霸所买卖。解放后,该寺被区公所占用。后改为学校,现又为马市坪乡***办公处,殿房、僧舍尚存完好,是南召现存的古建筑物之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兴风寺

该寺位于李青店西北50公里处,座落在马市坪乡转角石山。因寺处于大风口,故名兴风寺,俗称转角石寺。据传说:此处在东周时为楚襄王的封地,修过皇∵城,楚襄王阅边时,曾在这里住过;至今,当地群众仍称为皇城墁,且皇城城墙尚存(为山石所砌),寺有东、西、南三个城门,保存较完整。据传明时南阳府唐王的三妹子在此修行。万历年间,皇帝曾派一太监监工重修,占地20余亩,殿宇高大,雕像辉煌,并赠送藏经637函。该寺在兴盛时期,方园百十里的农民都租种寺院土地,曾收过3600石稞租,僧众多达500余人。明末战乱,寺院被焚。解放后,寺内殿宇僧舍尚存1-8间,其中.三皇姑修行楼3间,以及石碑、石像、神像等,还有大牛皮鼓一面(直径约2米多)。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部分僧舍被拆除,一∵些古迹被毁坏,但大部分遗迹尚存,是县内仅存的古建筑之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兴风寺往事..

南召县记载丹兴风寺石碑二通∵

重修留山仙霞(丹霞)禅寺记∵

光风寺的传说∵

丹霞寺释妙弘法师放焰口视频播放∵

南召县志记载的南召寺院∵

《南召县志》记载南召历史上的寺庵∵

丹霞山名渊源考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