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二十二

望月信亭/着

印∵海/译

就中、主张如来常住之说主要在(寿命品)(金刚身品)∵(如来性品)等反覆的说明。即卷第二「寿命品」中说:

「如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如来此身是变

化身,非杂食身。为度众生示同毒树。是故

现舍入于涅盘」。

又如卷第三(金刚身品)中说:

「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

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如来之身无量亿

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杂食

身。如来之身非身之身,不生不灭,不习不

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云云」。

媳之,如此之说,在《首楞严三昧经》等中已有如此之说,即彼经卷上说:

「是诸如来本不自生,是故为实。是诸如来

非四大摄,是故为实。诸阴、入、界皆所不

摄,是故为实」。又、同卷下说:二不现入

胎,出生出家,诣菩提树,坐於道场,转妙

***,入般涅盘,分布舍利。而亦不舍菩萨

之法,於般涅盘不毕竟灭」。

又,《法华经》第五如来寿量品之偈日:

「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盘,而实不灭度,

常住此说法」。

又如《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之弟子品说:

「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如来身即是法

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抄三界,佛身无

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

之身,当有何疾」?

皆可认为是成为其主张之依据。特别在《涅盘经》第十一现病品中说:

「常作是愿,愿令众生永断诸病,得成如来

金刚之身……。诸佛世尊亦复如是,犹如虚

空,云何当有诸病苦耶」?

正是承袭《维摩经》弟子品之说罢!此说是对小乘涅盘永灭说而强调如来法身之常住不灭,以令人领悟到大宇宙中之永远之生命。

其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始抄如来性品,诸品中有所散说,即本经第七如来性品中说: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

又如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说:

「有者,凡有三种:一、未来有:二、现在

有:三、过去有。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

现在患有烦恼诸结,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是

故现在得见佛性。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

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

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

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得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此说无疑的是依据如来藏之教旨,其事是援引六卷《泥洹经》中之《如来藏经》之义说。又本经第七卷说:

「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

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

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善男

子,如贫女人舍内有多真金之藏云」。

依此可知是覆述彼经之义。

总之,在初期大乘经典之《般若经》等主张菩萨之成佛,是认为菩萨有成佛之可能性之故,这应该说即是承认佛性之说。在《法华经》中更唱说声闻成佛之可能是佛性论之一大转进,现今至《涅盘经》,又更进一步认为连一阐提之人亦悉有佛性,乃是觉醒于众生之一如平等所致,这不外就是佛性论发展到应该到达的最高极点,因此,应视为悉有佛性之说是发挥大乘佛教之根本思想。然而今以佛性为我之义,主唱其为常住,颇有滥抄数论等外道之讥嫌。如前引第七卷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又其前文说:

「世间之人亦说有我,佛法中亦说有我。世

间之人虽说有我,无有佛性。是则名为於无

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颠倒。佛法有我,即是

佛性。世间之人说,佛法无我。是名我中生

无我想。若言佛法必定无我,是故如来教诸

弟子修习无我,名为颠倒。」即是。四卷《

楞伽经》第二恰如会通此说,而说:「佛告

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如

何不同?这一点并未说明。

《出三藏记集》第五所载之小乘迷学竺法度造《异仪记》记述彭城之僧渊就如来真我之义,诽议此经之事。可是其详细之事今已失传。总之,有我无我之义,从很早时代于小乘诸部之间已有论诤,此经之(迦叶菩萨品)中亦揭示其论议。依据《中论》第二、《大智度论》第一、以及《异部宗轮论》等说:犊子部说有非即非离蕴之我。《成实论》第三之有我无我品中说:犊子部立五法藏,而将我摄於第五之不可说法藏。此说虽为诸论所破:但是见到《大般若经》第四百九十卷及《十位昆婆沙论》第十等中以此五法藏为三乘圣家所知之法,应知早就被大乘中所采用。不但如此,此如来藏教义足起於心性本净说,而本净说亦是犊子部所传之‘舍利弗阿毗昙论》中所记述,所以抄此有如来藏与我应相结合之关系。当说如来藏即我之时,我是一切众生及阐提之人所共有,所以悉有佛性之义可以完全成立。今於此话中,以佛性为我之义,而主唱一性皆成,应认为即是基抄此一原委而来。

又,此话中,各品皆贯摄鼓吹如来常住及悉有佛性之旨,以此为秘密甚深之奥藏,随处宣扬此经是最极无上之经典。就中,在卷第十四圣行品中记载有名之五味相生之譬喻,以此经比说为无上醒醐味。如经中说:

「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

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醒醐最上。

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

男子,佛亦如足,从佛出十二部,从十二部

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

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盘。犹

如醍醐。言醍醐者喻如佛性,佛性者即是如

来」。这是将佛说契经等十二部经,比喻乳

从牛出。於十二部经中修多众即契经最为精

要,喻如酪由乳出。修多罗中亦有大、小乘

之差别,方等大乘经是其中精要,喻如由酪

出生酥。方等大乘经中亦有多种不同,般若

波罗蜜经是其中精要,喻如由生酥出熟酥。

般若中亦有浅、深,共、不共,其中甚深般

若即《大般涅盘经》已为最精要,为最醇净,

无有超过者,喻如由熟酥出醍醐。

本经作者参酌《般若经》之事,於卷第八如来性品中引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而明白。又以法身般若解脱为如来之三德秘藏。可从卷第二寿命品中看出,经文说:

「解脱之法亦非涅盘。如来之身亦非涅盘,

摩诃般若亦非涅盘,三法各异亦非涅盘。失

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盘,如世

伊字」。

又般若有共、不共之别,在《大智度论》第一百卷等中有所记载。在此经中,如以下所说,可认为是参照《智论》之处不少,因此今说由般若出生大涅盘,想是以此《大涅盘经》为发挥彼不共般若之精粹者之意。道场寺之慧观以及天台智颤等以此五味相生之文,做为暗示佛阮一代说法之次第,而将十二部经配华严於修多罗配于《阿含》等,但这当然是牵强附会之说,不足以采信!

又此经第十一圣行品中说:菩萨应当於《大涅盘经》专心思惟五经之行,而列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之名,其中以戒、定、慧三学为圣行,以七善知及四无量心为梵行,如婴儿不能起住来去、语言如来亦不能起住来去,故语言名婴儿行,在经中,广泛的说明前後共有十卷记述其行相。但未说天行、病行。有辟天行於第二十梵行品之终未有说到:「天行品者,如《杂花(经)》说,将全部解说放置在《杂花经》中。不但如此,在卷第十八梵行品之下亦说:「修习布施为涅盘因,广说如《杂花》中」。

又在第二十一高贵德王菩萨品记述:

“菩萨摩诃萨,修大涅盘行於布施亦复如是。

善男子,大涅盘中如是之事,从无量劫来不

闻而闻。户罗户罗波罗蜜,乃至般若般若波

罗蜜,如佛《杂华经》中广说。」

根据此说,应知此经亦是参照《杂华经》。杂华由梵语Ganda》yuha译来,古代是指《华严经入法界品》,《大智度论》第一百等即称为《不思议解脱经》然而彼经中未见到有关相当於天行等之说。唐行满之《涅盘经疏私记》第三卷说是指《华严》大经之十位品,可是,彼品中亦无可视为此天行之说。《弥勒菩萨所问经论》第七说:「复有余修多罗中说:有三种行:梵行、天行、圣行。梵行者,谓四无量,天行者,所谓四禅,圣行者,谓三十七菩提分法」。将五行中之前三行作为其余经中之所说。又《大乘义章》第十二之五行义说:「此前三行,犹《地持》中三住所摄。初圣行者是彼圣住,第二梵行是彼梵住,第三天行是彼天住」。而指出《菩萨地持经》亦列举此三行。依於此,得知圣行等三行已在其他经中说到。《华严》大经中有梵行品,《成实论》有圣行品,《维摩经》中揭示如来法身无病之说,所以可想像应是综合此等诸说而唱道此,五行之说。

又在此经中虽不出经名,但可认为是依据《维摩经》者亦不少。就中,抄卷第六如来性品中所记述四依之说是较为显着者,彼经文说:

「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堂依四法,何等为四?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

了义经不依了义经。乃至依法者,即是如来

大般涅盘。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

是如来,是此如来常住不变。若复有言如来

无常,是怀知不则法性。若不知见是法性者

不应依止,乃至又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

乘乃名了义。若言如来无常变属名不了义,

若言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了义,云云」。

四依之说,原来出於《维摩经》卷下法供养品,彼经只不过分别四句,现今此经约於如来常住之说,加以详细解释,以期贯彻其主张。

又此经第九中说:众生杂类言音各异,皆谓如来悉同己语:第十说:「佛以一音而为说法,彼彼异类各自得解。各各叹言,如来今日为我说法」。无疑的是取材於《维摩经》佛国品之偈句。其他如:如来身无病,如来身无为说,皆是依於《维摩经》之说。又金刚身品说阿闪佛国之往生,并且举说其生因,亦可认为是承袭《维摩经》见阿闪佛品等之经意。

又此经之迦叶菩萨品中自如来入涅盘不入涅盘以下,总举出二十一种论诤,希望对之一一解释会通,这不外是列举当时大、小乘及小乘诸部之间所盛行之主要诤议,即彼第三十三卷所说: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具足是知根

力。是故能知一切众生上中下根利钝差别,

知现在世众生诸根,亦知未来众生诸根。如

是众生於佛灭後作如是说:如来毕竟入於涅

盘,或不毕竟入於涅盘。(是二或说有我

或说无我。(是二)或有中阴或无中阴。(

是三)或说有退或说无退。(是四)或言如

来身是有为,(是五)或言如来身是无为。

或有说言十二因缘是有为法,或说因缘是无

为法。(是六)或说心是有常,或说心是无

常。(是七)或有说言受五欲乐能障圣道,

或说不遮。(是八)或说世第一法唯是欲界,

或说三界。(是九)或说布施唯是意业,或

有说言即是五阴。∵(是十)或有说言有三无

为,或有说言无三无为。(是十二复有说

言或有造色,复有说言或无造色,(是十二)

或有说言有无作色、或有说言无无作色。(

是十三)或有说言有心数法,或有说言无心

数法。∵(是十四)或有说言有五种有,或

有说言有六种有。(是十五)或有说言八戒

斋法,优婆塞戒具足受得,或有说言不具受

得。(是十六)或说比丘犯四重已比丘戒在,

或说不在。∵(是十七)或有说言须陀洹人斯

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皆得佛道,(是十

八)或言不得。或说佛性即众生有,或说佛

性离,众生有。(是十九)或有说言、犯、

四重禁作。五逆罪一阐提等皆有佛性,或说

言无。(是二十)或有说言有十方佛,或有

说言无十方佛。∵(是二十二如其如来具足

成就知根力者,何故今日不决定说」。

此中,第二之有我、无我:第三之有中阴、无中阴:第四之阿罗汉有退、无退,是《成实论》十论品中所记述。又心是常、无常,布施是意业、三业,色是四大造、非四大造,无作色、非色、有心数、无心数,五、八具得、不具得等诸问题亦是《成实论》中所详细议论之事。因此,二十一种之论诤疑是得之於《成实论》记事之启示。

摘自《中国佛教》第37卷9期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