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上)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讲于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郭文夫主讲

◆∵许美惠、陈佩珍整理

主持人郭森满社长致词:

非常欢迎各位的光临,而且也要藉诸位的掌声,来欢迎主讲者郭教授。简单利用几分钟来介绍郭教授,郭教授毕业于台大哲学系哲学研究所,之后考取公费到英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台大担任教授至今,并在师大兼任教授,对中西哲学思想有深彻的研究,对美学也非常有造诣,他的论着跟书画创作非常多,他的论作学识为中外学界所肯定,经常到国外参与哲学思想方面的学术会议,也发表许多论文,论着曾得到总统中正文化奖。总之,他的成就可说是当代的大学问家。非常难得今天请他到台南来跟各位作这个讲座,我们再以热烈掌声欢迎。

谢谢郭社长,各位在座的同道们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应我老学长的邀请跟指令,再来跟台南市的市民结缘,这是我非常喜悦的一件事。我跟台南市也有一段缘,去年冬天***灯会在台南市举办,而我是交通部观光局顾问,负责灯会主灯的选择,最后承蒙许市长接纳,所以才把主灯从水中捞起,放在元宵节主灯位置上。我跟师大美术系也有一段缘,今年年初在这里主办的师美会,我也来,看到很多台南艺文界里的朋友,尤其是年轻人,像承权老弟,台南市是人文荟萃的地方,以前我的老师赵复纾老师,他是徐悲鸿先生的嫡传弟子,当年他参加千人美展,一起把我带下来。台南市那一次美展,不仅是教育了我,同时让那次美展感染了我女儿。在半年前,我的老学长蔡明田教授,他是政大教授,来电邀请我,是不是可以到台南来做佛学方面的演讲,老学长总有他的权威性,于是我就来试试看。因为我个人在***大学跟师范大学所讲授的课程,大都集中在中西方哲学跟《易经》,我就从中西哲学方面来表现对于佛教学的看法。

佛学在二十世纪当中经历了东西方文化的冲激与汇合,当代有一位德国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卡尔.亚士培(Karl∵Jaspers),年轻时学精神病理学,后来他发现不能只停留在那方面,必须面对人类存在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探索,追溯宗教与哲学的源流,开始由德国的传统哲学,进入到中世纪的西方宗教,再回到古代希腊的哲学。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发现人类的问题,不能只靠西方思想家们来解决,必须重新从西方哲学,进入到东方。他晚年与夫人隐居在瑞士的一个小城镇巴瑞尔(Basel),他发现,活在二十世纪的后半期,不能只是以西方的中心论点来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这个世界不只有西方的人,东方还有一大片世界,在印度、中国有许多人才,等待我们去发掘。晚年他用了最大的心力,向东方伟大的圣者学习,他写了一部《伟大的哲学家》(Die∵Grossen∵Philosophen,∵The∵Great∵Philoso-phers),指出西方有两个传统,一个从希腊方面衍派哲学与形上学的传统,在宗教方面有中世纪基督教由希伯莱所传下来的神学系统,在东方的印度,最重要的就是由释迦牟尼佛开展出来的思想典范,交给了龙树菩萨。而在中国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位是至圣先师孔子,另一位是道家的祖师老子。在西方经由他提出后,东方思想家、学者,也呼应他的观点。在中国方面,当然有很多重要学者,在二十世纪当中,我个人从哲学、思想、宗教领域来探讨,我们的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在晚年经历了世界各种思想冲击之后,也回归到东方中国思想,他出入百家,博极群经,在那种情况下,他开了一门课叫“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一面讲,一面写,用中英文来写,因为他要向国际发言,他选择用非常典雅的英文来写作,叫做“Chinese∵Philosophy:∵Its∵Spirit∵and∵Its∵Develop-ment”。一九八一年由我替他作最后的校定英文稿出版,中文本翻译一直等到二○○五年十一月才出版,由方老师生前指定一位孙智燊先生翻译的。方东美先生在他的哲学里把佛学部分当成非常重要,如果要了解东方思想,一定要从东方印度及中国的哲学思想着手,要不然没办法了解东方的文化及哲学,甚至是宗教问题。所以在他的大作中,开辟出很大的篇幅,集中在吉藏的三论宗、玄奘的法相唯识宗,还有智顗大师的天台宗,法顺的华严宗。至于禅宗方面,那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他认为是逞机锋,所以在禅学方面,他就不着墨了。

在这种状况下要贯穿东方人的智慧,从过去、现在、到未来,我们透过了二十世纪,东西方哲学家的引导,可以共同的证验一点,佛教有它无比的重要,使佛教变成为历史上重要的名门正派,不管在过去历史中受到了怎么样的摧残,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历久不衰,而且是不断发扬光大的佛教。因此,我选择了这个题目,一方面是要呼应上世纪日本的一位大禅学家铃木大拙(D.∵T.∵Suzuki),他一生矢志要发扬禅宗,但是到了晚年时,他发现只讲禅宗还不够,在九十几岁时还集中在阐扬华严宗,他之所以如此阐扬佛教,表明凡是要做为世界性的学者,或是知识份子,对于佛教,假使他不喜欢,那等于在做学问方面潜藏生命的经验,只能达到一个平浅的境界而已,而没法达到生命上真正的丰富境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名门正派的宗教应该是用他最亲切的情怀去接纳它,何况佛教是教人为善,叫人为善的思想,应该是二十世纪当中,在经历了普遍的战乱浩劫之后,我们最需要的一点灵泉活水。佛教在宏扬善的这种作用方面,有它无比的功劳。

我们如果从历史来看,印度在这方面有深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佛教的兴起,在印度是属于革命性的宗教,这种革命性的宗教,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证悟时,看出印度的四种姓的存在,这是阶级上的不平等。释迦牟尼佛发出如果运用宗教上真正的智慧,我们应该突破这四种姓阶级的不平等,因为众生是平等的,甚至于辟支佛、阿罗汉,诸菩萨也是平等的,诸佛也是一样平等。我借用六百卷《大般若经》来说,所有的诸佛菩萨、众生可以说都是一往平等,是彻底的平等,我们要拿出一往平等心来看待众生,恭敬菩萨,也来迎接诸佛的醍醐灌顶,在那种意识下,释迦牟尼佛带领我们跟从他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后,开示的第一部经,就是《华严经》,梵文Avatamsaka∵Sutra,这部经是佛教经中的大经,也是两部佛教经王中的一部,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部经典。在中国方面,有二十卷的华严,有四十卷的华严,有六十卷的华严,有八十卷的华严,到了八十卷的华严,那时已到了唐代,由罽宾的实叉难陀发心把它翻释出来,叫《大方广佛说华严经》。在这部经典当中,佛出现在这一个众生的世界,用象征譬喻,要向世界的众生指出,日出照高山,然后照平原到幽谷,要遍照一切,让大地呈现华严的一种无限光明,这样,才是大方广佛的真正神圣庄严遍历大千世界。释迦牟尼佛开始讲道时,要讲他在这人间,透过过现未三世诸佛,各种加持之后,再加上他自己无边的痛苦经验,以及他无限的智慧,透过这种智慧,凝结出来的最大智慧,出圆音演说成就人间最究竟的解脱道理──那种佛教法理,这部经因为他讲得太高深了,是针对上乘利根人来讲,也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开讲的第一部经,他说得太高深了,太广大了,令一些根器比较低浅的人,没办法接纳,没办法来亲近,所以释迦牟尼佛觉悟宗教本身,要讲智慧,也要讲慈悲,佛教通常叫悲智双运,若智慧讲得太高,可能只能度一部分人,会失掉很多想亲近的大众。在那种情况下,他再发大慈悲,慢慢的从小经这方面讲,讲到中经这部分,然后再慢慢的带,像我们一般读的《般若心经》、《金刚经》,这类是属于般若系统,也是属于空宗的经典,在这方面,他说法四十九年,留下经典,印度的佛教在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后,透过弟子,或是再传弟子,在佛灭度五百年之后,再来一次集结,靠着口口相传,背诵能力,来个集结,这是由大众部来从事,他们的智识较差一点,但对佛学非常珍惜,他们怕遗漏掉或忘掉、失传,赶紧将记得的佛说,背诵出来,记录在贝叶上,比较聪明的弟子像上座部,他们发现大众部的记录,好像有些差错,上座部的人就出来集结,经过几次的集结之后,把印度原始佛教重要的经论律,都慢慢的整理流传出来。从印度,经过南传、北传系统,进入到中国,从历史上来说,在汉明帝永平年间,开始将释迦牟尼佛(佛说)的经典《四十二章经》带到中国,引发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佛教经典初度的接触,当然在那种状况之下,发生很多的学习、批判、争议,然后再慢慢的把它融会到儒家、道家的领域里,才开始不抗拒佛教,再接纳发展出三教合一。但是,那是到明代以后了,这在明代之前,像宋代很多学问家或思想家,他们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理学家,他就先要出入老释的经典,学习佛家的经典数十年,再回到中国儒家,在那种状况之下,我们要了解理学家作品,我们也非得看道家,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看看佛家的经典。佛家所留下来三藏经典,如同恒河沙数那么多,而且大的经典,都是发大宏愿的翻译家,发大心来翻译佛经的,里头有非常重要的鸠摩罗什(Kumarajiva),他翻译了很多重要的经典,像《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经》,当然还有其他重要经典。像《法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就是《妙法莲华经》这部谈生死的问题,六朝时代的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华名觉贤),他用非常美的中文翻译六十卷的《华严经》,更可贵的就是唐代的玄奘,玄奘是宏传印度法相唯识宗(Yogacara∵and∵Vijna-vada)的佛教专家,在那一部分里,他在五十岁之前都是发扬法相唯识宗的观点,即使他的弟子像韩国的圆测或是他的大弟子窥基大师,他们的重点,都是集中《唯识论》或是在唯识学或者是《瑜伽师地论》的这种观点,但是玄奘大师,到了晚年,因为当年跋涉万里到印度去求经取经,经历了很多的艰苦,受到很多的风寒,他的身体到五十几岁以后,就开始慢慢的衰竭,但是他说,在我死之前,非把佛教最大的经文──《大般若经》,誓死翻译成功不可,当时唐朝皇帝,特别嘉许他,在长安给他造了译场,提供他一个最好的译场,就在他临死之前翻成了这六百卷的《大般若经》(Mahapra∵Jparamita∵Sutra)这部经。可是他的弟子沙门玄则认为老师翻的这部经六百卷太大了,为了方便引导人们能够进入经典的智慧世界,那个般若的世界,梵文叫PraJ,整个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智慧,宗教假使没有智慧,根本不称其为宗教,它不是一般知识,也不是一般人间的学问,它必须要有更超越性的智慧,大般若经所引导的,就是要引发在宇宙人间贯穿一切的大智慧,无论过去、现在,也必然要传到未来。那是佛教最令人珍惜的译典,所以《大般若经》的六百卷卷数相当庞大,于是沙门玄则发心用非常美丽、内容平稳的方式做了十六分,用最简洁的骈体文来导读。

玄奘翻译《大般若经》,尽其最大可能,用他的生命力贯注在翻译大品般若,因为以前的般若系统翻译并不完整,有一些是小品般若、中品般若,那些只能代表佛教一部分的道理,还没有全面性的发挥,唯有《大般若经》是全面的。但《大般若经》卷数大到不是一般人可以承担,除非是发大弘愿,受到无比的刺激之后,非看不可的人才可能看。玄则用十六分做导读,文字是很美,可是义理要包容大经的分量是不够的。幸有印度的龙树(Nagajuna)菩萨是绝顶聪明的人,他在龙宫透过龙女协助阅读了保留在海龙王龙宫处的两部佛教宝典,一部《华严经》、一部《大般若经》、龙树菩萨看完离开龙宫之后,用神奇无比的大神通,过目不忘的妙力把它复诵出来,才流传这两部经典。

在这方面,龙树菩萨以他的大天才,将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化成一百卷的《大智度论》(Mahaprajparamita∵Sastra),指明佛教,假使要成为真正佛教,必须要度人,要度人就必须有伟大智慧跟慈悲,做高度的结合之后,行使理论方面的理解化成为伟大的行动,才能使经典起大作用,于是龙树菩萨发愿将这部艰深涵盖范围广大的经卷作最大的投入,完成了《大智度论》,用最大的智慧来度己,同时度人。佛教不只是方便自己、利益个人,同时也要利益众生,让有缘接触经典的人发大菩提心来接纳佛教伟大的思想及伟大的经义,用一百卷大智度论囊括了大般若经的要义。在那里他看出基本的观点,透过自己的了解,整部大般若经是在开导成就悉檀,梵文(siddhanta),意思是说一个修行的人在理论智慧达到最高境地,同时在德行方面也是圆满的人,这样修行悉檀的人不只是静态的存在,并要发最大的宏愿,行使在生命中热忱的呼唤来面对这个宇宙,而宇宙从佛教观点,它包涵过去、现在、未来,它不是西方文法Past∵tense,∵Present∵tense,∵Future∵tense单纯的时式,而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交错的形成──

过去:有过去的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现在:有现在的过去、现在的现在、现在的未来未来:有未来的过去、未来的现在、未来的未来

联合起来,三世则化为九世,所以在大般若经或其他重要经论,甚至《大涅盘经》(Maha∵Parinivarna∵Sutra),涅盘境界至少涵盖九世,而这九世结合起来化为当下的一念,在佛教是绝对融合圆满,圆满也要向着最高绝对前进,一念涵盖一切。人生活在世界,不是只有现在,还有无穷过去,而现在指向无穷未来,在那边前进,它是如同恒河沙数一般存在,这是生命本质上无限宏愿在其中开展,因此人不只是为自己生命而存在,同时也要为无数的过去有情众生,甚至是现在的无数有情世界与未来,乃至未来临的那些伟大有情众生,要一起存在,如果用现代名词,佛教上要包含对于过去无限的感念,对于现在要发挥最大的慈爱,然后一起关怀未来世界众生和诸菩萨与诸佛的存在,这样佛教本身便成为亦宗教亦哲学。这问题在民国初年曾经发生很大争议,在南京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大师一比较两方哲学跟宗教发展,他认为所提倡的唯识宗或是佛学,不满用西方标准来形容它,所以他就提出了佛教是非宗教非哲学。但是,后来经过争议性的检讨反省之后,传下来的经典越来越多了,我们现在所能看得到的佛教三藏经典,比明代、宋代甚至古代的人要幸福得多,许多重要的大藏经,一方面透过日本南条文雄的协助,将搜集到的佛教文献寄回南京金陵刻经处的杨仁山,发心把很多流落在海外的古本使之不断的回流,所以今天我们才可看到很多不同的大藏经或是***经典,无限的大宝藏,这是我们的福气,经过廿世纪后半期在里面有一个真正的汇集点,东方或西方研究佛学的人,他们也逐渐地扭转了对于佛教的观点,像欧阳竟无所提出来的非宗教非哲学,当时为了显扬佛学的殊胜义,就不免有些排斥性。把东方西方有点隔开来,变成二分,所以在那状况之下,世界学者,像康滋(E.∵Conze)、印度的S.∵Dasgupta、蒋维乔、方东美老师、吴经熊或是日本的Nakamura这些人,甚至包括Suzuki在内,在廿世纪后半期,都公开提出,佛教是亦佛教亦哲学,它包含宗教上最高贵的情操、在哲学上诉求的最高真理。

在这同时,我们回看在《大般若经》上展现出来那智慧的光芒,投射在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的悉檀意义,悉檀至少有四种: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这是龙树用非常简洁的名词,提供我们对《大般若经》的了解,在坽世界悉檀,如何由世俗之见,指向回应到真理的见地,我们活在世界,世界存在的有诸佛、菩萨,和一切有情众生,另外还有无情众生,它不是骂人的,而是非常平实的“事实描述词”,我个人把它称之为Factual∵Depiction,这个无情众生也存在这世界上,我们不要看它是树木、石头为无情的存在者,它却是有生命的存在性,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世界的结构,一个缘起,它是怎么样的存在,这在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天台、华严,还包括禅宗在内,都要问世界的缘起问题,究竟是本来无一物,还是本来就是空,空有不同的空义,不是只有一种空,至少有十八种空,到了最后,就是空性、自性空,什么都空掉了,但是空还是有。这个世界在空性般若智慧的照耀之下,形成真空妙有,在此状态之下,我们就要了解世界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这不仅是佛教上的问题,同时在世界哲学看待下,包括西方宗教,形成共通的事体,也是普世价值追求的基本课题。西方哲学从古代的希腊开始,要认识宇宙世界,都在探讨这道问题。然而这个世界结构,我们了解它的缘起,就如华严宗把它称之为一真法界无穷缘起观,用了很多名相,有所谓三观、四法界、六相、十玄门,阐释整个世界的缘起、因缘和合所形成的缘起观,那是真实的,称之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要有人存在来拓展它,所以龙树菩萨就看出夌各各为人的悉檀,我们在世界的存在是互相连续的,都是有缘人,几世修来的功德,我们要珍惜难得人身继续的修行,为我们的未来,也为这世界的众生,大家一起共同再创造美好的人间。当然美好人间是崇高理想的向往,但是在现实面也不见得那样美满,生命本身在每一阶段当中都有它的痛苦,所以苦与无常是免不了,因为无明的关系,所以我们会有很多所知障与烦恼障的痛苦灾难,因此释迦牟尼在这方面,不仅是天人之师,讲道理,也是大医王,是一位伟大的医生,医治我们生理上的痛苦,更重要是要解脱我们精神生命这方面的种种痛苦,他为了要化解这些痛苦,给了我们真正药方,在透过龙树菩萨的了解,他开出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就是一帖药方,如果是身心方面的痛苦,自己可以从佛经去寻找这人间最难得的大医王,释迦牟尼佛就在那里,可以医治你,但是也要看看自己对语言文字了解的程度,对于语言文字了解得更高明深刻就愈能亲近释迦牟尼佛。因为古往今来重要的经典翻译,通常叫做佛经体,它本身有特殊风格,要接近它,必须要好好下功夫,在文字语言达到方便善巧之后,才能够对语言文字有正确的理解,使之发生正确的思想,因而身心上的问题有很多就可以迎刃而解。医生要拥有高明的医德或医术,特别重要的是在医心这部分的问题,不只是要看西方的医学,最重要是要看佛经,佛经不看太可惜了,那么好的大医王在那边等着我们去亲近他。所以龙树菩萨再指点,释迦牟尼佛在大般若经里提供了伟大功用,也是伟大的智慧来形成奅对治悉檀,有了对治的悉檀之后,不论众生也好,菩萨或阿罗汉也好,还有那些停留在畜生道的那些魔鬼,一旦接纳了佛说,或是听闻佛的声音,随时便可以解脱。他可以重新创造因缘,或是造下善的因缘,把过去恶的因缘转化过来,如同大般若经所提,在意识上所形成的知识还不够,必须要把所有的意识再做转变,转识成智,转化为真正智慧。

有了转依就可以随时超越过去、或现在恶的种子,重新萌发出来新的善的种子,再造更大善的因缘,这因缘一方面是存在这世间因果的大罗网,但是因果(causality)也不是完全硬性的,假使发出宏愿,每一宏愿会产生无比的力量出来,这股力量可以持续十年百年千年甚至亿万年以上,同宇宙人间,共同存在,接着再去接纳对治的悉檀,然后再向前,用本身内在的心力来形成对宇宙人间的妵第一义悉檀,第一义悉檀包括存在世界当中的真理,也存在人间生命里最大的善,同时也向着宇宙上最大美感来前进,结合真、善、美,化为庄严无比、不可思议的神圣世界。

这样的宗教就有它无比的力量,随时在里边发射出来,只要发愿真心接触它,随时都会感受到,在这方面,我也非常佩服近代德国一位大文豪哥德(Goethe),也是大科学家,大艺术家,他不只写《少年维特的烦恼》,也经历过世间的烦恼,后来成为伟大悲剧创作者,像《浮士德》(Faust)那样的创造者,他同时也是伟大哲学家跟宗教家,他曾经提过一段话,我在台大、师大或是世界的哲学会议当中,我会希望引用他在一篇咏叹东方与西方的诗歌中留下的一段英译:“He∵who∵cannot∵draw∵on∵three∵thousand∵years∵is∵living∵from∵hand∵to∵Mouth.”(Goethe),当一个人发出了宏愿,做任何的语言文字,或是图像创作,他至少要有深远的目标和崇高的情怀,以能流传至少三千年为期。v(未完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